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闻传媒
icon
搜索文档
“与青年对话 与中国同行”外国专家圆桌对话会举办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3 00:30
活动概述 -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办外国专家圆桌对话会 聚焦国际人才交流与青年发展 [1] - 活动邀请5位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作为嘉宾 分享中国故事并提供专业建议 [1] - 相关单位代表及高校青年参与活动 [1] 专家贡献领域 -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David Evans通过科普实验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1] -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Alberto Conejo在绿色冶金领域推动中墨科技合作 [1] - 中国日报社高级记者Erik Nilsson通过影像文字记录中国发展 促进国际理解 [1] 人才服务支持 -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提供引育留用集成服务 涵盖政务支持/事业发展/生活融入 [1] - 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推介HICOOL创业平台及全方位落地支持 [1] 青年交流环节 - 国际青年代表与外国专家进行跨领域对话 涵盖行业趋势/成长困惑/跨文化协作/创新实践 [1]
新规落地!AIGC标准重构,南都三招“亮明身份”
南方都市报· 2025-09-02 09:36
新规实施与合规响应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施行 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1] - 多家互联网平台包括抖音、快手、微博、百度等已初步打通隐式标识的跨平台识别通道 南方都市报后续将与各平台对齐隐式标识数据源以实现全链条规范化管理[3] - 配套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同步施行 针对技术实现方式给出细致指引 例如视频显式标识要求文字提示高度不低于画面最短边的5%且持续时间不少于2秒[5] 公司技术落地与内部管理 - 南方都市报自研AI创作工具"N+智绘平台"已覆盖平面设计、视频后期、音频处理、虚拟场景、数字人及文案生成等多个内容制作环节 并提前布局落实新规要求[1] - 公司自今年上半年起主动为AI生成内容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 包括数字水印和元数据形式 写入模型名称、版本号、生成时间、平台编码及内容编号等可溯源信息[3][5] - 通过超50场内部培训进行AI创作场景演练 提升员工使用意识 并计划建立可审计责任链 从生成、审核到分发每一步留痕加密且保存不少于6个月[5] 内容鉴查与技术升级 - 公司于今年7月推出"用AI打假AI"的《AI鉴查局》栏目 上线AI分析模型 收集AI视频造假方式数据库 从文字特点、数据比对、画面分析等多角度识别AI生成内容[6] - 后续将在数据库筛查基础上上线"数字水印和元数据"倒查功能 升级图片和视频鉴别准确率 对平台内容进行自检测以识别遗漏标识的AI内容[8] - 在算法识别基础上引入专家评估机制 构建人机协同的闭环监管体系 增强AI技术应用的合规性与可信度[8]
新华网: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材料
证券之星· 2025-09-01 16:04
股东大会基本信息 - 会议时间定于2025年9月12日14点50分进行现场会议,网络投票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在当日9:15至15:00进行 [2] - 会议地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129号金隅大厦五层公司会议室 [2] - 参会人员包括股东及代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见证律师,由董事长或半数以上董事推举的董事主持 [2] 会议议程与规则 - 议程包含审议15项议案,涵盖公司章程修订、管理制度更新及治理结构变革,并包括股东问答、现场表决及结果宣读环节 [2][3] - 表决采用计算机辅助系统,要求股东准确填写名称、持股数,未选择视为弃权,多选或未回收票均无效 [2] - 股东发言需提前向秘书处报名并经主持人许可,公司禁止发放礼品及私人录音录像 [1][2] 公司治理结构变更 - 