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汽车

搜索文档
Stellantis(STLA.US)L3自动驾驶项目搁浅 高成本与市场疑虑迫使转向外包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13:17
公司战略调整 - Stellantis搁置首个L3级高级驾驶辅助项目AutoDrive 原因为成本高昂 技术挑战及消费者接受度不足[1] - 公司2025年2月宣称AutoDrive系统已准备就绪 但最终未能上市 未明确取消但项目已被冻结[1] - 新一代AutoDrive系统正依托2022年收购的aiMotive开发 未透露上市时间或是否包含L3功能[3] 技术发展状况 - AutoDrive系统属于STLA ABC三重技术平台组成部分 包含SmartCockpit车载软件和STLA Brain电子架构[3] - 公司终止与亚马逊在SmartCockpit信息娱乐系统合作 转向采用安卓系统[3] - 公司日益依赖供应商提供原本希望自主研发的软件 集中内部资源打造差异化终端产品[3]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传统车企竞相开发软件定义汽车 遭遇成本激增 人才短缺及百年车企体制问题[2] - 大型车企重新评估独立研发可行性 正重构与供应商关系[4] - ADAS项目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领域 车企需承担初始成本及失败风险[4] 财务与市场表现 - Stellantis过去12个月纽约上市股票跌幅超40% 本周一收盘下跌2%至9.93美元[5] - 公司2021年设定目标:2030年前通过软件产品及订阅服务实现200亿欧元年收入[5] - 辅助驾驶技术被视为完全自动驾驶前置技术 可能开启万亿级新市场[5] 管理层变动 - 前任首席执行官Carlos Tavares2021年称AutoDrive原定2024年面世[1] - 新CEO安东尼奥·菲洛萨正制定新战略 预计2026年初公布详细计划[5]
寻找汽车功能收费的“黄金分割点”
环球网· 2025-08-26 12:10
行业转型背景 - 汽车行业正从传统硬件销售模式向"硬件+服务"持续盈利模式转型 [2] - 预计到2025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 [2] - 高级智能驾驶功能普遍采用"硬件预埋+软件付费"商业模式 [2] 商业模式逻辑 - 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ECU向集中式域控制器演进实现软件定义汽车 [3] - 特斯拉率先采用全系预装相同硬件通过软件限制性能表现的模式 [3] - 硬件预装可实现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 如激光雷达单个成本达数千元 [3] - 华为ADS SE系统采用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策略 城区领航需支付5000元解锁 [3] 消费者接受度挑战 - 消费者强烈抵触"硬件已付费功能再收费"的二次收费模式 [2][4] - 消费者认为硬件成本已包含在车价中不应额外付费 [4] - 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免费与付费功能 [5] - 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消费者预期购买后无需持续投入 [5] 可接受收费模式 - 辅助驾驶功能如小鹏XNGP提供3年免费使用期后按年订阅 [7] - 云计算车载娱乐服务如蔚来"悦享"会员体系 [7] - 车辆性能升级如特斯拉花费1.5万元缩短百公里加速时间1秒 [7] - 消费者接受明显提升安全性显著改善体验持续更新迭代的服务 [7] 收费禁区与红线 - 安全相关功能绝对不能收费如刹车性能安全气囊等 [7] - 基础舒适性功能如空调座椅调节等不应收费 [7] - 购车时明确宣传但交付后锁定的功能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7] - 数据访问权与功能解锁捆绑可能形成闭环垄断损害消费者选择权 [2][7] 生态构建方向 - 需要建立行业公认的功能分类标准体系 [8] - 特斯拉FSD订阅服务通过持续更新体现实际价值 [8] - 蔚来BaaS电池租用服务将高价值部件从购车成本中剥离 [8] - 功能收费应坚持"用户为价值付费而非为技术付费"原则 [9] 企业实践案例 - 某自主品牌建立功能付费三层评估体系:必要性独特性和持续性 [9] - 行业需要找到技术可能性与用户可接受度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9] - 成功模式应借鉴手机应用商店让开发者和用户共同获益 [7]
经纬恒润: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10:1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29.08亿元,同比增长43.48%,主要受益于电子产品销售订单增加 [4][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87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收窄2.46亿元,第二季度单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4][13] - 研发投入总额为5.39亿元,同比下降15.03%,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降至18.52% [4][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9亿元,同比改善58.81%,主要因销售商品收款增加 [4][6] 业务进展 - 域控制器产品快速放量,物理区域控制器实现100万套下线,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与头部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14] - 智能座舱域控产品获得多家海外客户定点,多款新产品将于下半年量产 [14] - 研发服务业务持续出海,与多家外资及合资车企在架构、安全及软件开发领域深化合作 [15] - 马来西亚工厂通过ISO 14001和ISO 45001国际认证,天津工厂通过国际整车厂供应商审核 [16] 技术研发 - 公司拥有2,080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1,054项,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424项 [21] - 核心技术创新包括高阶智能驾驶技术、AR-HUD光学投影系统、多源集成热管理技术等 [24][25][26] - 智能驾驶感知技术采用Transformer架构,支持无图道路拓扑识别和行泊一体方案 [24] - 自主研发工具链OrienLink支持PB级数据管理,ModelBase仿真软件实现全栈自研 [10][20] 行业与市场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1,565.3万辆,同比增长11.4%,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4.3% [7] - 行业竞争加剧,车载产品向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成本管控和技术创新成为关键 [8] - 内河航运和中欧班列运输需求上升,推动智能化港口和物流枢纽建设 [8] - 国际业务拓展迅速,获得Stellantis、Scania等全球OEM/Tier1客户定点 [16] 公司治理与人力资源 - 公司采用特别表决权制度,A类股份表决权为B类股份的6倍,实际控制人持有7.11%股份但控制31.46%表决权 [1] - 员工总数6,681人,较2024年末减少648人,其中研发及技术人员占比75%,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近55% [17][18] - 推行限制性股票激励机制,系统性应用AI技术提升研发和生产效率 [17]
岚图汽车将以介绍方式登陆港股 岚图估值表现或将跃升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8-23 14:41
上市计划 - 岚图汽车将以介绍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 采用股权分派加吸收合并的组合模式 [1] - 本次交易通过腾笼换鸟 岚图汽车投资价值将进一步锐化 价值发现有望带来估值表现跃升 [1] 业务表现 - 岚图汽车2024年实现交付85697辆 同比增长约70% [3] - 2025年以来实现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 [3] - 已完成高端SUV加MPV加轿车三品类产品布局 包括岚图FREE、岚图梦想家、岚图追光及全新岚图知音 [3] 技术研发 - 正向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生智能电动整车架构ESSA架构 [3] - 打造软件定义汽车、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天元架构 [3] - 自主开发兆瓦级品牌超快充桩岚图VP1000 [3] - 发布岚海智混技术 作为智能超混800V技术 具备全域800V系统、5C超充及大电量电池综合技术方案 [5] - 在中大型混动车上实现360-410公里纯电续航 超过1400公里综合续航 最快12分钟从20%电量充至80% [5] 企业战略 - 坚持长期主义战略定力 三年三品类、五年五款车产品战略稳步推进 [3] - 融合央企底蕴与市场活力 传承东风56年造车底蕴 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供应链及高标准质量管控 [5] - 建立快速响应决策流程及扁平化组织管理 兼具央企稳健根基与新势力市场敏锐度 [5]
重磅!岚图汽车将以介绍方式登陆港股 或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格局
新浪证券· 2025-08-23 02:08
上市计划与公司定位 - 岚图汽车将以介绍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 [1] - 公司是东风集团旗下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 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且为央国企高端新能源品牌中实现最快出海的代表 [1] - 公司被视为东风公司最具价值和成长性的优质资产之一 [3][8] 业绩表现与产品战略 - 2024年交付85,697辆新能源车 同比增长约70% [3] - 2025年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 7月交付量突破12,000辆 [3] - 实施"三年三品类、五年五款车"战略 已完成高端SUV+MPV+轿车三品类布局 [3] - 岚图梦想家自2023年起稳居新能源MPV销量TOP2 多月获得品类月度冠军 [5] - 岚图FREE+在7月上市15分钟内获得11,583辆大定锁单 跻身20-30万混动SUV销量TOP3 [5] 技术研发突破 - 正向开发国内首个原生智能电动整车架构ESSA 打造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天元架构 [6] - 自主开发全球首个兆瓦级品牌超快充桩岚图VP1000 [6] - 发布全球首个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 包含青云L3级智能安全行驶平台与鲲鹏L3级高阶智能安全驾驶系统 [6] - 发布全球首发智能超混800V技术岚海智混 实现中大型混动车360-410公里纯电续航与超过1400公里综合续航 [8] - 超充技术实现12分钟从20%电量充至80% [8] 新产品与市场布局 - 8月28日上市与华为合作的首款家用纯电SUV岚图知音 [5] - 8月29日预售2026款岚图梦想家 年内推出全新岚图追光及全尺寸大六座SUV [5] - 海外市场已进入挪威、丹麦、荷兰、意大利 正加快中亚、中东、中南美市场布局 [8] - 发布Let's VOYAH出海计划加速全球化进程 [8] 发展前景 - 香港上市预计提升融资渠道、品牌形象及国际业务拓展能力 [8] - 技术储备涵盖智能架构、超充系统与L3级自动驾驶 形成全产业链创新体系 [5][6][8]
为什么车上本该有的东西,现在都要加钱?
