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海目星:已分别布局氧化物与硫化物相关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08:55
公司技术布局 - 海目星已布局氧化物与硫化物相关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1] 行业技术发展 - 固态电池技术存在氧化物和硫化物两种主流路线 [1]
宁德时代(300750):业绩略超预期,加速换电生态建设
华创证券· 2025-08-07 05:44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对宁德时代维持"强推"评级,目标价363.69元,对应2025年25倍PE [2] - 当前股价隐含2025-2027年PE分别为18/15/13倍,估值低于行业龙头平均水平 [4][8]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789亿元(+7% YoY),归母净利润305亿元(+33% YoY),扣非净利润272亿元(+36% YoY),超市场预期 [2] - 2025年全年预测:营业总收入4524.72亿元(+25% YoY),归母净利润663.27亿元(+30.7% YoY),每股收益14.55元 [4] - 2026-2027年盈利持续增长,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19.2%/16.5%,毛利率稳定在26.5%-26.7%水平 [4][8] 业务运营亮点 - 产能利用率达89.86%,2025年上半年电池系统产量310GWh,在建产能235GWh,二季度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近150GWh(+30% YoY) [8] - 全球市占率持续领先:动力电池全球份额38.1%(+0.6pct YoY),储能电池产量全球第一 [8] - 换电生态加速布局:乘用车换电站已建超400座(全年目标1000座),重卡换电站约100座(全年目标300座),联合车企发布20余款换电车型 [8]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乘用车领域推出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骁遥双核电池及钠新电池,商用车领域发布钠新启驻一体蓄电池及坤势底盘 [8] - 储能领域实现587Ah大容量电芯量产交付,全球首发9MWh储能系统"TENER Stack" [8] - 固态电池技术行业领先,预计2027年小批量生产,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正推进电动载人飞机项目合作 [8] 估值与投资逻辑 - 上调2025-2027年盈利预测至663.27/790.45/920.83亿元(原值650.31/785.43/930.79亿元) [8] - 投资逻辑基于:全球龙头地位稳固、客户粘性强、供应链韧性突出、技术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8] - 当前总市值1.21万亿元,流通市值1.13万亿元,每股净资产64.69元 [5]
资本加码固态电池 欣界能源正式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03:10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由招银国际资本 远致储能基金和达晨财智联合领投 珠海科技集团跟投 老股东峰和资本 亿航智能和海目星加码复投[1] - 融资资金将用于产线扩增 团队建设 核心技术迭代及市场应用拓展[1] 技术突破 - 公司2022年开发出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的锂金属固态电池原型 多项技术指标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 - 采用锂金属负极配合独有界面处理技术 实现行业领先能量密度 具有低温升 高瞬时放电倍率等特性[3] - 固态技术解决锂枝晶生长难题 针刺后电压和温度保持平稳 不起火不爆炸[4] - 依托锂金属+氧化物技术路线 在安全性与续航性能上构建显著代际优势[5] 产业化进展 - 实现锂金属负极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和商业化运营 已在无人机 eVTOL等领域带来重大行业进展[2] - 量产线有望快速落地 将大幅提升交付能力 满足各行业客户需求[3][4] - 引领行业进入GW级规模量产新局面 为行业快速普及发挥巨大作用[4] 市场应用 - 产品为eVTOL 具身智能机器人 高端消费电子 新能源动力等前沿领域提供能源解决方案[1] - 锂金属负极理论容量是石墨负极十倍以上 搭配固态电池技术可突破500Wh/kg临界点[4] - 能量密度跃迁将推动eVTOL低空经济 超长续航EV AI硬件等万亿级新兴市场爆发[4] 投资方观点 - 固态电池是锂电池发展趋势 可同时满足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需求 市场前景广阔[3] - 锂金属负极固态电池属于颠覆式创新 极大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2] - 固态电池兼具高安全性与高能量密度 是锂电池技术重要发展方向[3] - 固态电池是即将爆发的千亿级市场 公司已在核心技术 量产能力 客户基础三个关键维度做好充分准备[5]
2025首届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国际峰会暨展览会议程重磅公布,定档11月8日广州举办!
