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度

搜索文档
新华鲜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
新华社· 2025-09-28 05:49
9月28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大桥桥面距水面625米,高度超过北盘江第一桥近60米,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大桥主桥跨径1420 米,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可谓"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花江大峡谷被称为"地球裂缝",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一桥飞架,天堑变坦途。大桥全长2890米,可将两岸 通行时间从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两分钟左右。 从2022年开工到正式通车,这座"超级工程"的建造只花了三年多,"中国速度"超出想象。 花江峡谷大桥钢桁梁吊装有93个节段,总重达2.1万吨,需在600多米高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建设团队借助研发的"智慧缆索吊装系统",全 部吊装仅用了73天就全面完成;3.8万平方米的桥面,建设团队在1个多月里完成了5层铺装…… 这个秋天,一起来花江峡谷大桥,感受中国基建的魅力! "对抗峡谷强风,是施工中最大的难点。"大桥投资建设单位——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泉介绍,峡谷两岸最窄处仅300米,最宽 处达3公里,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同时,气候多变、气象复杂,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14级,别说施工,人站在地面上都可能被风刮 走。 用智慧听懂风。为掌握风的规律 ...
百余名德国青年走进郑州:“中国速度”何以收获跨国点赞?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06:13
产业自动化水平 - 郑州比亚迪工厂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实现58秒下线一辆车的高度自动化生产[5] - 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和效率管理代表世界先进水平[5] 制造业产能规模 - 郑州比亚迪工厂具备每分钟下线一辆新车的超级生产能力[1] 国际合作与人才吸引 - 郑州航空港区设立INNOPORT大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3] - 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组织100多名国际学生进行深度参访[1] - 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由德国建筑师参与设计象征双方合作[6] 基础设施建设 - 双鹤湖科创走廊完成大规模现代化布局展现城市规划前瞻性[3] - 郑州国际陆港呈现中欧班列繁忙枢纽景象[6] 技能人才培养 - 全国技能大赛展示工业机器人精准操作和传统技艺[5] - 中国技能人才展现专业素养和精度追求[5] 产业多元化发展 - 河南航投飞行培训中心提供逼真飞行模拟体验[6] - 区域发展结合创新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6]
实力圈粉德国青年 郑州航空港收获跨国点赞
环球网· 2025-09-25 09:02
来源:环球网 近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航空港举办。一批特殊的"观众"成为赛场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 自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DHIK)成员高校的100多名国际学生,带着对中国发展的浓厚兴趣,从同 济大学来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启了一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探索之旅。 9月22日上午,在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郑州航空港印象展厅,一场未来城市的体验正在上演。 随着德国学生安东尼亚的手掌轻触感应区,整座城市仿佛被瞬间"激活"——双鹤湖科创走廊的立体蓝图 在光影中流光溢彩,道路如血脉般延伸……周围德国学生纷纷凑近,有的模仿手势操控,有的掏出笔记 本疾速记录,惊叹声此起彼伏,用阵阵掌声表达内心的震撼与敬意。 而在数字沙盘的另一侧,互动屏幕和展板详细展示着郑州航空港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 前沿产业的布局,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难以想象,一座城市能在短短十年间完成如此 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德国学生贝尼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眼前的郑州航空港让他重新理解了"中 国速度"的内涵。 参访期间,每一个区域的精彩讲解都引发阵阵惊叹。特别是在了解INNOPORT大赛政策时,这批德国青 年表现出浓厚兴 ...
