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

搜索文档
“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访澳大利亚福德士河集团首席财务官梁婉心(见证·中国机遇)
人民日报· 2025-08-21 21:59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福德士河成功完成总额142亿元人民币的银团定期贷款融资 这是澳大利亚企业首次实现人民币银团贷款的重大突破 [1] - 公司2019年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全资子公司 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向中国钢铁企业直接供应铁矿石 实现服务本地化 [1] - 在中国市场港口销售采用人民币计价 有效降低汇率波动对利润影响 丰富融资渠道和资本来源 [1] 中国市场合作与贸易关系 - 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累计向中国出口超过20亿吨铁矿石 成为中国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之一 [2] - 中国市场占公司全球铁矿石全年出货量的90% 被视为最大客户和关键合作伙伴 [2] - 与宝武、中远海运、中信泰富特钢、湖南钢铁等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 探讨减少炼铁碳排放、航运脱碳和绿色铁素项目 [2] 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 - 与中国新能源设备制造商开展战略合作 整合尖端技术到风能、太阳能、储能及采矿设备项目中 [2] - 合作产生脱碳规模效应 提升经济价值、运营效率与创新能力 显著减少采矿运营碳足迹 [2] - 重点投资清洁能源、绿色铁素和供应链创新领域 中国在技术、工程和清洁能源应用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3] 战略定位与发展机遇 - 将中国视为创新、供应链发展和脱碳领域的关键合作伙伴 合作是实现长期增长战略和绿色产业转型的关键支柱 [2][3] -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特别是在清洁能源和绿色铁素等公司重点投资方向 [3] - 积极探索供应链脱碳和绿色铁素生产领域的合作 期待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 [3]
欢迎访问 韩国首尔国际电力和能源展2026:30000 专业观众共鉴能源行业新走向
搜狐财经· 2025-08-21 14:07
展会基本信息 - 展会为第22届韩国新能源展太阳能储能光伏展览会 主题聚焦电力与新能源 将于2026年5月在韩国首尔国际会展中心(COEX)举行 举办周期为一年一届 [1] - 上届展会于2025年5月14-16日举办 主办方为韩国电气工程师协会 中国组展单位为广州市佰胜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1] - 展馆COEX位于首尔江南区三成洞 可通过地铁2号线三成站和9号线奉恩寺站到达 部分人行道被指定为无烟区 [3] 韩国电力与能源行业 - 韩国电力工业始于1882年 首尔于1887年开始使用电力 现有电力系统存在需求裕度效率低下 固定电价阻碍储能发展等问题 发电占全球变暖成因的30% [6] - 韩国是主要能源进口国 石油需求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为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电力供应以传统火力发电(占三分之二以上)和核能为主 [8] - 韩国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从2019年的6%提升至2030年的35% 2017年起承诺摆脱煤炭依赖并逐步放弃核能 不再新建燃煤电厂 [8] - 智能电网构想利用ICT技术构建智能电力系统 韩国2005年实施电力IT项目 2009-2012年推进智能电网政策 2012年制定第一期基本计划涵盖16项任务 [6][7] 韩国经济与产业结构 - 工业占GDP的31.6% 吸纳24%劳动力 主要产业包括纺织 钢铁 汽车制造 造船和电子 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生产国 [9] - 2024年工业生产指数增长1.7% 制造业产出增加 芯片和药品产量增长1.4% 设施投资增长4.1% 其中半导体机械增长2.9% 运输设备增长7.8% [9] - 服务业占GDP的58.4% 就业人口占71% 旅游业约占经济总产出的3.8% 2024年接待外国游客1637万人次 较2023年增长48.4% 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94% [11] - 2024年服务业产出增长1.4% 但零售额指数下降2.2% 金融服务业高度发达 拥有亚洲第三大保险和银行市场 [11] 农业与资源状况 - 农业部门对GDP贡献1.6% 雇用5%劳动人口 水稻是主要农作物 粮食严重依赖进口 约70%农产品和食品来自国外 [10] - 2024年大米产量为358.5万吨 较2023年下降3.2% 种植面积减少1.5% 从70.8万公顷减至69.8万公顷 [10] - 2024年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 较上年增长6.1% 达130亿美元 受方便面和加工米制品需求强劲推动 [10] - 韩国尚未探明石油储量 矿产资源仅限于金和银 煤炭供应短缺且品质较差 水力发电潜力有限 [8][10]
