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策略

搜索文档
市场回暖私募备案再创新高 A股赚钱效应还将继续成共识
第一财经· 2025-08-06 15:47
私募产品备案数量增长 - 7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量达1298只,环比增长18.00%,创近27个月新高 [1][2] - 今年以来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总量达6759只,同比增长61.39% [2] - 量化产品备案数量占比显著提升,今年以来量化产品备案3081只,占比45.58%,同比增长77.68% [2] 股票策略产品主导市场 - 7月股票策略产品备案887只,占比68.34%,环比增长24.58%,居各策略之首 [1][3] - 多资产策略产品备案162只,占比12.48%,环比增长5.88% [3][4] - 指数增强产品表现突出,7月备案321只,占股票量化产品总量的67.15%,环比增长52.13% [4] 量化私募机构活跃度提升 - 7月共有676家私募机构备案产品,其中百亿规模私募48家 [6] - 11家百亿量化私募备案产品超10只,宽德私募、明汯投资等机构重点布局指数增强产品 [6] - 头部机构如灵均投资优化策略模型,聚焦纯多头和指数增强产品以适配市场变化 [6] 市场业绩表现强劲 - 截至7月25日,有业绩记录的11667只私募产品平均收益率达12.8%,其中88.78%产品实现正收益 [7] - 量化策略表现优异,中证1000指增策略收益14.04%,中证500指增策略收益10.35%,量化选股策略收益10.20% [8] - 主观选股策略收益2.29%,股票中性策略收益4.93% [8] 市场驱动因素与后市展望 - A股市场持续向好,沪指站上3600点提振投资者信心 [2] - 企业盈利好转成为市场核心动力,估值未出现泡沫化 [9][10] - 政策托底及资金活跃度维持高位,结构性机会聚焦优质资产重估、产业全球化及科技创新 [10][11]
市场回暖私募备案再创新高,A股赚钱效应还将继续成共识
第一财经· 2025-08-06 10:50
私募证券产品备案量增长 - 7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量达1298只 环比增长18% 创近27个月新高 [2][3] - 今年以来备案私募证券产品6759只 同比增长61.39% [3] - 7月量化私募产品备案620只 占比47.77% 环比增长19% [3] 股票策略产品表现 - 7月股票策略产品备案887只 占比68.34% 环比增长24.58% [2][4] - 指数增强产品备案321只 占股票量化产品总量67.15% 环比增幅达52.13% [5] - 中证1000指增策略收益14.04% 中证500指增收益10.35% 量化选股收益10.20% [9] 行业结构与机构动态 - 7月676家私募机构备案产品 含48家百亿私募 11家量化私募备案超10只产品 [7] - 宽德私募、明汯投资、世纪前沿及九坤投资备案产品超20只 主要集中于指数增强策略 [7] - 头部机构持续优化策略模型 灵均投资聚焦纯多头和指数增强产品适配不同市场风格 [7] 市场驱动因素 - A股市场持续回暖 沪指站上3600点提振投资者信心 [3] - 私募产品平均收益率达12.8% 正收益产品占比88.78% [9] - 企业盈利好转驱动市场上涨 估值未出现泡沫化 [10][11] 策略收益分化 - 多资产策略备案162只 占比12.48% 环比增长5.88% [4][5]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备案125只 占比9.63% 环比增长1.63% [5] - 股票中性策略收益4.93% 主观选股策略收益2.29% [9] 后市展望 - 政策托底和资金活跃度维持高位 支撑市场结构性机会 [11] - 重点关注优质中国资产重估、产业全球化及科技创新三类机会 [11] - 高景气行业如AI领域处于快速迭代阶段 估值未达泡沫水平 [11]
【深度】城投债收益率跌进“1”时代,券商资管转型迎大考
新浪财经· 2025-08-06 09:3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券商资管固收业务依赖城投债持有到期策略,过去10年"1-3年AA沪信用债指数"年化收益率超6.4% [3] - 2022年净值化改革后,城投债策略面临挑战,信用利差极致压缩,3年期AAA级城投债收益率降至"1"开头 [6][7] - 固收类产品占券商私募资管规模82.5%,2025年6月末规模达4.5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319.68亿元 [9] - 当前一年期固收产品业绩基准要求2.7%,但五年期城投债票息已无法达到该水平 [10] 历史发展路径 - 2016年前券商资管信用债投资策略多样,2016年后因产业债违约潮转向城投债 [4] - 2022年前西部省份两年期AAA级城投债票息高达7%,超额信用利差达400bp [5] - 资管产品禁用摊余成本法后,2022年11月"债灾"导致大规模赎回,行业开始担忧固收产品未来 [5] 转型方向与举措 - 头部券商已布局多资产多策略转型,涵盖股票、商品、债券等多样化策略 [2] - 可转债产品表现突出,"第一创业可转债灵活配置1号"年内回报24.19% [15][16] - FOF产品发行量大幅增长,2025年前7月发行405只,华泰证券资管以77只居首 [17] - 全天候策略成为主流,中金、华泰等多家券商布局多资产类别投资 [18] 竞争优势与差异化 - 券商资管全牌照优势明显,可覆盖衍生品、跨境资产、公募REITs等多元领域 [12] - 依托千家营业部线下网络,客户信任度高于私募基金 [13] - 中小券商可通过特色化、差异化赛道突围,如量化策略与主观策略结合 [11][19] 未来展望 - 行业预计优秀券商资管不超过10家,转型关键时点面临路径依赖挑战 [19] - 量化策略因人员配置效率高成为转型突破口,可结合主观策略提升效果 [19] - 监管推动私募资管与财富管理协同转型,定制化产品和服务能力成为比拼重点 [19]