【跨国公司在中国】松下:中国正成为全球创新的“试炼场”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05:16
组织架构调整 - 松下集团将于2026年4月启动新组织架构 将重组为三家独立事业公司 包括新"松下电器株式会社"、"松下空调新风冷链集团"及"松下电气工程株式会社" [1] - 调整主要针对日本市场 对中国影响有限 中国东北亚公司业务由松下娱乐·互动株式会社承接 [1] - 家电业务被定义为重视盈利性业务 中国经验将作为该业务全球成功的基础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财年中国东北亚地区销售额达同比103% 营业利润同比110%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103% 营业利润同比126% [1] - 松下机电株式会社2024财年销售收入达1.1兆日元(约527.91亿元人民币) 占集团比例13% 实现近两位数增长 [7] - 中国东北亚公司618商战销售额同比增长达两位数 小家电销售增长喜人 [4] 中国战略转型 - 战略从"China for China"转向"China for Global" 在中国形成完整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出口业务 [2] - 推行"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 目标将中国创新实践推广至全球市场 [1][2] - 家电业务目标2027财年调整后营业利润率达到10% 作为增长型业务延续 [2] 产品研发创新 - 采用"日本品质+中国创新"模式 微蒸烤Bistro系列配备64眼红外线传感器 0.1秒内设定火力 [3] - 研发周期大幅缩减 Panasonic Xtra冰箱开发周期减少近50% 成本降低30% [5] - 中国研发团队规模过去6年增加1倍达2000人 成为日本以外最大研发团队 [10] 供应链本土化 - 松下在中国拥有6000家供应商 占全球供应商约80% [6] - 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达90% 成本降低20%以上 中国供应商比例提升至70%以上 [7][10] - 计划将更多中国供应商引入全球供应链 通过上海全球采购公司向世界各地介绍中国零部件和设备 [6][8] 业务结构分布 - 在华业务中家电和住宅设备占三分之一 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电池和汽车零部件占三分之二 [9] - 松下机电在中国有11家工厂 总销售额168亿元人民币 AI服务器电容器销售额翻倍 电子材料销售额增长33% [7] - 泰星能源累计投资78亿元人民币 支持纯电项目的四期工厂已于今年8月动工 [9] 人才本土化 - 中国本土高管比例从38%提升至64% 64家在华企业高管团队中一半以上为中方人员 [10] - 实施亚洲市场"轮岗派遣" 日本和东南亚人员来中国培训 中国团队成员派往其他地区 [10] - 计划5年内研发团队人数再翻一倍 将更多设计开发工作转移到中国 [10]
“中国设计”,拯救日产
36氪· 2025-09-19 02:38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日产汽车正深陷困境。曾凭借全球首款大众电动汽车Leaf成为行业先驱的日产,如今却在市场的浪潮中逐渐迷失方向。 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先是被特斯拉强势抢占,而后又在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下,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当下,日产汽车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今年5月,日产宣布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重组计划,包括裁员20,000人以及关闭7家工厂,旨在削减固定成本和变动 成本各2500亿日元。 7月份更是预测4月至9月期间将出现1800亿日元的运营亏损。同时,日产还面临着高额债务的压力,明年到期的债务超过50亿美元。 产品层面的问题则是日产陷入困境的核心症结。 其车型阵容老化、更新换代缓慢的问题已持续多年,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大幅下滑。 他将"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列为"Re:Nissan"复兴计划的核心目标,明确提出:首代新车型的研发周期从当前的52个月压缩至37个月,下一代车型进一步缩短 至30个月,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提速40%,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产对全球设计体系进行了大规模重组。根据2024年9月17日公布的方案,日产关闭了位于圣地亚哥和圣保罗的两家设计工作室,同时 缩减日本 ...
FT中文网精选:德国汽车正在模仿“中国速度”
日经中文网· 2025-09-15 02:56
编者荐语: 日本经济新闻社与金融时报2015年11月合并为同一家媒体集团。同样于19世纪创刊的日本和英国的两家 报社形成的同盟正以"高品质、最强大的经济新闻学"为旗帜,推进共同特辑等广泛领域的协作。此次, 作为其中的一环,两家报社的中文网之间实现文章互换。 以下文章来源于FT中文网 ,作者张冬方 有如此困惑的可能还有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经理人们:为什么中国汽车品牌在开发新产品并将 其推向市场上的速度能将德国汽车远远甩在后面?姑且不提提势头正猛的车企如比亚迪和小 鹏汽车,就连半路出家的小米在发生严重事故的背景下推出的新款YU7,也受到了市场的疯 狂追捧,这让德国车企们就更无法理解了。 阅读更多内容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本文由FT中文网提供) 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 缺的商业财经资讯、深度分析以及评论。 过去在德国,一款新车的研发和上市往往需要五六年时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方式 在"中国速度"面前经受了极大的压力。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张冬方 前一段时间,在谈到德国某段高速施工话题时,有位德国人问我连发三问:"中国速度"到底 是如何产生的?为什 ...
