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耐心资本
icon
搜索文档
130亿,险资巨头联手出资了
36氪· 2025-05-15 02:25
险资出资动态 - 2024年初以来已有近20家险资出手参与投资 [1][8] - 2024年险资出资私募股权基金规模明显下降 单笔最大出资从2023年100亿降至40亿 [6] - 人保资本联合中意资产等设立130亿元股权基金 人保资本出资100亿占比76.9% 中意资产出资30亿占比23.1% [3] 行业募资环境 - 国资LP成为募资主力 但存在返投、注册等硬性要求限制 [5] - 长期资本匮乏制约创投市场发展 险资配置呈现集中化特征 [6] - 2024年险资抱团出资现象减少 无5家以上联合出资案例 [6] 政策导向 - 国家政策明确鼓励长期资金进入创投领域 2023年以来多次提及发展"耐心资本" [7] - 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提高5% 创投基金集中度比例从20%提升至30% [7] - 政策放宽有望增加险资一级市场参与度 但短期内仍偏好流动性更好的存量份额 [7] 市场趋势 - 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赛道升温带动VC/PE投资热情 [8] - 两家险资130亿出资打破一级市场沉寂 为行业注入信心 [2][5] - 险资与股权投资周期天然匹配 但受风险收益平衡及内部决策限制 [6]
“三投资”方法论| 以时间丈量价值,以理性锚定未来
第一财经· 2025-05-15 01:46
资本市场的潮汐涨落,从不是短线的浮光掠影,而是长期主义的静水深流。 近期,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和第一财经共同推出的"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描摹了资管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 创造转型的集体实践,既是对改革部署的及时回应,也是对行业实践的深入观察。 公募行业以"逆周期服务"缝合信任裂痕,汇添富将"客户持有期"嵌入考核,万家基金在市场冰点鼓励定投。银行理财不再困守固收,以"低波稳健+"策略 重构竞争力,交银理财、浦银理财将产品久期拉长,通过红利策略、ETF工具与跨市场配置平衡风险收益。保险资管刀刃向内革新机制,太平资产推动长 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60%,以"偿二代"风险因子调降释放科技投资空间。信托行业在转型中发挥制度优势,上海信托以"财富账户信托"打通代际传承与长 期投资,将居民储蓄转化为"耐心资本"。券商资管则聚焦"买方视角"重塑生态,中泰资管构建三年长周期考核,国君资管以量化归因工具动态纠偏投资动 作。 理念的落地同时需要可量化的实践标准。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发布的18项量化指标,为"三投资"理念提供了可落地的评价框架,评价机构推出的"能力—运 气"分离模型、倡导的"规模—业绩" ...
增配科创债银行理财向“耐心资本”进阶
证券时报· 2025-05-14 18:32
银行理财行业支持科创债的动态 - 银行理财行业在低利率、薄利差、强波动的新常态下,增配权益、下探基准、减费让利成为常规经营关键词,而"支持科创债"成为5月理财市场的关键经营动态 [1] - 银行理财首次以提高科创债在资产组合中占比的方式参与支持科创债市场,中银理财参与了市场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支持吉利控股、新微科技、兴业银行等多家主体的科创融资 [1] - 科创债与传统债券和权益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同,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较低,目前发行人以央国企居多,未来可能扩容至更多民营企业和新兴企业 [1] 银行理财公司支持科创债的具体实践 - 中银理财优先配置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债券,在投研决策、审批机制、风控管理等环节对科创型资产保持高度适配 [1] - 中银理财发行指数型跟踪策略的含权理财产品,"十四五"期间对科技企业累计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 [2] - 平安理财与工行私人银行部合作发行科技金融主题产品,主要投向AA+及以上优质国央企信用主体的科技创新债券 [2] - 浦银理财发行股权类科技主题产品,联合中债金融中心发布"新质生产力发展债券指数",对接科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主题 [2] 银行理财公司通过认股权业务支持科技企业 - 光大理财是首家开展认股权业务的银行理财公司,截至去年末与229家"专精特新"企业签署认股合作协议 [3] - 兴银理财于今年初通过联动兴业银行各地分行,落地了多单认股权业务 [3] - 认股权业务是指标的企业或其股东等相关方,按照协议约定授予投资方在未来某一时期认购一定数量或金额的企业股权的选择权 [2] 银行理财行业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 银行理财面临负债端类固收属性与科创企业权益融资需求的错位,需要在资产准入、投后管理、产品设计、客户陪伴等方面具备很强的把控能力 [3] - 银行理财正在对"五篇大文章"尤其是科技金融做解题探索,通过发行科技金融主题产品和加大科创型资产配置比重支持科技金融 [2] - 银行理财行业正在不断进化,通过产品端和配置端的积极探索,逐步迈向成为"耐心资本"的征程 [3]
130亿,险资巨头联手出资了
FOFWEEKLY· 2025-05-14 09:31
本期导读: 尽管近两年,险资出资节奏有所放缓,但年初以来,依然有近20家险资出手。 作者丨FOFWEEKLY 险资大手笔出手 本期推荐阅读5分钟 这两年,市场感知险资等金融机构出资越来越困难,数据层面来看,险资出资持续维持低位。 据已披露的数据统计,2024年,险资出资私募股权基金规模明显下降,且大额出资下降。 而在险资活跃度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两家险资以130亿元的大手笔出资,打破了近两年,险资在一 级市场的沉寂态势。 130亿,险资大手笔出资了。 近日,北京保实诚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高达 130.01 亿元,由人 保资本、中意资产、中诚资本三方共同出资设立。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基金于2025 年 5 月 9 日完 成工商注册,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中诚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委派代表是孙兆仑。业务范围涵 盖股权投资、投资管理及资产管理等核心领域。 从股权结构来看,人保资本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认缴出资 100 亿元,以76.9172% 的比例成为最 大出资方;中意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紧随其后,认缴30亿元,占比 23.0751%;而执行事务合伙 人中诚资本出资100万元,占比 0.007 ...
