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程师红利
icon
搜索文档
解码深圳创新“四姐妹”从“钱学森之问”到“工程师红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04:04
中国工程师红利与科技企业发展 - 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从2020年的18805人跃升至2024年的32511人,科学家与工程师总体规模接近2000万人,与G7国家同类人才数量总和相当 [1] -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 [1] - 深圳汇聚400多万技能人才和超2.5万家高新科技企业,成为典型"工程师红利"驱动发展的科技城市 [1] 深圳创新四姐妹的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 - 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平安四家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共计约3225.9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0.80%、10.70%、6.97%、1.76% [7] - 四家企业科研类员工共计约30万人,比亚迪以12.2万人居首,华为11.3万人,腾讯超4万人,中国平安2.1万人 [7] - 华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员工占比超50%,中国平安约为10.39%,比亚迪研发人员中硕博士占比约25.7% [7] 企业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华为突破技术封锁,在5G和芯片领域位居世界前列,全球5G用户已超21亿 [9] - 比亚迪凭借超10万工程师团队,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多项核心技术 [9] - 腾讯AI技术已应用于700多个业务场景,深耕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及自研混元大模型 [9] - 中国平安构建"9+5+3"技术体系,拥有全球最大金融、医疗数据库之一,AI坐席服务量约4.5亿次 [5][10]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华为2025年校招计划招聘1万余人,腾讯三年内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技术类岗位占比超60% [11][12] - 中国平安2025年春招提供超2000个岗位,专注大模型研发和智能体应用 [12] - 华为2024年人均参训时长65.5小时,比亚迪内部培养5.78万余技能人才,中国平安人均培训时长49.16小时 [12] - 腾讯推出"双通道晋升机制",2024年"活水计划"帮助超2800名员工实现内部转岗 [15] 股权激励与人才保留 - 华为员工持股计划覆盖超15万员工,2024年虚拟股分红收益率约为18% [15] - 中国平安核心人员持股计划及长期服务计划覆盖103610人,比亚迪员工0元持股计划惠及近12000名员工 [16] - 腾讯向员工授出超1688万股奖励股份,价值超80亿元 [16] 企业经营表现 - 2024年四家企业营收均超6000亿元,中国平安营收达1.03万亿元,企业市值基本在万亿元以上 [8] - 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34.2亿元,同比增长14.0% [6] - 高盛研报认为平安AI技术有望推动未来十年营收年均增长2.5% [10]
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力在哪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3 08:42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比较优势 -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是系统化工程的结果 背后有政策引导 产业转型积累和生态协同进化的长期合力 [1] - 2010-2020年为重要积累期 仿制药时代积淀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 完善了从靶点发现到临床申报的全链条服务 [1] - 中国在医疗制造领域拥有完善产业基础和供应链体系 原材料供应和设备开发环节具有国际成本优势 [1] 资本与研发效率支持 - 2018年港股18A和2019年科创板第五条标准助力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融资 [2] - 中国临床研究效率高 患者招募速度快 PI体系完善 2020年后行业进入质变阶段 [2] - 在ADC 双抗等领域已实现全球领先 工程师红利持续释放 [2] 人口与内需市场优势 - 庞大人口基数为医药行业提供广阔内需市场 老龄化加深和健康意识提升推动市场规模扩大 [3] - 内需市场为医药研发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成为企业稳定发展基石 [3] 全球视角下的出海机遇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断崖冲击 未来几年将有200多种药物失去专利保护 包括69种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 [3] - 2024年31%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 同年美国制药公司超5000万美元预付款交易中30%涉及中国资产 [4] - 中国公司通过技术合作 授权等方式逐渐成为全球创新药第二极 [4] 市场表现与投资工具 - 创新药板块迎来价值重估 行情回暖 创新药ETF国泰(517110)覆盖A股和港股创新药企 包含成熟药企和临床阶段Biotech [4]
国产模拟芯片,崛起前夜
36氪· 2025-07-01 10:20
模拟芯片行业发展历程 - 1958年德州仪器(TI)工程师发明全球首块集成电路,奠定其模拟芯片巨头地位 [1] - 2011年TI以65亿美元收购国家半导体,新增5000名员工,全球市场份额达15.4%超越意法半导体 [1] - 模拟芯片行业依赖工程师经验积累,顶尖人才需20-30年经验,形成高技术壁垒 [1] - 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模拟芯片成为体现"工程师红利"的重点领域 [1] 模拟芯片技术分类 - 按信号处理方式分为数字IC(处理0/1离散信号)和模拟IC(处理连续函数信号) [2] - 模拟芯片按定制程度分为专用型(ASSP,占50%市场)和通用型,专用型毛利率更高但设计壁垒高 [3] - 按应用层面分为信号链路(ADC/DAC等)和电源管理(AC/DC、DC/DC等),后者市场规模更大 [4] - ADC模数转换器技术难度最高,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全球模拟IC市场规模预计794.33亿美元(约6000亿人民币),中国占近半约3000亿 [5] - 国际巨头TI、ADI等垄断市场,国内厂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 [6] - 行业面临产品碎片化(TI拥有数万种型号)、研发周期长(新产品开发约2年)、人才壁垒高等挑战 [6][7] - 国产替代需突破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差异化竞争和人才管理四大核心能力 [7] 国产技术突破 - 国产ADC取得显著进展:迅芯微电子推出30GSPS高速ADC,海思AC9610精度达24bit/2MSPS [8] - 成都华微HWD12B16GA4实现12位16GSPS,代表商业ADC最高性能水平 [8] - 国内企业如芯海、思瑞浦、圣邦微等已推出对标国际水平的产品并实现量产 [9] - 华大九天与成都芯片中试平台共建国内首个模拟电路后仿真云服务实验室 [9] 行业并购整合趋势 - 2024年雅创电子2.98亿收购类比半导体37.03%股权,评估增值率467.34% [10] - 思瑞浦10.6亿全资收购创芯微,完善"信号链+电源管理+MCU"业务布局 [11] - 纳芯微6.83亿收购麦歌恩68.28%股份,晶丰明源2.5亿收购凌鸥创芯38.87%股权 [11][12] - 并购整合可产生多重协同效应,是行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趋势 [13]
落袋为安,70亿“跑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6-30 07:00
股票ETF市场资金流向 - 6月27日股票ETF市场资金净流出70.14亿元,总规模达3.58万亿元,总份额减少34.36亿份 [2] - 宽基ETF净流出金额居前,达67.32亿元,其中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单日净流出37.23亿元 [2] - 港股市场ETF和银行ETF逆势吸金,分别净流入18.51亿元和13.39亿元 [5] 细分品类表现 - 资金净流出排行前五的ETF:H 300ETF(-12.04亿元)、中证A500ETF富国(-8.75亿元)、沪深300ETF易方达(-8.23亿元)、中证500ETF(-6.35亿元)、中证1000ETF(-6.34亿元) [4] - 资金净流入排行前五的ETF:中证A500ETF基金(32.64亿元)、银行ETF(10.17亿元)、A500ETF嘉实(9.76亿元)、香港证券ETF(5.18亿元)、中证A500ETF龙头(4.58亿元) [7] - 华泰柏瑞旗下中证A500ETF基金单日净流入32.64亿元,华宝基金旗下银行ETF单日吸金10.17亿元 [5] 市场动态与机构观点 - 外部风险缓和叠加稳增长政策发力,市场迎来反弹行情,沪指突破3400点,周中站上3462点的年内新高 [2] - 富国基金认为短期市场或维持震荡整理格局,中长期中国资产重估趋势不改 [2] - 易方达基金判断A股呈现"震荡蓄势"特征,结构性机会仍大于系统性风险 [2] - 华夏基金预计下半年主题板块轮动为主要行情特征,基本面因子有望正贡献 [3] 行业板块资金动向 - 上周五流入前五板块:银行类ETF(15.2亿元)、中证A500指数ETF(9.1亿元)、港股医药类ETF(7.8亿元)、港股金融类ETF(5.9亿元)、港股互联网类ETF(4.2亿元) [5] - 华夏基金旗下信用债ETF和恒生医药ETF分别净流入2.02亿元和1.43亿元 [6] - 易方达基金旗下香港证券ETF、医药ETF、恒生创新药ETF分别净流入5.1亿元、1.0亿元、0.4亿元 [5]
