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GC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上半年:爱优腾芒,谁赚到钱了?
36氪· 2025-09-02 23:27
行业背景与挑战 - 长视频平台面临会员业务增长触顶和广告业务增长乏力 迫使平台缩减项目体量并转向AI提效[1] - 短视频崛起冲击长视频用户基本盘 腾讯视频 爱奇艺 优酷MAU分别从2018年8月的5.3亿 5.65亿 4.7亿降至2025年6月的3.63亿 3.56亿 2.01亿[3] - 行业向"技术+生态+全球化"系统性竞争转型 短剧爆发 AI渗透和全球化成为关键驱动力[5] 爱奇艺业绩与战略 - 第一 二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会员服务 在线广告 内容分发三大业务均下滑 但其他收入逆势增长[7] - 国际版业务表现突出 会员收入和会员规模连续8个季度环比增长 并连续14个季度保持Non-GAAP运营盈利[7] - 内容策略聚焦头部精品 古偶剧《临江仙》《朝雪录》 悬疑剧《漂白》 年代剧《生万物》表现突出 中剧策略使内容向短集数发展[10] - 微短剧储备达1.5万部 IP一鱼多吃策略深化 《成何体统》热度峰值破5500创纪录 带动同名动漫复看量增长3倍[13] - 海外业务会员收入同比增长35% IP衍生业务自营影视卡牌GMV破亿 线下全感剧场覆盖30城50+门店[13] 优酷战略布局 - 虎鲸文娱集团坚定"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 聚焦精品化 系列化 跨界融合三大方向[16][19] - 《藏海传》表现亮眼 登顶6月云合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榜首 月度市占率6.4% 招商品牌数量为2022年以来全网第一 15秒贴片广告均价突破900万元[16] - 人才战略加码 编剧刘吾驷 耐飞科技CEO栗坤 导演李蔚然成立工作室 刑侦剧《悬案》已过审 《真火神探刘横顺》备播中[19] - 储备头部作品包括《谍报上不封顶》《谷雨》《长安二十四计》《唐宫奇案之青雾凤鸣》[21] 腾讯视频业务重点 - 付费会员数达1.114亿 为唯一披露该数据的平台[22] - 剧集《大奉打更人》《雁回时》《折腰》站内热度值破3万 《大奉打更人》正片有效播放19.3亿[22][23] - 推行头部精品策略 S+级剧有效UV比B级剧高出近20个百分点 减少中腰部及低效项目[25] - 短剧业务升级 "十分短剧"品牌建立 将长剧预算10-20%转移至横屏短剧 累计上线24部自制竖屏短剧 储备超2万部[28] 芒果超媒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9.64亿元同比下滑14.31% 净利润7.63亿元同比下滑28.31%[29] - 三大业务均下滑 互联网视频业务营收48.82亿元同比降1.5% 内容电商营收4.46亿元同比降67.09%[29][31] - 现金流改善显著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提升354.88%至46.01亿元[32] - 短剧爆发式增长 上线微短剧1179部较去年同期增长近7倍 通过经典剧场和热点剧场开发IP衍生内容[36] 内容表现对比 - 剧集有效播放排名前三位为《大奉打更人》19.3亿 《藏海传》18.2亿 《国色芳华》15.1亿[23] - 综艺有效播放排名前三位为《哈哈哈哈第5季》7.7亿 《乘风2025》4.6亿 《大侦探·拾光季》4.3亿[35] - 芒果TV综艺表现突出 《大侦探·拾光季》登顶2 3月市占率榜首 《乘风2025》登顶4月榜首[34] 新兴增长曲线 - 短剧成为重要方向 爱奇艺微剧日均播放时长/UV环比双位数增长 芒果TV经典IP改编和综艺衍生短剧同步推进[13][36] - AI技术应用深化 芒果超媒实现虚拟数字人多场景运用 AIGC助力内容分发与本地化适配[36] - 内容出海成效显著 爱奇艺国际版会员收入连续增长 芒果TV国际APP上线热门短剧[7][36] - IP衍生业务拓展 爱奇艺影视卡牌GMV破亿 优酷通过季播模式最大化IP价值[13][19]
DeepSeek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AI造假?
