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搜索文档
智库策论丨农业保险助力农业防灾减灾的短板及改进建议
搜狐财经· 2025-08-01 01:28
■闫坤 黄凌 农业保险以其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稳定农业生产收入的功能定位,成为我国农业防灾减灾的金融利器,为全面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然而在 基层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农业保险展业过程中面临诸多两难的境地,如基层动员力度大但农户参保率低,财政补贴比重大但农险公司盈利少,农 险品种需求量大与农险公司供给意愿小,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多但规模效应难积聚。为此,我们建议应多方强化农险供需信息的"流通性",全面提升农险 展业链条的"高效性",加速推进减灾防灾三产"协同性"。 二是农业保险的数据流通不顺畅。在数字新基建与数据新基建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省份的农业保险基本信息数据库仍旧空缺,特色农产品保险的标的库 尚未建立;农业保险信息采集面大,数据成为稀缺且昂贵的要素,各家农险公司数据不共享;地方的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应急保障局、银保监局的数据 为非标准化数据,严重影响数据流通、数据分析、灾情预判;农业风险防范尚未形成灾前监测预警、灾中抗灾减灾、灾后救援补偿的综合保障体系;多省 份风险联动"一张网"、风险预警"一张图"尚未构建。 三是农业保险的精准投保不到位。从验标投保环节来看,可视化、智能化农业技术手段在各省农 ...
《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9月1日起施行
大众日报· 2025-08-01 00:57
立法背景与实施时间 - 《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1] - 条例由山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共11章64条 [2] 立法核心内容 - 条例聚焦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节约、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 [2] - 立法原则强调问题导向、地方特色和系统思维,旨在增强制度机制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2] 耕地保护与农田建设 -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行为,禁止违规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及使用有毒有害废物造田 [2] -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规划布局,强化资金监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和管护 [2] 粮食生产促进措施 - 要求落实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 [3] -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护种粮积极性 [3] - 强化种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支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3] 粮食储备制度 - 压实地方政府储备责任,实行分级管理,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 [4] - 承储企业需对储备粮食数量、质量及安全负责,建立风险报告制度 [4] - 推进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储备检查 [4] 产业与流通管理 - 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流通和应急机制 [4] - 强调全链条节粮减损,健全监管制度 [4] 地方特色与创新 - 突出陆海统筹,发展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及藻类食物开发 [3] - 因地制宜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饲草产业等,拓展食物来源 [3]
从“鲜奶+烘焙产品”到“牧场+观光+销售” 乳制品供给侧带动消费新趋势
人民日报· 2025-07-31 22:55
行业政策与监管 -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乳制品作为重要品类被重点关注 [1] - 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人均奶类年消费达到47公斤,培育低温乳品市场,促进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 [4] - 2024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96%,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国产奶的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关键指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2] 消费趋势与市场机会 - 过去5年国内奶酪消费增长120%,稀奶油、黄油、无水奶油产品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3] - 中国B端乳制品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但70%至80%份额来自进口,国产替代成为重要发展路径 [4] - 功能性乳制品年增长率达8%至10%,远高于传统乳制品,高蛋白、低脂、富硒、A2β—酪蛋白牛奶等成为新增长点 [9] - 特色奶增长迅速,羊奶、驼奶等品类市场占有率从5%提升到12%,广西水牛乳及相关加工乳制品年产量约80万吨 [9] 产品创新与技术发展 - 乳企推出控糖友好的0蔗糖酸奶、减钠25%高蛋白产品、国内首款"低嘌呤食品认证"调制乳粉等差异化产品 [9] - 奶酪加工对原料奶质量要求较高,目前加工设备、凝乳酶和发酵剂等大多依赖进口 [5] - 奶酪加工过程中乳糖随乳清排出,剩余乳糖经发酵生成乳酸,解决了乳糖不耐受问题,蛋白质分解为易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5][6]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 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8%,规模牧场单产普遍突破10吨,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 [12] - 中小牧场创新"牧场+观光+销售"模式,鲜奶吧、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带动附加值提升50%以上 [13] - 产业链整合案例:浙江一鸣食品通过自有牧场、加工厂和冷链物流实现鲜奶从牧场直达餐桌,提供"鲜奶+烘焙产品"一站式解决方案 [13]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不到世界平均1/3,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渗透率不到5% [4] - 63%城乡居民未形成每日饮奶习惯,常温奶占比超70%,低温酸奶不足30%,功能性乳品开发不足 [7] - 需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加工水平,增加多层次产品供应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10]
国内年人均奶类消费量40.5公斤 还不到膳食推荐量的一半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13:21
