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利悬崖
icon
搜索文档
当前时点如何看港股?
2025-06-02 15:4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港股市场、中国创新药行业、IP 衍生品行业、新消费板块(美容护理、黄金珠宝等)、整车行业、零部件行业、商用车市场、港股食品饮料板块 - **公司**:恒科、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美团、巨子生物、锅圈食品、铜峰电子、绿茶集团、和黄医药、雅盛、科伦博泰、百利天恒、三生制药、辉瑞、和铂医药、阿斯利康、石药集团、比亚迪、吉利、小鹏、理想、耐世特、重汽、潍柴、乐氏国际控股、周黑鸭、HHR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港股市场 - **总体趋势**:近期表现出较强韧性,至少在季度层面看好,基本面业绩弹性优于预期,恒科等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南向资金参与度增加,5 月外资大举买入科技、消费、医药板块[1][2] - **值得关注板块**:IP 衍生品板块,需求端人均 GDP 突破 1.2 万美元后精神消费崛起,供给端 IP 成为重要生产要素重构相关行业,优质 IP 引进及自主孵化能力增强推动授权板块发展[10] 中国创新药行业 - **发展现状**:自 2001 年起步,经过多年积累取得显著突破,工程师红利推动管线数量增长,2024 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药管线国家,技术端和研发周期优势显现[1][5] - **海外竞争力**:美国市场定价高激励药企交易授权,药企在海外开展初期临床试验,如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 80 亿美元交易合作[6][7] - **出海类型**:分为国内已上市并验证的小分子药物、具备成熟临床数据的二期临床阶段产品、早期管线(含临床前阶段产品)三类[8] - **未来趋势**:中国专注早期研发,将部分成果授权海外推进临床及商业化,在平台型合作方面有优势,如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石药集团的合作[9] IP 衍生品行业 - **国内市场现状**:迅速崛起,闲鱼 2025 年 Q1 的 VRA 交易量同比激增 105%,国发股份交易活跃,中国公司在供应链、电商运营、产品设计和玩法创新方面有优势[1][11] 泡泡玛特 - **海外业务情况**:持续超预期增长,2018 - 2020 年主要采用 B2B 和 B2B to C 经销模式,2022 年起转向 DTC 模式,2024 年海外收入达 50.7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实现 100%增长超 100 亿元,欧美是重点布局区域,2025 年 Q1 北美地区收入已接近去年全年[1][12] 新消费板块 - **发展趋势**:大行业小公司格局,优秀公司有品牌升级潜力,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体验,品牌势能形成后弹性大且持续时间长[13] - **典型案例**:老铺黄金、毛戈平、巨子生物等自 2024 年以来业绩快速增长并超预期上调盈利预测,2025 年带动同行业品牌升级形成板块效应[13][14] 黄金珠宝子板块 - **发展情况**:处于相对首位,老铺黄金单店表现持续强势,一季度破圈后延续性良好[15] - **行业表现**:2025 年是产品力大年,老铺黄金等品牌引领产品工艺升级,金价上涨转变消费者心智,有设计和品牌定位的公司享受业绩增长红利,C 端转型持续性长[16] - **上市公司报表**:2024 年 2 - 4 季度报表表现差,2025 年半年报基于低基数和产品转型业绩兑现,有助于支撑行情[17] 整车行业 - **需求和趋势**:需求明确,关注新车周期和智能驾驶,比亚迪、吉利、小鹏、理想等品牌潜力大,小鹏 2025 