虎嗅APP· 2025-09-02 14:00
AI内容标识政策实施 - 中国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需明确标识[8] - 标识范围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 要求AIGC技术服务者、平台和用户共同遵守[9] - 技术服务者需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提供显性标识(如"作品含AI内容")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10][11] 行业合规动态 - DeepSeek于9月1日公告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厂商均在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4][6][7]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同步上线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声明AI内容并配合平台识别打标[11] AI内容风险案例 - 马来西亚老夫妻因AI生成的虚假景区缆车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 发现受骗[1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2024年3月辟谣 至少十几条假借其形象推广护肤品的AI视频在传播[20] - 2024年5月"袋鼠登机"AI视频获百万点赞 因缺乏明显破绽导致大量用户受骗[34][36][37] 全球监管对比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按风险分级管理 强制标识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45] - 美国无全国性法规 仅部分州(如加州)有强制标签要求 科技公司多采用自愿标识[46] - 韩国和西班牙2024年初推出AI标识相关法规 中国新规力度全球罕见 无灰色地带[45] 平台治理挑战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周排名前列多为AI内容 儿童频道为重灾区[48][50] - AI视频通过重复上传赚取流量激励 有案例称5天获利5000美元[50][51] - YouTube被曝擅自对真人短视频进行AI增强 导致视频呈现"塑料感" 引发创作者争议[54][56][57] 行业影响数据 - 人类影响者收入为AI影响者的46倍 主因AI内容在真实性及信任度存在差距[63] - 创作者经济规模2025年达250亿美元 较2022年164亿美元增长52% 虚拟创作市场预计2030年达378亿美元[64]
新规落地!AIGC标准重构,南都三招“亮明身份”
南方都市报· 2025-09-02 09:36
新规实施与合规响应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施行 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1] - 多家互联网平台包括抖音、快手、微博、百度等已初步打通隐式标识的跨平台识别通道 南方都市报后续将与各平台对齐隐式标识数据源以实现全链条规范化管理[3] - 配套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同步施行 针对技术实现方式给出细致指引 例如视频显式标识要求文字提示高度不低于画面最短边的5%且持续时间不少于2秒[5] 公司技术落地与内部管理 - 南方都市报自研AI创作工具"N+智绘平台"已覆盖平面设计、视频后期、音频处理、虚拟场景、数字人及文案生成等多个内容制作环节 并提前布局落实新规要求[1] - 公司自今年上半年起主动为AI生成内容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 包括数字水印和元数据形式 写入模型名称、版本号、生成时间、平台编码及内容编号等可溯源信息[3][5] - 通过超50场内部培训进行AI创作场景演练 提升员工使用意识 并计划建立可审计责任链 从生成、审核到分发每一步留痕加密且保存不少于6个月[5] 内容鉴查与技术升级 - 公司于今年7月推出"用AI打假AI"的《AI鉴查局》栏目 上线AI分析模型 收集AI视频造假方式数据库 从文字特点、数据比对、画面分析等多角度识别AI生成内容[6] - 后续将在数据库筛查基础上上线"数字水印和元数据"倒查功能 升级图片和视频鉴别准确率 对平台内容进行自检测以识别遗漏标识的AI内容[8] - 在算法识别基础上引入专家评估机制 构建人机协同的闭环监管体系 增强AI技术应用的合规性与可信度[8]
AI生成内容强制“打标”,内容安全治理迈出关键一步
新华社· 2025-09-02 09:36
