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

搜索文档
塑料餐盒规模化回收见成效
中国经济网· 2025-08-19 14:44
核心观点 - 美团青山计划通过"减量、替代、回收"策略推动外卖行业塑料污染治理 累计产生超100亿次环保订单 回收塑料餐盒超3.7万吨 并设立2030年绿色包装使用率50%及回收利用率40%的目标 [1][2][4] 环保措施实施成效 - 超过260万商家建立"商家青山档案" 平台通过流量扶持和授予低碳徽章激励商家环保行为 [1][3] - "无需餐具"功能累计被5.2亿用户使用 相关订单量超过100亿单 [1] - "支持自带杯"标签覆盖1.3万家饮品门店 引导用户绿色消费 [1] - 规模化垃圾分类及餐盒回收项目覆盖全国20省份24个城市 [1][2] 回收体系创新 - "盒聚变"项目利用大数据优化回收点选址 建设餐盒收运基础设施和高值化再生利用链路 [2] - 与行业协会共同建立餐盒社会化回收和高值化利用体系 重点破解饮品杯回收难题 [2] - "好杯新生"行动联合27家饮品品牌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提升一次性饮品杯回收率 [3] 科技与资金支持 - 设立"青山科技奖"奖励39位青年科学家 每人奖金100万元 鼓励环保科研创新 [3] - 资助"科创中国"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3] - 计划设立"绿色包装与回收基金" 提升包装生态设计与回收再生水平 [4] 未来发展规划 - 2030年目标带动400万商家提供绿色供给 7亿用户践行低碳消费 [4] - 推动平台商家绿色包装使用率达50% 塑料餐盒及饮品杯综合回收利用率达40% [4] - 联动百万公益商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零废弃项目 [4] - 通过"科技支撑+公益驱动"双模式构建可持续消费生态 [4]
“经验裁布”→“数据织衣” 我国纺织业数字化工具普及率超82%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9 09:12
行业趋势与创新 - 服饰功能性需求提升,模块化组合棉衣、三合一外套、零静电T恤等品类成为新蓝海 [1] - 企业从应季生产按时销售转向当季生产按需销售,以增强产品竞争力 [1] - 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1-6月达99219亿元,同比增长6.1% [2] - 纺织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加速转型,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3.7%,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3% [4] 企业案例与业绩 - 浙江服饰企业获欧洲5万件多功能双面棉服订单,月底前需完成发货 [1] - 企业创新模块化穿卸设计、超轻保暖和防水吸汗面料,推出三合一外套系列实现自由切换穿搭 [1] - 1-6月公司功能类服饰销售占比超50%,产值达1.7亿元 [1] 技术应用与转型 - 企业采用3D虚拟样衣技术,通过二维图纸生成三维模型,缩短返单周期 [4] - 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实现差异化生产,实时调整参数满足地区需求 [4] -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 标准与绿色发展 - 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纺织标准仅占2%,需构建更健全国际化的标准体系 [5] - 绿色设计与制造、绿色印染、废旧纤维回收等技术加速落地,推动全链条绿色转型 [6] - 行业从可持续原料选用、绿色生产工艺到可降解包装低碳运输,实现全流程绿色化 [6]
企业手握竞争力“法宝”闯出市场新蓝海 纺织行业向“数据驱动”转型“加速跑”
央视网· 2025-08-19 07:24
行业整体表现 - 纺织行业在数智化推动下呈现生产稳中有进、消费持续回暖、出口保持韧性的发展态势 [2] -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 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1% [3] - 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 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 [3] - 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439.8亿美元 同比增长0.8% [5] 固定资产投资 - 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5.1% 服装业增长27% 化纤业增长10.6% [5] 产品创新与消费升级 - 模块化组合棉衣 三合一外套 零静电T恤等功能性服饰成为企业竞相发力的新蓝海 [7] - 企业通过模块化穿卸设计 超轻保暖和防水吸汗面料创新拓展 实现从单品生产向模块化设计转型 [9][11] - 功能类服饰销售总额已超过企业总销售额的一半 [13] - 从应季生产按时销售到当季生产按需销售的转变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法宝 [13] 数智化转型 - 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3.7%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3% [23] - 3D虚拟样衣技术颠覆传统研发模式 通过二维图纸生成三维模型大幅缩短返单周期 [20] - 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实现差异化生产 