年销售量弹性高,一季度亏损大幅收窄,理想下半年将推出新车,吉利上升势头强劲[22] 零部件行业 - **值得关注细分领域**:看好耐世特及其线控转向系统,智能化程度提高使单车价格提升,robotaxi 和国内无人物流配送车发展带来机遇[23] 商用车市场 - **市场情况**:5 月需求逐渐回升,重卡内需销量增长,重汽和潍柴受关注,政策推动需求回暖,去年二三季度基数低,估值相对较低[24] 港股食品饮料板块 - **投资机会**:新消费推荐乐氏国际控股,估值处于底部且有新变化;困境反转关注周黑鸭,主业稳固,新渠道放量显著,同店收入表现良好[25] HHR 公司 - **现状及展望**:收入端困境反转、环比改善,利润端表现顺畅,2025 年起财务费用逐年下降,利润释放弹性强,奶粉业务预计恢复高单位数收入增长,成人和宠物保健品业务至少双位数增长,进入还债阶段,美联储降息降低财务费用,调整后净利润预计 6.4 - 6.5 亿元,对应市盈率约 12 倍[2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老铺黄金**:2024 年以来因 628 解禁和金价影响处于盘整,短期销售强势,今年扩圈节奏快有融资配股诉求,大股东解禁时间延长,新产品采用高温烧蓝工艺引领市场创新,预计中报窗口及 628 解禁落地后估值推至 30 倍附近[19][20] - **比亚迪**:近期降价促销引发价格战担忧,但国家态度积极,是价格调整,上半年冲销量,下半年销量通常更好,预计 2026 年部分小车企面临出清[21]
原料药板块2024年及Q1总结
2025-05-29 15:25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原料药行业 - 公司:天宇股份、华海药业、同和药业、国邦医药、美诺华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2024 年原料药板块表现**:整体营收 1177 亿元,同比增长近 7%,除 Q1 同比小幅下滑外,其他三个季度同比接近 10%增长;全年利润 150.46 亿元,同比增长约 28%,分季度利润增速逐步提升,Q4 扭亏 [3] - **2025 年 Q1 原料药板块表现**:营业收入 295 亿元,同比微降 0.48%,在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下基本持平,环比增 6%;归母净利润 46 亿元,同比增长 21%,扣非净利润同比约 20%增长,环比大幅增长百分之八九十,受益于出货量恢复、毛利率提升及降本增效 [1][4] -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变化**:2024 年整体毛利率 38%,净利润率 12.79%,同比分别提升近 2 个和 5 个百分点;2025 年 Q1 毛利率 38.14%,净利率 15.41%,同比和环比均显著提升,期间费用率下降约 2 个点及减值影响减弱是原因之一 [1][5] - **行业供需格局及竞争情况**:中国产能扩张放缓,在建工程规模连续三年一季度同比下滑,2025 年 Q1 末同比降 4%;印度新增产能释放延迟,PLI 计划执行效率低,阿拉伯胶青霉素 G 工厂着火预计年底恢复生产,短期内竞争压力不大 [1][6] - **专利悬崖对需求的影响**:2025 - 2030 年全球创新药专利到期风险敞口达 3900 亿美元,较 2019 - 2024 年翻倍,专利悬崖将显著推动原料药需求增长 [1][7] - **新产品销售表现**:天宇股份 2024 年新产品业务销售额 5.58 亿元,同比增长近 50%;华海药业 2024 年新产品销售收入 2.3 亿,预计 2025 年翻倍增长;同和药业 2024 年新产品销售收入 1.8 亿,预计 2025 年增加 5000 万 [1][8] - **关税问题及公司推荐**:当前关税影响有限,高毛利产品可与客户分担,不再是估值压制因素;二季度推荐国邦医药和美诺华,国邦医药受益于兽药涨价和高产能利用率,美诺华受益于沙坦业务触底反弹 [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无
华尔街到陆家嘴精选丨美联储偷偷买债?全世界都盯着美债之时 日本正在爆雷?美股生物制药板块跌出“黄金坑”?