农产品消费促进政策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23项举措,聚焦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1] - 政策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从"吃得饱"转向"吃得营养健康",重点引导大豆、牛奶等优质蛋白消费 [1][2] 营养健康消费现状与目标 - 国内居民营养不均衡问题突出:人均奶类消费量40.5公斤/年,低于膳食推荐量110-183公斤及亚洲国家80-90公斤水平 [2] - 大豆及豆制品摄入量低于推荐标准59%,存在显著增长空间 [2] - 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开展"奶豆添营养"主题活动,推动膳食结构调整 [2] 营养健康消费实施路径 - 研发推广营养健康食谱,重点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针对学生群体优化营养配餐,推动豆制品、豆奶进校园 [3] - 加强"减油增豆加奶"科普宣传,推出奶类牛肉美食地图,促进农产品与文旅消费融合 [3] 食品工业升级措施 - 工信部推动生物技术应用,优化传统发酵工艺,加速人工淀粉、细胞培养肉等未来食品产业化 [5][6] - 2023年遴选39个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如哈尔滨红肠、郫县豆瓣),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 [6] - 通过"中国消费名品大会"等活动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挖掘食品消费新场景 [6] 未来工作重点 - 农业农村部将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题科普,强化公共服务和健康消费引导 [3] - 工信部持续发力生物技术应用、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食品消费扩容,提升供需适配性 [6]
中国科协年会举办“大食物观”、绿色低碳能源、电子化学品专题论坛
环球网资讯· 2025-07-26 07:35
践行'大食物观'挖掘和破解关键共性技术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前沿、热点、核心问题的最新成果,旨在践行"大食物观",应对全球食物供给和安全挑战,培育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 [1] - 3位院士专家立足高质量食物供给、功效成分挖掘以及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为行业提供顶层设计思路 [3] - 多位专家提出将"大食物观"中多元供给、科技赋能的内涵转化为产业实践方案,包括新质蛋白资源挖掘与开发、天然功能性物质挖掘及颠覆性加工新技术、3D打印等前沿技术 [3] - 专家学者围绕推动"大食物观"相关技术和成果产业化、以AI助力关键技术突破、通过学科交叉为"大食物观"落实提供新思路等展开深入探讨 [3] 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发展与融合创新专题论坛 - 论坛共谋绿色低碳能源发展之路,百余位能源领域专家学者参加 [3] - 碳中和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5] - 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AI技术与化学化工深度融合提供重大机遇,探索以AI赋能工艺变革和系统重构的新范式成为亟待突破的战略命题 [5] - 论坛设立4个专题: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低碳能源化工新技术及新方法、面向碳中和的新能源材料、低碳能源智慧系统 [5] - 通过14场专题报告和圆桌对话,共商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理论和技术路径 [5] 电子化学品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专题论坛 - 论坛探讨中国电子化学品产业链安全可控发展路径,电子化学品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在半导体制造、新能源、5G通讯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6] - 亟需构建人工智能与化学化工深度融合的全新研发范式,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新平台 [6] - 中国电子化学品产业正逐步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体系,论坛旨在为化工领域"十五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与企业深度合作攻克关键技术 [6] - 聚焦高端电子信息化学品如光刻胶、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半导体封装等领域中的关键材料制备、分离及纯化等技术难题 [6] - 致力于突破材料设计、精准制备、超高纯分离与痕量杂质识别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 [6] - 围绕4个议题:电子信息化学品及材料发展战略、超高纯电子信息化学品的分离纯化、电子信息化学品及材料的合成制备、相关产业化和政策,通过15个专题报告探讨系统性提升中国高端电子化学品自主创新能力的解决方案 [6]
黑龙江绥化:筑牢粮食“压舱石” 现代农业绘新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4 00:16
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 - 绥化市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 推进"三大"建设、"四个农业"晋级和"五化"目标实现 加速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1] - 2024年粮食总产量24115亿斤 比2020年增长1952亿斤 位居全省前列 每百斤中国粮食中有绥化优质粮172斤 [2] - 生猪出栏62764万头占全省2675% 肉蛋奶产量1668万吨 水产品产量208万吨 果蔬年产量244万吨 多项指标全省第一 [3] 粮食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 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 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集成"五良"融合措施提升单产 [3] - 发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实施龙江和牛 大鹅 民猪特色项目 推进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3] - 设施农业和露地种植双轮驱动 放大寒地黑土 富硒 绿色优势 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3]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 构建"5+8"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打造玉米 水稻 大豆 肉类 乳品5大重点产业集群 [4] - 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6045亿元 比2020年增长4423% 加工转化率813%全省第一 [4] - 玉米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营收近300亿元较2020年翻倍 加工能力超1100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4] 现代农业科技与绿色发展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7% 比2020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十四五"选育推广502个优良品种 [5] -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892% 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10个县区全部实现全程机械化 [6] -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90%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4% 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203万亩 [6] 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 - 制修订48项农业地方标准 鲜食玉米团体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命名标准 [6] - 构建"8+9+20"农业品牌格局 "寒地黑土"品牌价值100235亿元 [7] - "绥化鲜食玉米"品牌价值4063亿元 "海伦大豆"5117亿元 "庆安大米"14549亿元 [7]
