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

搜索文档
降低投资者成本 事关基金账户!持有超一年这类费用全免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0:47
证监会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共六章28条 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调降公募基金认购费 申购费 销售服务费率水平 降低投资者成本[1] 降低投资者成本 - 合理调降公募基金认购费 申购费 销售服务费率水平 直接降低投资者参与成本和持有成本[2] - 改革核心是"以投资者为中心" 通过系统性地降低销售费率规范收费模式 提升投资体验与获得感[2] - 系统性下调基金费率直接让利给投资者 通过降低持基成本鼓励长期持有 提高行业普惠性 吸引更多居民长期资金入市[2] - 此前已有基金销售机构主动降低费用 例如2019年腾安基金实现全平台基金产品认购与申购手续费一折优惠[2] 引导长期理性投资 - 优化赎回安排 明确公募基金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3] - 鼓励长期持有 明确对持有期限超过一年的股票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不再计提销售服务费[3] - 赎回费全部归基金财产所有引导销售机构转变盈利模式 从依靠"流量"收入转向通过持续服务获取"保有"收入[3] - 除ETF 同业存单基金 货币基金外 其他各类基金及其份额均按相同标准收取赎回费[3] - 制度抑制销售机构"赎旧买新"等短期行为 推动投资者走向长期投资 理性投资 提升投资体验和信任感[3] - 农业银行将做好投资者陪伴 将投教融入服务全流程 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投资观念 培养长期投资 价值投资 理性投资习惯[4] 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 - 坚持权益类基金发展导向 设置差异化的尾随佣金支付比例上限[5] - 权益类基金形成的保有量维持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比例不超过30%的上限[6] - 债券型基金 货币基金形成的保有量将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的比例上限由30%调降至15%[6] - 差异化设置尾随佣金支付比例传递监管鼓励服务个人投资者 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的导向[6] - 需要销售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更好服务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配置权益资产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6] - 代销机构竞争力将体现在投顾服务能力 客户陪伴深度 资金规划和多元资产配置专业度上 行业加速向买方投顾转型[6]
择时靠谱吗?一个实验告诉你!
雪球· 2025-09-07 13:30
核心观点 - 长期定投策略在投资中表现稳健 短期择时对最终收益影响有限 坚持定期投资宽基指数如沪深300更能获得稳定回报 [3][5][12] 择时的诱惑与幻想 - 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易受短期择时诱惑 幻想通过高抛低吸实现财富自由 [4][5] - 现实中绝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精准择时能力 短期择时在长期投资中重要性被高估 [5] 定投实验结果 - 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进行模拟定投实验 统计区间从2005年4月8日至2025年8月15日共20.3年 每月固定投入1000元 [7][8] - 按不同价格定投结果显示:开盘价定投总收益率51.77% 最高价定投43.56% 最低价定投59.23% 收盘价定投50.49% [7][8] - 投入总金额均为244,000元 到期组合金额最低为350,276.6元(最高价定投) 最高为388,510.9元(最低价定投) [8] - 年化复合收益率区间为1.80%-2.32% 最低点定投仅比收盘价定投多获得17.31%超额收益 [8][10] 长期投资价值 - 即使总是在月度最高点买入的投资者 长期仍能获得收盘价定投者86%以上的收益 [10] - 精准择时能力对长期收益提升有限 建议通过宽基指数跟踪经济基本面和估值回归 [11][12] - 巴菲特投资哲学强调"慢慢变富" 定投策略可提供投资方向指引并保持心态稳定 [12]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收官 每年向投资者让利超50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9-06 01:13
