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即时零售
icon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京东外卖“老K”郭庆:只造泡沫,外卖行业就没了
36氪· 2025-08-25 01:07
京东外卖业务战略定位 - 公司进入外卖行业旨在服务用户价值而非参与恶性竞争 明确表态不参与补贴大战 专注长期能力建设 [2][5][8] - 业务定位为品质外卖路线 强调食品安全和供应链创新 与行业低价低质模式形成差异化 [1][42][56] - 外卖业务被视为至少5-10年周期的长期战役 短期内无争第一的压力或需求 [10][12][13] 七鲜小厨创新模式 - 推出品质餐饮合营制作平台"七鲜小厨" 采用现炒现做+后厨直播模式 主打20元以下含配送费的新鲜现炒品质餐品 [42][43][48] - 通过规模化采购和有限SKU(不超过30道菜)控制成本 目标解决幽灵外卖问题并满足低价品质需求 [55][58][60] - 采用菜品合伙人制度 三周内超7万人报名 利润分成优先分配给合伙人、食材供应链和场地经营者 [1][62][63] 行业竞争格局与观点 - 认为即时零售主要满足应急性、温差和短保商品场景 无需夸大市场前景 指出闪购在商品质量、售后和价格方面存在短板 [4][24][27] - 强调良性竞争对行业存续的重要性 指出缺乏创新和恶性竞争可能导致行业被取代 类比电脑城被电商取代的历史 [31][63] - 表示未发起外卖大战 对阿里500亿元入局不予置评 认为淘宝外卖团队学习能力强 其入口设计与京东基本一致 [21][23] 运营数据与业务协同 - 外卖业务上线5个月覆盖350座城市 入驻150万家品质餐厅 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 全职骑手团队超15万人并缴纳五险一金 [28][32] - 二季度京东集团收入同比增长22.4% 活跃用户新增超40%达2亿用户 用户购物频次增长40%以上 [4][28][29] - 外卖业务带动主站销售 40%外卖用户购买主站商品 PLUS会员复购率达67% 对即时零售、日百、超市等品类有显著协同作用 [28] 组织与成本策略 - 采用高效组织生态 规模为美团和阿里的十几分之一 通过模块化系统支持多业务复用(如酒旅、到店餐饮) [33][35][36] - 坚持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 虽导致履约成本高于同行 但获得更好履约品质和骑手保障 认为这是法律底线而非成本问题 [32] - 佣金结构为行业最低最透明(0佣金、长期不超过5%) 批评同行将技术服务费(6%-8%)混淆为整体抽佣比例 [33] 供应链与未来规划 - 七鲜小厨首店日均单量超1000单 带动商圈其他商家订单增长12% 计划三年开万店对抗幽灵外卖(当前幽灵外卖日单量3000万) [57][58] - 扩张分三阶段:稳定一道菜→30道菜→1000道菜 目前处于第一至第二阶段间 已稳定三四道菜 [59][60] - 布局逻辑围绕"幽灵外卖"活跃区域 优先解决供给侧问题 强调方向比扩张速度更重要 [60][61]
营收利润双降,同城一对一急送平台闪送更难了
搜狐财经· 2025-08-24 17:05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0.25亿元 同比下滑12.91% [1] - 第二季度毛利润1.23亿元 毛利率12% 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1] - 第二季度净利润5349.5万元 同比下滑9.51% [1] - 非GAAP净利润4558.6万元 同比下滑22.89% [1] - 上半年总营收19.85亿元 同比下滑13.1% [2] - 上半年毛利2.49亿元 同比下降3.09% [2] - 上半年净利润4323万元 同比大幅下降65.05% [2] - 2024年全年营收44.68亿元 同比微降1.35% [3] - 2024年净亏损1.465亿元 同比由盈转亏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9.61亿元 同比下降13.27% [3] - 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030万元 2024年同期净利润6460万元 [3] 运营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注册闪送员292万人 较一季度增加2万人 [4] - 业务覆盖中国297个城市 [4] - 第二季度完成订单量6480万单 环比增长11.72% [4] - 2024年全年订单总量2.77亿单 季均订单6925万单 [4] 行业竞争 - 即时配送企业加码一对一急送赛道 达达有专人直送 美团有一对一直送跑腿 [6] - 顺丰同城2024年11月推出独享专送服务 [6] - 外卖大战推动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大涨 美团日订单1.2亿单 淘宝闪购日订单8000万单 [6] - 三大平台合力将即时零售日订单峰值提升至2亿单 [6] - 即时物流应用场景拓宽至医药用品、家居用品、数码电器等领域 [6] - 配送时效从半日达提升至半小时达、秒送等服务 [6] 成本结构 - 第二季度总运营支出1.03亿元 同比增长22.15% [7] - 销售和营销费用4819.4万元 同比增长7.4% [7] - 一般和行政费用3595.2万元 同比增长82.46% [7] - 研发费用1923.4万元 同比微降4.17% [7] 战略挑战 -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订单量减少 [4] - 未能有效把握国补促消费和外卖大战的变革机会 [3] - 全天候战略未能及时与市场接轨 [7] - 未能及时抓住即时零售赛道机遇 [7]
即时零售:产业互联网浪潮中的先锋力量
搜狐财经· 2025-08-24 16:37
