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侧AI

搜索文档
小米集团-W(01810.HK):玄戒O1、小米YU7正式发布 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闭环
格隆汇· 2025-05-25 01:43
新品发布 - 公司发布小米15S Pro手机和小米平板7 Ultra,均搭载3nm玄戒O1处理器芯片,采用"十核四丛集"架构,GPU为Arm Immortalis-G925 16核架构,内置第四代ISP [1] - 发布小米手表S4 eSIM版,搭载玄戒T1手表芯片,集成首款4G基带 [1] - 玄戒O1是继ISP、PMIC等小芯片后的重要突破,长期或推动手机高端化战略 [1] 小米YU7汽车 - 小米SU7系列累计交付量超25 8万台,其中25年4月交付超2 8万台 [2] - 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配备超级电机V6s Plus,最大马力690PS,最高时速253km/h,续航达835km [2] - 智能化采用四合一域控制器,重量降低47%,座舱搭载第三代骁龙8平台,辅助驾驶标配1颗700TOPS英伟达Thor芯片、1个激光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 [2] - 内饰新增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设计、性能、智能化处于同级领先位置 [2] 战略与生态 - "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式闭环,1Q25空冰洗销售额同比增100%以上,销量份额中国第四 [3] - 公司在手机、PC平板、可穿戴、智能家居、汽车等端侧硬件品类全面布局,端侧AI时代入口地位或进一步凸显 [3] - 超级小爱AI软件能力和玄戒O1 AI硬件能力持续赋能生态 [3] 财务与估值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6年经调整净利润市盈率31 9/23 1倍 [3] - 目标价70 0港元对应2025/2026年市盈率42 0/30 4倍,较当前股价有31 6%上行空间 [3]
苹果AI眼镜或于2026年推出,产业链重构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0:34
苹果AI眼镜研发进展 - 苹果计划于2026年底推出首款AI智能眼镜,2024年底前将完成原型机测试 [1] - 产品功能对标Meta Ray-Bans和谷歌Android XR眼镜,具备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支持Siri交互、通话、音乐、实时翻译和导航 [2] - 处理器基于Apple Watch芯片定制,能耗低于iPhone/iPad/Mac组件 [2] - 苹果已申请290余件AI眼镜专利,60件获授权,技术集中在显示屏、图形界面、人机交互和处理器 [3] 市场竞争格局 - Meta在AI眼镜领域专利储备领先(300余件/80件授权),技术聚焦处理器、显示器、传感器 [3] - 国内厂商加速布局:华为(190件专利/30件授权)、小米(100件专利/30件授权),华为/小米/百度/字节均有产品开发中 [3][4] - 2025年Q1全球AI眼镜销量60万台(同比+216%),全年预计550万台,未来6年CAGR达97.4% [4] 产业链投资机会 - 上游:光学/显示(明月镜片、水晶光电)、芯片(恒玄科技、富瀚微)占整机成本30% [5][6] - 中游:代工(歌尔股份、蓝思科技)提供全链条整合方案,蓝思已为Rokid实现镜架-模组-整机组装 [5][6] - 主控芯片迭代加速:高通AR1 Gen2拟升级至3nm工艺,国产紫光展锐W517/恒玄2800/全志V821等方案涌现 [7] 技术发展趋势 - 显示技术、芯片性能及AI模型优化(如DeepSeek小型化模型)是核心竞争点 [1] - 国产大模型快速整合推动产品多样化,端侧AI落地加速 [1] - 系统级低功耗SoC成为差异化关键,4nm工艺当前主流,3nm方案即将面世 [7]
广和通:打造机器人专属“神经中枢”和视觉方案 加速具身智能商业化
证券时报网· 2025-05-23 03:05
公司业务转型与AI布局 - 广和通从无线通信模组企业转型为端侧AI和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与产品矩阵包括割草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发平台Fibot [1] - 公司自主研发Fibocom AI Stack技术平台和高性能端侧AI推理引擎,深入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并推进商业化 [1] - 通信模块作为机器人"神经中枢",公司产品具有稳定性强、速率快、安全性高等特性,可满足未来机器人专用模型需求 [1] 机器人核心技术优势 - 广和通机器人解决方案采用高算力智能模组SC171作为主控,配备8核高性能处理器和12TOPS算力,集成多种AI算法实现边缘计算 [1] - 公司2023年成立专门机器人产品线,组建视觉感知与运动控制算法团队,布局多传感器融合定位、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 [2] - 与云深处科技合作开发定制化双目视觉模块RV-BOT,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实现厘米级定位,应用于工业四足机器人 [2] 商业化产品进展 - 智能割草机解决方案实现厘米级精度定位,解决传统产品部署成本高问题,已量产出货并获得德国专业测评机构满分评价 [3] - 开发的具身智能开发平台Fibot被Physical Intelligence采用作为Pi0模型训练和数据采集的基础平台 [3] - 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已向行业知名企业送样,产品以终端形式交付 [4] 产业链合作与生态建设 - 与实丰文化成立"AI产品联合实验室",探索多模态AI技术创新,加强与火山引擎合作推动AI音视频交互应用全球化 [4] - 深度嵌入珠三角"硬科技"生态,推动通信技术、视觉感知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 [4] - 在汽车电子、智慧家庭及消费电子领域保持无线通信模组全球领先地位 [1]
灿芯股份上市首年便业绩大变脸 归母净利润暴跌60% 持续投入高潜领域何时能变现?