政策实施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2025年9月1日正式生效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1] - 腾讯 抖音 快手 B站等平台在政策生效前已出台细化规则 抖音上线内容标识功能和AI内容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1] - 政策构建"显式+隐式"双重标识体系 显式标识需用户直接可见 隐式标识需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隐藏信息[2][4] 行业影响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7000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2] - 政策将生成服务提供者 内容传播平台和终端用户纳入统一治理框架 明确各方责任边界[3][5] - 企业需建立合规体系 将伦理考量融入技术研发全流程 通过标识体系提高内容使用透明度[3] 技术规范 - 显式标识要求文本内容标注"人工智能生成" 字体清晰可辨 音视频需添加语音提示或特殊图标[4] - 隐式标识需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包含AIGC标识符号的字段 涵盖生成服务提供方信息 唯一编号和数字签名等关键信息[4] - 文本内容需在起始 末尾或中间位置添加提示 音频需添加语音提示 视频和图片需添加显著提示标识[4][5] 实施挑战 - 用户可通过删除文字标识或转码方式规避标识要求 基于标识的识别无法精准鉴别恶意用户发布的内容[6] - 内容发布平台可能需承担更多责任 算法推送流量之利应尽相应内容监管义务[6] - AI生成内容跨国传播面临数据主权归属与执法管辖权争议 需建立跨境执法互助机制[7] 发展意义 - 政策体现对人工智能产业鼓励倾向 在数据创作与打击滥用间寻求平衡[5] - 中国通过技术标准化实施强制性治理模式 为全球内容治理提供范本[3] - 标识体系只是多层次防控体系的一部分 需细化法律法规 建立行业自律标准和加大执法力度[7]
DeepSeek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AI造假?
虎嗅· 2025-09-02 09:12
AI内容标识政策实施 - 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标识[7] - 政策覆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等所有AIGC形式 要求技术服务者、平台和用户共同遵守[8] - 技术服务者需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添加显性标识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9][10][11] 行业合规行动 - DeepSeek于9月1日率先实施AI内容标识 在生成内容中添加明显标识[2] - 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主流厂商均在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4]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同步上线AI声明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标识和平台自动识别[12] AI内容风险案例 - 马来西亚老夫妻因AI虚假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不存在景点 造成实际经济损失[23]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遭遇至少十几条AI假视频侵权 涉及商业代言造假[26][27]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周排名前列多为低质AI内容 儿童频道成为重灾区[59][61] 全球监管对比 - 中国实施强制性标识政策 要求三方共同执行 无灰色地带[53]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采用分级管理 强制标识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54] - 美国缺乏全国性法规 仅部分州有强制要求 科技公司多采用自愿标识[56] 行业影响数据 - 人类创作者收入是AI创作者的46倍 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78][79] - 创作者经济规模预计2025年达250亿美元 较2022年增长52%[80] - 虚拟创作市场到2030年预计达378亿美元 复合增长率显著[80] 技术挑战与争议 - YouTube被曝光擅自对真人视频进行AI增强 导致内容失真引发创作者抗议[67][69][70] - 平台存在重复上传相同AI视频赚取流量激励的行为 已影响人类创作者生存空间[61][64] - 即使有标识政策 AI内容在情感欺骗和商业欺诈方面仍存在实施难点[82]
DeepSeek 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 AI 造假?
