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搜索文档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 2025-08-07 03:54
美丽中国建设战略意义 - 建设美丽中国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 - 坚持生态优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 -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3] - 坚持人民至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 绿色转型进展 - 2024年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3.2% 较2012年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5] - 全国能耗强度比上年降低3.8%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5] - 全年回收利用废钢铁等10种主要再生资源超过4亿吨[5] -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3% 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000亿立方米以内[5] 生态系统建设成效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5亿亩 治理沙化土地1.05亿亩[6]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 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6] - 四大家鱼在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卵苗量达禁渔前的6.2倍 江豚种群数量止跌回升[6] - 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稳定在18%以上 首批设立5个国家公园[6]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 2024年中央层面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超过2000亿元[7] - 全国一半以上森林 草原纳入补偿范围[7] - 24个省份建立30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7] - 推动建成世界上投入力度最大 覆盖范围最广 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7] 未来工作重点 -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 完善碳考核 碳管控 碳管理制度[8] - 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8] - 统筹推进"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 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8] - 研究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基金 拓展补偿资金来源[9] - 创新生态综合补偿方式 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9]
这个夏天,我们一起楼下见
杭州日报· 2025-08-07 03:26
雁荡湿地的汪凯琴,二十七年来始终坚守在湿地保护一线。她不仅自费投入改造湿地环境,更运用 科学方法进行生态修复,为85种鸟类营造了理想的栖息地。这份不求回报的爱鸟情怀,让一片湿地重焕 生机。 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朱彭飞,二十多年如一日守护珍稀的中华虎凤蝶。他既注重科学保育,又积极 开展科普教育,通过蝴蝶工坊这个平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种子。这种将专业保护与 公众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让生态保护理念得以传承。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些成果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坚持与付出。在杭州 自然观察员证书颁发仪式上,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些绿色志愿者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 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关注生态环境,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方寸之间,蕴藏着万物共生的奇妙世界。近日,"自然在附近——探索楼下的生物多样性"第二期活 动正式启动。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四方携手,共同开启了一场发现家门口生态之美的奇妙旅程,描 绘出崭新的共建共享社区生态画卷。 启动仪式在绿意盎然的氛围中展开,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勾 ...
以更大力度治水兴水治林兴林 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西安画卷
西安日报· 2025-08-07 02:18
会议核心内容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 扎实做好新时代治水兴水 治林兴林各项工作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西安画卷 [1] -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扎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认真履行河湖长制 林长制责任 治水治林工作取得新成效 [1] - 以更大力度 更实举措治水兴水治林兴林 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 水资源管理 - 强化系统治水 落实好四水四定原则 持续保护水资源 改善水环境 优化水生态 加快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2] - 加快建立生态空间全覆盖 监管执法全链条责任落实体系 健全完善日常巡察 群众监督 快速响应的问题发现处置机制 [2] - 加强涉水涉林重点工程专业化全过程监管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 生态资源保护 - 强化林草资源保护 坚决当好秦岭卫士 加强鸟类等野生动植物保护 筑牢林草安全防线 不断拓展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2] - 聚焦问题症结深化体制改革 改进工作作风 [2] 防汛减灾工作 - 抓实抓细防汛减灾工作 统筹做好巡查排险 监测预警 应急准备 转移避险 救灾救助 确保安全度汛 [2] 工作落实机制 - 压实工作责任 在问题整改 协同共治上再加力 凝聚齐抓共管强大合力 [2] - 会议上观看了全市河湖四乱问题暗访片和林长制工作问题短片 通报了2024年工作情况并安排下阶段重点工作 [1] - 高陵区 阎良区总河湖长和灞桥区 蓝田县总林长分别发言 [1]
让硬核制造与诗意栖居共融——宁波高质量奏响新时代“两山”转化澎湃乐章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1:49
绿色能源转型与创新 - 中远海运集运在舟山港使用高硫生物燃料油减少船舶20%碳排放量 [7] - 大唐长大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年发电量满足11万户居民需求 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 [19] - 风电装机达153.1万千瓦 光伏装机达884.1万千瓦 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4.9% [21] 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 - 昌亚新材料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新材料替代玻璃包装 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 [7] - 家联科技将甘蔗渣转化为全降解餐盒 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1] - 三大国家级开发园区全部创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 污染物减排保持高水平 [21] 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 - 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新高 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国家二级标准 [8] - 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10.7公里 近三年完成矿山修复397.1公顷 森林覆盖率保持40% [12] -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99.5% 垃圾分类工作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22] 绿色金融与制度创新 - 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4573笔 交易额达5.83亿元 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账户 [12] - 探索绿色保险、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碳资信等绿色金融产品 [20] - 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 预计新增超3000家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11] 生态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 - 象山南部诸湾去年接待游客769万人次 村民户均增收2.3万元 [28] - 海曙区九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通过生态产业链带动山区致富 [28] - 滕头村形成20亿元规模生态经济集群 村民人均收入达8.5万元 旅游收入1.28亿元 [29]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2.9% 高于规上工业5.2个百分点 [21]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 实现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21] - 镇海炼化建成年产10万吨生物航煤装置 年减排量相当于停驶5万辆轿车 [21]
本报评论员:以监督推动制度落地见效|四论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1:48