新浪证券· 2025-05-21 09:2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0.90亿元,同比下降18.77%,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下降64.19%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39亿元,同比下降59.23%,归母净利润-0.26亿元,同比转亏 [1] - 2020-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06亿元、9.55亿元、13.03亿元、13.4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75%、88.63%、36.44%、2.99% [2] - 2020-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8亿元、0.44亿元、0.95亿元、1.7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31.27%、147.99%、117.53%、79.70% [3] 业务结构及行业对比 - 公司核心业务为芯片量产业务和芯片设计业务,2024年收入合计10.90亿元,同比下降18.77% [3] - 2024年芯片设计业务收入2.81亿元,同比下降28.89%,而同行芯原股份该业务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47.18% [3] - 公司下游应用领域以消费电子为主(占比34%),其次为物联网(25%)、网络通信(17%)、工业控制(11%) [4] - 芯原股份主要收入来自物联网(35.24%)、消费电子(18.01%)、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及周边(17.23%) [5] - 芯原股份AI算力相关芯片设计业务收入4.95亿元,占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收入的68% [5] 研发与技术布局 - 2024年研发费用1.28亿元,同比增长18.12%,新申请发明专利16项,新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 [6] - 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8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 [6] - 车规MCU领域获ISO 26262认证,芯片样片进入后仿验证阶段,多款IP产品进行车规级认证 [6] - 端侧AI领域优化ISP方案,开发Wi-Fi 6+BLE 5.4组合方案,完成二代SAR ADC研发 [7] - 2024年完成流片验证项目190个,较2023年增长30.14% [5]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2021年公司占全球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市场份额4.9%,位列中国内地第二、全球第五 [2] - 采用Fabless模式,提供从芯片定义到量产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 [2] - 2020-2023年受益于终端厂商对芯片定制服务的需求增长,业绩高速成长 [2]
广和通:AI物联网引领者,具身智能已占据先机-20250521
山西证券· 2025-05-21 06: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 - B”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锐凌无线出表影响落地,AI、边缘算力、割草机器人乃至人形机器人为公司开启新增长篇章,端侧AI市场有望催化,机器人业务已抢占先机 [8] 公司市场与基础数据 - 2025年5月20日收盘价27.43元,总股本7.65亿股,流通股本5.33亿股,流通市值146.18亿元 [3] - 2025年3月31日每股净资产4.89元,每股资本公积0.91元,每股未分配利润2.58元 [3] 公司财务数据 - 2024年营收81.89亿元,同比+6.13%;归母净利润6.68亿元,同比+18.53%;2025Q1营收18.56亿元,同比 - 12.59%;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 - 37.30%;剔除锐凌无线车载前装业务影响,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23.34% [4] -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5.53/6.97/8.73亿元,同比增长 - 17.3%/26.1%/25.3%;对应EPS为0.72/0.91/1.14元,2025年05月20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38.0/30.1/24.0倍 [8] 行业发展情况 - 