行业费率改革总体框架 - 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历时两年多,迈出最后关键一步,分三阶段推进,累计每年向投资者让利超500亿元 [1] - 改革按照"基金管理人—证券公司—基金销售机构"实施路径推进,旨在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 - 本次销售费率改革是落实新"国九条"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2] 费率调整具体措施 - 股票型基金认购费率上限从1.2%调降至0.8%,申购费率上限从1.5%调降至0.8% [3] - 混合型基金认购费率上限从1.2%调降至0.5%,申购费率上限从1.5%调降至0.5% [3] - 债券型基金认购费率上限从0.6%调降至0.3%,申购费率上限从0.8%调降至0.3% [3] -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销售服务费率上限从0.6%/年调降至0.4%/年,指数型和债券型从0.4%/年调降至0.2%/年,货币市场基金从0.25%/年调降至0.15%/年 [3] - 以近三年平均数据测算,第三阶段销售费率改革每年整体降费约300亿元,降幅达34% [3] 赎回费制度优化 - 赎回费安排从"部分归基金资产所有"优化为"全额归基金财产所有",引导销售机构从赚取流量收入转向保有收入 [4] - 统一赎回费收取标准,除ETF、同业存单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特定产品外,各类基金均按相同标准收取赎回费 [4] - 持有期限超过一年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不再计提销售服务费,降低长期投资成本 [4] 权益类基金发展导向 - 对个人投资者销售维持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比例不超过50%的上限 [5] - 向机构投资者销售权益类基金维持客户维护费占比不超过30%上限,债券型和货币基金占比上限从30%调降至15% [5] - 差异化尾随佣金支付比例设置明确鼓励权益类基金发展导向 [2][5] 直销渠道建设 - 公募基金行业机构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FISP平台)正式启动运行 [5] - FISP平台提供集中式、标准化、自动化的一站式全流程数据信息交互服务 [5] - 有效解决传统直销业务运营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等问题 [5] 监管体系完善 - 规定共六章28条,强化基金销售费用规范,统筹解决基金销售结算资金利息归属问题 [2][6] - 解决基金投顾业务双重收费和基金份额设置不公平对待投资者等行业长期存在问题 [6] - 兼顾不同类型机构业务发展模式差异,促进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6]
证监会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收官 每年向投资者让利超50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9-05 16:07
核心观点 - 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完成关键一步 通过全面调降认购费 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率上限 每年向投资者让利超500亿元 同时优化赎回费安排和差异化尾随佣金制度 引导长期投资和权益类基金发展 [1][2][4] 费率调整具体措施 - 股票型基金认购费率上限从1.2%降至0.8% 申购费率上限从1.5%降至0.8% [3] - 混合型基金认购费率上限从1.2%降至0.5% 申购费率上限从1.5%降至0.5% [3] - 债券型基金认购费率上限从0.6%降至0.3% 申购费率上限从0.8%降至0.3% [3] -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销售服务费率上限从0.6%/年降至0.4%/年 [3] - 指数型和债券型基金销售服务费率上限从0.4%/年降至0.2%/年 [3] - 货币市场基金销售服务费率上限从0.25%/年降至0.15%/年 [3] - 销售费率改革每年整体降费约300亿元 降幅达34% [4] 制度优化与监管导向 - 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 不再部分归属销售机构 [2][5] - 除ETF 同业存单基金和货币基金外 统一各类基金赎回费收取标准 [5] - 持有超一年的股票型 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不再计提销售服务费 [2][5] - 个人投资者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比例维持不超过50%上限 [6] - 机构投资者权益类基金客户维护费比例维持不超过30%上限 [6] - 机构投资者债券型和货币基金客户维护费比例从30%降至15% [6] 配套措施与行业影响 - 公募基金行业机构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运行 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数据信息交互服务 [6] - 改革分三阶段推进 累计每年向投资者让利超500亿元 [1] - 新规统筹解决基金销售结算资金利息归属和基金投顾业务双重收费问题 [2][7] - 修订兼顾不同类型机构业务发展模式差异 促进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7]
面对波动,怎么缓解焦虑情绪?
天天基金网· 2025-09-05 11:11
市场波动特征分析 - 上证指数在3500点、3600点、3700点、3800点等整数关口突破后市场波动显著加大 日均振幅明显提升[3][4] - 整数关口附近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 加剧短期行情震荡 属于市场情绪自我修复和回归冷静的正常现象[5] 长期投资价值 - 万得全A指数过去20年累计上涨807.99% 历史年化收益达12.01% 表现优于黄金和债券等资产[8][9] - 长期收益源于优秀上市公司持续成长 不依赖复杂择时或频繁交易 需保持投资定力并坚持长期持有[10] 资产配置策略 - 通过配置相关性较低的不同资产平滑投资组合波动 推荐采用核心-卫星策略[11] - 核心资产配置覆盖范围广、市场表征性强的宽基指数(如中证A500、沪深300) 卫星资产配置高弹性品种捕捉结构性机会(如行业主题指数)[12]
思想挑战,长期投资是不是应该全配置股票?