可实时调整生产参数满足地区特色需求 [20][21] - 棉纺化纤领域龙头企业智能工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行业加速转型 [23] 区域发展情况 - 郑州服装上半年产值超200亿元 产量超2亿件 企业普遍采用数字化管理和大模型应用 [21] 标准体系与技术创新 - 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纺织标准仅占2%左右 构建更健全先进的国际化标准体系成为迫切需求 [25] - 企业竞争向产品性能 服务响应 技术创新等高阶维度跃迁 需加强关键装备原辅料技术攻关 [27] - 纺织技术与新兴技术交叉融合成为产业变革重要途径 推动行业开拓多维发展空间 [27][33] 绿色低碳发展 - 绿色设计与制造 绿色印染 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加速落地 [29] - 全行业推动从可持续原料选用 绿色生产工艺 可降解包装 低碳运输到绿色消费回收的全链条绿色转型 [31] - 纺织行业材料与工艺向绿色化突破 功能化到跨场景多样化应用成为发展趋势 [33]
大丰经济开发区:锚定目标不松劲 励精笃行“下半场”
新华日报· 2025-08-19 07:22
经济表现 - 规上工业总产值171.86亿元 同比增长1.77% [1] - 外资到账1791.44万美元 进出口总额32.81亿美元 [1] 招商引资 - 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个 包括10亿-30亿元项目3个及1亿-5亿元项目10个 [1] - 外资项目签约4个 包括总投资1100万美元智能叉车项目及22亿日元电子材料项目 [1][3] - 成功签约蜀能时代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重特大项目 总投资达40亿元 [3] 项目建设 - 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个 竣工亿元以上项目3个 [1] - 双瑞风电叶片等项目顺利开工 博敏IC封装载板等项目竣工投产 [3] - 重点推进龙马电器设备等7个标志性项目建设 形成龙头引领产业格局 [4] 产业布局 - 精准锚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高端装备制造 新一代电子信息四大主导赛道 [4] -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串联上下游新业态 形成集群发展格局 [4] - 协同推进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等四大集群提速增效 聚焦高质量发展总目标 [4] 外资合作 - 深化与日韩知名商会常态化互动交流 扩大外资利用规模 [3] - 成功落户总投资1300万美元明进车身覆盖件等外资项目 [3]
齐鲁大地绘就高颜值新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8-18 21:10
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 - 山东省以年均3.9%的能耗增长支撑年均6%的经济增长 [1] - 万元GDP能耗下降18.5% [1] - 通过节能诊断和改造助力企业年降碳量约800万吨 [3] 工业绿色转型 - 冰轮环保公司二氧化碳捕集率超97% 生产纯度99.9%以上的工业级和食品级二氧化碳 [2] - 项目投产两年生产26万吨高纯度液态二氧化碳 相当于消化等量废气 [2] - 冠县实施中水回用系统 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重新用于生产环节 [2] 环保技术升级 - 宁阳县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 专班排查18个低效污染治理设施并完成17家企业改造 [3] - 2024年"两高"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例突破35% 超"十四五"目标5个百分点 [3] - 万华工业园通过管道将二氧化碳废气输送至冰轮公司进行资源化利用 [2] 盐碱地治理创新 - 利津县中重度盐碱地玉米亩产达1000斤 接近中高产水平 [4] - 河口区采用暗管排碱技术 使外排水含盐量从15‰提升至30‰ [5] - 沾化区培育耐高盐对虾新品种 开发30多万亩盐碱滩养殖基地 [5] 生态价值转化 - 五莲县核算县乡村三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292.96亿元 推出"生态活力贷"金融产品 [6] - 红泥崖村菌菇项目年产值达3600万元 解决300多人就业 [6] - 东阿县发展特色种植业 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 "三品"认证达183个 [7] 绿色金融支持 - 农行山东省分行绿色信贷余额3216.6亿元 较2021年7月末增加超2800亿元 [7] - 山东省完成8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 [7] - 通过生态修复将80万亩盐碱地开垦为耕地 大部分划入永久基本农田 [5]
广西能源股份:“两山”答卷 绿色脉动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8 12:10