第一财经· 2025-05-21 01:47
美联储隐秘购债与市场影响 - 美联储近日悄然买入436亿美元美国国债,其中5月8日单日购入88亿美元30年期美债,分析认为这是"隐形宽松"操作[1] - 全球央行3月购金64吨,中国占30吨,今年迄今月均购金量达94吨,远超预期的80吨[1] - iSharesMSCI巴西ETF和iShares拉美40ETF今年分别上涨约25.10%和24.53%,显示新兴市场受益于美元走软与商品价格上涨[1] 日本国债市场动荡 - 日本20年期国债拍卖创2012年以来最差结果,投标倍数跌至2.5倍,尾差达1987年以来最高,20年期收益率飙升约15个基点[3] - 日本央行持有国债市场52%份额,量化紧缩计划面临考验,市场担忧其退出后承接方问题[3] - 日本债务与GDP比值达250%,政策陷入两难:继续紧缩推高收益率,放弃紧缩可能导致通胀失控和日元崩溃[4] 美国生物制药板块 - 美国大型生物制药板块自4月2日以来跑输标普500约15个百分点,受关税、药价谈判和专利悬崖三重压制[5] - 板块相对标普500估值折价达45-50%,政策明朗化或成反弹催化剂[5] - 企业可通过库存管理、制造业回流应对关税,创新可缓解专利悬崖影响[5] 黄金市场风险与机遇 - 金价逼近3300美元关口,欧洲央行警告黄金市场可能成为欧元区金融稳定危险源[7] - 欧元区投资者黄金衍生品名义总敞口达1万亿欧元,主要通过场外交易进行[7] - 瑞银维持黄金头寸建议,目标价3500美元/盎司,凸显地缘风险溢价[7] 本田战略调整 - 本田将2030财年电气化投资从10万亿日元降至7万亿日元,电动汽车销量占比目标从30%下调至20%[9] - 公司计划2030年前推出13款新一代混合动力车型,销量目标220万-230万辆[9] - 搁置加拿大电动汽车基地计划,但维持2040年全面电动化长期目标[9]
美国生物医药“三座大山”压顶:关税、药价、专利悬崖
华尔街见闻· 2025-05-20 08:22
行业现状 - 美国大型生物制药板块自2025年4月2日关税声明发布以来跑输标普500指数约15个百分点 [1] - 行业面临关税壁垒、药价谈判压力和专利悬崖三重挑战 [1] - 板块估值相对标普500指数折价达45-50% 处于历史性洼地 [15][18] 压制板块的三大因素 关税与供应链挑战 - 关税政策细节未完全披露 带来市场不确定性 [3] - 短期内企业可通过库存管理和加速产品运输应对 中长期可通过制造业回流缓解 [3] - 预计2026-2027年企业税率可能从16-17%升至19-20% [3] - 美国税法结构性缺陷导致企业将生产转移至爱尔兰、瑞士等低税率地区 [3][5] 药价谈判压力 - 最惠国(MFN)参考定价政策推行面临国会和法律挑战 [6] - IRA法案带来的药品价格谈判影响为增量而非颠覆性 市场已预期35-50%价格下调 [7][8] - 2022年数据显示主要药企在美国本土2140亿美元营收中仅录得100亿美元利润 海外1710亿美元营收中利润超900亿美元 [9][12] 专利悬崖 - 2028-2030年Keytruda、Opdivo等重磅药物专利到期 [13] - 受影响公司EPS调整幅度预计在15-20% [14] - 历史数据显示专利到期后一年平均EPS侵蚀约15% 随后能迅速反弹 [14] 潜在催化剂 - 政策细节明朗化 如关税税率、MFN适用范围等 [23] - IRA中"药丸罚款"条款若取消将成重大利好 [23] - 税收政策改革可能改变药企全球生产和利润布局 [24] - 市场风险偏好转变可能驱动板块反弹 [25] 市场表现 - 2025年4月2日后生物制药板块下跌8% 同期标普500上涨5% [18] - 消费必需品和公用事业板块分别上涨2%和4% [18] - 年初以来生物制药板块表现显著弱于其他板块 [22]
梯瓦计划裁员约8%,跨国药企如何在风暴中重塑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3 07:37
梯瓦公司转型规划 - 梯瓦计划到2027年实现7亿美元净节省并抵消来那度胺仿制药利润损失,目标营业利润率达30% [2] - 三项举措包括:通过业务中心和AI降低一般及行政费用占比100个基点、裁员8%、整合供应商削减支出10% [2]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39亿美元(按当地货币计算同比增长5%),创新业务板块收入5.89亿美元 [7] 梯瓦业务表现与战略调整 - 创新产品Austedo、Ajovy和Uzedy合计同比增长39%,成为业绩关键引擎 [7] - 美国市场收入19.1亿美元(占总营收48.97%),同比增长10.72%,利润5.32亿美元(同比增52%) [8] - 仿制药板块收入同比增长5%至8.49亿美元,同时计划削减生产基地从35个至30个以下 [8][9] 跨国药企行业动态 - 全球医药产业进入回调期,跨国药企普遍通过裁员和战略重整控制成本 [5] - 辉瑞2025年一季度营收137.15亿美元(同比下降8%),计划节省12亿美元开支并终止口服GLP-1RA药物开发 [12] - BMS营收112.01亿美元(同比下降6%),增长产品组合收入56亿美元(同比增16%),但面临64%收入受专利悬崖影响的风险 [12][13] 研发与市场挑战 - 梯瓦关键管线进展:抗TL1A药物duvakitug取得2b期积极结果,奥氮平LAI计划2025年提交NDA [7] - 跨国药企未来3年专利悬崖风险敞口最高达70%,BMS为最显著案例 [13] - 美国市场占全球医药份额近40%,但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促使药企扩大本土制造投入 [13]