雪球· 2025-09-05 08:08
传统投资观念 - 传统观点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应逐步减少股票增加债券配置以实现稳健投资[4][6] - 该理念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目标日期基金和养老型投资组合设计[6] 新研究挑战 - 最新研究发现全股票策略(100%股票仓位)长期破产概率仅6.7% 显著低于60%股票+40%债券组合[10] - 债券长期回报较低且易受通胀侵蚀 在数十年周期中并不具备稳定性优势[9][10] - 最优组合配置为33%本国股票加67%国际股票 可实现更高回报和风险分散[9][10] 极端市场应对 - 2008年式危机中风险主要来源于固定比例取款方式而非股票资产本身[12] - 建议预留数年生活费现金 避免在市场低点被迫卖出股票[12] - 采用动态取款策略(按资产比例调整取款额)可显著提升资金持久性[12] 实践应用思考 - 60/40组合仍被认为有必要性 需增加资产类别和现金储备以应对极端情况[14] - 国际股票配置能提供抗通胀能力和跨市场风险分散[10][14] - 投资组合需兼顾长期财富增长与生活支出保障的双重目标[14]
科技板块抢眼折射市场逻辑之变
经济日报· 2025-09-04 22:00
核心观点 - 寒武纪8月最后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接连超过贵州茅台 问鼎A股第一高价股 反映经济增长动能 资本市场叙事主线和资金定价逻辑的多重变化 [1] - 经济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人工智能 半导体 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崛起 [1] - 资本市场叙事主线转向"科技叙事" 科技板块表现抢眼 上市公司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净利润增长超30% 消费电子行业营收增长24.82% 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 同比增长3.27% [2] - 资金投资偏好从消费蓝筹股转向科技创新企业 重新定义价值内涵 不仅看当前盈利能力 更看重未来成长潜力 愿意为研发投入高 盈利滞后但市场前景广的优质科技企业支付更高溢价 [2] - 三重变化叠加共振 科技企业获得资金更精准高效支持 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 快速发展壮大 [3] -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双向奔赴 资金链 创新链 产业链畅通对接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脱颖而出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3] - 寒武纪等科技新星与贵州茅台等传统"压舱石"携手 形成多层次 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 增强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3] 经济发展动能变化 - 过去以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下 白酒等传统行业繁荣生长 资金倾向于投资高现金流传统企业 贵州茅台长期占据第一高价股之位 [1] -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人工智能 半导体 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1] - 杭州"六小龙"大放异彩 深度求索点燃创新热情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给资本市场带来丰富投资机会 [1] - 以寒武纪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企业吸引大量资金关注 走到资本市场舞台中央 [1] 资本市场叙事主线变化 - 寒武纪股价超过贵州茅台 工业富联市值突破万亿元 电子行业市值创历史新高 A股市场科技板块8月表现抢眼 [2] - 上市公司上半年成绩单显示 新能源汽车行业净利润增长超30% 消费电子行业营收增长24.82% [2] - 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 同比增长3.27% [2] - 资本市场深化改革 增强对科技创新包容性和适应性 发现一批科创能力强 成长空间大 市场前景广的优质科技企业 [2] - 资本市场成为护航科技创新行稳致远的重要平台 [2] 资金投资偏好变化 - 投资者偏好从消费蓝筹股转向科技创新新贵 重新定义价值内涵 [2] - 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蔚然成风 不仅关注当前盈利能力 更看重未来成长潜力 [2] - 更加关注研发投入高 盈利滞后但市场前景广 成长空间大的优质科技企业 [2] - 寒武纪2020年上市 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凭借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深耕 让市场看到技术自主可控的未来 [2] - 市场愿意为寒武纪的成长潜能支付更高溢价 陪伴其创新长跑 [2] - 中国资产尤其是优质科技资产正迎来资金的重新考量和价值重估 [2] 多重变化影响 - 科技引领估值风潮下 资金更精准 更高效地涌向创新创造 [3] - 科技企业能够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 快速发展壮大 [3] -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双向奔赴 资金链 创新链 产业链畅通对接 [3] -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脱颖而出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3] - 寒武纪等科技新星与贵州茅台等传统"压舱石"携手 形成多层次 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 [3] - 极大增强市场吸引力 竞争力 [3] - 全球科技创新加速迭代 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 国际竞争格局面临重塑 [3] - 需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培育壮大优质硬科技上市公司 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3]
资本市场“十五五”改革划重点 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证券时报· 2025-09-04 18:52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持续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 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不断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积极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 [1] - 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是系统性工程 需实现量的总体平衡、质的持续提升和权责的有效制衡 引导资金供给与融资需求相匹配 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 - 改革重心向长效机制建设转变 需增强投融资发展的协同性 建设更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提升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资本动能 [3] 投资端改革进展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 发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推动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2] - 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 反映中长期资金加速流入与股市回稳向好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2]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扎实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 [5] 融资端改革举措 - 深化科创板改革措施 持续优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适配性改革 完善股、债、期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引导要素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3] - 今年新上市公司中约七成为专精特新企业 体现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3] -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为重点 健全覆盖各类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的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 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5]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多措并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深化并购重组改革 2024年至2025年8月底披露并购重组交易超4600单 [3] - 推动上市公司强化分红和回购 2024年至2025年7月底实施分红4.2万余亿元 回购2300余亿元 均创历史新高 [3]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抓好并购重组改革落地 加大分红回购激励约束 强化财务造假综合惩防 推动上市公司更好回报投资者 [6] 市场吸引力与包容性建设 - 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提高市场内在稳定性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全面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4] -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 针对性满足科技型企业现实需求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4] - 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开放和生态优化 构建高效配置资源、广泛服务各类主体、兼顾风险与收益平衡的现代金融体系 [4] 投资理念倡导 - 积极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 长期投资要求理性看待市场波动 价值投资重视基本面分析和理性合规交易 理性投资要求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决策 [7] - 投资者应以长远视角看待市场 重视基本面研究 尊重价值回归规律 挖掘优质公司 做耐心资本以把握稳健投资机会 [7] - 投资者需客观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设置合理投资目标 不受市场情绪推动盲目追求高收益 关注企业基本面和未来发展前景 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并合理分散风险 [7]
终于等到大跌了!
