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液态锂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兴证电新:固态电池设备:产业化逐渐清晰,固态电池设备受益
2025-09-28 14:57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电力设备行业 具体聚焦固态电池设备领域[1] * 公司包括先导智能 赢合科技 海目星 利元亨 纳科诺尔 曼恩斯特 宏工科技 先惠技术 杭可科技 华自科技等锂电设备供应商[31][32][95]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现状与前景** * 2025年新能源汽车 储能等下游需求稳健增长 但锂电行业仍面临供给过剩格局 部分环节盈利能力已持续承压两年[3] * 当前锂电板块部分环节迎来价格筑底回升和扩产放缓的双重利好 市场悲观预期正逐步消化 行业盈利已呈现企稳迹象并具备向上弹性[3] * 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加速落地 有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具备新技术布局优势的企业或率先迎来反弹[3] * 2025年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进程有望持续加速 凭借高能量密度 卓越安全性及宽温域适应性等核心优势 固态电池不仅能够逐步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 更有望开拓低空 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3] **固态电池性能与安全优势** * 动力电池新规强制要求"不起火 不爆炸" 新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 首次将"不起火 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6] * 固态电池具备本质不可燃 耐高温的特性 满足电池新国标要求 全固态电池摒弃了易燃易爆的液态电解质与隔膜 从源头上规避安全隐患[9] * 固态电解质热失控起始温度显著高于液态电池150℃的水平 聚合物在300-400℃ 硫化物在200-600℃ 氧化物突破600℃ 部分特种氧化物材料甚至高达1800℃[9] **产业化进程与产业链突破** * 展望2025年 产业链各环节将呈现协同突破态势 材料端固态电解质 硅碳负极和新型正极制备工艺日趋成熟 规模化生产推动成本显著下降[3] * 电池端半固态电池将率先装车 全固态电池性能和安全等参数持续突破 整车端多家主流车企计划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型[3] **设备环节的技术变革与投资机会** * 与液态电池相比 固态电池生产最显性的变化集中在前道工序中的干法电极设备与中道的固态电解质等静压设备[3][24] * 前道工序在固态电池产线中占据设备投资价值的35%-40%[39][40] * 干法工艺凭借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成为固态电池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工艺转型过程中 辊压 混料和等静压设备的技术革新尤为关键[24][95] * 混料工序是干法工艺的核心突破 需在湿度低于30%的环境下进行 温度控制精度在±1℃以内 精度要求需控制在±1.0μm以内[48] * 涂布工序要求实现微米级涂布精度(通常2-10μm) 双面同时涂布技术成为创新方案[52] * 辊压工序需保证极片厚度均匀性在1-2μm以内 压实密度偏差≤0.02g/cm³ 表面粗糙度Ra≤0.2μm[58] * 固态电池由于电解质的脆性 叠片是最佳成组方案 成为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唯一技术路线[63] * 等静压技术是解决固态电池致密度和界面问题的关键 温等静压技术在500MPa 85℃条件下可使电极密度提升至95%[72] * 后道化成环节对压力的要求与液态电池相比大幅提升 带动单件价值量提升 同时受限于固态电解质化成时的倍率较低 对高压化成分容设备的需求量预计也将提升[3][84] * 后段设备成本占比为20%~25%[84] **其他重要内容** **政策与标准驱动** * 工信部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新规强制安全标准升级[6] **设备公司布局** * 锂电设备供应商积极布局固态电池设备 干法电极设备与等静压设备是设备环节最显性变化环节[34] * 多家国内设备公司已覆盖固态电池前 中 后道多个工序设备[31][32] **风险提示** * 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 宏观经济波动 技术进步不及预期[3][95]
碳中和50ETF(159861)涨超2.3%,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进程有望持续加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06:44
9月25日,碳中和50ETF(159861)涨超2.3%。 兴业证券指出,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卓越安全性及宽温域适应性等核心优势,2025年商业化落地 进程有望持续加速,不仅将逐步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更有望开拓低 空、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产业链各环节呈现协同突破态势:材料端,固态电解质、硅碳负极 和新型正极制备工艺日趋成熟;电池端,半固态电池将率先装车,全固态电池性能持续优化;整车端, 多家主流车企计划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型。设备环节中,干法电极设备与等静压设备是显性变化领 域,后道工序的高压化成设备需求也将提升。 碳中和50ETF(159861)跟踪的是环保50指数(930614),该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涉及清洁能源、污 染治理、节能减排等业务的50家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环保产业相关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 表现。该指数侧重于筛选具有较高成长性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全面覆盖环境保护领域的多个细分行 业。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环保产业50ETF联接C(012504),国泰中证环保产业50ETF联 接A(012503)。 注:如提及个股仅供参考,不 ...