农业大咖对话预热,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0月将在北京平谷举行
新京报· 2025-07-23 07:29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 - 大会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 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 将于2025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平谷举行 [1] - 活动形式包括开幕式 全体会议 专题会议 平行会议 边会 创新秀 博览会等多类型同期活动 [1] - WAFI对话是大会系列预热活动 旨在传递全球农业领域科学家 教育家 企业家和青年关于"创新农业共享未来"的声音 [1]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 - 成立于1971年 是全球最大公益性农业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综合性国际机构 被誉为"世界农业科学院" [2] - 核心使命是通过农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等领域研究 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和减贫 [2] - 拥有超过10000名科学家 在108个国家与3000多个合作伙伴开展科研合作 [2] - 掌握全球最大种质基因库 库存资源达77万份 是全球农业绿色革命发起者和主要技术支撑力量 [2] - 中国从该组织引进种质资源占"国外引进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比例超五分之一 [2]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合作 - 校长孙其信表示学校近20年持续扩大国际合作 目标2035年成为世界领先农业大学 [2] - 强调需通过国际合作分享中国农业系统转型成功经验 [2] - 目前统筹的大会平行会议及活动已达40余场 [2] 大会筹备进展 - 已邀请93个国家和地区290余名科学家 教育家 企业家 驻华使节 国际组织负责人及青年代表参会 [2] - 确认参会嘉宾包括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 [2] - 本届大会将成为历届外宾规格最高 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盛会 [2]
为“蓝色粮仓”筑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02:49
学科建设与战略发展 -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强化优势特色,打造学科新高峰,支撑食品领域优秀人才自主培养和原创性科技攻关[3] - 作为我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诞生地,学院历次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浪潮,聚焦"蓝色食品"和"大食物观"[3] - 学科源头可追溯至1946年水产加工专业组,2002年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005年正式成立学院[5] 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 - 学院初步建立大宗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理论和技术体系,带动我国水产品加工工业整体水平跃升[6] - 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聘请董事长张国防为顾问教授,深化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6] - 推行全体本科生进实验室制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7] 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 - 薛长湖团队引领我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发展,带动产业升级[6] - 苏海鹏博士项目"'智'糖先锋"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成立创业公司解决大健康领域关键原料问题[11] - 山东日照虾蟹科技小院优化企业生产线,实现节水70%,原料增值近10000元/吨[14] 社会服务与科技帮扶 - 汪东风教授团队无偿捐赠近50万元茶叶国家发明专利,指导云南绿春县茶叶种植与工艺改进,研发热销茶产品[13] - 科技小院采用"实践调研—技术服务—实践成长"模式,学生年均驻院180天,推动产学研用融合[14] - 学院累计开展600余次科普活动,服务时长2万小时,获团中央"七彩四点半"示范队伍等荣誉[15]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明日在沈开幕
辽宁日报· 2025-07-11 01:07
展会概况 -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将于7月12日在沈阳开幕 这是辽宁省首次承办该展会 [1] - 预计参展企业超过4000家 参会行业人员达5万余名 展会规模创历届之最 [1] - 采用"1+2"模式布局 包含沈阳主会场及盘锦 朝阳两个分会场 总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 [1] - 设置脱贫地区消费帮扶展区 优质粮油产品展区 粮油机械设备展区 美食品鉴区 推介区等专业分区 [1] 展会主题与目标 - 以"粮安天下聚合力 产销融通促发展"为主题 聚焦粮食产业链现代化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1] - 旨在践行大食物观 强化全链条协同 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 搭建全国性产销合作平台 [1] 配套活动 - 同期举办品牌推介 招商引资 高端论坛等系列活动 [1] - 辽宁展区总面积达7400平方米 包含粮油展区 粮油机械展区 美食品鉴区三大板块 [1] 区域产业发展 - 辽宁省实施"五优联动"工程 推动粮油全产业链升级 [2] - 打造"辽宁好粮油"省级区域公共品牌 提升粮油产品市场认可度与品牌影响力 [2] 主办机构 -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粮食行业分会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交易协调中心联合主办 [2] -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 省粮食和储备局 沈阳市政府共同承办 [2]
海上牧场“牧歌”嘹亮
金融时报· 2025-07-08 01:43
政策支持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深远海养殖和海上牧场建设 [1]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动沿海地市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如珠海签署合作备忘录、阳江提出20条措施、潮州设立"蓝色网点"、汕尾建立全产业链主办行制度 [2] - 广东省出台全国首个《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 [4] 行业发展 - 广东海水产品养殖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 [1] - 海上牧场贷款余额达325.4亿元,其中海水养殖贷款71.4亿元占比21.9% [1] - 金融支持市场主体达1.8万户 [3] - 行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21个基点至4.05% [3] 金融创新 - 推出"海洋渔业贷""蚝享贷""塑胶网箱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3] - 农业银行阳江市分行推出单户最高1000万元的"海洋牧场冷链贷" [3] - 农业银行珠海分行发放超3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支持产业园建设 [3] - 运用"再贷款+贴息"等货币政策工具降低融资成本 [3] 产业链布局 - 金融资源向海水种业、养殖加工、冷链物流、海工装备等全产业链聚集 [4] - 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4] - 海上牧场有望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和"蓝色粮仓"重要组成部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