AGL Energy (AGLX.Y) Update / Briefing Transcript
2025-08-21 06:02
公司信息 * 公司为AGL Energy (AGLX Y) 一家澳大利亚能源公司 正在积极推动业务脱碳和能源转型[1] * 公司管理层包括首席执行官Damian Nix 首席财务官Gary Brown 以及企业事务执行总经理Suzanne Falvey[2] 核心战略与承诺 * 公司发布2025气候转型行动计划(CTAP) 重申其脱碳战略和承诺 旨在实现多十年的业务脱碳[3] * 核心承诺包括在2035财年(FY35)前退出煤电发电 比原计划提前十年[4] * 设定净零排放目标 在燃煤电站关闭后实现范围一和范围二净零排放 并在2050年实现范围一 二和三的净零排放[8] * 加强中期减排目标 将每年范围一和二的排放量相比2019财年水平减少17%的目标 从2027年起持续提升至减少19%[8] * 设定燃煤电站关闭后年度总排放量减少90%的目标 主要通过直接减排实现 剩余最多10%的排放可能通过抵消方式处理[8][9] * 在2050年前设定长期目标 将范围一 二和三的排放量减少90%并实现净零[11] * 设定范围三排放量目标 在燃煤电站及相关采矿业务关闭后 相比2019财年水平减少60%[11] * 计划投资约100亿澳元(10 billion)用于支持其能源组合的转型 资金将来自资产负债表[17] * 未来十年 预计将67%的资本分配给气候解决方案[17] * 投资将侧重于短期和长期的调峰资产组合 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主要通过承购和合作伙伴关系获取[17][47] 执行进展与成就 * 自2022年以来 已部署或承诺超过30亿澳元(3 billion)支持脱碳战略[5] * 已安全关闭Liddell发电站 标志着退出煤炭的开始[5] * 超额完成减排目标 自2023财年起每年范围一和二的排放量相比2019财年水平减少17% 在2025财年实现了超过29%的减排[5] * 可再生和调峰项目管道显著增长 自2022年9月以来增长三倍 达到9.6吉瓦(GW)[5] * 已开始建设Liddell电池项目 并使Torrens电池项目上线[6] * 于7月下旬对500兆瓦四小时容量的Tomago电池项目做出最终投资决定(FID) 预计于2027年底投入运营[6] * 完成了从AGL运营的上游天然气生产业务的退出 使投资组合更符合转型目标[6] * 在Torrens Island B发电站已实施支持员工的原则[19] 发展目标与管道 * 目标是到2035年增加12吉瓦(GW)的新可再生和调峰容量[15] * 将2030年的中期目标从5吉瓦提高至6吉瓦[16] * 设定了到2030年拥有至少3吉瓦电网规模电池的新目标[16] * 目前开发管道约为9.6吉瓦 另有7吉瓦为更长期项目[41] * 计划在未来12-18个月内再推动900兆瓦(MW)的电池项目达到最终投资决定(FID)[43] 客户与产品 * 战略重点是将每位客户与可持续未来连接起来[6] * 推出数字化平台Electrify Now 帮助客户实现家庭电气化 自5月以来访问量超过50万次[6] * 扩展虚拟电厂(VPP) 目前协调近10万名客户的热水负荷[7] * 扩展电动汽车(EV)生态系统 包括与BP Pulse PlusES和Eviti的合作 并推出了EV计划和订阅服务[7] * 设定了短期目标 到2027财年累计安装300兆瓦的客户资产[14] * 新设定了到2027财年拥有2.5吉瓦需求侧灵活性的目标[15] * 预测到2035年将为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15] 重要讨论与风险 * 正在与南澳(SA)政府就延长Torrens Island B发电站运营两年进行讨论 尚未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10][29] * 公司认为若同意延期 不会影响CTAP中关于减排目标或负责任转型方法的承诺[10] * 该发电站是燃气电站 年运行时间约10-15% 其排放量约占公司当前总排放量的2%[30] * 面临的主要执行风险包括电网接入 以及规划和并网流程的缓慢 公司倡导加快这些流程[43][44] * 部分开发管道项目会利用公司现有的连接资产 公司寻求具有最佳电网接入点和经济性的项目[41][42] 负责任转型与社会责任 * 公司强调转型方式与速度同样重要 投资于负责任的转型 支持员工 客户和社区[18] * 为受场地关闭影响的员工制定了明确的指导原则 包括通过转型工作组进行早期和持续磋商 为受影响员工制定个人转型计划 并在主要场地提供专门的资源中心[19] * 承诺与社区利益相关者进行尊重和包容的接触 并为项目所在地的原住民社区提供支持[20] * 计划将现有大型热力站点改造为综合能源中心 重新利用土地和基础设施以支持新产业 就业和区域发展[20] * 通过AGL Community Power分享能源转型的效益 包括帮助那些无法购买太阳能和电池或因房屋所有权相关障碍而被阻挡在外的人[21] * 倡导可负担的电气化 简化电价和更强的消费者保护[21] 政策与市场倡导 * 公司倡导平衡可靠性 可负担性与脱碳需求的负责任能源转型[22] * 支持澳大利亚对《巴黎协定》的承诺[22] * 