固态电池等赛道再获政策支持 上市公司抢抓机遇
证券日报· 2025-09-22 16:15
政策推动与产业目标 - 四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 重点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 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 [1] - 政策推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 资本市场概念热度持续 多家上市公司被询问固态电池布局情况 [1] 市场前景与产业格局 - 固态电池可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应用 并开拓低空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 [2] - 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达到614GWh 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 [2] - 全球锂电产业形成中国主导多极协同格局 不同区域依托资源禀赋与政策导向差异化发展 [2] - 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产业化趋势形成一致判断 未来3-5年中国将成为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国家 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链完备性领先 [2] 技术路线与研发挑战 -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 按电解质种类可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及卤化物 硫化物电解质成为主流大厂主要选择但存在制备难度大和生产易燃硫化氢气体等问题 [3] - 固态电池需克服多项技术挑战并实现成本效益才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3] - AI技术可加速材料发现和优化电池设计 通过机器学习筛选新型材料缩短研发周期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优化结构设计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3] 企业进展与产业化布局 - 国安盟固利积极拓展富锂锰基材料应用 与头部电芯企业整车企业合作开发 一款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通过头部固态企业小试认证 正推进中试验证 [1] - 当升科技开发出高离子电导率硫化物电解质和氯碘复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实现稳定制备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 全固态正极材料实现超高容量长循环寿命 已开始10吨级批量出货 产品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客户 钴酸锂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卡位国内顶级车企和电池客户 [4] - 鹏辉能源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从280Wh/kg提升至320Wh/kg 新一代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层自动适应活性材料体积变化 无需加压模组性能更稳定 正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 [4][5] - 赣锋锂业固态电池已在部分车型试装车及量产 应用于知名无人机及eVTOL企业 加速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产业化进程 [5] -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芯厂 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整车厂均在布局固态电池 2027年是产业链验证核心时间点 产业处于技术验证与规模化试产并行阶段 需通过工艺优化和成本管控实现商业化突破 [5]
共探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2 09:10
今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渗透率达55.3%,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的增长自然离不开上游锂电产业的强力托举。在新能源 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锂电产业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9月18日~20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 厅、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遂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正式召开。本届论坛围绕"锂向新质 智胜未来"主题,各 界人士齐聚一堂,推进我国锂电产业快速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 • 锂电产业进入提质增效关键阶段 蜂巢能源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技术研发总经理苗力孝指出,全固态电池是对现有液态电池从材料、涉及到制造的全方位颠覆性。不过,目前全固 态电池仍具备多达172个技术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固-固界面接触、材料稳定性、致密化、制成安全、成本及PACK集成六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成 本上,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近94%来自电解质成本。而当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售价高达约1000万元/吨,预计2027年可下降至200万-400万元/吨。到2027年, 全固态电池BOM成本约为3-5元/Wh,依然是液态三元电池成本的约10倍,因此必须大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我国锂电原料面临三大挑战
国际金融报· 2025-09-19 04:12
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96.8万辆、693.7万吨,同比增长超过40%;动力及其他电池产量697GWh,同比增长了60.4%,出口 127GWh,同比增长56.8%。值得指出的是,锂电原材料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碳酸锂产量38.9万吨,同比增长29%,整个 产业保持了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的。 9月18日至20日,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在四川遂宁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内外300多位行业知名院士、专 家学者、产业链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企业代表出席本次会议,以"锂向新质 智胜未来"为主题,聚焦锂矿资源、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钠电池、储能等热 点赛道和话题展开讨论。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我国正以"双碳"战略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锂电产业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 已经从"产业优势"迈向"战略优势"。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转型需求,我国锂电原料顶住压力,主动作为,实现资源保障、提炼创新、再生利用、国际合作四大发展,为产 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产业价格链仍然存在人因波 ...
