互联网+医疗

搜索文档
医药健康新十年,为什么以美团为起点?
远川研究所· 2025-09-26 12:16
2022年年末,美团买药保供小组开了一场紧急会议。 会议事关"P药",即辉瑞生产的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刚刚获批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部分人群可用医保报销。那时正值新冠感染高峰期,在缺少真正特效药的情况下, 能够避免重症的 P药,成为很多人的希望。 刚性需求和恐慌性囤货并存,终究是让人钻了空子。黄牛将 2300元一盒的出厂价炒到了数万元,市场 上假药横行,很多人只能找人代购仿制药。 美团在P药供给上的决策简单且坚决: 以最快速度找货和发货,稳定价格,保证老人小孩优先发货。 或许在更深层面,真正的突破已经与政策无关,谁能够更好地解决医疗资源的均等性和易得性,谁就与 用户和行业站在了一起。 从药到医,新十年拉开序幕 只是过程难免艰辛。过去,药企通过平台把药送到用户手中,从经销商出库到平台上架,平均时间是3- 4天。这中间,用户要等药厂给经销商发货,再等经销商找搬运车运至平台大仓,还要等平台找快递发 货。 特殊时期,美团将这个过程一缩再缩。 抢时间的秘诀笨拙但有效:员工到经销商仓库前"守株待药",货一到就自己搬去大仓,直接通过空运发 货。 这期间,美团创下了8个小时的最快上货记录。努力没有白 ...
划清医疗广告认定边界
经济日报· 2025-09-12 00:09
监管政策更新 - 三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 明确医疗广告认定原则和标准 为模糊地带划出清晰界限 [1] - 指南从源头上明确医疗广告发布者资质要求 规定除依法设立医疗机构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或委托发布医疗广告 [1] - 指南为平台管理和有关部门监管提供明确依据 对医疗广告、科普宣传和医疗信息的认定提供清晰标准 [1] 行业监管挑战 - 医疗广告监管难点在于医疗广告、信息公示与健康科普界限模糊 随着互联网+医疗发展 表现形式愈发接近 [1] - 部分医疗机构正常信息公示或科普可能被误判为广告 影响医疗健康科普传播 [1] - 不法经营者借科普、病例分享、健康讲座等形式变相发布虚假广告误导患者 这些模糊地带给监管带来挑战 [1] 各方责任落实 - 平台应验证医疗广告发布主体资质 清理无证账号或禁止无资质机构发布广告 从源头切断非法广告传播链条 [2] - 平台需明确审核规则 对医疗广告、医疗信息和医疗健康科普实施分类管理 [2] - 平台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非法医疗广告识别和拦截能力 [2] 监管机制强化 - 监管部门应强化日常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 建立卫健、市场监管、网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协同机制 [2] -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完善黑名单制度和信用惩戒机制 提高违法成本 [2] - 定期开展医疗广告专项治理行动 督促平台及时整改 [2] 技术发展与监管应对 - 随着AI等新技术发展 非法广告传播更隐蔽和碎片化 医疗广告监管面临新挑战 [2] - 相关部门和平台需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提升监管效能 确保技术应用与行业治理相辅相成 [2]
健康160通过港交所聆讯 数字健康赛道迎来里程碑时刻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5 06:16
公司上市进展 - 健康160国际有限公司于9月4日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 成为国内数字健康领域又一家成功冲击资本市场的企业[1] - 上市为公司后续扩张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 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及战略投资[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5年 是国内较早涉足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平台之一 以预约挂号服务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多个板块[1] - 业务覆盖在线问诊、健康管理、医药电商、医疗信息化等领域 构建了覆盖患者、医院、医生及药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1] - 平台已接入全国超1000家大型医院 注册用户数量突破1亿 日均服务量达100万次[1] 技术发展方向 - 公司计划强化在AI辅助诊断、慢病管理、智慧医院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布局 提升服务深度与用户体验[1] 行业影响 - 健康160上市将推动数字健康行业加速整合 促进更多资源向头部平台集中[1] - 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普惠化和高效化[1]