认为实现全国性能源转型需要长期的政策确定性 有效的市场设置 改进的基础设施交付和支持性的投资环境[23] * 分析表明其目标关闭计划与将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实现此目标需要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协调努力和交付[35][36] 其他关键信息 * Bayswater发电站的关闭日期确认为2033财年 此前的表述是一个时间范围(2030-2033) 此次变更是为了消除对员工和社区的模糊性 资产管理计划将支持运行至2033年 接近关闭时可能会调整运行方式(如封存机组)[37] * 在获取可再生能源方面 与各类合作伙伴合作 包括对TILT的投资 与Simiva就Pottinger风电场建立的合资企业(JV) 并通过承购(PPA)方式为项目提供支持 使其能够获得融资并启动[47][48] * 目前尚未直接观察到大型科技公司和数据中心需求承销新可再生能源容量的明显趋势 但预计未来会演变[46][47]
当全球最大造船国遇上全球第一船级社:航运业绿色转型如何提速?
第一财经· 2025-08-21 03:48
国际航运业碳排放新规生效 - 国际海事组织对《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VI的修订案于2023年8月1日正式生效 这是全新且非常严格的碳排放规则 [1][3] 挪威船级社的应对策略 - 公司通过帮助客户制定合规策略 提供替代燃料和节能装置的技术建议 制定咨询方案以应对新规挑战 [3] - 公司在中国市场份额占全球业务约28% 过去5年间在中国的区域业务量与营收实现翻番 员工数从800人增至1200余人 [4] 碳定价机制与商业影响 - 航运业将开始为碳排放支付费用 碳税机制成为船东投资新技术和提升能效的重要驱动力 [3] - 金融机构越来越倾向于支持绿色项目或绿色船舶 具备前瞻性的船舶在二手市场更具价值 [3] 中挪经贸合作深化 - 2024年双边贸易额101.8亿美元 同比增长31.7% 中国对挪威出口同比增长41.4% 进口同比增长23.5% [4] - 两国在绿色航运 碳捕集等技术领域深度协同 推动合作向绿色化 低碳化 数字化方向发展 [4] 航运脱碳的双轨策略 - 全球使用绿色燃料的船队仅约8% 约92%的现有船队仍使用传统燃料 [6] - 转型速度受基础设施 供应能力 生产成本 安全风险及船员技能等多因素制约 [6] - 现有船队可采用降速航行 航线优化 风力辅助推进系统等运营优化手段减排 [6] 绿色燃料发展现状与挑战 - 新型燃料包括甲醇 氢气 核能等 未来船舶将呈现多种燃料并存格局 [15] - 燃料选择取决于航行区域 船型大小 贸易领域 需综合评估供应 成本 基础设施匹配度 [15] - 绿色燃料在全球港口普及后成本将高于传统燃料 提前减少燃料需求总量尤为重要 [11] 数字化与技术赋能 - 数字化技术监测船舶运行数据可清晰掌握燃料消耗 实现船队能效对比 [11] - 结合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分析可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降低能耗带来经济效益 [11] - 公司在中国设立多个研发机构 包括2019年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2021年海事智能中心 2023年未来船舶联合研究中心 [12] 中国造船业全球地位 - 2025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1.7% 68.3% 64.9% [4] - 中国在超大型集装箱船 纯汽车和卡车运输船 滚装船及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领域成为优质供应商 [16] - 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船厂从五年前的1家增至6家 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设计水平 工艺质量和交付能力的认可 [16] 创新技术认证与合作 - 公司过去一年为上海造船厂和设计院颁发超过20份原则性认可证书 [15] - 认证涵盖氨燃料 甲醇 液化天然气等绿色燃料方案 混合动力系统 船载碳捕捉技术 二氧化碳运输船及智能数字化系统等领域 [15] 拆船监管与安全风险 - 《2009年香港国际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公约》于2023年6月生效 对拆船流程制定严格规定 [8] - 老旧船舶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发生伤亡事故 全损或环境污染的概率大幅上升 [7]
瑞士百达财富管理首席投资官办公室及宏观研究主管谭思德:全球经济结构性巨震 四大因素塑造未来十年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23:11
