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自立自强
icon
搜索文档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3 22:10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我国首次在约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 标志着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8][9] - 完全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超95% 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 作业深度达4500米 [10] - 2023-2024年三个阶段考古调查共下潜63次 海上工作时间70天 运用机械臂高精度提取文物 通过三维扫描等技术绘制沉船遗址平面图 [11][12] 沉船文物发掘成果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 二号沉船装载海外运回乌木 证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 [11] - 累计提取文物928件(套) 包括超过10万件瓷器与原木 代表性文物为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 [6][12] - 沉船遗址保存完整 一号沉船长约21米 最大宽度8米 木材排列有序 被形容为"时间封存的宝盒" [8][11] 文物保护与展览创新 - 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 从文物出水到展陈面世仅用不到4个月 [14] - 直接于展厅展示玻璃脱盐池现场处理流程 针对深海文物特性进行清洗脱盐加固处理 [14] - 特展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 珐华贴金大罐等文物揭示明代海外高级定制与文明互鉴 [6][14][15] 考古项目持续进展 - 水下考古工作严格遵循考古学理论与技术规程 系我国首次千米级深度古代沉船科学考古调查 [15] - 两处沉船遗址考古工作仍在继续 展览将根据考古进展不定期更新展品内容 [15]
发挥我国经济韧性强的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8-13 21:50
在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加快构建新 发展格局,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聚集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 动效应,有助于筑牢经济安全这个基础,把我国发展进步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有效应对 各种风险挑战。 比如,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 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牢牢把握实现高水平自立 自强这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部署,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增强国家战略科 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战。又如,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只有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才能在受到外部 冲击后较快自我适应,在受到封锁打压时维持有效运转,在极端情况下保证基本功能。因此,必须在构 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再如,随 ...
变“废”为宝 生活能源的“重生”之路
人民网· 2025-08-13 11:01
科技强国建设 - 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1] - 报道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制造业环保创新 - 制造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产生废水、废电池、生活垃圾等副产品,对环境造成压力 [3] - 中国企业正通过创新技术实现变"废"为宝 [3]
生活“废物”逆袭记
人民网· 2025-08-13 10:21
科技科普主题报道 - 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并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 - 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基层采访调研推出科普精品 [1] - 主题报道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力量 [1]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 报道提及废水、废旧电池和垃圾等"无用之物"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化逆袭 [1] - 具体案例包括从废水中提取有价值物质、废旧电池再生利用以及垃圾发电技术 [1]
市科协召开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杭州日报· 2025-08-13 02:44
12日,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非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他强调,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协工作的 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决策部署,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 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投身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建设,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姚高员、暨军民、马卫光、朱华、罗卫红、章登峰、许明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开幕式。省科协党 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到会祝贺并讲话。马小秋在闭幕式上讲话。 刘非代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 致以亲切问候,对省科协对杭州市科协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刘非说,过去5年,我们坚持党 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有效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热情。全市各级科协组织立足"四服务"主责主业,充分发挥桥梁纽 带作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非 ...