起点锂电· 2025-08-06 09:43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能量密度快速提升: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预计从2025年的350Wh/kg提升至2030年的500Wh/kg,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4%,显著高于液态锂电池 [2] - 商业化节奏加速:关键节点2026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原计划2027年),反映技术突破超预期(如电解质电导率>10 mS/cm、界面稳定性提升) [3] - 中日技术路线趋同:中日企业均聚焦硫化物路线,中国2024年专利申请量达日本三倍,但日本在基础专利仍占全球40% [4] - 政策驱动明确:国内设定2027年装车节点,企业进度普遍提前半年(如60Ah电芯2025年下线) [5] 技术商业化突破的核心价值 - 供应链安全重构:硫化锂本土化生产可降低对日韩原材料依赖,推动电解质成本向100美元/kg目标迈进(当前99.9%纯度产品200万元/吨) [6] - 终端应用场景拓展:高安全性(针刺测试不起火)适用于航空、军工;400Wh/kg高能量密度版本(预计2028年)将解决电动汽车续航焦虑 [6] - 生产工艺革新:干法电极工艺与硫化物电解质膜集成可减少传统液态电池涂布、注液等环节,降低30%以上制造成本 [7]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 - 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5)》支持固态电池研发,科技部"十四五"专项投入超20亿元;欧盟《电池2030+》将硫化物路线列为优先方向 [8] - 产业链协同需求:宁德时代千人研发团队与中试平台建设反映头部企业布局决心,需材料、设备等上下游共同建立行业标准 [8] - 市场窗口期预测:2025-2030年为关键阶段,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45% [9] 核心技术研发进展 - 高离子电导率突破:硫化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达10⁻² S/cm量级,通过掺杂稀土元素可提升至5×10⁻² S/cm [11] - 空气稳定性改性:表面包覆技术将硫化物电解质在30℃/60%RH环境下稳定性从<1小时提升至>72小时 [11] - 低成本合成工艺:机械化学法制备Li₆PS₅Cl能耗降低60%,宁德时代实现公斤级连续化生产,材料成本较2023年下降40% [11] 产业化制造挑战与解决方案 - 正极界面钝化技术:原子层沉积构建Li₃PO₄缓冲层使界面阻抗从>1000Ω·cm²降至50Ω·cm²,循环寿命提升至1000次 [12] - 干法电极工艺突破:PTFE纤维网络构建自支撑电极,孔隙率15-20%,能量密度达400Wh/kg(单体层面) [12] - 全电池封装方案:多层Al/PET复合膜封装使10Ah级软包电池通过200℃热箱测试 [12] 热管理及安全性能 - 热失控阻断机制:Li₃N热响应隔膜将热蔓延速率从>10℃/s抑制至<1℃/s [13] - 三维热传导网络:石墨烯气凝胶复合集流体轴向热导率达120W/(m·K),5C快充时温差控制在3℃以内 [14] - 失效预警系统:多参数传感BMS算法实现热失控提前300ms预警,通过UL9540A针刺测试认证 [15] 行业活动与联盟动态 - 全球技术路线图发布:涵盖2025-2030年材料体系、工艺路径、产业化里程碑等关键指标 [18] - 全固态产业联盟成立:首个专注于全固态电池的产业链生态联盟 [18] - 中国技术攻关清单:聚焦高纯硫化锂连续化生产(纯度≥99.9%)、界面阻抗控制(目标<10Ω·cm²)等三大方向 [18] 产业链参与企业 - 固态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头部企业 [19] - 材料供应商:恩捷股份、容百科技、当升科技、贝特瑞等 [19] - 设备制造商:先导智能、赢合科技、杭克科技等 [19]
名爵MG4-固态电池部分
数说新能源· 2025-08-06 04:33
锰系半固态电池技术特性 - 安全性能显著提升 液体含量仅5% 实现根源性不自燃 通过多针穿刺和三向穿刺测试 穿刺时不冒烟不自燃 [1] - 低温性能突出 -10℃下10%至80%充电需39分钟 -20℃下需43分钟 -30℃环境下支持100kW放电功率 突破新能源车低温区域使用限制 [1] 锰系正极材料技术优势 - 采用锰系正极材料 具备高电压平台 动力性能优异 低温表现良好 [1] - 半固态体系与锰系正极高度匹配 通过正极表面电解质复合层技术 解决液态体系中锰溶出问题 实现1C循环超过3000次 [1] 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 - 全固态电池开发进展顺利 即将进入上车测试阶段 [1] 行业动态与战略布局 - 主机厂电芯采购策略注重性能与成本平衡 [4] - 比亚迪出海战略聚焦东南亚市场 [7] - 宁德时代储能市场增速超越动力电池板块 [7]
