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入市

搜索文档
长盛基金杨秋鹏:银行、钢铁等领域标的有望受益于险资入市
中证网· 2025-07-31 14:13
杨秋鹏表示,一方面,险资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其持股周期较长,对分红比较看重,偏好中大盘股, 因此,险资入市对于市场指数有很强的托底作用;另一方面,险资的个股选择很看重利润的稳定性、自 由现金流的持续性、分红的能力与意愿。因此,其偏好的标的具有明显特征,比如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 回报率水平较高、企业中长期自由现金流较好、分红比例有提升空间、市净率较低的个股。银行、钢铁 等领域中具备以上几种特征的标的就会比较受益。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王雪青)7月31日晚间,长盛基金社保业务管理部基金经理杨秋鹏在"中证点金 汇"直播间表示,在险资入市方面,由于险资有低市净率资产计入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 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科目的诉求,因此,险资和公募基金追求的资产类别是有所差异的,关注的 个股指标也会有所差异。 ...
A股市场资金研究系列(四):千亿险资入市背后的四重追问
平安证券· 2025-07-24 09:47
核心观点 保险资金正成为 A 股重要边际增量资金,低利率环境、资负错配、新会计准则等因素促使险资加大权益配置,政策也在打通险资入市卡点堵点;险资权益配置有新动向,后续入市仍有较大空间,高股息蓝筹将受益,关注红利资产行业再平衡及港股红利洼地配置机会 [3][39] 险资四问:千亿保险资金入市的背后 险资入市背后的核心动力 - 低利率环境加大险企资产端获收益难度,10Y、30Y 国债收益率低位震荡,凸显权益配置重要性,险资倾向红利资产弥补固收收益缺口 [3][7] - 资产端收益下降使资负错配矛盾凸显,久期匹配要求险资在权益端配置注重高股息蓝筹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匹配促使加大权益配置 [3][8] - 新会计准则对险资平滑报表提出挑战,倒逼险资加大对经营稳健、持续盈利和高分红股票投资,增加长期股权投资以降低公允价值波动影响 [3][9] 政策打通险资入市卡点堵点的措施 - 提高权益配置比例,明确大型国有险企每年新增保费 30%投权益,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调高至 50% [3][12] - 优化长周期考核,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考核方式逐步优化为“当年 30%+三年 50%+五年 20%” [3][13] - 设立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已批复 3 批,总规模达 2220 亿元 [3][14] - 创设互换便利新工具,为险资提供低成本杠杆,首期操作规模 5000 亿元 [14] - 优化偿二代政策,调降风险因子,延长过渡期 [15] 险资权益配置的边际新动向 - 权益投资比重提升,2025 年一季度财险和寿险业增持股票近 3900 亿元,2024 年五家上市险企 OCI 股票配置比重提高 [18] - 结构上,一季度增配 A 股交通运输、银行行业,今年南下增持港股趋势明显,举牌中资港股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等行业 [20][21] - 被动投资规模扩张,偏好宽基指数、红利低波策略和部分行业主题类 ETF,加速增持港股 ETF [26] 后续险资入市的想象空间 - 静态视角下,财险和寿险权益类资产配置距离政策上限尚有 2.9 万亿元空间 [29][30] - 动态视角下,A 股上市四家国有险企从 2025 年起每年投资 A 股的增量资金约 3477 - 6598 亿元 [33] 市场映射:险资边际定价权正在提升 - 符合险资投资偏好的银行股持续跑赢大盘,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7 月 22 日银行行业涨幅达 52.4%,沪深 300 涨幅为 20.0% [37][39] - 中长期资金熨平市场波动效应显现,2025 年沪深 300、中证 A500 指数年化波动率为近五年最低 [37] - 高股息蓝筹将持续受益,红利策略有逢低布局价值,关注红利资产行业间再平衡及港股红利洼地配置机会 [39][40]
从“一年一考”到“五年一盘”,A股市场的慢变量来了
和讯· 2025-07-21 09:40
政策调整核心 - 财政部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考核机制,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方式改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 [1][2] - 新考核机制旨在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减少短期操作冲动,促进A股市场中长期稳定发展 [1][5] - 多家险企表态支持新规,中国人寿表示新规更贴合寿险业务特性,人保资产强调将坚持长期稳定回报原则 [3][4] 险资入市规模与结构 - 险资在A股的配置比例有望从当前约11%上升至15%甚至更高,未来3-5年内年均净增配规模可达3000亿至5000亿元 [5] - 险资配置结构将从"防御型"为主转向"攻守兼备",重点布局具备长期回报潜力和稳健分红能力的优质企业 [5][7] - 高股息企业可能更受险资青睐,因其基本面稳健且分红确定性高,但监管鼓励多元化投资以避免扎堆效应 [7][8] 市场影响与投资文化 - 长期资金持续流入有望降低市场波动性,增强"压舱石"功能,缓释短期情绪波动 [5] - 险资投资理念从"追逐短期回报"转向"长期价值挖掘",将带动市场整体投资文化升级 [5] - 险资偏好可能促使上市公司提升分红意愿和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8] 国际经验与建议 - 参考英美经验,英国险资入市曾因网络股泡沫破灭受挫,美国通过单独账户制度隔离投资风险较为成功 [10] - 建议发展投连险等损失风险由投保人承担的险种,以平衡险资入市风险 [10]
A股,重大利好!最新解读!