公司发展理念与成就 - 公司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 通过水电提质增效 风电集群开发 光伏多效融合构建多能互补协同发展体系 [1] - 20年间总装机容量从37.86万千瓦增长至231.16万千瓦 增幅达6.1倍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61.16万千瓦 占总装机容量70% [1] 水电业务发展 - 水电总装机容量85.86万千瓦 截至2025年7月累计发电超810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354万吨 节约标煤2580万吨 [3] - 形成覆盖红水河流域 桂江流域 贺江流域的6个骨干电厂及多个水电站构成的绿色能源产业链 [3] - 持续17年开展鱼类保护行动 累计放流超1300万尾珍稀鱼种 红水河流域增殖站培育12种特有鱼类 攻克3项关键技术 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 [3] 海上风电布局 - 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 为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自2024年1月并网后累计输送清洁电能超15亿千瓦时 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 节约标煤45万吨 [6] - 项目全容量投产后年上网电量预计超50亿千瓦时 可满足近50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带动产业投资超200亿元 [6] - 正在推进防城港项目F场址前期工作 计划形成装备制造为核心 配套海洋牧场 海水制氢等延伸产业的生态友好型产业集群 [6] 光伏发电创新 - 光伏总装机容量8.46万千瓦 年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 减排二氧化碳10.2万吨 可满足4.8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8] - 创新采用"光伏+"模式 包括厂区光伏 屋顶光伏 农光互补等差异化开发 实现"一地多用 效益叠加"的集约化发展 [8] - 正龙光伏项目形成"板上发电 板下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 实现清洁能源与现代农业双赢 [8] 陆上风电建设 - 在贺州市布局4个陆上风电项目 总装机容量550MW 预计年上网电量超11亿千瓦时 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0万吨 [10] - 八步仁义风电场已完成首台风机吊装 上程项目辅助建筑群初现雏形 平桂茶盘源和水口项目同步推进 [10] 抽水蓄能规划 - 贺州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十五五"重点实施项目 设计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 年上网电量约16亿千瓦时 年节约标煤50.36万吨 [12] - 项目将承担电力系统调峰 调频 储能等任务 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 进入筹备实施阶段 [12]
新闻联播丨感知生态之变 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
国家能源局· 2025-08-18 09:22
绿色生产力发展现状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2] - 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新能源产业链 为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2] 风电产业发展 - 风电叶片长度从40多米增至100多米 运输难度显著增加[4] - 风电建设基地从2015年3个增至2022年后新增8个 覆盖山区沿海和三北地区[4] - 近40%运输车辆出现在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4] 清洁能源装机规模 -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十年增长25倍 2023年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6] -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占全球比重从十年前的25%提升至33%[6] 绿色矿山建设 - 内蒙古煤矿部署3000多个传感器 实现山体形变毫米级监测和噪声实时捕捉[9] - 电动无人矿卡从0增至100辆 噪声显著降低 矿山生态修复吸引野生动物回归[9] - 全国已建成近5000家绿色矿山[11] 绿色制造体系 - 6000多家绿色工厂支撑全国超20%制造业产值[11] 绿色交通发展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2015年增长超60倍[13] - 京沪高速2015年首次全线覆盖充电桩 2024年几乎所有高速公路实现覆盖[13] 绿色产业全球地位 - 全球近80%绿色船舶来自中国[13] - 全球50%氢燃料电池产自中国[13] - 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规模突破11万亿元[13]
实业报国心 民族化工魂
中国化工报· 2025-08-18 03:50
公司历史与起源 - 公司前身为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 由中国氯碱工业先驱吴蕴初创立 开创中国氯碱工业先河[1][7] - 1929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家氯碱工厂天原电化厂 打破日本对盐酸原料的垄断[7] - 抗战期间内迁至重庆 1940年投产支撑后方军工 后于宜宾建立分厂成为关键化工补给点[15] 技术突破与产业地位 - 实现味精国产化并创立"天厨"品牌 打破日商"味の素"市场垄断[4][7] - 首创本体法聚氯乙烯等多项全国首家技术 获评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2] - 拥有800余项氯碱/钛化工/锂电材料专利 17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 