危中有机最惠国定价(MFN)解读 & 国内创新药出海机遇
2025-05-12 15:1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制药行业 - **公司**:阿斯利康、罗氏诊断、默沙东、辉瑞、Biontech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美国药品定价政策变化及影响** - **政策**:特朗普提出最惠国定价(MFN)政策,落地可能性小;拜登签署《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进行医保谈判,小分子药物上市9年、大分子药物上市13年后谈判,首批10个药品标签价降幅38%-79%,实际出厂价降约22% [2] - **影响**:对药企压力相对可控,如销售额100亿美元创新药受影响约5.5亿美元;促使药厂优化研发管线、削减成本,阿斯利康停部分CNS管线项目 [1][2][3] 2. **中国创新药出海机遇** - **机遇**:专利悬崖和美国药品定价压力带来出海机遇,可缓解国内竞争压力,实现利润增长,规避美国支付体系风险 [1][5] - **地位和趋势**: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地位逐步提升,2023 - 2024年跨国药企授权交易首付款超5000万美金案例中占比约25%,2023年达32% [6] - **原因**:内因有人才、临床资源和工程师红利,me - too创新模式;外因是专利悬崖和定价压力下的成本控制需求 [7] 3. **专利悬崖对全球制药行业的影响** - **影响**:到2028年将有1000亿美元专利药收入面临仿制竞争,销售额预计下降320亿美元,迫使跨国药企通过外部合作和收购补充管线 [1][7][8] 4. **大型跨国企业应对市场压力的方式** - **方式**:通过外部合作与收购补充管线,2015 - 2021年TOP20跨国企业新上市产品中65%来自外部合作;拥有大量现金储备,截至2024年6月30日可用于收购金额达4800亿美元 [1][9] 5. **通胀削减法案对大药企的影响** - **影响**:价格谈判机制使小分子、大分子药物上市一定年限后降价,实际出厂价降约22%;不允许终端价格涨幅超通胀;成本在四方利益相关方重新分配 [10][11] 6. **Part D计划的Redesign对高价药品市场的影响** - **影响**:2025年落地,患者自付费用阈值3100美元,超过部分Medicare兜底,药厂承担拒赔阶段20%费用,影响净收入和研发决策 [3][12][13] 7. **2025年药品救助政策变化** - **变化**:患者在救助阶段不再承担费用分摊,费用转嫁给保险计划和药厂,药厂承担拒赔阶段20%费用,影响净收入 [13] 8. **药品定价受新政策影响** - **影响**:新政策将定价成本转嫁给药厂和保险公司,影响药企收入和研发决策,如阿斯利康奥希替尼、辉瑞收购西雅图基因 [14] 9. **拜登政府对小分子和大分子区别对待的纠正措施** - **措施**:签署行政命令纠正小分子和大分子销售时间差异问题,利好国产小分子创新药 [15] 10. **通胀削减法案潜在影响及中国创新药未来趋势** - **影响**:可能中长期制约跨国药企增长空间;中国创新药凭借优势将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助力全球市场发展 [16][1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特朗普未明确最惠国定价政策具体谈判范围,包括Medicare或Medicaid,以及是否选择TOP20或TOP50花费最多医保资金的药品,细节将决定政策实施效果 [4] - 历史上美国处方药终端价涨幅平均值通常超过通胀水平 [11]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原料药板块Q1利润同比快速增长,关注行业供需改善