天天基金网· 2025-07-21 05:24
核心观点 - 财政部印发通知要求拉长国有保险公司关键指标的长周期考核,将三年、五年的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以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1] - 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助于破解"长钱短投"困境,重塑险资投资逻辑,推动险资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稳健" [4][6] - 险资A股投资比例抬升有望为市场带来万亿元级增量资金,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11][7] - 低利率环境下,长周期考核为险资提升长期收益提供制度支撑,通过增配权益资产等方式提升收益率 [12][13][14] - 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在A股投资比例抬升将推动市场风格向价值投资转变,高股息和优秀成长板块将受益 [15][16][17] - 公募基金在险资入市中扮演关键角色,指数化工具、专户业务、低波红利产品等业务有望迎来明显增量 [19][20] 长周期考核机制的作用 - 长周期考核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长钱短投"困境,重塑险资投资逻辑,政策将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权重调整为"当年30%+三年50%+五年20%",长周期指标占比达70% [4] - 对资本市场的核心利好有三方面:一是平抑市场波动;二是引入增量资金,若权益配置提升至15%,可带来超3.5万亿元增量资金;三是优化投资生态 [4] - 拉长险资关键指标考核周期至三年、五年,且权重提至70%,是给投资行为"松绑",险资可更从容布局高股息、长周期产业 [4] - 长周期考核机制与险资自身属性深度契合,能够引导保险公司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发现,促使其投资行为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 [5] - 长周期考核要求险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挖掘优质长期标的,促进投资策略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引领"产业趋势 [6] 险资入市政策与增量资金 - 金融监管总局拟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下调10%,降低资本占用;长期股权投资试点已批1720亿元,后续或扩大至中小险企 [8] - 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持续引导险资入市,政策抓手包括提高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优化股票投资相关风险因子、推进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 [8] - 今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增配股票近4000亿元,推动"长钱长投"是一项长期工作,相关政策有望稳步推进 [9] - 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为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比例约为11%,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有较大差距,提升空间广阔 [10]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业总投资资产约为35万亿元,其中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比例共计13.3%,未来如果保险业增配10个百分点股票和基金,将带来3.5万亿元的增量资金 [11] 低利率环境下的收益提升 - 根据上市保险公司历史数据,2004年至2024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高于平均净投资收益率约70个基点,长周期考核机制有望带动保险公司增配股票等权益资产,带来更多资本利得收益机会 [12] - 在低利率环境中,固收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险资面临利差损风险,长周期考核通过增配权益资产和优化会计处理两大路径提升收益,五年周期考核或可使险资年化收益提升1.5%至2% [13] - 短期利率波动对考核影响减弱,险资可减少对债券资产的依赖,更从容布局权益、另类投资等长期收益较高的领域,以匹配其长期负债特性 [14] - 长周期考核推动险资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通过"固收+权益"的组合提升整体收益率,鼓励险资配置高股息资产,获得稳定分红收益,缓解负债端成本压力 [14] 对A股市场风格的影响 - 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在A股投资比例提升,将促进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抬升,并且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波动,引领长期投资观念塑造 [15] - 保险资金通常采用"哑铃型"配置结构:一方面配置低估值、高股息特征突出的红利资产;另一方面配置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成长板块以增厚收益 [15] - 险资偏好将驱动A股向"高股息为盾,科技成长为矛"的双主线演进,2025年险资19次举牌,银行股占比超60% [16] - 险资更倾向于低估值、高分红的资产,银行、公用事业等高股息板块将持续受益,同时高成长板块也有望获得关注,如科技、医药、先进制造等 [16] - 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占比提升有望推动A股投资风格向价值化、均衡化转型,注重长期现金流稳定性、具备持续分红能力的板块将获得持续资金青睐 [17] 公募基金的业务机会 - 在保险资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的背景下,公募基金有望迎来明显业务增量,可通过开发更多符合险资配置诉求的产品,如红利低波主题产品、REITs等,吸引保险资金认购 [19] - 公募基金三大业务有望迎来机遇:一是指数化工具,如红利ETF、港股通金融ETF等低费率工具;二是专户业务,定制化账户满足险资特定需求;三是低波红利产品 [19] - 公募基金在险资入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重要的投资渠道与专业助力,凭借专业投研与丰富产品线,能契合险资多元投资需求 [20] - 随着险资增配权益类资产,公募基金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行业主题基金将迎来发展机遇 [20] - 三类产品和服务最具发展空间:一是红利指数基金及增强型产品;二是行业或主题ETF;三是定制化专户业务 [20]