对话产业链大佬:某固态电池设备新势力 - 固态电池设备的难点
2025-08-05 15:42
固态电池设备行业研究纪要总结 行业概况 -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多元 中国正从氧化物转向硫化物卤素体系[1] - 多数企业仍处于中试线以下阶段 包括实验线和小试线[1] - 实验线产能通常在安时级别以下 每天仅能生产几块验证性样品[4] - 小试线电池大小在5至10安时级别 每天生产几十块至五十块样品[4] - 中试线接近量产水平 可生产组成模组的固态电池[4] 技术路线分歧 - 干法与湿法应用存在分歧 头部企业倾向于从整体体系出发选择[1] - 负极采用湿法更好 正极采用干法效果更佳[4] - 正极含有硫化物电解质 性能受溶剂干扰敏感度较高[4] - 干法工艺核心在于实现材料原纤维化至纳米级别[1] 核心设备分析 纤维化设备 - 核心设备包括气流磨粉碎机 双螺杆挤出机 高混机等[5] - 难点在于材料均匀分散 避免颗粒团聚 提高纤维强度[6] - 原纤化设备最关键 需强大剪切能力和定制设计[7] - 市场设备类型包括挤出型 高速剪切型和气流磨粉碎型[8] - 缺乏专用纤维化设备 多采用高混机和混料机替代[8] - 在单晶硅石生产中可能占总成本30%以上[9] - 一条干法电极生产线成本可能超过2亿至3亿元人民币[9] 滚压设备 - 技术原理相对简单 国内有20至30家公司能够制造[10] - 难点在于等速滚压变差速滚压 提升滚子硬度和耐腐蚀性[10] - 极片厚度及均匀性更多取决于前端工序[11] - 国内厂商能做到圆周跳动1微米以内 直线跳动2微米以内[11] 转印设备 - 技术路线包括热压转印 滚压转印和3D打印[12] - 热压/滚压转印技术成熟但材料浪费多[12] - 3D打印可实现任意形状设计但生产效率低[12] - 3D打印主要用于实验线 高校应用较多[13] 胶框印刷设备 - 用于补偿正负极极片高度差异 避免短路风险[14] - 实现路线包括丝网印刷 3D打印和胶框转印[14] - 是固态电池生产中的必要设备[15] - 面临高粘度 高精度和高良率要求[15] 叠片设备 - 与液态电池相比要求更高[16] - 锂金属负极转运需特殊抓手和防水防氧措施[16] - 贴片精度要求普遍比液态电池更高[16] 等静压设备 - 缸体是关键 需承受600兆帕以上压力[20] - 主流体系需300兆帕以上压力及80度以上温度[19] - 设备成本高昂 大批量生产用机需几千万元[22] - 使用寿命短 仅能进行约1,000次操作[22] 产业化进展 - 工信部采用动态考核机制 年底需达20安时级别产品[26] - 三四季度需生产出60安时以上高一致性产品[26] - 目前电芯企业订单占比较高 承担更多国家项目[25] - 主要客户包括汽车企业 动力储能企业和3C电池企业[25] - 头部电芯企业如比亚迪 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等[25]
海南推进卫星超级工厂建设,开工建设卫星部组件制造中心等项目;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1.33%——《投资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5 09:02
每经记者|杨建 每经编辑|彭水萍 点评:固态电池是新一代革命技术,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寿命方面显著优于液态电池。目前半固态电 池已经步入产业化期,处于进一步商业化关键节点。全固态电池尚处于研发阶段,有望逐步实现量产。 随着一系列国家支持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出台,固态电池有望快速发展。根据国内外汽车厂商与电池厂商 的技术进展和规划,固态电池2027年有望实现量产,2030年全球市场空间超3000亿元,2025至2030年年 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78%。概念股包括国轩高科、道氏技术、亿纬锂能等。 (一)重要市场新闻 1、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指涨1.34%,纳指涨1.95%,标普500指数涨1.47%。热门科技股普涨,英 伟达、谷歌、Meta、博通涨超3%,特斯拉、微软涨超2%。贵金属、焦炭、加密货币涨幅居前,金田涨 超10%,美国黄金公司、美洲白银公司涨超8%,Robinhood、Strategy、科尔黛伦矿业涨超6%,泛美白 银涨超4%。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1.33%,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小鹏汽车、名创优品涨超4%, 哔哩哔哩、京东涨超2%,蔚来跌超8%。 2、COMEX黄金期货收涨0.85%,报3428.6 ...