圣湘生物上半年营收同比增21.15% 持续推进“诊疗一体化”
证券日报网· 2025-08-30 04:4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69亿元,同比增长21.15% [1] - 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3.84%;扣非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12.19% [1] - 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60% [1] 研发投入与创新 - 研发投入总额1.54亿元,同比增长6.3%,占营收比例17.71% [2] - 研发资本化投入同比增长30.16% [2] - 联合菲鹏生物开展"AI+分子酶"底层技术研究 [3] 产品多元化布局 - 呼吸道领域形成"6/3+X核酸快速检测方案",覆盖病毒/细菌/真菌/非典型病原体及耐药基因 [2] - 妇幼健康领域打造HPV"检测-评估-接种"1小时闭环流程 [3] - 血源领域推出NatchCS3Plus全自动血筛一体机支持单检混检 [3] - 测序领域SansureSeq1000高通量测序仪推动国产替代 [3] - 药物基因组学领域推出8款系列新品 [3] 业务模式创新 - 建立"互联网+医疗"居家快检模式直达C端 [2] - 在福建/四川/上海/北京/山东等多省市上线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上门服务 [2] - 构建"医院-社区-居家"三端合一接续性医疗服务体系 [2] 战略投资与并购 - 全资收购中山圣湘海济耗资8.08亿元,标的上半年营收2.4亿元,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增长120%) [4] - 投资7560万元控股红岸基元生物,整合AI图像法血球POCT设备 [4] - 分阶段增资真迈生物,持股比例提升至15.55%,领投其C+轮2.8亿元融资 [4] - 测序业务营收超3000万元,同比增长3倍 [4] 生态体系建设 - 参股企业圣维鲲腾/圣微速敏等新增投入超1亿元(同比增长超40%) [5] - 推动便携式分子POCT系统研发 [5] - 构建覆盖疾病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到药物治疗的一体化产业生态 [5]
九安医疗(002432) - 002432九安医疗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8
2025-08-28 02:08
财务表现与资产配置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52.91% [4][6][12] - 大类资产配置收益同比增长176.57%,占净利润主要部分 [4][12] - 扣非净利润8.81亿元,同比增长26.27% [12][14] - 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59.2%,公开市场权益26.2%,私募股权12.6%,对冲基金2.0% [4][36] - 目标年化收益率6%-10%,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均达成目标 [36] 融资与资金管理 - 发行科创债总额40亿元(35亿元中票+5亿元超短融),首期发行10.5亿元中票,年化利率1.83% [3] - 货币资金中履约保证金为美元活期存款保证金,用于银行借款安排 [15] - 近年完成5次股票回购,总金额近29亿元,2025年回购约5亿元 [17][21][23] 核心业务进展 产品与研发 - 研发投入1.67亿元,同比增长36.47%,聚焦AIoT糖尿病家庭医助、CGM、AI助听器项目 [16] - 三联检试剂盒全渠道收入超过单检产品,美国销量名列前茅 [12][27] - CGM产品国内推进临床,美国市场布局专利应对策略,市场规模超60亿美元 [6][23][28] - 产品线覆盖血压计、血糖仪、试剂盒、体温计等,暂不涉足AED [8] 糖尿病诊疗照护(O+O模式) - 中国覆盖50城、424家医院,管理患者36.6万人;美国合作74家诊所、394名医生,管理2.1万人 [6][19][35] - 相关收入5026.28万元(2025年上半年) [35] - AI赋能糖尿病家庭医助,开发垂直模型整合IoT设备 [7][31] 战略投资与合作 - 出资35.6亿元参与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总规模50亿元),已出资16.9亿元,预计形成72亿元基金池 [9][10][32] - 投资聚焦硬科技、医疗健康、AI等领域,通过基金覆盖算法、算力、应用全产业链 [10][32] - 与小米合作开设人车家融合店及专卖店,新零售业务营收大幅增长 [9][37] 市场与渠道 - 试剂盒产品覆盖亚马逊、CVS、沃尔玛等线上线下渠道,降低对政府订单依赖 [5][19][30] - 联邦政府订单具不确定性,但公司具备交付能力和质量认可 [30] - CGM产品优势:美国FDA认证及渠道能力 + O+O模式私域用户协同 [28] 公司治理与估值 - 净利润在A股已披露中报公司中排名前6% [5][18] - 大类资产配置收益列为经常性损益,符合信息披露规范 [14] - 估值模型主张"净资产+产品净利润*PE+互联网医疗+投资收益" [20] - 员工持股计划为薪酬体系部分,旨在绑定股东、公司、员工利益 [25]