初尧资本董事长张依玲: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搜狐财经· 2025-05-13 11:59
初尧资本董事长张依玲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坚持"创投赋能产业、创新引领发展"的使命,深耕创业投资与股权投资领域15年,累计参 与管理多只创投基金规模超100亿元,上述基金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逾30家、上市公司10余家,撬动社会资本和贡献产值数百亿元,创 造就业岗位上万个。近年来张依玲创立初尧资本,深度参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投 资,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航空发动机、卫星载荷、半导体、光电系统、高端传感器等领域数十项关键技术在川产业化;秉持"与 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理念,参与打造"长河落日园"、"杏有灵溪"等网红现象级乡村振兴项目,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以创投之力助推乡村 振兴、共同富裕。 2025年3月12日0时38分,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 成功。该批次宽带互联网商业卫星有效载荷天线是由初尧资本成立之初投资的首个项目企业成都华芯天微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批 量生产制造,配套载荷系统与卫星总体。 成都华芯天微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微波、毫米波频段的芯片、相控阵TR组件、天线 ...
港投陈家齐:以耐心资本穿越周期,解码香港科技投资新逻辑
投中网· 2025-05-12 06:42
港投公司的战略定位与使命 -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香港特区政府重点打造的战略投资平台,初始管理规模达620亿港元 [1] - 公司旨在通过直接投资或与私募基金合作,吸引重点企业落户香港,在争取长期投资回报的同时,推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高端制造业等四大核心领域发展 [1] - 公司遵循"双重使命"指导原则,即投资既要带来财务回报,同时要配合香港实体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8] 核心投资赛道与策略 - 公司前瞻性布局三大投资赛道:硬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绿色科技 [1] - 作为长期投资者和"耐心资本",核心策略是选择对的赛道、公司和团队,专注于核心价值 [3][4] - 市场的波动被视为带来性价比最好投资机会的窗口期 [3] - 投资布局采用"点、线、面"的打法,逐步呈现整体战略,例如电动车和金融科技公司已在东亚市场展开业务 [4] 对科技行业与投资价值的洞察 - 优秀的科技公司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们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并解决了市场上的核心痛点,这使其能在不同经济周期中脱颖而出 [1] - 科技公司的本质是解决生活痛点,其成功不应单纯通过经济周期或市场情绪来判断 [4] - 关注科技公司的性价比以及未来的机遇,对中国的科技公司增长潜力有信心 [5] - 公司每投资一元,就能带动至少四元的市场投资,显示出其专业性和品牌价值对资本的强大吸引力 [8] 香港的金融枢纽角色与资本连接功能 -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7] - 应继续发展高效的融通机制,引导资源进入项目并推动资源汇聚,形成合力 [7] - 作为机构投资者,公司通过有效连接资本、人才以及市场机会,提升科技公司成功的几率 [7] - 许多国际投资者对香港及内地市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稳定的投资环境使更多机构看到科技领域的机会 [4]
专访港投陈家齐:以耐心资本穿越周期,解码香港科技投资新逻辑
第一财经· 2025-05-11 05:13
2025.05. 11 本文字数:2469,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高雅 在全球经济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投资机构如何在波动中寻找机遇? 作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重点打造的战略投资平台,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投公司")正 以其独特的定位和清晰的战略给出答案。 这家被业界誉为"港版淡马锡"的投资机构初始管理规模达620亿港元,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 首份《施政报告》中亲自规划,旨在通过直接投资或与私募基金合作,吸引重点企业落户香港,在争 取长期投资回报的同时,推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高端制造业等四大核心领域发展。 在硬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绿色科技这三大投资赛道上,港投公司展现出了前瞻性布局眼光。该 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分享了她的洞察:"优秀的科技公司无论在什么经济 周期中都会崭露头角。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公司,之所以能一路走来,是因为它们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 径,并解决了市场上的核心痛点。" 她认为,从历史来看,最具创新能力的科技机构,通常都是解决市场上核心痛点的企业,它们能在不 同的经济周期中脱颖而出。现在正是抓住这一窗口,快速寻找优秀伙伴和公司的好 ...