36氪· 2025-08-21 08:40
特斯拉转向拨杆改装服务 - 特斯拉在中国官网推出转向信号拨杆改装服务 售价2499元 针对焕新Model 3车型[6] - 转向拨杆原为汽车标配部件 被移除后以选装形式高价回归[9] - 未来交付的Model 3将重新标配转向拨杆 已购无拨杆版本车主需额外付费改装[10] 设计变更的安全与便利性问题 - 移除转向拨杆违反"可识别、易触达"的车辆控制件设计法规要求[15] - 复杂路况下(如环岛、连续变道)按钮操作难以快速准确定位 影响驾驶安全[15] - 官方推出改装服务被解读为对原设计缺陷的变相承认[15] 汽车行业订阅服务模式案例 - 宝马曾推出座椅加热订阅服务 要求车主为预装硬件功能额外付费 后因舆论压力取消[19] - 大众在英国对ID.3车型实施马力订阅服务 228马力需每月支付16.5英镑或一次性支付649英镑解锁[20] - 保险公司按原厂注册马力(228马力)计算保费 导致车主无论是否付费解锁均面临利益损失[21] 软件定义汽车模式的商业逻辑争议 - 软件定义汽车和OTA升级属行业不可逆趋势 能实现车辆功能持续更新[24] - 车企通过软件服务寻求新利润增长点符合商业逻辑[25] - 但将基础功能从"所有权"转为"订阅权"涉嫌拆分消费者权益进行二次售卖[26][31] 行业创新与用户权益的平衡 - 技术创新应聚焦提供全新增值服务(如智能辅助驾驶、车载娱乐生态)而非基础功能货币化[30] - 当前部分车企做法被指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商业模式探索过度索取消费者剩余价值[28] - 此类行为可能透支品牌信誉并阻碍行业健康发展[29]
IPO雷达|斑马智行递表港交所IPO,毛利率逐年下滑,应收账款高企,三年亏损26亿
搜狐财经· 2025-08-21 08:08
公司上市申请 - 斑马智行于8月20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货商 按2024年收入计算排名第一 按解决方案搭载量计算也排名第一 [1] - 公司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的第三方供货商之一 唯一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 AI全栈端到端 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支柱整合为统一解决方案的企业 [1] - 公司主要面向汽车和交通行业提供智能汽车操作系统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数字交通解决方案 [1] 股权结构与股东背景 - 阿里巴巴持有公司约44.72%股份 分拆后预计持股比例将降至超过30% 公司不再纳入阿里巴巴合并报表范围 [1] - 公司成立于2015年 由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共同发起设立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投资成立 [2] - 控股股东包括阿里巴巴 浙江天猫 淘宝中国 杭州灏月 上汽 嘉兴瑞佳及上海赛为 [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8.05亿元 8.72亿元和8.24亿元人民币 2024年同比下降5.4% [3] - 2022-2024年年度亏损分别为8.78亿元 8.76亿元和8.47亿元人民币 三年累计亏损约26亿元 [3]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53.9% 46.4% 38.9%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3]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1.11亿元 11.23亿元及9.80亿元 三年累计32.14亿元 [3] 应收账款情况 - 截至2022年 2023年 2024年12月31日及2025年3月31日 应收账款分别为4.31亿元 3.95亿元 3.88亿元及3.75亿元 [4] - 2022-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55.9天 183.3天 187.7天 2025年第一季度增加至265.6天 [4] 客户与供应商关系 - 上汽是公司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的最大客户 也是2023-2024年的五大供应商之一 [6] - 阿里巴巴是公司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的最大供应商 也是2022年的五大客户之一 [6] 募资用途与行业前景 - 募资金额拟用于研发 增加市场份额 拓展全球市场 业务收购及扩张计划 营运资金补充 [8] - 全球智能汽车市场以6.9%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 中国智能座舱市场预计在2030年达到3274亿元规模 [8] - 公司技术搭载量超过800万辆车 技术路线从"软件定义汽车"演进到"AI重新定义驾驶体验" [8]
小鹏汽车半年收入增132.5%大幅减亏 预计三季度交付11.3万辆四季度盈利
长江商报· 2025-08-20 23:47
