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二号

搜索文档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
新华社· 2025-09-02 06:33
中国航天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成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1][2] - 空间站建造用时不到两年 完成以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组装建造[2] - 载人登月任务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8月15日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2] 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历时53天带回月背样品[3] - 嫦娥七号 嫦娥八号任务进展顺利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4] - 天问一号2021年成功实现火星绕 着 巡 天问二号今年5月成功发射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4] 商业航天发展 - 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企业数量超过600家[8] - 2024年9月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突破[6] - 今年8月民营企业首次批量交付卫星互联网核心载荷 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8] 基础设施建设 -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投用 两个发射工位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8] - 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补齐商业航天最后一块拼图[8]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
新华社· 2025-08-28 11:49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成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 [1][2] - 空间站组装建造用时不到两年 由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组成基本构型 [2] - 载人登月任务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8月15日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2] 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带回月背样品并开展科学研究 [1][3] - 天问一号2021年成功实现火星"绕 着 巡" 天问二号今年5月成功发射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 [4] - 嫦娥七号 嫦娥八号任务进展顺利 积极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 [4] 商业航天突破 - 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企业数量超600家 [7] - 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突破 [6] - 银河航天首次批量交付卫星互联网核心载荷 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 几天就能下线一颗 [7] 基础设施建设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投用 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已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 [7] - 发射场配备两个发射工位 补齐商业航天最后一块拼图 [7]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
新华社· 2025-08-28 10:37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成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 [1][2] - 空间站建造用时不到两年 形成以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2] - 载人登月任务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8月15日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2] 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带回人类第一份月背样品并进行53天太空之旅 [3][4] - 嫦娥七号 嫦娥八号任务进展顺利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 [4] - 天问一号2021年成功实现火星绕 着 巡 天问二号今年5月成功发射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4] 商业航天突破 - 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企业数量超过600家 [8] - 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突破 [6] - 银河航天首次批量交付卫星互联网核心载荷 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几天下线一颗 [7][8] 基础设施建设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投用 实现商业航天发射场零的突破 [8] - 发射场两个发射工位形成组合拳 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阶段 [8]
【科技日报】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航天迈上新高度
科技日报· 2025-08-11 01:33
嫦娥探月工程 - 嫦娥六号首次采集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历时53天完成多项世界航天纪录[1][4] - 嫦娥六号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6] - 相比嫦娥五号任务,嫦娥六号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展示多项硬核科技如玄武岩纤维国旗、自主智能机器人等[6] - 嫦娥五号和六号样品已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研究,大量科学成果涌现[4] - 探月工程四期将实施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6] 载人航天工程 - 中国空间站建设在20个月内完成3次舱段、4次载人飞船和4次货运飞船发射,跑出"中国航天加速度"[3] - 空间站实现产品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航天员蔡旭哲与团队完成9小时太空出舱活动,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2] - 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行6次"太空会师",后续将研制发射扩展舱段[3]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一号实现世界首次通过单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9] - 天问二号探测器飞行一个多月后与地球距离超过1200万公里,目标为2016HO3小行星和311P主带彗星[7][9] - 未来将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任务[10] - 在羲和号太阳探测基础上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建设新一代空间基础设施[10]
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航天迈上新高度
科技日报· 2025-08-11 01:08
中国航天工程核心进展 - 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1][5] - 突破月球逆行轨道控制 月背智能快速采样 月背起飞等关键技术[6] - 基于月壤样品取得多个首创性研究成果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演化历史[1] 载人航天领域突破 - 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 实现产品全部国产化 关键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创造世界最快空间交会对接纪录 开发再生生保系统 舱外机械臂等创新技术[3] - 2024年12月17日航天员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达9小时[2] - 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 完成6次太空会师 开展多项空间应用实验[3] 深空探测技术跨越 - 天问一号2021年实现世界首次单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 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9] - 天问二号2025年5月29日发射 目标为2016HO3小行星和311P主带彗星探测[9] - 计划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 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深空任务[10] 技术自主化成果 - 空间站原材料全部国产化 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采样系统从新材料 元器件层级实现基础技术突破[6] - 嫦娥五号 六号月壤样品已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产生大量研究成果[4] 未来发展规划 - 加速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 八号任务[6] - 积极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6] - 发展卫星互联网系统 建设新一代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10] - 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10]
花钱也买不到!她的名字凭啥上天 南都新知
南方都市报· 2025-06-26 16:05