A股,重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7-21 02:38
核心观点 - 财政部《通知》通过拉长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关键指标的长周期考核(三年、五年权重提升至70%),引导险资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稳健投资,破解"长钱短投"困境 [14][16] - 长周期考核机制将提升险资权益投资比例,若权益配置提升至15%可带来超3.5万亿元增量资金,对A股形成支撑 [14][24] - 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可通过增配权益资产(如高股息、科技成长板块)提升长期收益率,预计年化收益可提升1.5%至2% [28][31] - 险资入市将推动A股风格向"高股息为盾,科技成长为矛"转变,红利资产和优秀成长板块有望受益 [31][32] - 公募基金在险资权益投资中扮演关键角色,指数化工具、专户业务和低波红利产品将迎来发展机遇 [35][36] 政策影响 - 考核机制调整将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权重设为"当年30%+三年50%+五年20%",长周期指标占比达70% [14] - 政策组合拳包括下调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扩大长期股权投资试点(已批1720亿元)、优化考核机制等 [20][21] - 一季度险资增配股票近4000亿元,当前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13.3%,未来增配10个百分点将带来3.5万亿元增量资金 [20][24] 市场影响 - 险资持股周期延长有助于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形成价值投资正循环 [14][17] - A股投资风格将从短期投机转向长期稳健,高股息、高成长、大盘蓝筹板块将受益 [32][33] - 险资偏好"哑铃型"配置:大盘红利资产(如银行、公用事业)和长期成长板块(如科技、医药、先进制造) [31][32] 行业机会 - 公募基金三大业务机遇:指数化工具(红利ETF、港股通金融ETF)、专户业务(定制化账户)、低波红利产品 [35] - 险资将重点配置符合三条标准的红利板块:稳定每股股息、较低估值、一定股息率 [31] - 电子、机械、半导体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险资调研焦点 [32] 数据参考 - 截至2024年底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比例约11%,距离25%政策上限有较大空间 [23] - 2004-2024年险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高于净投资收益率约70个基点 [27] - 2025年险资举牌19次,银行股占比超60% [32]
分红进行时!中证红利指数本周9股派息,农业银行439亿元领衔
金融界· 2025-07-15 01:33
高股息资产政策支持 - 权威部门印发《通知》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新增五年周期考核权重,推动险资长期入市 [1][8] - 70%考核权重锚定三年以上周期,有望化解保险资金属性与考核错配矛盾,释放增量资金潜力 [8] - 结合偿付能力优化、风险因子调降等配套措施,险资有望持续加大入市规模 [8] 险资配置动态 - 截至2025Q1险资运用余额34.93万亿,股票配置占比8.4%(2.8万亿),基金占比4.9% [2][8] - 长周期考核下权益资产吸引力提升,估算增配1%股票对应约3500亿元增量资金 [2][8] - 配置方向或兼顾成长与价值,倾斜低波高息的优质红利资产 [2][8] 中证红利指数表现 - 近十年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91.33%,显著跑赢上证指数(-9.48%)[5][6] - 2024年成份股累计分红9237亿元创历史新高,股息支付率36.25% [21][22] - 最新股息率5.37%,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67%)高373bps [9][10] 成份股分红实施 - 本周9只成份股合计派息740亿元,农业银行(439亿)、浦发银行(124亿)、中国建筑(112亿)贡献主要份额 [1][23][24][25] - 广汇能源分红39.76亿元,葵花药业、新钢股份等中小市值公司亦参与派息 [24][25] 中证红利ETF运作 - ETF(515080)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3次,每十份分红3.5元,近五年年均分红比例4.42%-4.78% [26][27][28] - 2025年第二次分红每十份0.15元,分红比例0.99% [26][27] 估值与市场指标 - 指数最新PE 8.31倍,近5年分位数99.26%,近10年分位数72.86% [18][19] - 交易拥挤度4.4%(成交额/中证全指),40日收益差相对万得全A为-2.17% [13][16][18]
长周期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险资入市再迎重磅利好
搜狐财经· 2025-07-14 10:23
7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并将"五年周期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这一政策被视为继2022年7月《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2023年10月《财政部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 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和2025年1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后的又一重大突破,旨在通过考核机制的进一步优 化,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推动保险资金加速转向"长周期布局",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 作用。 这一政策调整的核心逻辑在于匹配保险资金的长期属性。保险资金作为典型的"长钱",其来源稳定、偿付周期长,但长期以来受制于 短期考核压力,难以充分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 达34.93万亿元,其中人身险、财产险公司的股票投资占比分别为8.43%、7.56%,距离监管上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财政部副部长廖岷 此前曾在1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长 ...