搜狐财经· 2025-09-04 05:56
市场调整与监管动态 - 科技股开始大幅下跌 股市接近首个支撑位3700点[1] - 监管部门采取措施为股市降温 8月散户开户数同比增长166%[1] - 证监会主席传递维持股市稳定决心 倡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2] 投资者策略与仓位管理 - 部分投资者将仓位降至5成 主要操作医药股并回避科技股[1] - 在3800点附近减仓至2成 以保住年度利润[1] - 采用支撑位交易策略 在60日线附近进行波段操作[5] 行业轮动与表现 - 医药股先于市场上涨 港股医药板块已调整两个月[3] - 科技股集中在A股市场 上涨节奏滞后于港股[3] - 创新医药股被长期看好 未来市场将呈现分化格局[5] 历史参照与市场预期 - 参照2015年杠杆调控经验 半途追涨者易在回调中亏损[3] - 恒生指数走势领先A股 可作为趋势参考指标[3] - 预期调整周期约三个月 通过多次震荡完成整固[3] 资金面与政策环境 - 牛市依赖财政扩张政策 资金推动型行情需持续流动性支持[3] - 国家政策明显倾向股市 相比楼市获得更多重视[3] - 日本韩国转型期经验显示 业绩增长将成为股价分化关键因素[5]
长跑型投资老将的胜利:“时间的玫瑰”开在公募基金里
36氪· 2025-09-04 04:28
行业转型趋势 - 公募行业加速从"明星模式"转向"平台模式",着力打造"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 [1]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持续落地,推动行业坚持长期主义和系统化方法 [9] 资深基金经理价值凸显 - 全行业连续管理同一主动权益基金超10年基金经理不足100人,仅占股混产品基金经理5% [1] - 管理年限超14年基金经理仅12人,占比约0.6% [1] - 12位超14年基金经理代表作基金年化收益均超10% [2] - 摩根杜猛、富国朱少醒、广发李巍、诺安杨谷、中欧周蔚文任职年化收益分别为15.7%、15.4%、14.8%、13.2%和11.9% [2] - 过去14年上证指数年化收益2%,沪深300年化收益2.9% [2] 主动投资业绩表现 - 过去一年228只主动股票型基金(总数548只)和1359只混合型基金(总数4492只)收益率超50%,占主动股混基金总数30% [3] - 超10年经验基金经理表现稳定,摩根杜猛管理基金过去一年收益率83%-96%,旗舰产品摩根新兴动力基金收益率超92% [3] - 摩根李博管理三只主动权益基金过去一年收益率均超60% [3] 长期持有效应 - 持有股票型基金指数半年正回报比例59%,持有三年升至73.2%,持有五年达93.2% [4] - 杜猛新兴动力基金近5年年化回报8.5%,近10年年化回报15.2%,任职以来年化回报15.7% [6] 平台与文化支撑 - 公司治理、内部评价导向和投研文化深刻影响基金经理长期业绩和团队稳定 [8] - 工银瑞信将投资经理5年期业绩考核占比提至50% [8] - 易方达推进数智化转型打造智能投研平台 [8] - 景顺长城布局智能研究和ETF投资平台,借助AI提升投研效率 [8] - 摩根资产管理全球长期基金中业绩优于同行中位数规模占比持续保持80%以上 [8] - 摩根资产管理全球股票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约20年,研究团队覆盖4700家公司,完成近1.1万次实地考察与交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