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12] 产品与业务布局 - 从单一烧碱拓展至聚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水合肼等多元产品系列[8] - 建立"一体两翼"战略:以氯碱产业为主体 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两翼[21] - 掌握氯化法钛白粉及双轴取向聚氯乙烯管道两大核心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27] 绿色转型与创新发展 - 2005年获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推行绿色循环经济模式[12][21] - 布局锂电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新能源产业[21][26] - 建设数字化工厂 打造"氯—钛—磷—铁—锂"一体化循环产业链[27] 企业精神与文化 - 凝练"三创精神":创新无止境/无权威/无禁区 推动技术持续突破[8] - 传承抗战时期工业韧劲 从战时保障民生军工到新时代绿色化工先锋[18][24] - 践行"四个新天原"战略目标:绿色低碳/元素价值重构/精细管理/数字智慧[27]
我国绿色产业领跑全球
央视新闻· 2025-08-18 03:29
风电产业发展 - 风电叶片长度从40多米增至100多米 运输难度增加 [3] - 风电建设基地从2015年3个增至2022年后新增8个 覆盖山区沿海和三北地区 [3] - 近40%运输车辆出现在新疆和内蒙古等地 [3] 清洁能源建设成就 - 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十年增长25倍 2023年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5] -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占全球比重从25%提升至33% [5] - 库布齐沙漠建成光伏电站 甘肃建成3万面镜子的光热发电项目 [5] 绿色矿山智能化 - 内蒙古煤矿部署3000多个传感器实现毫米级山体监测 [8] - 电动无人矿卡从0增至100辆 矿山噪声显著降低 [8] - 全国已建成近5000家绿色矿山 [10] 绿色制造体系 - 6000多家绿色工厂支撑全国超20%制造业产值 [10] 新能源基础设施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2015年增长超60倍 [12] - 高速公路充电桩从2015年京沪全线覆盖扩展至2024年近乎全覆盖 [12] 绿色产业全球地位 - 中国供应全球80%绿色船舶和50%氢燃料电池 [12] - 绿色低碳产业总产值突破11万亿元 [12]
攻坚筑牢生态支点美丽湖北厚植发展“含绿量”
中国环境报· 2025-08-18 01:43
长江大保护与生态修复 - 宜昌市开展长江岸线整治修复总面积达118公顷 采用集约型建设和海绵建设理念 [5][17] - 湖北省建立3个长江干流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实现市县两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覆盖率双100% [6][18] - 武汉市建成华中首座全地下花园式净化水厂 占地2.9万平方米 黄孝河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V类标准 [10][19]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2024年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持续100%达标 长江汉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丹江口水库连续10年保持Ⅱ类水质 [11][12][19] - 实施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 建立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省级推进机制 [11][19] - 联合江西湖南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空气质量近3年明显改善 [6][20]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 2024年湖北省GDP达60012.97亿元 同比增长5.8% 以年均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经济增长 [8][12][21] - 长飞光纤通过碳配额抵押获贷470万元 购买1000万度绿电抵扣7153吨碳排放 设备改造后年省125万元并减排1000吨 [9][21] - 湖北省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建成全球最大碳配额规模注册登记结算机构 [23]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 全省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组织达2万余个 占比46% 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拥有110多支团队2.4万名志愿者 [13] -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发展16.2万"小水滴"志愿者开展巡库护水活动 [13] - "小豚大爱"项目获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蒋德新入选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