记者手记:从一发火箭看航天人的“中国速度”
新华社· 2025-08-26 08:31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就 -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于8月26日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 - 该火箭在首飞当年即实现高密度发射 今年已完成第3发任务[1] - 高密度发射状态为满足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紧迫需求[1] 航天发射效率提升措施 - 采用并行工作模式 在遥二火箭发射后第二天即起竖遥四火箭[2] - 通过优化总装和测试工作减少约一周发射场工作时间[2] - 新垂测平台建设周期缩短一半 预计10月完成安装调试[5] - 施工采用"两班倒"等措施实现零部件生产与安装调试无缝连接[5] 发射能力提升规划 - 新垂测平台建成后将具备两发火箭并行测试能力[3] - 发射频率将从年10发提升至20发量级[3] - 未来将更好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实施[5]
新疆喀交会“朋友圈”扩容 “吸睛”海外人士
中国新闻网· 2025-08-16 14:55
展会概况 - 第十五届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喀交会)正在举行,展示种类繁多的商品,吸引海内外客商热络洽谈并签订合作意向书 [1] - 展会国际"朋友圈"扩容,40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家境外企业参展,设立11个国家展馆 [2] 商品与技术展示 - 展会展示价廉质优商品、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体现高质量和商机 [1] - 科技展区亮点频频,包括"机器狗"表演后空翻、人形机器人互动,吸引大量观众 [2] 农产品与物流发展 - 喀什地区有新梅、伽师瓜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通过高效冷链物流专线送达中亚国家 [1] - 中吉乌铁路建设将使中国到欧洲、中东的铁路运距缩短约900公里,用时节省8至9天 [1]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 巴基斯坦客商指出展会商品从低附加值产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快速变化,反映中国企业乐于分享发展经验 [2] - 乌兹别克斯坦官员称赞喀什新梅汁的精深加工技艺,认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和物流支撑 [1]
振翅的凤凰——这十年,我们在一起
新华网· 2025-08-12 06:18
大兴机场建设成就 - 项目被描述为国家级超级工程和钢铁凤凰的涅槃过程 象征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成就 [1] - 建设过程历时300多个日夜 产生76601张图片和25615个视频的完整工程记录 [1] - 近万名中国工匠参与建设 展现出纯真 精湛 自豪 严谨 镇定 坚韧 默契 期待和热血沸腾的工作状态 [1] 工程建设记录与传播 - 通过光影记录手段完整捕捉从图纸到超级工程的全过程 旨在分享奇迹般的建设经历 [1] - 记录工作持续十年时间 体现长期坚持的拍摄脚步和尽心聚能的专业精神 [3] - 建设过程被赋予"中国速度"的称号 代表行业对高效施工能力的认可 [1] 行业发展特征 - 基础设施行业展现出看见未来的视野 反映行业技术前瞻性和创新性 [1] - 工程建设者表现出不畏艰苦和义无反顾的职业精神 体现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1] - 隐形力量支撑超级工程建设 暗示供应链和技术支持体系的重要性 [3]
4年投入15.2万亿元,交通投资保障公众便利出行|“十四五”成绩单
华夏时报· 2025-07-22 09:00
交通运输发展成就 - 2024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增加1.6万公里,其中高铁增加1万公里 [1] - 公路总里程达549万公里,增加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3万公里 [1] - 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971个,增加379个 [1]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城市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175万公里,分别比"十三五"末增加48.5%和18.3% [1] - "十四五"前4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3% [1] - 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17.5%和33.6%,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约15% [1]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成本降低约2800亿元 [1]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 "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2] - "十四五"规划17项指标中6项已提前完成,11项指标年底前将全部完成 [3] - "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已建成投产约81.5%,开工在建规模约14% [4] - 京沪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青银通道等已实现贯通 [4] 高铁技术突破 - CR450BF动车组运营速度达400公里/小时,最高实验速度超450公里/小时 [5] - 400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小于6500米 [5] - 整车能耗降低24% [5] - 400公里运行时车内噪声水平与复兴号350公里运行时相当 [5] 国际交通合作 - 雅万高铁高速列车2023年10月在印尼投用,匈塞铁路高速列车2024年6月在塞尔维亚亮相 [7] - 中国铁路客票系统技术成功应用于雅万高铁、匈塞铁路 [7]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年度开行近万列 [7] - 累计对外签署270多份双多边合作协定或文件 [8] - 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29个城市、亚洲100多个城市 [8] - "空中丝绸之路"通航境外83个国家213个城市 [8] - 海运连接度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