【深度】“摆脱”城投债,券商资管转型迎大考
新浪财经· 2025-08-06 09:26
券商资管行业依赖城投债策略的终结 - 券商资管行业过去普遍采用买入低信用资质城投债并持有到期策略 依赖城投债票息和债券牛市取得超额收益 该策略对投研能力依赖较小且年化收益率可达6.4% [4] - 城投债成为核心配置品种源于2016年后产业债违约潮 民企产业债违约占产业债违约70% 而城投债有政府背书无违约风险 [5][6] - 2022年净值化改革和债灾导致固收产品遭遇大规模赎回 城投债持有到期策略开始失效 [7] 城投债市场环境剧变 - 城投债市场面临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和信用利差极致压缩双重压力 高等级长久期城投债收益率全面进入"2"时代 3年内AAA级城投债收益率降至"1"开头 [8] - 供给端因城投平台发债约束加强而收缩 投资机构风险偏好降低导致资金涌向低风险债券市场 城投高等级债券供不应求 [8] - 当前固收投资面临三大考验:静态收益骤降 存量高息资产到期后再投资压力大 久期被动拉长导致利率微小波动引发显著回撤 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交织 [9] 券商资管业务规模与业绩压力 - 截至2025年6月末券商私募资管产品规模达5.52万亿元 较2024年末增加551.32亿元 其中固收类产品规模4.55万亿元占比82.50% [10] - 银行要求一年期固收产品业绩基准达2.7% 但当前五年期城投债票息已无法达到该水平 预计明年将出现大面积产品无法达标业绩基准 [10] - 固收类产品占公司产品规模70%以上 收益率相比前几年明显下滑 投资经理面临失业风险 [1] 行业转型方向与举措 - 转型方向包括多资产多策略覆盖境内外股票商品债券等 策略实现多样化 部分公司已布局量化部门和FOF团队建设 [3][11] - FOF产品发行大幅增长 截至7月30日52家券商累计发行私募FOF产品405只 华泰证券资管发行77只位居行业第一 [16] - 可转债重要性凸显 第一创业可转债产品年内总回报达24.19%居债券型产品业绩首位 [14][15] 券商资管竞争优势与差异化路径 - 券商资管拥有全牌照优势 投资范围覆盖其他资管产品衍生品跨境资产公募REITs等领域 可通过内部多部门协同提供综合性服务方案 [12] - 线下覆盖千家营业部建立客户信任 相较于私募基金更具渠道优势 [13] - 中小券商需依托特色化差异化赛道突围 未来成功机构将不超过10家 行业处于转型关键时点但摆脱路径依赖仍非常困难 [11][18] 具体策略转型实践 - 多资产多策略通过资产和策略多元化分散风险 全天候策略投资权益债券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可转债REITs期权等多资产类别 [18] - 量化策略因人员配置限制成为转型重点 只需较少人手即可结合主观策略实现效果 先做大类资产动态配置再向主观策略延伸 [18] - 部分机构开始进行中频波段交易把握确定性机会 以弥补持有到期策略收益不足 [9]
灵均投资“风暴后”首次回归,董事长、首席投资官亮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09:2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AI技术浪潮奔涌、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中小市值风格暖风劲吹……2025年的量化私募,正重新迎来 净值回升的"赚钱时刻"。 在A股的结构性行情助推下,兼具超额收益潜力与工具属性的指数增强策略,表现尤为亮眼。第三方统 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私募指增策略年内综合收益率已达25.07%,显著跑赢股票多头及市场中性 策略,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公司2025年的业绩回升,本质上是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呈现的结果。"近日,在与公司首席投 资官马志宇共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灵均投资董事长蔡枚杰表示。 2024年2月19日,因监控到公司旗下多个产品大量卖出沪深两市股票合计近26亿元,沪深交易所曾对灵 均投资实施暂停交易的自律措施,传递出对量化行业监管趋严的明确信号。而此后一年,深度的自我反 思,推动了这一百亿量化巨头合规治理与投资策略的重构。 当前在投研方面,灵均投资已将风控规则全流程内置化,从策略设计阶段即嵌入量化风控参数,到交易 系统设置涨跌停报单的硬约束,再到全产品线集约化监控,构建起贯穿决策链的合规闭环。在复盘2024 年春节前后的市场极端波动后,灵均也 ...