九安医疗中报业绩增长52.91% iHealth产品实现营收6.01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01:12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7.65亿元 [1] - 归母净利润9.20亿元 同比增长52.91% [1] - 扣非净利润8.81亿元 同比增长26.27% [1] - 基本每股收益2.10元 [1] IVD及家用医疗业务 - iHealth系列产品实现营业收入约6.01亿元 [2] - 试剂盒产品长期位列亚马逊平台同类产品Best Seller [2] - 物联网血压计、额温计在美国亚马逊多次蝉联品类Best Seller [2] - 全球IVD市场规模2024年末达810亿美元 [2] - 持续血糖监测产品在国内开展型检和临床工作 国外推进研发 [2] - 智能助听器项目计划年内完成样机制作与用户反馈收集 [2] 互联网医疗业务 - 糖尿病照护业务收入5026.28万元 [3] - 国内"O+O"模式覆盖50个城市、424家医院 照护病人36.6万人 [3] - 美国市场与74家诊所、394名医生合作 照护病人2.1万人 [3] -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从基线30%提升至60% [3] - 不良率降至5%以下 规范管理率提高至70% [3] - AIoT糖尿病家庭医助项目实现饮食推荐、AI随访总结等功能 [3] 战略布局 - 以iHealth品牌优势和糖尿病管理为核心战略 [1] - 在硬科技、医疗大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战略性投资 [4] - 投资济峰资本、元生创投等基金 关注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 [4] - 与天津大学等高校合作扶持创业团队 [4] - 围绕医疗健康主业及科技领域进行战略性布局 [4]
九安医疗:糖尿病O+O模式中美落地进展顺利
搜狐财经· 2025-08-21 00:50
业务发展现状 - 糖尿病诊疗照护"O+O"新模式已在中国50个城市拓展 覆盖394家医院开设照护门诊 总管理糖尿病患者32.9万余名[1] - 在美国与74家诊所及388名医生合作 照护病人数约2万人[1] - 2024年全年糖尿病照护业务相关收入达7616.19万元[1] 医疗成效数据 - 入组病患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从基线30%提升至60%左右 不良率降至5%以下[1] - 规范管理率提高至70% 患者经过三个月管理后多项健康指标明显改善[1] - 在综合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中 患者管理的规范管理率和管理效果均获显著提升[1] 战略推进计划 - 公司持续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领域战略部署 加速推动糖尿病诊疗照护"O+O"新模式在中美市场落地[1] - 作为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 "糖尿病照护服务及相关产品研发项目"中的子项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效果[1] - 2025年上半年业务发展情况将通过半年度报告披露[1]
从治疗到“智”疗 解码河南数智健康发展新图景
河南日报· 2025-08-16 00:33
文章核心观点 - 数智技术深度融入卫生健康领域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河南省通过智能辅诊系统 数字医共体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举措 显著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实现医疗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 [1][4][6][9][12][13][15][16] 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应用 - 家庭医生临床服务智能化应用为垂直类大模型 在兰考 内黄 息县试点 覆盖内黄县17家乡镇卫生院和520所村卫生室 [4] - 系统提供诊断建议和处方合理性检查 累计辅助诊断1638万次 纠正1264份不合理处方 避免漏诊误诊 [4][6] - 系统预警心肌梗死等急重症 提升诊疗安全性 如内黄县案例中成功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 - 系统提供用药方案建议并纠正配伍禁忌 医生可借此学习医学知识 [5] - 河南省规划8个重点项目和35个应用场景 研发辅助诊疗 健康管理 中医药管理3个垂直大模型 重点突破眼科 