太平洋· 2025-05-08 14: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Q1原料药板块营收同比基本持平,利润同比快速增长,净利率创近四年同期新高,行业集中度提升,板块估值修复但仍处历史低位,在建工程规模下降产能扩张放缓,下游制剂专利到期带来增量需求,建议关注相关个股[3][4][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Q1利润同比快速增长,净利率创近四年同期新高 - Q1板块营收同比基本持平,利润同比快速增长:2024年板块营收1176.77亿元,同比增6.74%,归母净利润150.46亿元,同比增27.89%,扣非净利润140.29亿元,同比增24.42%;2025年Q1营收295.46亿元,同比降0.48%,归母净利润45.62亿元,同比增20.87%,扣非净利润43.65亿元,同比增21.98% [3][16][18][20] - 降本增效持续推进,盈利能力明显提升:2024年毛利率38.00%,同比提升1.58pct,净利率12.79%,同比提升4.97pct;2025年Q1毛利率38.14%,同比提升1.76pct,净利率15.41%,同比上升2.63pct,环比提升7.06pct [4][24][25] 二、行业集中度提升,TOP10企业贡献七成以上收入及业绩 - 2024年TOP10企业营收占比73.33%,归母净利润占比89.03%;2025年Q1营收占比73.19%,归母净利润占比82.51%,同比提升7.93pct [31][33][34] 三、板块估值修复,在建工程规模持续下降 - Q1板块估值修复,但仍处于历史低位:2024年末PE为30.26倍,处于14%历史分位,相较医药生物行业溢价率为12.23%;2025年Q1末PE为33.97倍,处于18%历史分位,溢价率为29.43% [5][42] - Q1在建工程规模持续下降,产能扩张放缓:2025年一季度末在建工程163.57亿元,同比下滑4.31%,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比值为0.20,自2023年以来持续下降 [9][44][47] 四、投资建议与公司推荐 - 投资建议:2025 - 2030年下游制剂专利到期影响销售额3900亿美元,较2019 - 2024年增长124%,专利悬崖带来增量需求,建议关注相关个股 [6][46][48] - 同和药业:二厂区一期产能投放,新产品法规市场有望持续放量,预测2025 - 2027年营收8.00/9.50/11.50亿元,归母净利润1.14/1.48/1.99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51][52][54] - 奥锐特:“原料药 + 制剂”持续兑现,“多肽 + 寡核苷酸”打开成长天花板,预测2025 - 2027年营收17.18/19.57/21.76亿元,归母净利润4.61/5.92/7.24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56][57][59] - 共同药业:聚焦甾体药物领域,产品向下游延展打开成长空间,预测2025 - 2027年营收6.17/7.41/8.89亿元,归母净利润 - 0.31/0.15/0.53亿元,给予“增持”评级 [60][64][65] - 奥翔药业:原料药 + CXO业务稳健增长,制剂打造第三增长曲线,预测2025 - 2027年收入9.55/11.28/13.93亿元,净利润2.80/3.32/4.11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66][67][70] - 国邦医药:医药业务回暖,动保业务弹性可期,预测2025 - 2027年营收67.15/75.83/82.96亿元,归母净利润9.54/11.42/13.14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71][72][76] - 普洛药业: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布局加速,CDMO有望迎来新通胀时代,预测2025 - 2027年营收130.58/143.93/159.58亿元,归母净利润11.53/13.23/15.47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77][80][82]
原料药板块Q1利润同比快速增长,关注行业供需改善