兴业证券: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加速落地 后道工艺设备供应商将有望受益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04:29
锂电行业现状与展望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下游需求稳健增长 但行业仍面临供给过剩格局 部分环节盈利能力已持续承压两年 [1] - 锂电板块部分环节迎来价格筑底回升和扩产放缓的双重利好 市场悲观预期正逐步消化 [1] - 随着企业降本增效措施推进及下半年传统旺季到来 行业盈利呈现企稳迹象并具备向上弹性 [1] 固态电池发展前景 - 2025年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进程有望持续加速 凭借高能量密度 卓越安全性及宽温域适应性等核心优势 [2] - 固态电池不仅能够逐步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 储能等领域应用 更有望开拓低空 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 [2] - 2025年产业链各环节呈现协同突破态势 材料端固态电解质 硅碳负极和新型正极制备工艺日趋成熟 规模化生产推动成本显著下降 [2] 固态电池技术演进 - 现阶段固态电池仍采用湿法工艺 但干法工艺凭借更高生产效率和更低成本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 - 在工艺转型过程中 辊压 混料和等静压设备的技术革新尤为关键 [1] - 电池端半固态电池将率先装车 全固态电池性能和安全等参数持续突破 多家主流车企计划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型 [2] 设备环节投资机会 - 与液态电池相比 前道工序中的干法电极设备与中道的固态电解质等静压设备是最显性变化 [2] - 固态电池在化成环节对压力的要求与液态电池相比大幅提升 带动单件价值量提升 [2] - 受限于固态电解质化成时的倍率较低 对高压化成分容设备的需求量预计也将提升 [2] - 随着固态电池趋势逐步清晰 后道工艺设备供应商将有望受益 [1]
固态电池商业化面临成本挑战低空应用有望率先破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9-14 20:14
固态电池发展现状 - 固态电池板块近期大涨但产业化仍面临技术、制造、工艺等多重难题 距离商业化量产存在较大差距 [1] - 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 从根本上消除电芯燃爆风险 具备高比能和高安全性 [2] - 行业当前处于固液混合状态即半固态电池 液态含量比例约7%-8% [2] 技术进展与产能建设 - 亿纬锂能"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 为10Ah规格 能量密度达300Wh/kg 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AI高端应用领域 [2] - 东风集团研发新型复合电解质半固态电池 循环寿命达1200次 通过170℃热箱安全实验(远超液态三元电池130℃水平) [3] - 蜂巢能源建成2.3GWh半固态电池产线 11月开始量产交付 完成第一代270Wh/kg方形电芯开发 年底将完成10Ah级全固态电芯开发(能量密度400Wh/kg) [3] 产业化挑战 - 全固态电池存在固固界面接触问题 "呼吸效应"导致长期循环体积变化 引发电解质断裂和枝晶蔓延等安全隐患 [4] - 电芯制备工艺、成本控制和量产稳定性仍是主要难题 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比液态电池高5-10倍 [4] - 量产设备及工艺尚未固化 距离实际量产存在较大差距 [4]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 - 半固态电池兼顾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 将逐步推动商业化进程 [3] - 固态电池有望率先在低空飞行器领域商业化 因该领域对电池成本敏感度低 更关注性能与安全性 [6] - 未来液态、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将共存 分别适配不同市场需求与细分场景 半固态重点应用于高端汽车和新兴领域(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 [6] 行业协同与发展预期 - 需加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底层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 [5] - 车企可聚焦集成与应用创新领域 [5] -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未放缓 各大企业全力推进 技术路线虽存在挑战但终将走通 [4]
恩捷股份:公司在全固态领域将继续投入研发,积极开拓市场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4 11:39
公司客户合作与信息披露 - 公司与客户的合作信息受商业保密协议约束不便透露 [1] 全固态电池研发与市场战略 - 公司将在全固态领域继续投入研发并积极开拓市场 [1] - 公司计划加深与客户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行业技术发展 [1]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前景 - 全固态电池全面商业化普及仍需较长时间 [1] - 全固态电池存在界面和工艺等技术问题待解决 [1] - 全固态电池因较高成本与现有液态锂电池相比缺乏优势 [1] - 未来应用场景集中于航天军工等对性能要求极高且价格不敏感的细分领域 [1] - 全固态电池将与液态及半固态电池长期共存 [1]
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冲刺量产目标,北交所固态电池产业重点标的梳理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22 01:29