瑞士百达长期投资理念 - 公司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历史可追溯至1805年 至今已成立220周年 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之一 [1] - 作为私有合伙制企业 专注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业务 通过有机增长成为瑞士第二大国际金融机构 [1] - 公司对长期投资期限的定义为10年 每年会展望未来10年经济格局并预测不同资产类别收益 [1] 全球经济结构性变化 - 全球经济正经历"结构性巨震" 二战以来美国提供的经济稳定性、安全保障和安全资产三大支撑均受到质疑 [4][5] - 政策不确定性增加 美国财政赤字达7% 其中一半来自债务利息支出 [5][7] - 去全球化、脱碳、人口结构和财政政策主导将成为未来10年核心影响因素 [9] 美国市场挑战 - 美国关税政策相当于向消费者征税 原预计节省2万亿美元 实际仅节省1800亿美元 [2] - 移民劳动力占比高达40% 在紧张劳动力市场下成为企业现实问题 [2] - 长期美债期限溢价仅50-70基点 收益率不足以补偿长期持有风险 公司对长端美债持负面看法 [7] 欧洲市场机遇 - 德国废除债务刹车机制 债务占GDP比例较低 拥有充足财政空间 [8] - 德国议会批准1万亿欧元军事和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8] - 欧洲实际工资上涨 财政压力缓解 防务支出增加 预计未来10年经济增长率1.5% [8][9] 全球增长预测 - 未来1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测1.8% 欧元区1.5% 两者差距仅30基点 [9] - 中国未来10年增长率预测3.5% 印度为增长最快经济体但通胀率最高 [9] - 通胀水平将维持更高位 关税和供应链问题影响将比过去10年更显著且波动更大 [9]
专访瑞士百达谭思德:全球经济结构性剧震,四大因素塑造未来十年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8-19 16:14
长期投资理念 - 瑞士百达将长期投资期限定义为10年 其团队每年展望未来10年经济格局并分析不同资产类别收益 [1] - 作为成立220年的私有合伙制企业 瑞士百达专注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业务 通过有机增长成为瑞士第二大国际金融机构 [1] 全球经济结构性变化 - 美国政策带来双重影响:关税政策相当于向消费者征税 移民占比达40%的行业面临劳动力紧张 金融监管放松允许银行以更低资本比率运营 [3] - 全球经济面临周期性影响(企业/消费者信心下滑 通胀分化)和结构性影响(资本回流) 后者对未来10年更为关键 [4][5] - 二战以来美国提供的三大支撑(经济稳定性 安全保障 安全资产及高回报)正受质疑 政策不确定性增加 盟友关系动摇 部分企业盈利受中国AI/新能源车竞争冲击 [6][7] 美国国债与欧洲市场 - 美国10年期国债期限溢价仅50-70基点 收益率不足补偿长期风险 建议缩短久期策略 [8] - 德国废除债务刹车机制 计划投入1万亿欧元升级军事和基础设施 欧洲联合防务基金推进 实际工资上涨支撑增长预期 [9] - 预测未来10年美国/欧洲经济增速差缩至30基点(1.8% vs 1.5%) 欧洲资产吸引力提升 [10] 长期增长驱动因素 - 四大结构性因素塑造未来10年:去全球化 脱碳 人口结构变化 财政政策主导 通胀与供应链波动将更显著 [10] - 中国/印度未来10年增长率预测分别为3.5%和更高水平(未披露具体数据) [10]
瑞士百达谭思德:全球经济结构性剧震,四大因素塑造未来十年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05:18
长期投资理念 - 瑞士百达作为拥有220年历史的私有合伙制金融机构 始终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将长期投资期限定义为10年 并每年进行未来10年经济格局展望 [1] - 公司从商贸起家逐步发展为专注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专业机构 通过有机增长成为瑞士第二大国际金融机构和欧洲领先独立财富管理机构 [1] 全球经济结构性变化 - 全球经济正经历"结构性巨震" 二战后美国提供的经济稳定性、安全保障和安全资产三大支撑体系正在受到质疑 [5][6] - 政策不确定性增加 美国财政赤字达7% 其中一半来自债务利息支出 尽管经济正增长且就业市场接近充分就业 [8] - 去全球化、脱碳、人口结构和财政政策主导四大因素将塑造未来10年经济格局 通胀将维持更高水平 [10] 美国市场挑战 - 美国长期国债期限溢价目前仅50-70基点 不足以补偿长期持有风险 对长端收益率曲线持负面看法 [8] - 关税政策相当于向消费者征税 原预计节省2万亿美元的政府效率部门实际仅节省1800亿美元 [3] - 移民占部分行业劳动力比例高达40% 在紧张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成为企业现实问题 [3] 欧洲市场机遇 - 德国废除债务刹车机制 议会批准1万亿欧元军事和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债务占GDP比例原本较低 拥有充足财政空间 [9] - 欧洲推进联合防务基金 实际工资上涨财政压力缓解 防务支出增加 预计未来10年经济增长率1.5% 与美国1.8%的差距缩小至30基点 [9][10] - 欧洲资产和货币相比以往更具吸引力 因美国金融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吸引力下降 [9] 区域经济增长预测 - 中国未来10年经济增长率预测为3.5% 印度为增长最快经济体但通胀率最高 [10] - 金融领域放松监管 银行被允许以更低资本比率运营 将激励增加放贷头寸和更积极参与金融市场 [3]