肺癌等专科专病 [6] 数字医共体建设 - 巩义市构建数字医共体服务体系 整合3家县级医院 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家乡镇卫生院及310个村卫生室 [9][12] - 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超170万例次 为群众节省医疗支出超亿元 [12] - 配备CT和心电图机等设备 检查数据实时上传诊断中心 如站街卫生院通过远程彩超实现县级诊断 [7][12] - 处方智能审方系统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约15% 慢病管理规范化使心血管病住院人数从2021年6000余人降至2024年3000余人 [12] - 全省49个县域医共体完成核心数据库建设 形成数字医共体河南模式 [13]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 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聚230多亿条数据 实现省 市 县三级全覆盖 含1个省级平台和18个市级平台 [15] - 平台提供患者就诊记录和AI健康画像功能 智能分析主要健康问题 提升诊疗效率 [15] - 所有二 三级公立医院100%接入平台 基层医疗机构接入率近60% 民营机构超40% [16] - 整合37个省级垂直业务系统 实现一次登录多系统漫游 [16] - 平台支撑医检互认覆盖769家医院 累计互认2870万次 互认率81% 互联网医院达206家 服务超644万人次 [16]
《医疗广告认定指南》为广告划红线 也为科普留空间
南方都市报· 2025-08-14 16:11
政策背景与行业痛点 - 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导致医疗广告、信息公示与健康科普形式趋同,监管难以有效区分[1] - 部分医疗机构因担忧合规风险主动减少必要信息发布,影响公众获取正规医疗信息渠道[1] - 违规机构利用边界模糊特征,通过短视频平台"专家讲解"和社交媒体病例分享等形式变相宣传医疗机构或疗法[1] 政策核心内容 - 首次系统性厘清医疗广告与医疗信息、健康科普的界限[2] - 严格限定医疗广告发布主体仅为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从源头遏制非正规机构误导公众[2] - 明确信息公示不构成广告的情形:机构在自身场所或官方平台发布基本信息且无主观推介行为[2] - 界定变相医疗广告特征:科普宣传中宣称诊疗技术优势或明示暗示疗效来推介具体医疗机构[2] 监管机制创新 - 建立市场监管部门与卫生健康、中医药部门的线索移送与情况通报制度性安排[3] - 明确分工:市场监管部门处置违法广告,卫生健康部门负责非广告类错误医疗信息的整改指导[3] - 通过协同监管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治理合力,提升综合治理效能[3] 政策影响与行业意义 - 为监管部门提供明确执法依据,助力打击违法医疗广告[4] - 降低公众被违规广告误导风险,保障健康信息知情权[4] - 消除正规医疗机构合规困惑,有利于开展正常信息公示与科普活动[4] - 推动构建规范有序且充满活力的医疗信息生态,最终保障公众健康权益[4]
三部门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
经济日报· 2025-08-13 22:07
医疗广告监管新规 -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明确医疗广告发布主体仅限于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旨在防止违法广告误导群众[1] -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导致医疗广告与医疗信息、健康科普界限模糊,部分经营者假借科普名义发布虚假广告,虚构"名院""名医"吸引患者[1] 执法行动与成效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医疗广告违法案件1666件,罚没金额达1278万元[1] - 曝光3批次30起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涉及医疗美容、医疗器械等行业,形成震慑效应[1] 监管指南核心内容 - 严格限定医疗广告发布主体,禁止非医疗机构及个人发布医疗广告[2] - 明确区分医疗信息公示、健康科普与变相广告的具体情形,打击借科普名义的违法行为[2] - 建立市场监管部门与卫生健康、中医药部门的线索移送、联合执法机制,构建常态化会商机制[2] 政策配套措施 - 出台《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后进一步制定《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提供更清晰的操作指引[1] -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推进联合执法,强化医疗机构广告宣传规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