15项举措“精准滴灌” 科技创新迎来金融“硬支撑”
新华网· 2025-08-12 06:07
科技金融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硬支撑"。记者5月14日从科技部获悉,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 门日前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 《政策举措》),推出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业内人士认为,《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 全链条"精准滴灌",同时释放了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鲜明信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 更高要求。此次发布的《政策举措》,从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财政政策、央地 联合和生态建设7个方面强化部署,以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构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相 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政策举措》的出台将有效统筹科技金融工具,推动更多金融资 源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切实破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堵点难点问题,实现科技金融"破题"。 创业投资是支持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政策举措》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 机构和产业投资机构发债融资等举措。同时,《政策举措》强调发挥货币信 ...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央企书写强国建设“新答卷”
新华网· 2025-08-12 05:48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科技创新战略 - 科技型央企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创新主体需展现"主人翁"精神 通过产学研结合和机制优化激发创新活力[1] - 新一轮国企改革强调发挥央企引领作用 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作为[1] 研发投入与核心技术突破 - 长飞光纤保证每年5%以上销售收入投入科技创新 2016年成为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领域全球第一并蝉联至今[2] - 烽火通信过去5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 在"三超"光传输领域5年6次打破世界纪录[2][3] - 烽火通信建设380多条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150多个5G承载网络 设备和服务覆盖全国[3] 企业科技创新实践案例 - 长飞光纤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走出去的跨越 助力中国光纤光缆企业走在世界前列[5] - 华强科技在国防军工及医药包装领域秉持自主创新理念 新冠疫情期间转产口罩、防护服及疫苗配套产品[3] - 华强科技上市前已完成科技人员股权激励 上市后将进一步利用股权激励措施激活创新性[5] 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 烽火通信将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解决"卡脖子"问题 优化创新机制培育内生动力[5] - 长飞光纤和烽火通信均坚持国际化战略 长飞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多个工厂 海外业务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6] - 华强科技围绕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建设 通过数字化提升全球竞争力[5] 创新成果与产业贡献 - 中国光纤光缆企业掌握全产业链生产技术 大幅改进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 助力实现光纤入户入村[2] - 央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核心技术 为关键产业领域强链补链延链注入动力[2]
【科技日报】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航天迈上新高度
科技日报· 2025-08-11 01:33
嫦娥探月工程 - 嫦娥六号首次采集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历时53天完成多项世界航天纪录[1][4] - 嫦娥六号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6] - 相比嫦娥五号任务,嫦娥六号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展示多项硬核科技如玄武岩纤维国旗、自主智能机器人等[6] - 嫦娥五号和六号样品已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研究,大量科学成果涌现[4] - 探月工程四期将实施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6] 载人航天工程 - 中国空间站建设在20个月内完成3次舱段、4次载人飞船和4次货运飞船发射,跑出"中国航天加速度"[3] - 空间站实现产品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航天员蔡旭哲与团队完成9小时太空出舱活动,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2] - 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行6次"太空会师",后续将研制发射扩展舱段[3]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一号实现世界首次通过单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9] - 天问二号探测器飞行一个多月后与地球距离超过1200万公里,目标为2016HO3小行星和311P主带彗星[7][9] - 未来将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任务[10] - 在羲和号太阳探测基础上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建设新一代空间基础设施[10]
让创新的“锤子”与“钉子”双向奔赴(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0 21:5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关系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存在紧密互动关系,形成"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模式 [1] - 科技创新需从实验端走向生产端再反馈至实验端,为产业创新提供引擎支撑,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灵感 [1] - 科研攻关需围绕产业发展难题展开以提升价值,产业创新依赖科技创新迭代实现质量效率提升 [1] 创新方法论 - 科技创新被比喻为"拿着锤子找钉子",产业创新则类似"找准钉子造锤子",强调需求导向的精准匹配 [1] - 当前科技革命背景下,科研需主动对接产业需求,通过识别"钉子"(产业痛点)来定制"锤子"(技术解决方案) [1] - 双向融合需突破堵点卡点,推动技术工具与产业场景协同进化,激发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1] 创新实践路径 - 锚定创新方向需拓展应用场景,实现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1] - 深度融合机制是释放创新效能的关键,需建立科研端与生产端的动态反馈循环 [1]
每周主题、产业趋势交易复盘和展望:重视“以我为主”的科技和内需-20250810
东吴证券· 2025-08-10 15:25
市场表现 - 本周全A日均成交1.70万亿,较上周缩量超1100亿[8] - 万得微盘指数周涨幅3.76%,中证2000指数周涨幅3.54%[11] -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创十年新高[22] 市场风格 - 市场回归"小微盘+红利"的杠铃结构,小盘股相对优势明显[11][14] - 成长股相对价值股的优势在正数区间震荡回落[17] - 活跃资金持仓表现占优,私募重仓指数周涨幅2.88%[20] 产业趋势 - 机器人、军工、基建和贵金属成为本周强势方向[37][38] - 下周重点关注TMT类事件,包括2025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和HTC VIVE智能眼镜发布会[41] 中期配置 - 行业配置围绕活跃内循环、科技自立自强与扩大开放三条主线[42] - 科技自立自强方向关注人工智能、自主可控、新型能源科技和数据要素[42] - 扩大开放方向关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入境旅游等[42] 风险提示 - 国内经济复苏节奏不及预期可能加剧市场不确定性[45] - 海外降息节奏及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不确定性或影响A股资金面[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