2024年全球物联网终端数达188亿,同比+13%,预计2030年达411亿;2024年我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同比+13.89%,净增3.24亿,公共服务、智慧家居领域同比增长超20% [5] - 2024年全球5G连接数突破20亿,连接占比25%,2030年将达57%;美国5GFWA连接量达1160万,渗透率为9% [5] - 到2030年,AI嵌入式蜂窝模组预计占物联网模组出货量的25%,年复合增长率35% [5] 公司业务布局 - 推出AI玩具大模型解决方案MagiCore,4月与实丰文化签约成立“AI产品联合实验室”;推出多功能AI红外相机解决方案;QuickTaste AI解决方案将在联迪商用智能终端部署;AI Buddy解决方案可实现多种功能 [6] - 2024年6月推出“免埋线式割草机行业解决方案”,12月交付首批订单;3月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发平台Fibot,已向全球知名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交付样机 [7]
深耕端侧AI:面壁智能融资成功,加速大模型商业化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03:28
公司融资与资本认可 - 面壁智能于2025年5月21日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 由洪泰基金、国中资本、清控金信和茅台基金联合投资 资金将用于构筑高效大模型技术壁垒和加速行业赋能 [1] - 2024年至今公司已完成三轮融资 包括2024年4月由春华创投领投的数亿元融资 以及2024年12月由龙芯创投等联合领投的数亿元融资 显示资本市场持续看好其技术路线 [3][4] - 投资者认为公司"端侧路线"代表中国AI创新能力 洪泰基金强调端侧场景的高知识密度特性 国中资本认可其体现中国式创新的独特魅力 [4][5] 技术路线与产品进展 - 公司专注端侧AI差异化路线 主打轻量化、高性能、低成本的大模型 其"小钢炮超级助手cpmGO"是全球首个纯端侧车用智能助手 实现语音、视觉、车控本地化处理 [2] - 2024年1月发布的端侧全模态模型MiniCPM-o 2.6具备实时多模态能力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MiniCPM系列全平台累计下载量突破1000万 [2] - 技术路径以"高效"为第一性原理 在同等参数下实现更优性能 其产品已成功复现ChatGPT、GPT-4V等功能 2024年在Hugging Face中国大模型中下载量领先 [2] 商业化与行业布局 - 公司在汽车行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动端侧大模型在座舱领域商业化落地 并已布局手机、电脑等终端领域 [2][5] - 联合创始人李大海指出大模型进入行业赋能加速期 本轮融资将推动商业化进程 目标为AGI时代做准备 [1][5] - 投资者预期端侧AI将重构人机交互模式 从GUI转向VUIGUI 智能终端产业格局面临再分配 [4]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AI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DeepSeek的广泛应用标志行业加速变革 高效低耗路径成为创新方向 [1] - 公司端侧技术被市场视为中国AI创新能力的代表 其商业化进展成为大模型技术落地标杆 [1][4]
面壁智能再获数亿元融资:DeepSeek出圈后少有的持续获得融资的大模型企业
IPO早知道· 2025-05-21 01:54
融资动态 - 面壁智能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由洪泰基金、国中资本、清控金信和茅台基金联合投资 [2] - 2024年已完成三笔融资,4月由春华创投领投,12月由龙芯创投等联合领投 [2] - 融资将用于构筑高效大模型技术壁垒、加速行业赋能与生态拓展 [2] 公司定位与技术优势 - 以「高效」为第一性原理,专注打造性能更高、成本更低、功耗更低、速度更快的大模型 [4][5] - 已形成全模态、多模态与基座模型组成的完整矩阵 [5] - 端侧全模态模型MiniCPM-o 2.6具备"持续看、实时听、自然说"等业界首创能力 [5] - 端侧多模态模型MiniCPM-V 2.6以8B参数取得20B以下单图、多图、视频理解3项SOTA成绩 [6] - 基座模型MiniCPM 3.0以4B参数超越GPT-3.5性能,支持无限长文本且量化后仅2GB内存 [6] 商业化进展 - 发布全球首个落地车端的纯端侧智能助手"小钢炮超级助手cpmGO" [8] - 首款搭载端侧模型的量产车型长安马自达MAZDA EZ-60将于2025年4月全球首秀 [8] - 与长安汽车、上汽大众、长城汽车等完成多款车型定点 [8] - 与高通、英特尔等标杆企业合作推动端侧原生智能座舱落地 [9] - 参与最高人民法院"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研发,助力深圳中院落地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 [9] - 与清华大学联合推出AI学生成长助手"清小搭",MAIC模式课程结业率达40% [9] 市场认可与行业地位 - 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经济学人》等媒体与DeepSeek并称为中国高效创新代表 [2] - MiniCPM系列平台下载量累计破1000万 [5] - 被评为2024年Hugging Face最多下载、最受欢迎中国大模型 [5] 战略规划 - 融资后将进一步加深技术壁垒,持续推动大模型商业化进程 [11] - 洪泰基金认为"高效"是大模型第一性原理,端侧最能体现高知识密度 [11] - 国中资本认可公司在端侧智能方面的突出成绩和中国式创新魅力 [11] - 清控金信资本看好"端侧为先"理念在汽车、手机、电脑等终端领域的布局 [11][12]