赣锋锂业:公司已形成固态电池全链路布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5 06:14
固态电池技术布局 - 公司已形成固态电池全链路布局 涵盖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 氧化物电解质 金属锂负极 电芯 电池系统等关键环节[1] - 公司在固态电池关键环节具备研发和生产能力 并实现商业化应用[1] - 投资者关注公司固态电池突破领域 包括材料方面和生产加工技术方面[3]
固态电池投资机会探讨
2025-08-05 03:20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聚焦于固态电池技术及产业链,涉及材料体系、电解质类型、商业化进展及投资机会[1] * 主要公司包括丰田汽车、Holiday Power、宝马、宁德时代、上汽集团、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比亚迪等[1][6][9][13][14][20]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与材料体系** * 固态电解质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四大类: - **聚合物**:高压稳定性差,多用于磷酸铁锂方案(如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成本比现有体系高5%-10%[5][7] - **氧化物**:电化学稳定性好(如硅酸盐氧化物),常与聚合物复合实现半固态(如未来ET7车型、上汽清陶LS6车型)[5][6] - **硫化物**:离子导率高(媲美液态电解质),但硫化锂制备复杂且成本高(300-500万元/吨),需严控硫化氢毒性[8][17] - **氮化物**: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优异,但工艺复杂,仍处实验室阶段[5] **2 商业化进展与市场潜力** * **海外领先**:丰田布局专利,Holiday Power与宝马合作I7车型测试,但未大规模商用[9] * **国内动态**:2027年多家车企计划全固态示范落地(如国轩高科发布后市值上涨),华为硫化物专利引发关注[13][14] * **市场空间**:若中国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20%采用固态电池,将产生100GWh需求(对应500亿元营收),硫化锂降本后或催生10-15亿元利润[16][17] **3 投资机会与产业链关键环节** * **材料供应商**: - 聚合物体系:锂盐和PU材料(奥克股份、瑞泰新材)[12] - 氧化物体系:锆元素(东方锆业、三向新材)[12] - 硫化物体系:硫化锂或锂磷铝电解质(下午新能、光华科技)[12][20] * **设备与公司推荐**: - 孚能科技(软包三元叠片龙头,2026年规划GWh级全固态产能)[20][22] - 道氏技术(固态电池原材料延伸至机器人、电子皮肤领域,2025年业绩预期7-8亿元)[26] - 宏工科技(干法设备优势,非锂电业务增长迅速)[27] --- 其他重要内容 * **技术挑战**:硫化物路线需解决硫化锂成本(现300-500万元/吨)和毒性问题;卤化物路线存在相变和BMS控制难题[8][10] * **降本趋势**:比亚迪预测规模化后固液态电池接近平价,钠离子电池成本差距缩至10%[18][19] * **新兴应用**:低空经济推动固态电池需求,消费可穿戴领域(如豪鹏科技)关注轻量化与长续航[16][20][25] --- 数据与单位换算 * 硫化锂价格:300-500万元/吨(现价)→目标降至30万元/吨[8][17] * 市场空间测算:100GWh需求=500亿元营收(按0.5元/Wh计算)[16] * 道氏技术业绩:2025年Q1利润4100万元(同比+100%),全年预期6亿元股权激励目标[26]
野村东方国际 固态电池:产业新周期的起点
野村· 2025-08-05 03:16
行业投资评级 - 电池环节推荐宁德时代,目标价上调至260元,对应2026年PE为15倍左右 [7] - 材料方面优先选择三元有明显优势的容百科技 [7] - 设备环节建议关注具备整线交付能力且客户结构优质的企业 [8] 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发展延续液态锂电池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规律,中国企业有望复刻优势,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技术优势难以被颠覆 [1] - 全固态电池成本在未来五至十年可能仍高于液态锂电池,初期应用场景限定于高端新能源车、低空经济和远洋船舶 [1][6] - 固态电池未来渗透率预计约10%,液态电池仍将主导市场 [1][18] - 中国政府自2024年起推行固态电池重大专项政策,初期投入6亿元支持核心企业,目标在2027年实现1,000辆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示范装车 [1][16] 技术路线 - 聚合物技术已实现小规模量产,但室温导率低且能量密度天花板不足 [9] - 硫化物路线近期市场乐观定价,具有较好潜力,但面临生产工艺难度和成本问题 [9][10] - 氧化物路线处于探索阶段,车载动力电池领域尚未看到明显突破 [11] - 丰田正从聚合物技术转向硫化物技术,计划2026年底小规模量产全固态电池,初步规划产能2-3GWh [10][14] 材料发展 - 三元正极高镍材料在全固态领域有放量潜力,中国头部企业如容百科技已获海外客户认可 [3][24] - 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在消费电子、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中占比将逐步提高,长续航飞行器硅占比可达30% [3][25]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当前价格每吨超过400万元,预计十年后降至30万元左右 [12] 设备环节 - 全固态单线投资额度可能达到5亿元每G瓦时,液态锂电池仅为1.5亿至2亿元 [5] - 设备增量主要来自前道和中道工艺,前道设备如干法工艺、球磨机滚压机,中道主要是等静压设备 [5][28] - 具备整线交付能力的公司包括先导智能、力源亨等,已开始提供小批量全固态电池整线交付 [30] 全球市场 - 海外初创企业目前不具备大规模量产固态电池的能力,主要依靠股东支持运营 [13] - 中国预计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规模将达到200GWh,连续性的产业政策将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15] - 日韩成熟液态锂电池企业布局固态电池,但面临政策变化和需求端预期下调等挑战 [13] 企业动态 - 宁德时代在25~27年的优势包括规模优势、供应链设备材料采购优势及持续新品推广能力 [21] - 贝特瑞在半固态电池领域采用气象CVD法,全固态方面探索硅氧碳材料 [26] - 锂电池负极市场前十位出货量和装机量均由中国企业占据,包括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等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