太平洋证券· 2025-05-08 10: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Q1原料药板块营收同比基本持平,利润同比快速增长,净利率创近四年同期新高,行业集中度提升,估值修复但仍处历史低位,在建工程规模下降产能扩张放缓,下游制剂专利到期带来增量需求,建议关注相关个股[3][4][5][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Q1利润同比快速增长,净利率创近四年同期新高 - Q1板块营收同比基本持平,利润同比快速增长:2024年板块营收1176.77亿元,同比增6.74%,归母净利润150.46亿元,同比增27.89%;2025年Q1营收295.46亿元,同比降0.48%,归母净利润45.62亿元,同比增20.87%,主要因2023H2基数低、下游去库存结束、产品价格降幅缩小、降本增效及减值影响减弱[3][16][18] - 降本增效持续推进,盈利能力明显提升:2024年毛利率38.00%,同比+1.58pct,净利率12.79%,同比+4.97pct;2025年Q1毛利率38.14%,同比+1.76pct,净利率15.41%,同比+2.63pct,主要因费用率下降和减值影响减弱[4][24][25] 二、行业集中度提升,TOP10企业贡献七成以上收入及业绩 - 2024年TOP10企业营收占比73.33%,较2023年提升3.13pct,归母净利润占比89.03%;2025年Q1营收占比73.19%,归母净利润占比82.51%,同比提升7.93pct[31][33][34] - 从收入端看,2024年TOP10中有6家营收同比增长,2025年Q1有3家;从利润端看,2024年TOP10中有8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5年Q1有7家[35][40] 三、板块估值修复,在建工程规模持续下降 - Q1板块估值修复,但仍处于历史低位:2024年末PE为30.26倍,处于14%历史分位,相较医药生物行业溢价率为12.23%;2025年Q1末PE为33.97倍,处于18%历史分位,溢价率为29.43%[5][42] - Q1在建工程规模持续下降,产能扩张放缓: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建工程为163.57亿元,同比下滑4.31%,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比值为0.20,自2023年以来持续下降,印度产能扩张也遇阻[9][44][49] 四、投资建议与公司推荐 - 投资建议:2025 - 2030年下游制剂专利到期影响销售额3900亿美元,较2019 - 2024年增长124%,专利悬崖带来增量需求,行业需求改善去库存接近终结,产能扩张放缓,建议关注三类个股[6][48][50] - 同和药业:新产品法规市场专利到期有望放量,定增助力产能释放,Q1营收下滑利润承压,预计2025/26/27年营收为8.00/9.50/11.50亿元,给予“买入”评级[51][52][54] - 奥锐特:“原料药 + 制剂”兑现,拓展多肽及寡核苷酸领域,Q1收入利润创新高,预计2025/26/27年营收为17.18/19.57/21.76亿元,给予“买入”评级[56][58][59] - 共同药业:聚焦甾体药物领域,新工艺革新有望推动BA市场增长,Q1营收增长利润受费用影响,预计2025/26/27年营收为6.17/7.41/8.89亿元,给予“增持”评级[60][61][65] - 奥翔药业:原料药及CXO业务增长,制剂将迎收获期,Q1营收利润增长,预计2025/26/27年收入为9.55/11.28/13.93亿元,给予“买入”评级[66][67][70] - 国邦医药:医药业务回暖,动保业务有弹性,Q1收入利润创新高,预计2025/26/27年营收为67.15/75.83/82.96亿元,给予“买入”评级[71][76] - 普洛药业:确立2030发展战略,原料药中间体稳固,CDMO有望进入收获期,制剂业务增长,Q1收入下滑利润增长,预计2025/26/27年营收为130.58/143.93/159.58亿元,给予“买入”评级[77][80][82]
跨国药企2025年Q1财报:专利悬崖下的创新突围与全球扩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0:07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 - 受益于密集政策支持,中国创新药研发十年间突飞猛进,吸引大量人才和资本 [1] - 当前面临药价下行、融资不畅、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药企正调整战略并探索国际化业务 [1] - 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提升,但需寻找新增长点以应对"黄金十年"后的转型压力 [1] 跨国药企2025年Q1业绩分化 - 默沙东、阿斯利康、诺华凭借创新药和新兴市场维持韧性,BMS、罗氏因成熟产品收入下滑面临挑战 [1] - BMS总收入112亿美元同比下降6%,成熟产品收入下降20%,Eliquis收入35.7亿美元(降4%),Revlimid收入9.4亿美元(降44%) [4] - 罗氏总营收154.4亿瑞士法郎(+6%),制药业务收入119.49亿瑞士法郎,但诊断业务中国区销售额下滑23% [5][6] 专利悬崖与创新转型 - 