即时零售的行业意义 - 代表商业模式进化 不再依赖烧钱补贴 而是依靠新模式 技术和策略 [1] - 推动B端行业内在元素 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深刻变化 引领供给侧改革 [3] - 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AI技术在供给侧广泛应用 提升行业整体效率 [4] - 推动去中心化商业模式兴起 改变B端行业生产与供给方式 [4] - 重构供应链和生态系统 为产业互联网落地奠定基础 [3] 供求关系变革 - 打破传统零售局限 实现供求关系新平衡 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 [3] - 解决消费互联网后半段流量红利消退导致的供求对接挑战 [3] - 促进供给侧升级变革 实现供求两端高效对接 [3] 未来发展前景 - 即时零售是起点 未来将出现更多新现象和趋势 [4] - 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互联网向更高层次发展 [4] - 带来更便捷 高效和智能的商业体验 [4]
恒安国际上半年收入微降0.2% 管理层:纸巾行业价格战趋稳,尤其看好“即时零售”销售渠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3 12:2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8.08亿元同比略降0.2%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13.73亿元同比减少2.6% [1] - 毛利率由去年同期33.3%下滑至32.3% 主要因高毛利卫生巾业务毛利率从59.5%降至57.3%及绒毛浆成本上升 [1][4] - 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70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合计派息约8.13亿元 [3] 业务分部表现 - 纸巾业务收入71.74亿元同比增长3.2% 占比提升至60.8% 其中湿巾业务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23.5%占纸巾收入超11% [1][2] - 卫生用品业务收入33.04亿元同比下滑14.4% 占比降至28.0% 但较2024年下半年环比回升7.3% [1][2] - 其他业务收入13.31亿元同比增长29.6% 主要因原材料贸易业务收入增长50.7%至7.4亿元 [1][3] 产品创新与竞争格局 - 湿厕纸、洗脸巾等品类快速增长 公司推出含乳酸洗脸巾等创新产品 底部抽取式卫生纸通过优化使用方式打开市场 [1] - 纸巾业务靠轻微提价实现增长 销量基本持平 行业价格战竞争激烈 [2] - 成人纸尿裤业务实现约1%增长 高端系列表现亮眼:卫生巾"天山绒棉"销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26.4% 纸尿裤"Q·MO"销售额3.4亿元按年增长6.6% [3] 渠道与营销 - 电商与新零售渠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9% 占整体销售比例升至34.4% 即时零售渠道预计成为新增长极 [4] - 销售及行政费用同比增长5.7%至26亿元 主要用于加大在线营销投入推广主推产品 [5] - 卫生巾业务高毛利率用于支撑较高营销费用 避免陷入价格竞争 [5] 财务状况与安全标准 - 截至2025年6月末账面现金高达230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近41亿元 净现金规模达64.3亿元同比扩张逾6亿元 [3] - 卫生巾企业标准高于新国标 全行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5]
中报现场丨恒安国际上半年收入微降0.2% 管理层:纸巾行业价格战趋稳,尤其看好“即时零售”销售渠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3 12:2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8.08亿元同比略降0.2% [1] - 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13.73亿元同比减少2.6% [1] - 整体毛利率由去年同期33.3%下滑至32.3% [1] - 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70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合计派息约8.13亿元 [6] 业务板块表现 - 纸巾业务收入71.74亿元同比增长3.2%占比提升至60.8% [1] - 卫生用品业务收入33.04亿元同比下滑14.4%占比降至28.0% [1] - 其他业务收入13.31亿元同比增长29.6% [1] - 湿巾业务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23.5%占纸巾业务收入比例超11% [5] - 卫生用品业务较2024年下半年环比回升7.3%呈复苏势头 [5] 产品创新与竞争策略 - 推出含乳酸的洗脸巾等创新产品应对消费习惯变化 [1] - 纸巾业务通过轻微提价实现增长销量基本持平 [5] - 高端产品线表现亮眼:卫生巾"天山绒棉"系列销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26.4% [6] - 纸尿裤"Q·MO"系列销售额3.4亿元按年增长6.6% [6] - 成人纸尿裤业务受惠于市场规模壮大实现约1%增长 [6] 渠道与营销策略 - 电商与新零售渠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9%占整体销售比例升至34.4% [7] - 即时零售渠道被预计成为新业绩增长极 [7] - 销售及行政费用同比增长5.7%至26亿元主要用于加大在线营销投入 [8] - 卫生巾业务高毛利率用于支撑较高营销费用避免价格竞争 [7] 成本与财务状况 - 原材料绒毛浆成本上升对毛利率造成压力 [7] - 纸巾业务毛利率从19.6%提升至21.9% [7] - 卫生巾业务毛利率从59.5%降至57.3% [7] - 账面现金高达230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近41亿元 [6] - 净现金规模达到64.3亿元同比扩张逾6亿元 [6] 行业与监管环境 - 卫生巾新国标出台较以往更加严格 [8] - 公司卫生巾企业标准一直高于国标 [8] - 卫生用品业务受新品牌入局及电商平台促销竞争影响 [5] - 传统渠道客流减少对业务造成冲击 [5]