拟取消监事会,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承接监事会职权,并同步修订公司章程及相关制度 [3] - 注册资本因2024年利润分配方案实施送红股增至674,738,168元,总股本同步调整为674,738,168股 [4] 制度修订与制定 - 修订范围包括股东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制度等10项现有制度 [5][6][7][8][9][10][11][12][13] - 新制定董事及高管薪酬管理制度、离职管理制度及会计师事务所选聘制度 [13][18] - 所有议案均经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5年8月28日披露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4][5][6][7][8][9][10][11][12][13][18]
新华网联合蓝媒汇启动“发现企业价值”调研行
搜狐财经· 2025-08-28 11:41
合作项目启动 - 新华网上市公司研究院与蓝媒汇签署合作协议 共同启动"发现企业的价值——走进上市公司调研行"项目[2] - 项目通过实地调研与投教服务创新融合 构建资本市场"价值挖掘-认知提升-风险防范"生态闭环[2][4] - 合作响应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对投资者教育的要求 采用"调研+投教"创新模式帮助投资者直观理解企业价值[2] 合作目标与机制 - 发挥专业研究与精准传播协同效应 使优质企业价值被市场看见[2] - 让投资者决策更有依据 为资本市场健康生态筑基[2] - 以调研行为纽带深化数据研究、投教产品开发及市场引导领域合作[2] 长期发展路径 - 推动形成"发现价值-传播价值-守护价值"良性循环[2] - 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根基注入持久动力[2]
共筑健康办公新生态 新华网与西昊签署合作协议
新华网财经· 2025-08-28 11:23
行业背景与政策驱动 - 中国居民日均久坐时长超过8小时 腰椎病和颈椎病等职业健康问题频发[3] - 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5-2030年)》 将职业健康保护列为重要专项行动 明确要求打造健康工作环境并完善办公设施[3] - 健康办公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政策为健康办公生态建设提供明确指引[3] 合作框架与战略意义 - 新华网与西昊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依托各自资源与专业优势推动健康办公理念普及和办公环境升级[1] - 合作将推动健康办公从产品卖点转变为全民生活刚需 新华网通过科技+传媒双轮驱动赋能产业发展[3] - 双方将深化产媒融合 积极联动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资源构建健康办公新生态[8] 公司技术与市场地位 - 西昊深耕人体工学家具领域十四年 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包括《健康家居的人类工效学要求:办公桌椅/儿童桌椅》[5] - 公司2024年销售量超150万张 拥有190余项专利技术 成为众多企业、家庭和千万用户的选择[5] - 西昊始终聚焦科技创新提升座椅健康性与舒适度 与新华网形成专业、品质、创新价值观共鸣[6]
新华网(603888.SH):2025年中报净利润为1.54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30.20%
新浪财经· 2025-08-28 01:2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2.30%,较去年同期增加1820.97万元,同业排名第3 [1] - 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30.20%,较去年同期增加3573.21万元,实现5年连续上涨,同业排名第2 [1]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5493.03万元,但较去年同期改善5750.64万元 [1] 盈利能力指标 - 毛利率达40.14%,同比提升2.17个百分点,环比提升5.49个百分点,实现5年连续上涨 [3] - ROE为4.25%,同比提升0.81个百分点,同业排名第2 [3] - 摊薄每股收益0.30元,同比增长30.18%,实现5年连续上涨,同业排名第3 [3] 资产运营效率 - 总资产周转率0.16次,同比增长3.79% [3] - 存货周转率85.71次,同比增长2.30%,实现3年连续上涨,同业排名第2 [3] 资本结构与股东情况 - 资产负债率26.10%,同比下降5.0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02个百分点 [3] - 股东户数4.61万户,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65.53%,其中新华通讯社持股51.00%为控股股东 [3]