2025年为"专利悬崖大年",BMS风险敞口达64%,行业平均超20% [5] - 药企通过专利丛林、剂型革新(如Keytruda皮下制剂)、生物类似药反制(安进)应对专利到期 [14] - 强生Carvykti销售额3.69亿美元(+135%),赛诺菲度普利尤单抗持续放量,艾伯维Skyrizi收入34.3亿美元(+71%) [8][9][10] 明星产品与新兴技术 - Keytruda收入72.05亿美元(+4%),占默沙东总营收46% [10] - 诺华核药Pluvicto收入3.71亿美元(+21%),siRNA药物Leqvio收入2.57亿美元(+72%) [11] - 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305.4亿美元,CAR-T疗法引领增长 [8] 本土化与战略调整 - 罗氏启动裁员(Spark Therapeutics裁337人),优化成本应对政策冲击 [7] - 跨国药企加速本土合作(默沙东与恒瑞、赛诺菲RNAi疗法在华审批),采用合资模式抢占基层市场 [15] - 诺华强调合作需考察数据质量、科研价值及商业潜力,聚焦早期创新资产 [16] 全球药品市场趋势 - 2023年全球药品支出1.6万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2.2万亿美元(CAGR 6.6%) [12] - 新兴市场仿制药占比46%(发达市场仅19%),原研药在发达市场占72% [12] - 药企通过法律和解(强生Stelara)、适应症扩展(诺华Entresto)延长市场独占权 [13]
创新药企海外授权交易大单频频,VC/PE退出或可增添新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3-28 03:59
创新药企BD交易概况 - 恒瑞医药将脂蛋白(a)口服小分子项目HRS-5346的全球权益(除大中华区)授权给默沙东 [1] - 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创新药BD项目达16项 合作领域从肿瘤扩展至自免等新兴方向 [1][4] - 2024年全球31%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 [4] BD交易模式与规模 - BD交易模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例如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合作涉及1 75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3] - 2023年药企BD交易金额已超过IPO融资金额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金额达一二级市场融资额的8 5倍 [5] - 2019-2024年大额BD交易(>1亿美元)案例约100例 占同期创新药融资案例总数的6% 与IPO成功率(4 6%)相当 [8] 主要买家分析 - 买家分为两类:跨国药企(如阿斯利康、默沙东)和本土大药企 跨国药企现金储备超100亿美元 面临"专利悬崖"需补充管线 [7] - 美国药企在BD交易中最活跃 欧洲、亚洲药企如Gedeon Richter Plc 百奥泰等也积极参与 [7] - 海外基金开始关注中国First-in-class机会 包括新靶点、作用机制和治疗模式 [8] VC/PE的角色与影响 - 投资机构如启明创投、倚锋资本协助药企对接海外需求 通过BD实现投后管理 [4] - BD成为投资退出的补充路径 因对管线阶段要求比IPO宽松 但难以全面解决"退出难"问题 [11] - 部分药企通过BD返还投资人成本 换取退出条款松绑 如上市对赌的调整 [12] 药企BD的财务与战略价值 - 和誉医药2024年营收5 04亿元(+2544%) 净利润2830万元 扭亏主因BD收入(默克7000万美元首付款) [10] - 和铂医药2024年盈利730-2200万元 现金利润达2 2亿元创历史新高 [10] - BD不仅补充现金流 还可分摊研发风险 加速国际化 尤其在肿瘤、免疫等领域 [11] 行业趋势与估值 - 海外BD合同总金额常超企业现有估值的数十倍 显示国内创新药企价值或被低估 [12] -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BD刷新国际认知 外媒称"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迎来DeepSeek时刻" [12] - 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出海能力的创新药企仍值得关注 但需维持对核心产品的控制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