景顺长城基金迎来新董事长,叶才接棒掌舵6460亿资产
搜狐财经· 2025-08-06 06:35
8月5日晚,景顺长城基金发布董事长变更公告,叶才正式出任公司董事长,任期自8月4日起。这一人事变动标志着这家管理规模超6000 亿元的合资公募进入新发展阶段。 现任华能资本董事长的叶才,是景顺长城基金第七位来自华能系的董事长——自2003年成立以来,公司历任董事长徐英、赵如冰、丁 益、李进等均有华能背景,形成"中方主导治理、外方专注投资"的稳定架构。此次叶才接任后,总经理康乐不再代行董事长职务,标志 着公司治理回归"董事长管战略、总经理抓运营"的常态模式。 景顺长城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12日,是国内首家中美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由景顺与长城证券联合开滦集团和实德集团共 同发起设立,其中景顺和长城证券各持有49%的公司股份。长城证券的控股股东为华能集团旗下的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景顺长城基金公募管理规模达6460亿元,在全市场162家公募持牌机构中排在第20位。非货基金规模4718亿元, 环比一季度增加323亿元,规模排名第12位。这一增长主要由固收业务驱动,债券型基金单季规模激增412亿元。 与固收业务的强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权益板块的持续低迷。主动权益管理规模较2021年 ...
投资者信心提升 7月备案私募产品数量创近27个月新高
中国经济网· 2025-08-06 00:42
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情况 - 7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量达1298只 环比增长18% 创近27个月新高 [1] - 今年以来备案产品总量达6759只 同比增长61.39% [1] - 量化私募产品备案620只 占比47.77% 环比增长19% [2] - 今年以来量化产品备案3081只 占比45.58% 同比增长77.68% [2] 策略类型分布 - 股票策略产品887只 占比68.34% 环比增长24.58% 居五大策略首位 [1] - 多资产策略产品162只 占比12.48% 环比增长5.88% 为第二大策略 [1]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125只 占比9.63% 环比增长1.63% [1] - 组合基金策略产品48只 占比3.7% [2] - 债券策略产品46只 占比3.54% [2] 量化产品结构 - 股票策略量化产品478只 占量化产品总量77.1% 环比增长26.79% [2] - 指数增强产品321只 占股票量化产品67.15% 环比大幅增长52.13% [2] - 量化CTA产品80只 占量化产品总量12.9% [2] 市场驱动因素 - A股市场持续向好 沪指站上3600点关键点位 提振投资者信心 [3] - 量化策略产品展现优异业绩表现 超额收益能力吸引资金涌入 [3] - 私募行业供给端持续优化 头部机构及优质产品提升行业竞争力 [3]
7月备案私募产品数量创近27个月新高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4:17
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情况 - 7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总量达1298只,环比增长18%,创近27个月新高 [1] - 2025年1-7月累计备案6759只,同比增长61.39% [1] - 量化私募产品备案620只,占比47.77%,环比增长19% [3] - 2025年1-7月量化产品累计备案3081只,占比45.58%,同比增长77.68% [3] 分策略备案表现 股票策略 - 备案887只,占比68.34%,环比增长24.58% [1][3] - 量化股票策略备案478只,占量化产品总量77.1%,环比增长26.79% [4] - 指数增强产品321只,占量化股票产品67.15%,环比增长52.13% [4] - 股票市场中性产品126只,环比下降16% [5] 多资产策略 - 备案162只,占比12.48%,环比增长5.88% [1] - 量化多资产策略备案51只,环比下降7.27% [5] - 复合策略产品31只,环比下降16.22% [5]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 - 备案125只,占比9.63%,环比增长1.63% [1] - 量化CTA产品80只,占量化产品12.9%,环比增长14.29% [4][5] 其他策略 - 组合基金备案48只,占比3.7%,环比增长14.29% [2][3] - 债券策略备案46只,占比3.54%,环比增长4.55% [2][3] 市场驱动因素 - A股市场持续向好,沪指站上3600点提振投资者信心 [5] - 量化策略产品超额收益表现突出,吸引资金大量流入 [5] - 私募行业供给端优化,头部机构竞争力提升增强投资者认可度 [6]