百亿级绿色甲醇项目,签约!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13:27
项目概况 - 正大集团投资建设福建古雷生物质制年产100万吨绿色甲醇及下游产品项目 [1] - 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 [1] - 项目签约活动于8月1日在北京举行 [1] 技术路径 - 依托古雷优质海上风电资源和正大集团丰富生物质资源 [1] - 建设年产100万吨绿色甲醇及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项目 [1] - 向下延伸生产绿色航煤等下游产品 [1] - 打造"绿色能源+绿色化工"产业链 [1] - 为实现大规模绿电消纳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1] 战略意义 - 为古雷加快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注入强劲动力 [1] - 助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端智慧绿色石化基地 [1] - 完善正大集团在福建省的投资布局 [1] - 加快实现从脱碳农业到脱碳能源、脱碳化工的转型升级 [1]
正大绿色甲醇项目落户古雷开发区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05:30
项目概况 - 正大集团投资建设的福建古雷生物质制年产100万吨绿色甲醇及下游产品项目正式签约 [1] - 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 [1] - 项目将依托古雷海上风电资源和正大集团生物质资源 [1] 产品与技术 - 项目主要生产绿色甲醇及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 [1] - 向下延伸生产绿色航煤等下游产品 [1] - 打造"绿色能源+绿色化工"产业链 [1] 战略意义 - 项目为古雷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提供动力 [1] - 助力古雷打造世界一流高端智慧绿色石化基地 [1] - 完善正大集团在闽投资布局 [1] - 推动正大集团从脱碳农业向脱碳能源、脱碳化工转型升级 [1] 行业影响 - 项目为实现大规模绿电消纳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1]
11年来首单!这家船厂将建LNG加注船
搜狐财经· 2025-08-10 12:22
公司新订单 - 公司与H-Line海运签订一艘18000立方米LNG加注船建造合同 合同金额1223亿韩元(约8760万美元或6.3亿元人民币) 计划2027年12月31日前交付 [2] - 该合同金额相当于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的6.48% [2] - 合同于2024年2月7日签署后因船东业务调整于5月取消 公司通过7月重新招标成为首选投标人并最终促成正式签约 [2] 公司技术能力 - 新船总长144米、型宽25.2米、型深12.8米 配备2个IMO认证独立LNG压力储罐 采用双燃料(LNG+船用轻油)动力系统 可提升操纵稳定性和航行效率并减少碳排放 [2] - 公司是全球首家承接LNG加注船订单的船企 2014年承接日本邮船2艘5100立方米LNG加注船订单(总金额1亿美元) 该船型配备双燃料发动机 2017年2月交付后部署于比利时泽布吕赫港 [3] - 公司开发7500立方米LNG加注船并于2023年5月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原则性认可证书 该船型为无需压载水处理的"无压载水船舶" 可节省建造及航行费用 [3] 行业需求前景 - LNG作为环保燃料受脱碳趋势推动 全球LNG加注需求预计从2017年40万吨增至2025年1000万吨 [4] - LNG加注船被称为"浮式海上加油站" 可实现海上LNG燃料补充而无需靠岸 [2]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年公司接单金额达4.69万亿韩元(约235亿元人民币) 创成立以来最高纪录 [4] - 2024年商船和特种船业务领域接单金额1.75万亿韩元(约92亿元人民币) 较2022年增长150% 较2023年增长300% [4]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8860亿韩元(约99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73亿韩元(约3838万元人民币) 净利润52亿韩元(约2734万元人民币) [4][5] - 2024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100亿韩元(约20.5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54亿韩元(约2694万元人民币) [5] 市场地位 - 此次签约标志公司时隔11年重返LNG加注船建造市场 有望巩固其在该市场的领先地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