光学传感器专题:传感器“芯”光璀璨,下游应用百花齐放
2025-05-19 15:2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光学传感器行业 - **公司**:海外厂商有 AMS、Sensor Tech、原像公司、意法半导体、ADI;国内企业有美芯晟、慧荣科技、美新晟、惠顶科技 [1][6][7]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市场规模与增长**:全球光学传感器市场规模达数十亿美元,保持双位数增长,消费电子是最大需求来源,汽车领域占据重要份额;TOF 传感器年化复合增长率接近 20%,未来在机器人领域有广泛应用 [1][5] - **发展趋势**:光学传感器正朝着高度集成化发展,如环境光与接近或颜色传感器集成;TOF 传感器在 3D 测距及智能交互场景中潜力巨大,但较少与其他类型集成 [1][4] - **市场竞争格局**:全球光学传感器市场由海外厂商主导,国内企业正处于从 0 到 1 的发展阶段,需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1][6] - **厂商布局**:AMS 集团在光学传感器领域布局丰富,海外厂商侧重不同产品;国内美芯晟布局相对完整,慧荣科技重点在 OLED 屏下的光学传感方面投入较多 [1][7] - **应用需求**:端侧 AI 消费电子产品对光学传感器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如苹果 Vision Pro 对探测和被动接受需求元件需求巨大 [1][12] - **技术应用前景**:TOF 技术在机器人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可帮助机器人优化路径规划,减少碰撞概率并提高任务成功率;在汽车电子中,TOF 技术用于车内座舱环境监测保护隐私效果更好,有望推动智能化发展 [3][11][1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光学传感器原理和结构**:核心原理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基本结构包括探测单元、光敏元件、光源、光学系统和系统模块等 [2] - **光学传感器分类及功能**:分为环境光、接近、颜色、闪烁、健康和 TOF 传感器等,各有不同功能 [3] - **在不同产品中的应用**:手机中用于屏幕自动亮度调节、防误触、辅助对焦和提高拍照成像质量;扫地机器人用于沿墙清扫、防坠落;无人机用于悬停及障碍物检测;汽车用于后视系统防眩光和座舱环境监测 [8][9][10][11] - **国内企业突破**:美新晟在 DTOF 领域领先,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扫地机器人;惠顶科技在 OLED 屏下光感和健康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产品应用于多种设备 [15][16]
镜观万象,AI 启新元
长江证券· 2025-05-19 04:30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丨维持" [11] 核心观点 - AI眼镜是AI端侧的重要载体,在重量、续航、价格等方面相比传统眼镜和AR眼镜有明显升级,当前受Meta Rayban拉动销量高速增长,有望迎来爆发元年 [3] - AI眼镜产业链中摄像头与SoC处理器是核心环节,SoC作为核心算力来源价值量占比最高,国内厂商有望参与 [3] - 自上而下选择产业链标的,BOM成本占比高且具备显著护城河的龙头将在AI眼镜时代核心受益 [3] XR视角分析 - AI眼镜从硬件角度看是AR眼镜在光学显示领域的降级,但通过AI模型赋能使得用户粘性更强,功能更加多元 [5] - 相比AR眼镜,AI眼镜在重量、续航和价格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具备大幅落地消费市场的基础 [5] - 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152万,其中Meta Rayban占比高达93% [27] AI视角分析 - Deepseek加速AI由训练侧向推理侧转移,AI下沉至端侧趋势强劲 [5] - AI眼镜相比传统眼镜在摄像头、光学、电池、存储等领域均为从0到1的升级 [5] - 手机与PC行业格局稳定,而AI眼镜作为新兴行业格局分散,制造门槛较低,吸引多方厂商参与 [5] 