日经和朝日起诉美国AI检索公司侵犯著作权
日经中文网· 2025-08-27 03:20
核心诉讼事件 - 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朝日新闻社于8月26日向东京地方法院起诉美国AI企业Perplexity 指控其擅自收集和使用新闻报道文章 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各索赔22亿日元[2] - 诉讼指控Perplexity自2024年6月起无视技术措施 访问新闻社服务器获取文章 生成摘要内容违反日本《著作权法》禁止复制、改编和公开传播的规定[4] - 尽管生成内容存在错误且与原文不符 Perplexity仍将日经和朝日标注为引用来源 被指控违反日本《不正竞争防止法》并损害社会信誉[4] 技术运营模式争议 - AI检索服务通过获取互联网公开内容以摘要形式提供信息 相比传统关键词检索具有更高用户便利性 但存在擅自使用著作权内容的风险[4] - Perplexity被指控未经授权使用日经电子版付费墙内文章以及朝日提供给雅虎新闻的专属内容 违反平台使用条款中禁止AI训练数据存储和复制的条款[4] - 公司成立于2022年 由OpenAI前技术人员创立 获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和英伟达等企业投资 全球月活用户超1500万人 在日本与软银合作向签约客户提供服务[5] 行业连锁反应 - 此次诉讼是继读卖新闻社8月7日起诉后的第二起同类案件 读卖要求赔偿约21亿日元 显示日本新闻行业对AI运营商的集体法律行动[5] - 国际层面 道琼斯公司(旗下含华尔街日报)于2024年10月以侵犯著作权为由起诉Perplexity 但公司辩称检索功能基于不受著作权保护的公开事实信息[5] - 日本新闻协会已对AI擅自使用受版权保护内容表示担忧 国内外诉讼接连不断 朝日新闻社声明将通过行业协会要求全行业采取应对措施[4][6]
中方发布涉美重磅报告
券商中国· 2025-08-17 12:51
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核心观点 - 美式人权被异化为政治道具和权力筹码,背离人权核心价值[1] - 2024年美国选举中金钱操控政治、司法被绑架、选举规则压制选民、政治暴力频发[1] - 高通胀加剧贫富鸿沟,中低收入家庭受冲击,无家可归者创新高[1] - 医疗体系昂贵低效,药物滥用严重,枪支暴力和警察暴力威胁生命安全[1] - 种族歧视通过司法体系、职场、环境及人工智能系统性固化[1] 美式民主与金权游戏 - 政治成为资本狂欢舞台,选举规则设计导致大多数民众对民主失望[1] 民生与经济困境 - 通胀导致底层民众生活恶化,住房危机加剧[1] - 医疗和保险体系引发公众不满,药物滥用危害健康[1] 种族主义问题 - 司法系统存在全链条种族歧视,少数族裔在就业和社会中遭受系统性排斥[1] - 环境种族主义问题凸显,AI技术加剧隐蔽性歧视传播[1] 妇女儿童权益 - 职场性别歧视扩大,性侵害和家庭暴力案件激增[2] - 妇女健康权受政治斗争影响,儿童生命健康权保障缺失[2] - 执法司法系统纵容儿童性虐待,女童迫害现象严重[2] 移民人权危机 - 边境人道主义危机恶化,移民遭受酷刑和非人道待遇[2] - 移民儿童被剥削奴役,政策与选举捆绑导致仇视情绪蔓延[2] 美国霸权主义影响 - 单边主义政策践踏国际法,侵犯他国人权并威胁全球安全[2] (注:文档3-5为来源声明及无关推广内容,未提取关键点)
权威营养科普再启航 新华网《营养翻译官》全面焕新升级
新华网· 2025-08-12 05:55
节目升级背景与意义 - 新华网《营养翻译官》节目于5月15日全面焕新升级 依托国家级媒体平台优势 通过专家智库扩容 内容板块细化 互动形式创新等措施 构建更系统专业有趣的全民营养健康知识服务新生态[1] - 节目升级背景为国家多项营养健康战略文件出台 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 营养健康已成为推动全民生活质量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2] - 节目自2020年上线以来累计播出120集 全网播放量突破10亿次 成为大众获取营养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2] 节目内容与形式升级 - 升级内容聚焦深度 广度与用户参与度提升 针对不同人群 场景和需求设置丰富多样的营养科普专题 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5] - 创新互动形式 细化内容板块 扩充专家团队 优化内容呈现形式与传播效果[5] - 将科学营养知识与茶文化等传统元素结合 提供更丰富全面有滋味的健康生活指南[7] 