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

搜索文档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
人民日报· 2025-08-14 00:50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我国首次在约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 实现从浅海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2]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 国产化率达95%以上 作业能力达水下4500米[3] - 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推进器等关键技术 使考古学家首次具备千米深海探测能力[3] 沉船遗址考古成果 -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 二号沉船装载从海外运回的乌木 证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繁荣[4] - 遗址保存完整 发现超过10万件瓷器及原木 2023-2024年三阶段考古提取928件(套)文物[1][5] - 沉船遗址长约21米 最大宽度8米 乌木南北向有序排列[4] 考古作业过程 - 执行63次下潜任务 海上工作时间70天 下潜速度每分钟35米[4][5] - 采用机械臂配合柔性材料提取文物 通过高清摄像机和三维扫描技术绘制遗址平面图[5] - 考古区域位于海南岛东南150公里处 水深1500米 属终年黑暗的深海无人区[2][4] 文物保护与展览 - 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 文物出水后4个月内完成展陈[6] - 设立玻璃脱盐池现场展示文物清洗过程 解决氯离子结晶导致的酥解问题[6] -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采用罕见绿色釉料 推测为海外高级定制产品[7] 社会影响与意义 - 特展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50% 成为博物馆人气最旺展厅[1] - 完善南海段航线历史链条 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互学互鉴[4][7] - 我国首次按照水下考古规程对千米深度沉船开展科学考古调查[7]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3 22:10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我国首次在约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 标志着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8][9] - 完全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超95% 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 作业深度达4500米 [10] - 2023-2024年三个阶段考古调查共下潜63次 海上工作时间70天 运用机械臂高精度提取文物 通过三维扫描等技术绘制沉船遗址平面图 [11][12] 沉船文物发掘成果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 二号沉船装载海外运回乌木 证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 [11] - 累计提取文物928件(套) 包括超过10万件瓷器与原木 代表性文物为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 [6][12] - 沉船遗址保存完整 一号沉船长约21米 最大宽度8米 木材排列有序 被形容为"时间封存的宝盒" [8][11] 文物保护与展览创新 - 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 从文物出水到展陈面世仅用不到4个月 [14] - 直接于展厅展示玻璃脱盐池现场处理流程 针对深海文物特性进行清洗脱盐加固处理 [14] - 特展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 珐华贴金大罐等文物揭示明代海外高级定制与文明互鉴 [6][14][15] 考古项目持续进展 - 水下考古工作严格遵循考古学理论与技术规程 系我国首次千米级深度古代沉船科学考古调查 [15] - 两处沉船遗址考古工作仍在继续 展览将根据考古进展不定期更新展品内容 [15]
科技为钥,解密文明瑰宝(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3 22:10
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1500米深海提取沉睡数百年文物 体现科技对水下考古的赋能作用[1] - 应用整体打捞技术实现毫米级数据精度 成功打捞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1] - 通过分子水平生物基因研究技术 利用出水瓷瓶中稻壳验证古船年龄[1] 水下考古发展历程 - 水下考古作为陆地田野考古延伸 面临水下环境复杂 工作时间有限 文物易腐蚀等特殊挑战[1] - 行业自1987年起步 实现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现已具备千米深海作业能力[1] - 海洋探测技术发展和跨学科考古能力提升 为深海考古提供坚实保障[1] 技术应用与突破 - 载人潜水器等深海利器实现对古代沉船遗址的系统科学探索[1] - 科技创新不仅拓展考古深度与精度 更开辟人类历史与文明研究新维度[1] - 行业期待更多科技创新与考古研究的跨界融合 助力中华文明研究[1]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重见天日”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3 22:00
考古发现与展览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暑期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其中"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人气最旺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保存超过10万件瓷器、原木,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1][2] -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二号沉船装运海外乌木,实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繁荣 [4] - 2024年9月27日开设特展,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从文物出水到展陈仅用不到4个月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22年10月发现两艘明代沉船位于1500米深海,是我国首次在千米级深度发现古代沉船遗址 [2]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5%以上,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作业能力达4500米 [3] - 2023-2024年三个阶段考古调查累计下潜6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仅占水下遗物一小部分 [6] - 采用机械臂柔性抓取、外置高清摄像、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高精度文物提取与遗址测绘 [5] 文物保护与科研 - 深海文物出水后需紧急处理氯离子结晶问题,特展现场展示玻璃脱盐池清洗工艺 [7] -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经保护处理后,研究发现其使用罕见绿色釉料,推测为海外高级定制产品 [8] - 南海博物馆设立专门科研团队从事深海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推动古代工艺研究与文明互鉴展示 [7][8]
三沙:古迹里的南海丝路文明印记
央视网· 2025-07-24 08:08
南海历史文化遗产 - 南海历史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海洋文明史,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存点103处,涵盖唐宋、明清及近现代等各个时期 [1] - 三沙市已对17座岛礁及其海域进行详细摸底,共复查及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 [9] - 甘泉岛是西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井的岛屿,其古井为南海历史遗迹重要组成部分 [9] 更路簿与航海文化 - 存世更路簿约30余本,作为古代海上导航文字地图,记录渔民祖先在大海中航行的印记 [3][5] - 更路簿配合罗盘使用,具有量距离、知潮汐、看方向的功能 [5] - 珊瑚石屋是赵述岛特色建筑,现为小型纪念馆,陈列更路簿照片展示南海丝路文明基因 [3] 水下考古发现 - 2023-2024年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深海考古调查,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 [7] - 该沉船遗址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标志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7] - 沉船遗址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的历史事实 [7] 唐宋时期南海贸易 - 甘泉岛西北端发现唐宋居住遗址,出土陶瓷器、铁锅残片及生产工具 [11] - 出土瓷器与大陆民窑产品高度一致,证明该岛唐宋时期已成为远航南洋补给站 [11] - 甘泉岛淡水盐度稳定可直接饮用,支撑"永乐环礁-九洲列岛"航线持续运营 [11]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南海沉船遗址:见证海上丝路的“时间胶囊”
新华社· 2025-05-30 08:38
中国深海考古发展历程 - 中国水下考古始于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5] - 1996年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现近万件南宋文物,揭示海上贸易繁荣 [5] - 2018年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标志深海考古正式启动 [5] - 2022年在南海1500米深度发现明代沉船遗址,创我国深海考古深度纪录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10年考古队员最大下潜深度达100米,2022年扩展至1500米 [3] - 采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无人潜水器等设备进行精细化作业 [12] - 2023-2024年三阶段调查共提取900余件(套)文物,创深海考古数量纪录 [12] 南海沉船考古成果 - 一号沉船遗址发现10万+件明代瓷器,包括青花、珐华彩等珍贵品种 [10][15] - 二号沉船载有21米长乌木堆积,填补进口贸易历史空白 [10][15] - 两船分别代表出口瓷器与进口木材的双向贸易模式 [15] 文物展览与社会影响 - 2024年特展展出400余件(套)出水文物,吸引超百万人次参观 [13] - 展品包含珐华贴金梅瓶、红绿彩碗等明代代表性器物 [13][15] - 实证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及中外文明交流史 [15] 未来发展方向 - 当前仅完成遗址初步调查,完整考古需多年持续工作 [17] - 深海考古装备升级将推动更大规模的深海遗址探索 [12] - 南海平均深度1212米,绝大部分海域仍待探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