21评论|中国创新药能否迎来可持续的“大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08:47
中国Biotech行业BD交易热潮分析 核心观点 - 中国Biotech行业通过高额License-out交易进入全球化新阶段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以总金额60.5亿美元授权辉瑞 普米斯生物PD-L1/VEGF双抗以111亿美元转授BMS 创下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 [1] - BD交易本质是风险共担与资源协同 非"卖青苗"行为 多数授权项目处于临床早期阶段(Ⅰ/Ⅱ期) Ⅲ期资产稀缺 交易结构保留国内权益 仅转让海外商业权利 [2][4] - 全球医药授权合作成为主流 2025Q1交易总额达568亿美元 首付款比例8%(45亿美元) 临床II期项目首付款中位数1.65亿美元 显示市场对早期资产认可 [4] 交易驱动因素 风险共担 - 全球新药I期至上市成功率仅7.9% 中国头部Biotech成功率17% 授权交易可锁定确定性收益 避免研发失败导致的现金流崩塌 [6][7] - 跨国药企高额授权实质是技术平台与市场潜力的双重验证 具有估值修复与融资放大效应 [7] - 中国Biotech普遍缺乏全球III期临床推进与商业化能力 国际化结构性缺失使独立运营不现实 [7][8] 能力互补 - 中国企业在靶点发现与早期开发具优势 但全球III期临床执行(需多国上千患者)、注册报批(FDA周期10-15个月)、商业化推广(美国市场需数千万至数亿美元)存在明显短板 [9][10][11] - 康方生物AK112海外临床策略失误显示国内经验难以直接迁移 再鼎医药全球报批仍需合作方支持 [9][10] - 跨国药企销售网络建设需5年以上+数亿美元投入 授权交易可跳过时间窗口限制 [11] 优势互换 - 中国研发人员数量超欧洲 人均成本为欧美1/3-1/2 工程师红利形成"宽基多管线"战略 恒瑞医药通过GLP-1授权交易反哺核心ADC平台 [13][14] - 2023年中国STEM毕业生突破500万 AI药物算法与抗体工程人才全球领先 信达生物CLDN18.2 ADC等案例显示中国成为全球早期资产重要供给方 [19][20] 融资转轨 - 2023年中国创新药融资总额1040.82亿元 较2020峰值降61% BD首付款210亿元首超IPO融资额 NewCo合资等新型交易结构涌现 [16][17] - BD提供非稀释性融资+风险分担+产业链协同三重价值 在资本退潮下成为战略主航道 [17] 中国Biotech全球化路径 智力输出 - 聚焦早期研发环节 如信达生物CLDN18.2 ADC临床突破 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头对头挑战帕博利珠单抗 [19] - 石药与阿斯利康AI平台交易显示从"外包执行者"向技术供给方转型 [19] 能力输出 - 中国成为全球新药"先试水再出海"首选场域 NMPA审批效率提升+患者招募能力强+试验成本低 荣昌泰它西普等案例建立"国内主导+国际注册"模式 [21] - 2020-2024年License-out交易金额持续增长 核心临床主导权保留在中国手中 [21][22] 工业输出 - 2023年原料药出口超400亿美元占全球30% 控制全球仿制药API供应链80% 凯莱英、药明康德等嵌入默沙东等跨国药企供应链 [23][24] - 石药通过API能力切入AI创新 药明康德完成"制造-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跃迁 [24] 产业趋势 - 三重路径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全球化范式 智力输出转化研发价值 能力输出建立国际标签 工业输出保障量产交付 [25] - 2025年关键节点需验证BD战略成效 重点追踪III期商业化成功率、资源反哺本土研发、工程师红利持续性等指标 [26][27]
中国泳池机器人,冲开天花板
雷峰网· 2025-06-25 11:47
核心观点 - 星迈通过高端化战略和技术创新在泳池机器人领域快速崛起,成立2年多累计融资超5亿元,估值近20亿元 [17][18][19] - 公司产品定价突破行业天花板(2199-3450美元),半年内拿下高端市场85%份额,验证了高端定位的成功 [19][26][28] - 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版图重构中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星迈是典型案例 [8][9][12] 行业背景 - 过去20多年泳池清洁行业由4家国际大厂主导,但技术停滞不前 [15] - 中国科技企业正通过突破性技术方案夺取行业话语权 [16] - 全球有超过2800万个私人泳池,北美占1700-1900万个,是最大市场 [43] 公司发展 - 2022年7月成立,一年内拿下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 [18] - 2024年完成A轮融资,累计融资超5亿元 [18][19] - 2024年首款产品AquaSense Pro售价2199美元,半年销售数亿元 [19] - 2025年升级款AquaSense 2 Ultra定价3450美元再创新高 [19][33] 技术创新 - 全球首款"5合1"泳池机器人,集成无刷水泵、AUV空间运动等前沿技术 [19] - 研发人员占比70%,研发投入占营收20%,拥有221项专利 [37] - 首创水面清洁、水质管理功能,解决行业痛点 [33] - 二代产品搭载AI视觉系统,清扫地图成功率从40%提升至90% [33] 市场策略 - 避开500-1000美元价格带竞争,直接定位1299-2199美元高端区间 [25][26] - 目标客群为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泳池拥有者 [26] - 初期独立站占比40%,后续亚马逊跟进 [43] - 北美1000美元以上产品市占率65%,1400美元以上达90% [43] 竞争优势 - 产品测试严苛,建有45个专业测试泳池 [41][42] - 供应链选择优质,未来有降价空间 [24] - 创始人王生乐有13年机器人领域经验,战略聚焦明确 [31][32] - 研发节奏快,保持12个月技术领先窗口期 [38] 行业格局 - 行业龙头Dolphin出现近五年首次营收双位数负增长 [49] - 2024年底行业将迎来洗牌,星迈、元鼎、望圆为主要竞争者 [49] - 中国企业在智能硬件领域能用一半成本完成双倍产出 [11]
对外授权交易大单频现中国创新药闪耀全球舞台
证券时报· 2025-06-23 18:44
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激增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总金额60.5亿美元的PD-1/VEGF双抗授权交易,其中12.5亿美元为首付款创纪录[1][2]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签订53.3亿美元战略研发合作协议,涉及多个靶点临床前候选药物开发[1][3] - 2024年国产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达523亿美元,首付款41亿美元,双双刷新历史纪录[3] 重大BD交易案例汇总 - 信达生物将ADC药物IBI3009授权给罗氏,首付款8000万美元+最高10亿美元里程碑[1] - 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合作获1.7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4亿美元里程碑[2] - 联邦制药将GLP-1/GIP/GCG激动剂授权诺和诺德,获2亿美元预付款+18亿美元里程碑[2] - 信诺维将ADC药物XNW27011授权安斯泰来,总金额超15亿美元[2] - 翰森制药HS-20094授权交易含8000万美元首付+最高19.3亿美元里程碑[3] 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 - 2015年药品审批改革将新药审核时间从3年缩短至60天[6] - 2024年《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强化价格管理、医保支付等政策保障[6] - 国家药监局拟将临床试验审批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7] - 审批提速使企业研发成本降低20%以上[7] 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果 - 全球首次获批创新药数量从2015年3个增至2024年39个,增长12倍[7] - 2015-2024年中国首次进入临床的原研药达4382个,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8] - 2025年前5个月已有34款国产新药获批,接近2024年全年39款水平[8]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在全球BD规模级交易(首付>5000万美元)占比从2021年5%提升至2025年42%[5] - 跨国药企外部采购管线中中国占比从2020年10%升至2024年31%[10] - 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份额接近30%,美国降至48%[10] - 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30%,临床试验入组速度更快[11] - 中国医药工程师平均月薪2万元,仅为美国同行1/6[12]
业内人士:在下半年经济底部探明前,基本面率先见底的行业会有比较多的机会
快讯· 2025-06-18 12:48