终端视角分析 - Meta Rayban销量从2023Q4的21万副增长至2024Q4的68万副,呈现爆发式增长 [41] - AI眼镜发展规律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TWS耳机相似,龙头公司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 [6] - 预计2026年全球AI眼镜销量将达到1000万副,2030年达到9000万副 [55] 产业链分析 - SoC处理器在BOM成本中占比最高(33.54%),摄像头占比5.49% [64] - 国内光学及显示厂商在VR眼镜时代即开始研发,可参与AI眼镜多个环节 [9] - 恒玄科技和歌尔股份作为产业链龙头,在SoC芯片和代工环节有望核心受益 [125] 技术发展趋势 - AI+AR智能眼镜是最终形态,核心壁垒在于光学及显示两大环节 [8] - Micro LED在PPI、亮度、对比度方面表现优异,但全彩化技术仍存瓶颈 [102] - 光波导方案兼具高透、轻薄、大视场角等特点,被认为是最优AR眼镜方案 [103]
镜观万象,AI启新元
长江证券· 2025-05-19 04: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评级;行业内重点公司恒玄科技(688608)、歌尔股份(002241)投资评级均为买入 [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眼镜是AI端侧重要载体,在重量、续航、价格等方面相比传统及过去AR眼镜有明显升级,受Meta Rayban拉动销量高速增长,未来伴随AI模型优化,有望在今年迎来爆发元年,发展趋势与智能手机、手表、TWS耳机相似 [3] - 产业链中摄像头与SoC处理器是核心环节,SoC价值量占比最高,国内厂商有望参与,摄像头像素未来有望迅速提升,应自上而下选择产业链标的,BOM成本占比高、具备显著护城河的龙头将核心受益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AI眼镜:新一代端侧AI生态入口风起青萍 XR视角 - XR是虚拟现实行业VR、AR、MR总称,VR技术易实现但场景单一,AR与MR是虚拟与现实融合,产品形态上VR与MR多为一体式头盔,AR近年眼镜形态成主流 [20] - 虚拟现实行业发展几经波折,当前销量陷入瓶颈,AI眼镜牺牲部分性能但佩戴体验好、价格易接受,通过语音对话操作便捷,能让消费者产生依赖 [20][26] - 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152万,Meta Rayban占93%,94%为拍照AI眼镜,AI+AR是长期趋势,但光学显示技术及与重量、续航、价格的平衡仍需打磨 [28] AI视角 - 端云协同是AI深入C端消费者的必然趋势,AI眼镜是优质的AI端侧载体,制造端门槛低,适合互联网厂商作为模型生态入口 [31][33][34] - AI是智能眼镜功能拓展的根本驱动力,AI眼镜实现交互方式升级,可覆盖多场景,提升使用时长和粘性,优质AI模型能带来爆发性销量增长 [37][42] 终端视角 - 消费电子是周期成长赛道,新型电子产品推出或新材料新工艺应用能带来创新大周期机遇,手机、手表、耳机受苹果重新定义后销量爆发 [44][47][48] - Meta Rayban有望引领AI眼镜开启“iPhone时刻”,2025Q1其销量同比增长209%,全球AI眼镜销量同比增长216%,预计2026年全球销量达1000万副,2030年达9000万副 [53] 终端厂商百花齐放,核心零部件构筑壁垒 终端 - AI眼镜产业链涵盖硬件和AI模型及下游应用生态,国内众多厂商入局,市场格局分散,主要终端品牌包括AR厂商、互联网厂商、手机厂商等 [59][67][68] - 短期AR眼镜厂或凭生态优势占先机,长期具备终端产品设计、AI模型研发和供应链议价权的垂直整合龙头更具平台优势 [72][78] 核心零部件 - AI眼镜算力核心是SoC处理器,有MCU级SoC和系统级SoC两种,处理器方案有系统级SoC方案、MCU级SoC+ISP方案、MCU+SoC方案 [80] - 摄像头承担AI眼镜拍摄与识别功能,是AI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当前主流像素为1600万,未来像素有望随AI性能升级迅速提升 [86][89] 未来展望:光学与显示推动AI+AR最终形态落地 - 基础眼镜可向音频、拍照、AI智能、AR智能眼镜迭代发展,光学显示是AR整机最具价值量的模块,中短期内一体式/分体式整机将共存 [91][95][96] - AR眼镜主流显示技术有被动式微显示、主动式微显示及扫描显示技术,Micro OLED和Micro LED表现突出,Micro LED中长期是绝佳选择但技术成熟度是问题 [100][103] - 光学技术中Birdbath和光波导表现突出,Birdbath是均衡成本和显示效果的快速落地方案,光波导是最优方案但存在色散等问题 [104][113][118] 产业链标的:自上而下优选具备卡位优势的龙头 - 国内厂商参与AI眼镜产业链诸多环节,当前产业爆发前期有望吸引更多公司参与研发 [120][121] - 若AI眼镜销量爆发,自上而下从BOM看,成本占比高、竞争格局好的卡位龙头有望获高弹性,如恒玄科技和歌尔股份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