长周期考核落地,险资投向全解析!银行股点燃红利基金,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盘中价又创新高!资金跑步涌入高股息板块
新浪财经· 2025-07-14 06:40
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表现 - 7月14日盘中价创上市新高,微涨0.16% [1] - 近2日强势吸金超4000万元 [1]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冲高,中国建材大涨超7%,中国神华涨超4%,中信银行、中国海洋石油等涨超2% [3] - 最新规模超30亿元,同指数ETF规模领先,连续12个月月度分红(截至2025.6) [13] - 支持T+0日内交易,不占用QDII额度,为ETF两融标的 [13] 银行ETF龙头(512820)表现 - 7月14日红盘震荡,盘中微涨0.13% [1]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冲高,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涨超1%,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微涨 [4] - 建设银行今日除息,每10股派1.646元,合计派息586.64亿元 [4] 保险资金政策调整 - 7月11日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 [5] - 净资产收益率考核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 [5] - 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 [5] - 国信证券点评:70%考核权重锚定三年以上周期,有望化解保险资金属性与考核错配矛盾,持续释放险资增量资金潜力 [6] 保险资金入市规模及影响 - 1Q25保险资合计持有股票余额达2.8万亿元,占比8.4%,较2024年末季度环比增长16.0% [8] - 国金证券预计未来三年保险资金入市增量资金约6-8千亿,其中高股息3-4千亿 [9] - 假设各险企未来3年每年增配1pct/1.5pct权益资产,则每年有约6~8千亿资金入市 [9] -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主要险企增配权益规模预测 [10] 行业配置偏好 - 中泰证券:1Q25险资新进前十大流通A股行业集中在银行、通信、汽车、电子和医药生物30个行业 [6] - 国金证券:低利率叠加资产荒背景下,以股息补票息是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未来高股息是权益配置的重要方向 [9]
进一步加强长周期考核,更好发挥险资长期资
东莞证券· 2025-07-14 03: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超配(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财政部调整险资考核方式,将三年、五年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有利于险资坚守投资理念,提高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积极性与稳定性,为增量险资入市打开空间,对优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结构、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3][5] -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是政策引导方向和险企内在需求,增加权益类投资、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有助于提升险企投资收益水平,减轻利差损压力,险资或增配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并计入FVOCI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7月11日,财政部印发通知,将险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正式实施 [3] 点评 - 险资对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有待提高,前期当年度较高考核权重导致险资权益投资配置积极性低,与险资特点不适配,不利于保险行业长期稳健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比例约为11%,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有较大空间 [4] - 落实长周期考核将引导险企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为增量险资入市打开空间,发挥中长期资金作用,对优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结构、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5] -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是政策引导方向和险企内在需求,增加权益类投资有助于提升险企投资收益水平,减轻利差损压力,险资或增配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并计入FVOCI [6] 投资策略 - 个股建议重点关注经营稳健的中国太保(601601)和中国平安(601318),以及资产端弹性较大的新华保险(601336) [6]
长周期考核,化解长投顾虑!险资渐成“托底”主力军!
搜狐财经· 2025-07-14 01:48
政策导向与考核机制 - 财政部推动保险资金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权重提升至70% [1] - 相比一年多前50%的三年考核权重,此次政策进一步延长周期并提高权重 [1] - 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大型险企每年新增保费的30%投向A股,配套政策逐步到位 [1] 险资投资行为变化 - 长周期考核降低险资对短期业绩波动的焦虑,促使长期投资增加,收益曲线更平滑 [2] - 去年以来险资举牌近40次,被举牌标的多为高股息银行股等 [3] - 举牌行为既是响应监管号召,也是应对低利率环境和利差损风险的市场理性选择 [3] 市场环境与投资逻辑 - 低利率环境持续深化,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 [3] - 险资通过高股息标的的长期现金流配置,以时间换空间应对资产荒 [3] - 中长期资金入市底层逻辑包括低利率、科技金融等政策导向 [4]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险资作为"长钱"代表,具有规模优势和久期优势,跨周期能力突出 [1] - 长期投资理念将逐步改变A股市场"快进快出"的文化 [4] - 险资强化长期机构投资者角色,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引导理性投资 [4] 战略意义与挑战 - "长钱长投"需同时服务国家战略、获取回报并改变市场文化 [5] - 险资有望为资本市场和科创市场注入长期资金基因 [5] - 长期投资需承担周期风险,但不应对长期主义因噎废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