京东健康(06618.HK)25H1业绩点评:收入与盈利实现双增 经营效率持续优化
格隆汇· 2025-08-23 11:1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3亿元 较去年同期283亿元同比增长24.5% [1] - 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 同比增长23.67% 增速环比一季度持续提升 [1] - 经营盈利21.27亿元 同比增长105.5% [1]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营盈利24.83亿元 同比增长56.7% [1]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盈利35.7亿元 同比增长35% [1] - 毛利率提升带动毛利增长32.7%至89亿元 [2] - 净利率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10.1% [2] 收入结构分析 - 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293亿元 同比提升22.7% 占总收入比例83% [1] - 平台及数字化营销服务收入60亿元 同比提升34.4% [1] - 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活跃用户数量增加及用户的额外购买 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的线上渗透率不断提高以及产品品类的丰富 [1] - 数字化营销服务费增长主要系广告主数量增加驱动 [1] 业务发展进展 - 包括信达生物减重药信尔美 强生抗肿瘤药泽倍珂等超30款创新药实现线上首发 [1] - 与诺和诺德 罗氏制药等药企达成战略合作 [1] - 京东买药秒送链接超20万家线下药房 [2] - 线上医保支付扩至近2亿人口 [2] - 与北京儿童医院打造"双通道"儿科专属药房 打通处方流转 医保支付与配送闭环 [2] - 平台商家数量半年增长超过5万家至15万家 [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推出AI医生 药师 营养师等智能体 [3] - "AI京医"智能体累计服务用户数超5000万 覆盖问诊全流程 [3] - 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打造AI门诊闭环 累计服务患者220万人次 [3] 发展前景与预测 - 形成"自营+在线平台+即时零售"相融合的成熟运营模式 [2] - 线上医保购药陆续放开 公司有望打开中长期增长空间 [2] - AI产品规模化应用有望驱动医疗生态闭环加速落地 [3] - 调整2025-2027年收入预测为700/805/926亿元 [3] - 调整后净利润预测为55/65/76亿元 [3]
巨亏147亿!刘强东天塌了
商业洞察· 2025-08-23 09:28
核心观点 - 京东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呈现"高增长"与"高亏损"的强烈反差 零售和物流业务表现强劲 但新业务(尤其是外卖)单季亏损达147.77亿元 导致集团整体经营利润由盈转亏 公司通过外卖业务获取高频流量以反哺电商生态的战略需长期验证 [4][7][9][32][42][44] 财务表现 - 集团总营收3567亿元 同比增长22.4% 创历史纪录 [4] - 零售业务收入3101亿元 同比增长20.6% 经营利润率达4.5% 创大促季度历史最高值 [4][10][34] - 带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23.4% 日百品类增长16.4% [12][34] - 物流业务收入515.6亿元 同比增长16.6% 经营利润19.6亿元 [15] - 新业务收入138.5亿元 同比增长近200% 但经营亏损147.77亿元 经营利润率为-106.7% [7][17] - 集团整体经营利润从去年同期105亿元转为亏损9亿元 净利润62亿元(同比腰斩) [7][19] 业务板块分析 - 零售业务经营利润139亿元 是核心现金牛业务 毛利率连续13个季度增长 [10][34] - 618大促期间订单量突破22亿单 PLUS会员购物频次同比增幅超50% [15][28] - 外卖业务骑手规模超15万人 入驻商家150万 日订单量达2500万单 但每单平均亏损5-6元 [17][18] - 营销费用同比暴涨127.6%至270亿元 履约成本飙升28.6%至221亿元 [19] - 海外物流布局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 沙特自营快递品牌"Joy Express"实现当日达 [16] 战略动机 - 外卖业务作为高频消费场景 旨在为京东生态引入流量 40%的外卖用户会交叉购买电商产品 [23][26][30] - 公司认为外卖亏损比从外部平台购买流量更划算 追求5-20年的长期商业模式而非短期盈利 [30][32] - 通过供应链优势(规模化采购、送装一体、以旧换新)和差异化商品避免低价竞争 [36][38][39] 能力支撑 - 零售业务强劲回暖提供输血能力 商超板块连续六个季度双位数增长 [34][35] - 自有物流网络和全球化布局(如京东MALL全国24家门店)支撑线上线下零售协同 [16][42] - 技术系统(如"智狼"秒级拣货)和新模式(七鲜小厨复购率差异达220%)优化运营效率 [46] 市场影响与挑战 - 财报公布后港股连续两日下跌 市值蒸发超5% [19] - 高盛预测未来12个月内京东外卖亏损约260亿元 行业整体面临盈利挑战 [32] - 即时零售行业需重构成本结构 美团深耕十余年才盈利 饿了么仍处亏损状态 [44]
家电家具手机持续热销、文体旅游“热”力十足 7月份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8-23 00:33