小行星命名规则 - 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目前已经发现140多万颗小行星 约90%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上 [4] - 小行星候选目标被发现后需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 确认非已知小行星后可获得临时编号 临时编号由代表年份的数字 代表月份的字母和所在时间段中的排序组成 [4] - 临时编号仅用于初步发现阶段 当小行星至少四次在回归中被观测到且精确测定出运行轨道参数后 会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的永久编号 这一过程往往经历数年之久 [7] 小行星命名流程 - 小行星在获得永久编号后 在10年的窗口期内 其发现者有权提出命名 发现者需将名称和命名理由提交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 提名经投票通过后将成为正式名称 [10] - 命名需遵守诸多规则 包括不长于16个字符 最好是一个单词 非攻击性侮辱性词汇 避免与已命名小行星或自然卫星过于相似等 [10] -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由发现者来命名并且获得国际公认的天体 命名体现了发现者个人的兴趣和意志 [10] 小行星命名实例 - 编号第348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菲星" 发现者是香港天文学会前会长杨光宇 其发现的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2000多颗 [11] - 杨光宇常用演艺界人物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如林青霞 邓丽君 刘德华 张国荣 李安等 [11]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网站显示 截至6月26日18时 共发现小行星1450925颗 其中只有25354颗被命名 [16] 中国小行星命名情况 - 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发现的四颗小行星是第一批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张衡星 祖冲之星 一行星和郭守敬星 名字来自四位古代科学家 [17] - 张钰哲是中国现代第一位其名被命名为小行星的科学家 1928年他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将其命名为"中华" [18] - 钱学森 陈景润 钱三强 王选 孙家栋 袁隆平 屠呦呦 吴伟仁 南仁东 钟南山等科学家都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18] 小行星命名的商业行为 - 小行星命名权不可转让和买卖 网上出售"小行星命名权"的行为未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的权威认证 [24]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别声明 该联合会绝对不参与任何星星名字 星球表面土地名字的商业买卖 [24] - 命名权不能随意转让给他人 但一些国际比赛会以小行星命名机会作为奖励 如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规定 获二等奖以上的选手可申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 [25]
巡天再启程 问道向苍穹——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侯增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03:18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进展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成功发射,将执行小行星2016HO3采样及主带彗星311P探测任务[2] - 天问二号任务分为两个阶段:2025-2027年完成小行星伴飞观测采样返回,2028-2035年开展主带彗星观测[5]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彗星311P具有独特物质构成和轨道特征[5] 天问系列任务规划 - 天问三号计划2028年发射,2031年返回火星样品,包括表层和2米深钻取采样,样品不少于500克[6] - 天问四号计划2030年发射,开展木星及木卫四环绕探测,研究其空间结构和演化史[6] - 天问一号已实现火星环绕、着陆与巡视三大目标,祝融号传回大量科学数据[4] 火星科学研究重点 - 天问三号以火星宜居环境演化和潜在生命痕迹探寻为首要目标[8] - 研究聚焦三大主题:生命痕迹探寻、宜居环境演变、地质构造与演化[9][10] - 火星早期环境与地球相似,曾存在液态水和磁场,现大气压不足地球1%[9] 火星采样技术挑战 - 着陆点选择需兼顾科学价值与工程可行性,计划2026年底确定3个备选点[12] - 采用地球"成矿预测"方法,结合AI技术评估着陆区地质、气候、水活动等条件[13] - 采样策略与美国不同,空间范围有限,需精准定位高价值区域[12] 深空探测长远规划 - 后续计划包括金星探测、海卫一探测和火星科研站建设[14] - 行星宜居性研究与地外生命探寻将成为长期科学主线[14] - 比较行星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地球宜居性形成与演化[1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央视网· 2025-05-30 12:0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中国科学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团队研制世界首颗中高轨量子卫星 可实现全天实时洲际量子通信 [1] - 量子京沪干线已服务金融政务等领域保密通信 "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示超强计算能力 [1]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1]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形成全球最完整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人才体系 [2] 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 -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2] - 中央成立科技委员会并重组科学技术部 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 [2] -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 - 中国天眼FAST发现上千颗脉冲星 [2] - 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上千秒等离子体稳定运行 [2] - 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2] - 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向地球深部进军 "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 [3]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3] 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 -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壮大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 [3] - 新质生产力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3]
小行星上有什么?为啥要去小行星探测?
新华社· 2025-05-30 08:53
天问二号任务背景 - "天问"是中国行星探测系列任务的统称 所有行星探测任务都以"天问"命名并按任务先后顺序编号 [3] - 天问二号是中国首次开展小行星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绕飞探测任务 在该系列中排在第二位因此被命名为天问二号 [3] 小天体探测意义 - 太阳系中存在近百万颗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 广泛分布于近地轨道、小行星带、柯伊伯带等区域 [5] - 小天体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 蕴藏着丰富的太空资源 [5] - 研究小天体有助于探索太阳系演化历史和地球生命起源 同时可监测可能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 [5] 目标天体选择原因 - 小行星2016HO3被称为"地球准卫星" 轨道接近地球且公转周期相近 探测性价比高 [7] - 2016HO3保留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 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7] - 主带彗星311P同时具有小行星轨道特征和传统彗星物质构成特征 拥有稳定轨道并会释放尘埃 [7] - 探测311P将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空白 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 [7] 技术创新 - 天问二号将尝试创新的锚定和触碰采样方式 若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个在小行星上运用此技术的探测器 [9]
浩瀚深空,天问二号要“探访”哪些“朋友”?
新华社· 2025-05-29 04:3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任务于5月29日发射成功,与天问一号探测火星不同,此次任务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 [1] - 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行星际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的新一步 [5][6] 小行星2016HO3的科学价值 - 2016HO3是一颗近地小行星,被称为地球的"小跟班",公转周期与地球接近 [3] - 该小行星是太阳系的"活化石",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3] - 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之一,非常稀缺,选择它是"万里挑一" [3] 主带彗星311P的科学价值 - 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但具有彗星特征,会喷发出多条尾迹 [4] - 该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科学研究价值极高 [4] - 311P的起源未知,可能是小行星带原生或从外太阳系捕获形成,探测它将促进对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的理解 [5] 中国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战略,嫦娥六号带回人类首份月背样品 [5] -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实现我国航天器从地月系向行星际的跨越式发展 [5] - 天问二号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