固态电池产业概述 - 固态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升级方向,解决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上限、安全风险、循环寿命及低温性能等缺陷[2] - 技术路线分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类,硫化物路线被多家车企及电池厂确定为发展方向[2][3] - 中国工信部2024年6月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新增固态电池性能标准以推动行业发展[2] 市场规模与预测 - 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614.1GWh,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或达172亿元[2] - 2023年全球渗透率0.1%,2024年提升至0.2%,2030年或达10%[2] - 中国2024年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预计2027年达18GWh,2028年或突破30GWh[2] 技术进展与产业化 - QuantumScape、SolidPower和Toyota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充电速度研发中领先[1][3] - 中创新航、鹏辉能源等企业已宣布量产计划,产业化取得实质进展[3] - 半固态电芯当前成本0.85元/Wh(良率80%),中期或降至0.50元/Wh,远期全固态成本或达0.78元/Wh[3] 材料创新与案例 - 铁镍集流体通过抑制硫化物腐蚀提升安全性,日本东洋钢板电解铁箔及铁镍合金箔获METI认证[4] - 复合集流体可增强能量密度、快充兼容性,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汽车及电子[3][4] 北交所相关公司动态 - **纳科诺尔**:固态电池关键设备交付头部客户,联营企业清研纳科完成国内首台高速宽幅干法电极设备交付[5] - **远航精密**:精密结构件应用于电池模组制造,具备固态电池领域拓展潜力[5] - **贝特瑞**:推出半固态及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材料解决方案[5] - **灵鸽科技**:与固态电解质企业合作提供全自动计量配料系统[5] - **武汉蓝电**:高精度测试设备支持固态电池微小电流稳定测试[5]
野村东方国际 固态电池:产业新周期的起点
野村· 2025-08-05 03:16
行业投资评级 - 电池环节推荐宁德时代,目标价上调至260元,对应2026年PE为15倍左右 [7] - 材料方面优先选择三元有明显优势的容百科技 [7] - 设备环节建议关注具备整线交付能力且客户结构优质的企业 [8] 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发展延续液态锂电池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规律,中国企业有望复刻优势,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技术优势难以被颠覆 [1] - 全固态电池成本在未来五至十年可能仍高于液态锂电池,初期应用场景限定于高端新能源车、低空经济和远洋船舶 [1][6] - 固态电池未来渗透率预计约10%,液态电池仍将主导市场 [1][18] - 中国政府自2024年起推行固态电池重大专项政策,初期投入6亿元支持核心企业,目标在2027年实现1,000辆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示范装车 [1][16] 技术路线 - 聚合物技术已实现小规模量产,但室温导率低且能量密度天花板不足 [9] - 硫化物路线近期市场乐观定价,具有较好潜力,但面临生产工艺难度和成本问题 [9][10] - 氧化物路线处于探索阶段,车载动力电池领域尚未看到明显突破 [11] - 丰田正从聚合物技术转向硫化物技术,计划2026年底小规模量产全固态电池,初步规划产能2-3GWh [10][14] 材料发展 - 三元正极高镍材料在全固态领域有放量潜力,中国头部企业如容百科技已获海外客户认可 [3][24] - 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在消费电子、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中占比将逐步提高,长续航飞行器硅占比可达30% [3][25]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当前价格每吨超过400万元,预计十年后降至30万元左右 [12] 设备环节 - 全固态单线投资额度可能达到5亿元每G瓦时,液态锂电池仅为1.5亿至2亿元 [5] - 设备增量主要来自前道和中道工艺,前道设备如干法工艺、球磨机滚压机,中道主要是等静压设备 [5][28] - 具备整线交付能力的公司包括先导智能、力源亨等,已开始提供小批量全固态电池整线交付 [30] 全球市场 - 海外初创企业目前不具备大规模量产固态电池的能力,主要依靠股东支持运营 [13] - 中国预计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规模将达到200GWh,连续性的产业政策将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15] - 日韩成熟液态锂电池企业布局固态电池,但面临政策变化和需求端预期下调等挑战 [13] 企业动态 - 宁德时代在25~27年的优势包括规模优势、供应链设备材料采购优势及持续新品推广能力 [21] - 贝特瑞在半固态电池领域采用气象CVD法,全固态方面探索硅氧碳材料 [26] - 锂电池负极市场前十位出货量和装机量均由中国企业占据,包括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等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