36氪· 2025-09-02 08:00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需明确标识 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 [7] - 政策要求AIGC技术服务者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提供显性标识(如"作品含AI内容")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 [7] - 全球范围内类似监管措施有限 韩国与西班牙于2024年初推出AI标识法规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分级监管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 美国联邦层面无强制性法规 仅部分州(如加州)有要求 [32] 企业合规行动 - DeepSeek于9月1日公告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腾讯元包、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厂商于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 [2][4]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上线AI声明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标识AI内容 同时辅以平台自动识别打标 [8] 市场影响与挑战 - AI生成内容泛滥导致虚假信息问题加剧 例如马来西亚老人因AI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不存在景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遭AI伪造代言需公开辟谣 [14][15]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儿童频道为重灾区 部分账号通过重复上传AI视频赚取流量激励 有创作者5天内通过AI内容获利5000美元 [33][35] - 人类创作者收入为AI创作者的46倍 但AI内容增速迅猛 创作者经济规模预计从2022年164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250亿美元(增幅52%) 虚拟创作市场2030年预计达378亿美元 [44] 技术识别困境 - AI内容真实性难以辨别 如"袋鼠登机"视频因无显著技术瑕疵获百万点赞 用户难以区分真伪 [28][30] - YouTube平台被指控擅自对真人视频进行AI增强处理 导致画面呈现过度锐化、平滑感等异常 引发创作者信任危机 [38][40]
紫光股份(000938):公司信息更新报告:业绩表现亮眼,算网结合深度受益国产集群发展
开源证券· 2025-09-02 02:25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32.4倍、28.1倍和23.2倍 [1][4]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H1实现营收474.25亿元 同比增长24.96% 归母净利润10.41亿元 同比增长4.05% 扣非归母净利润11.18亿元 同比增长25.10% [4] - 子公司新华三营收364亿元 同比增长37.7% 其中国内政企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3.6% 海外营收同比增长60.3% [4] - 2025Q2单季度营收266.35亿元 同比增长27.17% 归母净利润6.92亿元 同比增长18.01% 扣非归母净利润7.09亿元 同比增长28.72% [4] - 随着AIGC发展 AI服务器、高速交换机及超节点需求有望加速释放 ICT业务将持续受益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5.67亿元、29.58亿元和35.80亿元 [4] 业务表现 - ICT基础设施及服务业务2025H1营收360.42亿元 同比增长37.80% [5] - 推出UniPoD超节点 S80000超节点支持64卡单机柜 较8台8卡服务器组网训练效率提升25% 推理效率提升63% 可向1024卡演进 [5] - 推出DDC架构网络交换机方案 基于信元交换技术性能媲美IB网络 推出102.4T交换机 [5] - 发布基于国产芯片的800G智算交换机 整机国产化率超95% 深度受益国产集群Scale up及Scale out发展 [5] 海外拓展与资本运作 - 截至2025H1在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地设立22个海外子公司 服务覆盖180余个国家及地区 海外合作伙伴超3300家 [6] - 推出子品牌Aolynk 开拓海外SMB市场 [6] - 已向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 拟公开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0% 补充研发、并购及销售网络建设资金 [6]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98.17亿元、1000.87亿元和1109.48亿元 同比增长13.7%、11.4%和10.9% [7]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18.6%、19.1%和19.5% 净利率分别为2.9%、3.0%和3.2% [7] - 预计2025-2027年ROE分别为16.7%、16.2%和16.4% EPS分别为0.90元、1.03元和1.25元 [7] 市场表现 - 当前股价29.09元 总市值832亿元 总股本28.60亿股 [1] - 近3个月换手率144.66% 一年股价区间为18.00-34.35元 [1]
视觉中国:旗下视觉内容版权交易平台完成AIGC标识升级