财务业绩 - 第二季度总收入达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3% [2][5][7] - 上半年总收入340.9亿元,同比增长132.5% [2][7] - 第二季度净亏损收窄至4.8亿元,上半年净亏损11.4亿元,同比大幅收窄(上年同期26.5亿元) [2][5][7] - 第二季度汽车销售收入168.8亿元(约23.6亿美元),同比增147.6%,环比增17.5% [5] - 第二季度服务及其他收入13.9亿元(约1.9亿美元),同比增7.6%,环比降3.5% [5] 交付量表现 - 第二季度汽车交付量10.32万辆,同比增长241.6% [9] - 上半年累计交付19.72万辆,同比增279% [3][9][10] - 7月交付3.67万辆,同比增229%,连续九个月超3万辆 [10] - 海外上半年交付1.87万辆,同比增217% [12] 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 - 第二季度毛利率17.3%,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 [6] - 汽车毛利率14.3%,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 [6] - 规模效应与平台通用化降本推动毛利率改善 [10] - 产品结构优化(新款G6/G9占比提升)贡献毛利率增长 [10] 未来展望 - 预计第三季度交付11.30万—11.80万辆,同比增142.8%—153.6% [3][9][12] - 预计第三季度总收入196亿—210亿元,同比增94.0%—107.9% [3][12] - 公司承诺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4][9] - 计划通过"一车双能"产品周期与AI智驾技术拉开竞争代差 [9] 技术合作与全球化 - 与大众集团扩大电子电气架构合作,覆盖燃油及混动车型平台 [14] - 联合开发架构将应用于大众在华纯电/燃油/混动车型,2027年起实施 [14] - 业务覆盖全球超46个国家地区,上半年新增欧洲多国市场 [11] - 大众计划2027年在华推30款电动化车型,2030年推30款纯电车型 [15] 运营资源 - 截至6月末现金及等价物、短期投资等合计475.7亿元 [7] - 实体销售网络共677间门店,覆盖224个城市 [12] - 自营充电站达2348座,含1304座超快充站 [12] 行业竞争 - 新势力车企中仅零跑汽车与理想汽车实现半年度盈利 [8] - 零跑汽车上半年净利润0.3亿元,成第二家半年度盈利新势力企业 [8]
为什么车上本该有的东西,现在都要加钱?
36氪· 2025-08-20 05:33
核心观点 -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为Model 3推出转向拨杆改装服务 售价2499元 该服务被质疑将本应标配的硬件作为付费选项 [1][2][3] - 行业出现将基础功能转为付费订阅模式的趋势 包括宝马的座椅加热订阅和大众的马力解锁服务 [7][9][12] 特斯拉转向拨杆事件 - 公司移除新款Model 3的转向信号拨杆 后以2499元价格提供改装服务 [1][2] - 该设计被指影响驾驶安全性与操作便利性 尤其在环岛和连续变道场景下存在隐患 [4] - 未来交付的Model 3将重新标配转向拨杆 已购车车主需额外付费改装 [3][5] 行业订阅模式案例 - 宝马曾推出座椅加热订阅服务 要求车主为已有硬件功能付费 后因舆论压力取消 [7] - 大众在英国对ID 3车型提供马力解锁服务 车主需每月支付16.5英镑或一次性支付649英镑解锁228马力 [9] - 保险公司按原厂注册马力计算保费 导致车主无论是否付费均面临不合理成本 [9][10] 商业模式争议 - 车企通过"先减配后付费"或"硬件预装+软件解锁"方式创造收入增长点 [7][12] - 该模式被质疑将基础功能拆分为付费项目 而非提供真正创新的增值服务 [12][14] - 行业趋势显示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发展方向 但需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 [12]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堆料”为啥就这么难
36氪· 2025-08-19 11:29
本文开始我们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大家的印象里,以国内"新势力"为代表的车企在产品思路上,与过 去那些诸如"底特律牢大"之类的传统车企有着怎样的不同? 可能很多朋友马上想到的会是外观设计,比如新兴品牌造型更科幻,而传统车企守旧;又或者是在科技配 置上,"新势力"更愿意"追新",而传统车企则往往是"以稳为主"。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一个是辅助驾驶功能,另一个就是各种舒适性配置了。要知道,在新兴势力普遍将辅 助驾驶和舒适性配置"拉满",甚至恨不得"全系标配",主要靠电池容量和动力系统去做不同价位的版本区 分之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传统品牌"把持"的市场中,舒适性配置什么的几乎都是主流车型"中 高配"才有权利享受到的东西,而早期的辅助驾驶功能,更是往往只有"顶配车型"专属。 但这些想法,其实是因为看的时间跨度不够长、所分析的信息量不够大形成的错觉,毕竟哪怕是某飞机制 造厂、或是某人民汽车厂商,其实都有过外观设计天马行空的时候,也都曾造出过技术上领先整个时代的 车型。真要论设计水平或科技理念,那些有着几十上百年历史的老厂,可能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般保守。 那么既然科技底蕴、或者说技术沉淀其实是"够的",为什么在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