【公募基金】权益指数高位遇阻调整,股基增强策略保持相对优势——公募基金量化遴选类策略指数跟踪周报(2025.08.03)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8-05 11:05
市场表现分析 - A股上证指数突破3600点后遇阻调整 周内低点至3550附近 美股受非农数据低于预期影响高位回调 [3] - 本周策略收益表现:常青低波策略-1.951% 股基增强策略-0.858% 海外权益策略-1.307% 现金增利策略+0.027% [3][9] - 科技成长板块资金切换明显 5-6月弱势板块近期获市场关注 股基增强策略弹性空间更大 [4] 量化策略配置观点 - A股配置优先级:股基增强策略>常青低波策略>海外权益策略 银行等防御板块回调企稳后具长期价值 [4] - 美股短期存过度乐观计价风险 中长期看好科技驱动逻辑 建议关注回调后的逢低布局机会 [5] - 常青低波策略2025年2月以来展现抗波动特性 适合作为底仓配置 [5] 基金组合表现跟踪 - 常青低波策略:2023年7月运行至今累计收益12.71% 最大回撤显著优于基准 兼具防守与进攻性 [10] - 股基增强策略:与中证股票基金指数走势相近 待市场环境改善后有望释放弹性 [11] - 现金增利策略:运行以来累计超额收益0.462% 货币基金优选体系有效提升收益 [13] - 海外权益策略:2023年7月至今累计超额收益33.763% 全球化配置带来收益增厚 [16] 组合构建方法论 - 主动权益基金采用持仓+净值双维度因子 构建低波组合满足防御需求 [20] - 股基增强策略通过Alpha收益延续性分析 配置强选股能力基金经理 [23] - 货币基金筛选体系综合费率/久期/杠杆/机构持仓等因子 优化现金管理收益 [24] - QDII组合基于长期动量+短期反转因子 筛选上升动能强的海外指数 [25] 行业趋势判断 - A股中短期向上趋势确立 政策支持+情绪回暖+板块轮动形成正反馈 [4] - 人工智能推动美股科技产业链发展 上游设备端与下游应用端增量明确 [6] - 全球化投资价值凸显 海外配置可分散风险并增厚收益 [16][25]
既怕错过又怕买错 提升权益投资或可从“固收+”开始
新浪基金· 2025-08-05 07:53
市场背景与投资策略 - 上证指数于7月23日首次突破3600点关键点位 权益资产投资热度升温 但连续上涨引发部分投资者担忧[1] - 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可通过"固收+"策略参与权益市场 该策略结合固定收益资产稳定性与权益资产收益弹性[1][3] "固收+"产品定义与分类 - "固收+"组合以固定收益类资产打底(占比较高) 通过股票、可转债等权益类资产增厚收益[3] - 按权益仓位划分为三类:低波(10%以内)、中波(5%-20%)、高波(20%-30%) 转债仓位计算采用0.5乘数[4][5] - 策略适合风险偏好较低或权益投资经验不足的投资者 实现"稳中有进"投资模式[5] 银华基金产品业绩表现 - 银华增强收益债券(A类180015)定位中高波"固收+" 二季报股票仓位17.09% 可转债仓位23.33%[7] - A份额近1年增长9.46% 成立以来回报131.64% 近一年收益率排名同类前12%(124/1088)[7] - 银华远景债券(A类002501)定位中高波"固收+" 二季报股票仓位15.28% 可转债仓位11.70%[9] - A份额近1年增长7.50% 收益率排名同类前四分之一(239/1088)[9] - 银华盛泓债券(A类020955)定位中波"固收+" 二季报股票仓位17.92% A份额近1年增长5.25%[11] 产品投资策略特点 - 银华增强收益采用"组合思维+定量手段" 通过资产配置+类属增强+回撤管理闭环[7] - 股票指增策略获取可持续超额收益 转债实施量化入池+主动增强[7] - 银华远景债券采取固收+多策略管理框架 股票均衡偏成长 转债以平衡双低品种为主[10] - 银华盛泓债券以确定性内生增长为标准 选择高景气度行业和有竞争壁垒公司[11] 基金经理市场展望 - 银华增强收益基金经理对三季度权益资产保持积极判断 通过细分策略挖掘增厚收益[7] - 银华远景债券基金经理关注三类资产:价值龙头、高股息资产、盈利趋势良好公司 重点布局科技成长板块[10] - 银华盛泓债券基金经理围绕产业趋势布局 关注AI科技、创新药、高端制造及红利类资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