专访港投陈家齐:以耐心资本穿越周期,解码香港科技投资新逻辑
第一财经· 2025-05-11 02:44
最具创新能力的科技机构能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脱颖而出。 在全球经济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投资机构如何在波动中寻找机遇? 这家被业界誉为"港版淡马锡"的投资机构初始管理规模达620亿港元,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首 份《施政报告》中亲自规划,旨在通过直接投资或与私募基金合作,吸引重点企业落户香港,在争取长 期投资回报的同时,推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高端制造业等四大核心领域发展。 在硬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绿色科技这三大投资赛道上,港投公司展现出了前瞻性布局眼光。该公 司行政总裁陈家齐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分享了她的洞察:"优秀的科技公司无论在什么经济周期 中都会崭露头角。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公司,之所以能一路走来,是因为它们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并 解决了市场上的核心痛点。" 她认为,从历史来看,最具创新能力的科技机构,通常都是解决市场上核心痛点的企业,它们能在不同 的经济周期中脱颖而出。现在正是抓住这一窗口,快速寻找优秀伙伴和公司的好时机。 在风险中寻找科技投资机遇 第一财经: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港投如何在当前全球市场动荡中布局?如何在三大重点 赛道中平衡风险与机会? 陈家齐:投资本身 ...
深圳再放金融“大招”!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
深圳商报· 2025-05-09 13:54
深圳建设产业金融中心行动方案核心观点 - 深圳提出"十五五"期间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资本市场目标,聚焦创新资本形成机制、标杆企业培育、行业机构建设、市场生态优化和风险防控体系五大方向 [1] - 方案首次以产业金融为主线布局具体举措,旨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 [1] 创新资本形成机制 - 重点培育耐心资本,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20+8"产业,完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政策支持 [2] - 推动国资/政府基金成为长期资本,引导社会资本设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支持CVC和多元退出机制试点 [2] - 截至2024年底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1.41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12.3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 [2] 科技企业融资支持 - 建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硬科技企业利用上市"绿色通道"和并购重组工具 [3] - 强化债券创新品种运用,促进资本向科创领域集聚 [3]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深圳现有境内外上市企业584家(A股424家),总市值8.61万亿元,科创板/创业板占比50%居全国首位 [4] - 严控上市入口,打击违规代持等行为,实施"一企一策"培育机制 [4] - 22家市值超500亿上市公司中,比亚迪等5家头部企业2024年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 [5][6] 行业机构建设 - 支持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2024年深圳23家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全国第一 [7] - 私募基金管理人3107家居全国前三,27家百亿级股权创投机构数量全国第一 [7] - 2024年深圳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超7000亿元,其中IPO融资217.84亿元 [7]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推动深港交易所互联互通,落地5项对港合作措施,深化"跨境理财通"机制 [8] - 深圳5家券商入选理财通2.0首批试点,236家A股公司参与沪深港通居全国第二 [8]
深圳决定建设“产业金融中心”后,“施工图”来了|新产业金融观察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13:38
深圳建设产业金融中心行动方案 - 深圳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产业金融中心"并发布配套《行动方案》,提出二十条措施从创新资本形成机制、标杆企业培育、行业机构建设、生态体系构筑和风险防控五方面推进 [1] - 目标到2026年底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资本市场,"十五五"期间形成五个"一流"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2] 创新资本形成机制 - 推动国资和政府基金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南山区、福田区允许符合条件的项目最高容亏100% [3] - 完善债券融资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型企业参与债券市场"科技板",立讯精密和深投控各拟发行1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3] - 推动保险资金投资私募股权与创业基金,支持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已落地51亿元大湾区科创专项基金及百亿级保险基金 [4]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深圳现有境内外上市企业584家(境内424家/境外160家),总市值8.61万亿元 [6] - 强化上市入口监管,2024年上市公司分红超2300亿元、回购注销超百亿元,将市值管理纳入国企评价体系 [6] - 支持并购重组,2025年一季度并购标的库收录425家企业(含43家IPO撤否企业及382家科创企业) [7]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已入板301家企业,其中80.73%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含17.6%小巨人企业) [8] - 深化深港金融合作,"跨境理财通"2.0在深新增2.7万投资者,跨境收付420亿元(较1.0增长6倍),占大湾区近50% [9] - "前海30条"落地率超90%,推出14项全国首创实践,跨境贸易投资试点规模达900亿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