政策框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清单和履职要求,并通过监督追责机制划定底线和红线,形成"知责—明责—履责—尽责"管理闭环 [1] - 规定设置专章监督追责条款,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有机衔接,明确5种追责情形,构建权责清晰、问责有力的监督体系 [1] 监督机制导向 - 监督需坚持目标导向,重点关注地方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项目布局等重大决策是否贯彻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和执行法律法规,防止不顾生态环境的盲目决策 [2] - 监督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优化等重点领域,推动解决绿色转型问题,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 [2] - 监督需坚持效果导向,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指标变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度及群众反映问题解决情况为核心检验标准 [3] 考核与激励 - 将监督结果充分运用于干部考核管理和选拔任用,把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重要方面,并加大考核结果应用和问题整改力度 [3] - 党委组织部门考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时须按规定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者严肃追责,对表现突出者予以激励表彰 [3] 政策目标 - 推动形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鲜明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积极性,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3] - 通过制度执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支撑 [4]
守护大美湿地
人民网· 2025-08-07 00:58
湿地保护成就与认证 - 中国新增上海崇明、浙江温州等9个"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1] - 湿地保护被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 - 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国家湿地公园达903处,保护240万公顷湿地 [5] 监督机制与执法成效 - 崇明区纪委监委通过参与项目论证、跟踪招投标等关键环节,护航71万亩湿地修复 [2][4] - 丹江口市纪委监委2024年查处湿地保护失职案例8起,处分12人,发出监察建议书6份 [7] - 盘锦市纪委监委严查湿地项目资金挪用,使当地成为丹顶鹤第三大自然越冬地 [8] 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 洞庭湖通过"洞庭清波"监督行动,拆除矮围鱼池,恢复候鸟栖息地功能 [3][11] - 杭州阳陂湖湿地遵循保护优先原则,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生态移民等核心任务强化监督 [9] - 南县天星洲湿地从违规开发到生态旅游区转型,形成"监督清单+整改清单"工作机制 [11] 创新保护模式 - 常熟市构建"保护、管理、科研、教育、补偿"五重体系,探索经济发达地区湿地保护路径 [10] - 杭州钱塘区推出"护鸟指数"评价体系,将护鸟责任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制度约束 [10] - 崇明西沙湿地将廉洁文化融入景区建设,通过"三亭一塔"实现生态与人文协同发展 [11] 行业挑战与对策 - 监管存在部门职责交叉问题,部分地区仍存在围湖造田、违规开发等现象 [6] - 基层执法能力薄弱,湿地修复科学性和系统性需加强,多部门协作机制待完善 [7] - 项目审批、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环节成为廉洁风险高发领域 [6][8]
用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经济日报· 2025-08-07 00:50
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 -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修订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 行政法规100多件 形成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的法律法规体系[2] - 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2] - 2014年以来人民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00多万件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2] 当前生态环境治理挑战 - 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 根源性 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资源压力较大 环境容量有限 生态系统脆弱的国情没有改变[3] -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 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 负重前行的关键期[3] - 需深化相关领域改革 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3] 法治保障体系建设方向 - 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 解决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问题[4] - 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水平 解决执法不规范 不严格 不透明 不文明以及不作为 乱作为等突出问题[4] - 构建绿色司法保护体系 发挥环境公益诉讼作用 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基金[4] 制度框架与法治思维应用 - 形成源头严防 过程严管 损害赔偿 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2] - 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 - 运用法治思维协调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立法固化改革措施 以法律制度创新引领变革[3][4]
李宏伟:用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经济日报· 2025-08-07 00:02
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 -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修订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 行政法规100多件 形成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的法律法规体系[2] - 建立源头严防 过程严管 损害赔偿 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 包括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2] - 2014年以来人民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00多万件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2] 当前生态环境挑战 - 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 根源性 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资源压力较大 环境容量有限 生态系统脆弱的国情没有改变[3] -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不牢固 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 负重前行的关键期[3] - 需深化相关领域改革 通过立法固化改革措施或通过法律制度创新引领变革[3] 法治保障实施路径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提高立法质量效率 解决部门化倾向和争权诿责问题 加强人大法治建设和实施监督[4] - 提升执法水平 重点解决执法不规范 不严格 不透明 不文明及不作为 乱作为等突出问题[4] - 构建绿色司法保护体系 注入绿色发展理念 发挥环境公益诉讼作用 解决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4] - 加强守法教育 弘扬法治精神 提升全民生态与法治意识 通过环境信息公开 信用监管体系 污染责任保险等方式管控风险[4]
俞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经济日报· 2025-08-07 00:02
当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要着力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重点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问题,让城 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因地制宜推广浙江"千 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 体,让广大农村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俞海)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 祉的优先领域。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是直接回应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 体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向污染宣 战,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 性成就,人民群众生 ...
李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8-06 23:54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 作对两者关系作出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 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这为 我们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 态环境和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深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 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生态文 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刻阐明怎样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 问题,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