行业政策与监管动态 - 特殊食品安全事关"一老一小"等敏感人群健康 是"健康中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特殊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9] - 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建立政府监管 企业自觉 行业自律 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要求媒体用通俗易懂方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9] - 2025年全民营养周主题为"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 体重管理成为大众关注热点话题[14] 营养健康产业发展 - 营养健康产业在保障人民健康 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减少医疗费用开支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11] - 国民对营养健康关注度与日俱增 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也面临新挑战[13] - 宠物营养成为新兴趋势 宠物食品营养需求成为行业焦点 行业正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8] 企业参与与行业实践 - 雀巢通过透明营养标签 营养教育项目和实用食谱等形式提供全面营养信息服务 引导科学膳食观念[19][21] - 佳沛联合新华网发布《职场人外卖营养"体检"报告》 发起"健康定投站"活动 与多个权威机构合作推动营养健康教育[22] - 元气森林面临新工艺新原料(如天然代糖阿洛酮糖)带来的消费者认知滞后挑战 需专业科普平台传递新营养知识[23][25] - 蒙牛集团呼吁媒体加大乳业科普宣传 探索建立牛奶品类长期教育机制 让消费者建立科学饮奶常识[26] 专家观点与研究数据 - 中国居民2015年膳食中蛋白质供能比为12% 但蛋白质质 量与功能仍需优化 需兼顾数量 质量与功能性[15] - 肥胖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需通过长期生活方式调整或医疗干预管理[14] - 倡导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天天运动量力而行 多动慧吃的健康体重管理方式[14]
新闻业的韧性,在AI时代前所未有地凸显
腾讯研究院· 2025-08-11 08:33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成式AI正在引发新闻业的认知革命,将人类认知能力外包推向新高度,重构新闻生产流程[6][7][10][11] - 新闻业历史上始终与技术相互融合,每次技术革命都拓展行业边界而非消灭行业[13][14] - 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性化特质,如现场感知、共情判断、批判思考等,这些是AI难以替代的"能力护城河"[15][17][18][19] - AI时代新闻生产将分层,人类记者需专注深度报道和创造性表达,强化专业性优势[19][20] 认知能力外包的历史脉络 - 物理能力外包贯穿人类进化史,如轮子、机器、"巨媒介"等提升生产效率[8] - 认知能力外包始于文字符号系统,经书籍/电报/电视到互联网实现知识全球共享[8] - 生成式AI首次触及认知处理核心,麻省理工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导致深度思考脑区活跃度下降17%,信息检索脑区提升23%[9][10] AI对新闻业的重构 - 传统线性生产流程被重构为"AI生成-人工校准-优化分发"模式,3000字报道从几天缩短至1小时生成5版[11] - 记者角色从主动挖掘者转变为信息筛选者和内容校准者[13] - 国际媒体反应分化:《每日电讯报》禁用AI工具,《卫报》制定使用原则并拒绝OpenAI内容训练[13] 新闻业的技术适应性 - 蒸汽印刷机催生"便士报",电视推动可视化新闻,算法/短视频改变分发逻辑和呈现形式[14] - 行业通过选择性吸收技术实现进化,如数字排版替代铅字印刷,社交媒体拓展传播渠道[14] - 技术决定论忽视新闻业作为"社会公器"的本质属性,其价值根植于人类生物与社会特性[15] 人类记者的核心优势 - 现场感知能力:获取具身体验、细节氛围和情感波动,如战地报道和市井采访[17] - 共情判断能力:定义"何为重要",理解人性动机和社会潜流,建立深度信任[18] - 批判思考能力:整合碎片信息为深度洞见,保持独特表达风格和叙事视角[18][19] - 内容分层趋势:AI处理即时资讯,人类专注一手经验、深度报道和评论[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