消费市场整体表现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万亿元 同比增长3.7% 增速较去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 [1] - 1-7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2% 增速较前6个月加快0.7个百分点 [2] - 1-7月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铺零售额同比增长4.2% [2] 商品消费亮点 - 7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电 家具 通信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均超10% [1]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 带动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 [1] - 消费者倾向选择智能化 节能型绿色产品替换旧产品 [1] 服务消费新趋势 - 1-7月文体休闲服务 旅游咨询租赁服务 交通出行服务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暑期档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 国产优质影片口碑票房双丰收 [2] - 消费者出游需求从观光游转向深度体验 催生窝囊式旅游 赛事展演游等五大热门玩法 [2] 零售业态创新 - 即时零售新业态快速发展 为实体零售带来新机遇 [2][3] - 仓储会员店零售额增速持续超过30% [2] - 实体零售企业通过创新消费场景提升体验 满足多元化需求 [2][3]
阿里巴巴,大调整
中国基金报· 2025-08-22 12:50
业务重组与架构调整 - 阿里巴巴官网更新业务划分 形成四大集团:中国电商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及所有其他业务[1] - 中国电商集团包含淘宝、天猫、闲鱼、飞猪旅行、淘宝闪购、饿了么及1688[3] -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包含AliExpress、Trendyol、Lazada、Daraz及Alibaba.com[3] - 云智能集团仅含阿里云业务[5] - 所有其他业务包含钉钉、夸克、通义、高德地图、菜鸟、优酷、大麦娱乐、盒马及阿里健康[5] 战略重点与业务整合 - 饿了么与淘宝闪购合并为即时零售板块 纳入中国电商集团以强化电商核心能力与资源协同[5] - 菜鸟集团和大文娱集团从一级业务集团降级 归入所有其他类别 战略优先级转向服务主业而非独立扩张[5] - 2024年内部不再提"1+6+N"架构 公司聚焦核心电商与AI业务[6] - 2024年11月成立阿里电商事业群 整合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及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6] - 2024年6月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 保持公司化管理但统一作战目标[7] 行业背景与市场数据 -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竞争加剧 巨头从外卖延伸至到店服务及酒店旅游领域[7] - 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19.5万亿元增至2025年35.3万亿元[7] - 线上渗透率预计从2020年24.3%提升至2025年30.8%[7]
阿里巴巴,大调整
中国基金报· 2025-08-22 12:46
业务重组与架构调整 - 阿里巴巴官网业务板块重新划分为四大部门: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以及"所有其他"业务[2] - 此次官网业务划分不代表组织架构调整 内部汇报关系暂未发生变化[4] - 原"1+6+N"架构中 菜鸟集团和大文娱集团不再作为一级业务集团单独列出 被归入"所有其他"业务类别[5] 业务板块具体构成 -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包含淘宝、天猫、闲鱼、飞猪旅行、淘宝闪购、饿了么、1688等核心电商平台[2] -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涵盖AliExpress、Trendyol、Lazada、Daraz、Alibaba.com等跨境业务[2] - 云智能集团旗下为阿里云业务[4] - "所有其他"业务包括钉钉、夸克、通义、高德地图、菜鸟、优酷、大麦娱乐、盒马、阿里健康等多元化业务单元[4] 战略重点变化 - 饿了么与淘宝闪购业务正式合并组成"即时零售"板块 整体纳入中国电商集团[4] - 公司内部自2024年开始不再提及"1+6+N"架构 转向聚焦核心电商与AI业务[6] - 2024年11月成立阿里电商事业群 整合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及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 形成覆盖国内外全产业链的业务集群[6] 业务整合与市场背景 - 2024年6月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 继续保持公司化管理模式但执行上统一作战[7] - 此次整合被视为"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 旨在优化业务模式和组织形态[7] -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19.5万亿元增至2025年35.3万亿元 线上渗透率由24.3%提升至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