市场走势 - A股市场自4月7日开启触底反弹后呈现震荡上扬态势 [1] - 过去半年AH股整体走势表现为"在分歧中聚拢人气,震荡中估值缓慢修复" [1] 行业机会 - 下半年经济底部探明前,基本面率先见底的行业存在较多机会 [1] - 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创新药、新消费、AI相关、有色、非银等行业 [1] - 中下游行业逐步走出盈利低谷,受益于通缩格局缓解、上游价格调整、科技突破及工程师红利等因素 [1] 中期展望 - A股市场中期仍将沿着中国制造的主线演绎 [1]
高考制度与中国工程师红利 | 观时代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6-13 01:38
教育体系与产业革命的关系 - 产业革命的发生本质由教育体系革命支撑 英国工业革命受益于学徒制度培养的瓦特等工匠人才 但学徒制难以规模化培养技术工人 后期成为技术进步的阻力[4][9][12] - 德国洪堡教育改革建立现代研究型大学体系 分层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 奠定德国工业强国地位 影响日本等后发国家[14][17][19] - 美国通过《莫里尔法案》建立分层高等教育 二战退伍军人法案推动大学扩招 吸引全球理工科人才 支撑战后经济繁荣[21][23][24] 中国教育体系与工程师红利 - 1999年高校扩招使中国理工科毕业生达美国10倍以上 形成工程师红利 支撑高科技研发与制造 如苹果在华15天可招聘9000名产线工程师[29][30][31] - 高考制度促进阶层流动 工科专业成为平民阶层跃迁主要路径 当前理工科招生比例或提升至80%[33] - 中国教育体系与大规模制造业高度契合 通用技术扩散阶段将释放更大红利 如蒸汽机技术在美国的二次创新[35][36]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 - AI时代需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而非解题能力 当前教育体系强调服从权威 抑制创新思维[39] - 未来1%天才主导生产力跃迁 99%人群转向情绪价值服务 教育需兼顾天才选拔与大众适应性[38][40][41] 注:数据引用包括"10倍工程师数量差"、"9000名工程师15天招聘周期"等量化指标 单位已统一为中文表述[30][31]
中国医药行业迎来历史性投资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04:17
医药板块表现 - 万得创新药指数年内大涨超过20% 港股创新药指数涨幅更高超过45% [2] - 今年以来涨幅超过30%的创新药ETF越来越多 已取代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板块跻身前十 [2] - 中证医药指数等综合类医药行业指数创下年内新高 显示板块整体可能迎来拐点 [6] 创新药行业驱动因素 - 医药行业经历多年下跌后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3] - 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舞台表现亮眼 管线获国际巨头认可 海外受益权购买及BD交易大爆发 [3] - 五月份至少有六家国内创新药企对外官宣BD交易订单 大部分为中外药企跨境合作 [3] - 跨国药企从中国采购管线比例逐年上升 至2024年达31% [4] - 中国新增医保药品中70%为创新药 医保谈判成功率高达90% [4] 行业竞争力与前景 - 中国工程师红利得到全球认可 国际巨头愿以高额价格购买中国药企海外管线受益权 [3] - 中国药企成本优势和更高商业化售价催生创新药开发优势 [3] - 人工智能赋能将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和时间 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4] - 原研药和首发首创管线将面临突破 创新药迭代速度加快 [4] - 中国医药行业包括创新药企、医疗设备和中成药等预计在全球舞台展现更强竞争力 [4] - 长期来看中国有可能诞生全球最大医药公司 [4] 港股与A股市场差异 - 港股创新药指数2025年以来涨幅超过45% 远超A股创新药指数 [5] - 港股18A制度对创新药公司上市门槛宽松 许多优质创新药公司在港上市融资 [5] - 港股创新药公司之前多年持续下跌 估值相对便宜 [5] - 截至6月9日港股创新药市盈率仍不足30倍 处于1/4分位数历史较低水平 [5] - 港股市场流动性恢复带来的溢价使其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5] 投资机会与建议 - 医药板块经历多重挑战后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为长期投资者提供绝佳机会 [7] - 医药行业因其确定性成长性和庞大市场需求 被认为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优质投资标的 [7] - 建议挖掘盈利能力强、业绩稳定的优秀企业 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处于几十年来最好投资时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