新浪财经· 2025-09-01 23:17
公司动态 - 视觉中国完成旗下网站vcgcom和cfpcn的升级 对所有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依法进行标识 [1] - 网站已同步更新用户操作流程 用户可在筛选选项中查找AIGC作品 [1] - 用户下载时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选择是否保留显性标识 [1] 行业趋势 - 视觉中国作为内容平台率先实施AIGC内容标识机制 体现行业对AI生成内容的规范化管理趋势 [1]
调研速递|中文在线接受东吴证券等75家机构调研 海外短剧业务成焦点
新浪证券· 2025-09-01 14:36
核心业务发展 - 公司深化科技-文化融合战略 数字阅读 IP衍生开发与AIGC赋能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 [2] - 累积数字内容资源超560万种 网络原创驻站作者450余万名 通过C端收费及多渠道分销变现 [2] - 音频资源超49万小时 AI主播录制有声书超20万小时 动画《罗小黑战记2》票房突破4亿元 观影人数超1200万人次 [2] IP开发与海外拓展 - 对优质网文进行全模态衍生开发 《修罗武神》第二季预计2026年初上线 后续将海外发行 [2] - 海外短剧APP FlareFlow覆盖177个国家和地区 适配11个语种 聚合超2000部优质短剧 [2] - FlareFlow上线3个月每月用户充值收入增速超500% 累计下载量超千万人次 [2] AI技术应用 - 中文逍遥大模型实现功能进化 推出英文版写作端 向海外提供超12000部多语种作品 [3] - 2025年上半年利用AI产出动漫短剧逾百部 自主研发AI工具链计划下半年上线 [3] - FlareFlow在剧本创作与中文逍遥大模型合作 预计9月底上线10部纯AI生成作品 [4] FlareFlow运营数据 - 平台平均日活跃用户约60万 每周增长约10万 累计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 [4] - 近60%收入来自以美国为主的英语用户地区 收入前三市场为美国 德国和日本 [4] - 团队约350人 内容团队近100人 投放团队约100人 技术团队50-60人 [4] 行业市场空间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 预计2025年达634.3亿元 [4] - 海外短剧市场潜力可达千亿美金 未来三年有望爆发 [4] - 公司通过原创IP主导 技术与平台一体化及全球协同机制构建竞争优势 [4]
跨境电商运营:2023年跨境电商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9-01 13:38
跨境电商行业定义 - 跨境电商是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的国际商业活动 [11] - 主要分为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和C2C(消费者对消费者)三类模式,其中B2B是最主要类型,占跨境电商贸易总额的77% [1][35] - 具有全球性、无形性、匿名性、即时性、无纸化等特征 [11] 发展历程 - 萌芽期(2010-2013年):以个人代购为主,行业规模较小但市场潜力巨大 [14] - 启动期(2014-2017年):政策支持下平台涌现,行业快速增长 [15] - 高速发展期(2018-2023年):业务模式完善与行业整合,市场格局趋于稳定 [16] 政策支持 - 2023年财政部等三部门出台跨境电商出口退运商品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17][20] - 国家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降低进口税率,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1][19] - 2021年以来持续出台支持政策,包括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支持使用人民币结算、优化出口退税等 [20] 产业链分析 - 上游:生产商、经销商、品牌商(广东、浙江、江苏为主要供应区域,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量34.1%、25.7%和12.3%) [1][27] - 中游:跨境电商平台(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亚马逊等)和物流服务商(2021年物流市场规模746亿元,同比增长24.5%) [1][29] - 下游:消费者(2021年进口跨境电商用户规模1.55亿人,同比增长10.71%) [32] 产品结构 - 进口商品以化妆品与个人护理产品(35%)、母婴用品与儿童玩具(30%)和电子产品与数码配件(25%)为主 [30] - 出口商品以电子产品与数码配件(40%)、家居用品与日用消费品(30%)以及服装与服饰配件(20%)为主 [31] 行业现状 - 2021年出口跨境电商规模占比超75%,B2C模式交易规模达3.3万亿元 [1] - 竞争格局马太效应显著,头部企业凭借品牌与供应链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1][9] - 2023年上半年多平台布局、全托管模式(Temu、SHEIN引领)、DTC模式成为行业特征 [1] 代表平台对比 - Temu:依托拼多多供应链主打极致性价比 [1] - SHEIN:以柔性供应链深耕快时尚领域 [1] - Shopee:聚焦东南亚市场推行本地化运营 [1] - 三家平台在商流(选品、库存管理)、信息流(营销获客)、物流(配送时效与成本控制)上各有优势 [1] 未来趋势 - 行业将逐步回暖,品牌化、多元化、精细化成必然方向 [1] - 格局向头部集中,一超多强或将形成 [1] - 跨境支付、SaaS服务等服务商潜力巨大 [1] - 海外仓因能提升物流时效、降低成本,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