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icon
搜索文档
Vlog | 沿着公路瞰新疆:穿越浩瀚沙海——塔里木沙漠公路
新华社· 2025-09-27 03:27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在这片浩瀚沙海 0:00 一条蜿蜒522公里的公路 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迹 作为我国首条贯穿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等级公路 塔里木沙漠公路不仅创造了 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更为后续建设的沙漠公路提供了范本 从草方格固沙 到太阳能滴灌系统的全面应用 从引进460多种植物只存活200多种 到把生物防沙技术 推广至非洲、中亚等地 这条公路不仅见证了"绿色"的生长 更见证了守护者们数十年的坚守 诠释着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的深刻内涵 策划:丁建刚 王建华 编导:李笑 记者:孟涛 胡虎虎 张可任 李笑 鸣谢:塔里木油田 库车市委宣传部 天空之眼无人机创新工作室 中国故事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新疆分社 联合制作 责编:李磊、卢思宇 ...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09-26 22:17
9月22日至2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 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代表参会。 这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本届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展示我 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为全球环境治理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为'人与生物圈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 划"秘书长安东尼奥·艾伯鲁表示,中国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 网络,其中的许多保护区已成为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全球典范。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单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表示,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肩,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 标和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 中国生物圈保护工作一直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中国开发了集图像、声纹及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 能识别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智能终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 ...
碧水新颜启迪江河之治——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长江治理
新华社· 2025-09-26 14:32
长江治理历史性成就 - 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82.3%提升至目前超98% 干线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水质 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7] - 形成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 汽车 家电 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0亿吨 稳居世界内河第一位[7] - 构建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 沿线约5万个雨水情监测预报站点全自动化实时监测 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10] 科学治江方略体系 - 坚持生态优先 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理念[13] - 坚持辩证统一 运用全局视角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五大关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14] - 坚持区域协同 通过纵向统筹管理和横向区域协同 形成全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14] 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 - 系统性保护长江文化 形成主轴引领 七大文化片区联动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8] - 依托丰富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实现人水相依的和谐发展[10] - 通过生态改善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 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15] 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 - 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提供新样板 推动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确保治理有效率 成果可持续[19] - 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 超越工业文明掠夺性发展 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20] - 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参考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展现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22] - 通过大河文明对话研讨会等活动 推动世界江河文明交流互鉴 上升到文化和哲学高度[23]
从黄金水道到文明桥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5 22:52
长江源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这些天然湿地为黑颈鹤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 2025长江文明论坛展示的"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局部)。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清代"白鹤梁"题刻。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文 德摄 埃及罗达岛尼罗尺。 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摄 长江江畔,当河姆渡居民播种稻田、凌家滩先民琢玉成器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也在萌芽、生 长。 公元前4000年左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滋养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苏美尔人以削尖的芦 苇秆为笔、泥板为纸,刻下记录城邦管理智慧的神秘符号,楔形文字由此诞生。 尼罗河畔,古埃及人用双手创造了工程奇迹。宏伟的金字塔拔地而起,庄严的狮身人面像静静矗立。 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城市已规划出网格状街道,配备了排水系统,建起功能明确的 公共粮仓,展现出高度的城市文明形态。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今天,我们探寻长江的文明脉络,就要将长江文明置于世界大河文明的谱系 中,理解其世界坐标。各大河文明,不仅是各美其美的璀璨星点,更将通过交流互鉴,在联通与融合中 走向美美与共。 一道智慧的长河 "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 在重庆市涪陵区,长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闭幕 发布战略行动计划与《杭州宣言》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9:0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西蒙娜-米雷拉·米库列斯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莉迪亚· 亚瑟·布里托分别致辞,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感谢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及杭州市为本届大会的成功举 办所提供的全面保障和周到服务。她们呼吁全球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性挑战,协 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杭州市"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授予杭州市临安区"全球人与 生物圈计划绿色发展实践地"称号。(完) 中新网杭州9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 保护区大会9月25日在杭州闭幕。大会凝聚各方共识,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 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与《杭州宣言》。 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闭幕,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战略行动计划与《杭州宣 言》。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本届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开幕式后陆续举办1场部长论坛、5场全体会议、17场 区域网络会议、76场边会和平行论坛,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嘉宾和 ...
钱塘江畔新家园,值得“蛏”赞
杭州日报· 2025-09-25 03:3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我的家族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2023年的那个春天,一群特殊"访 客"的到来,打破了我的认知。他们轻轻地搅动我藏身的江底泥沙,用细密的网小心翼翼地探寻。当我 被轻轻托出水面时,我听到了他们压抑着的兴奋低呼:"快看!是这个吗?""像!很像!"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比对和显微镜下的审视,他们最终确认了我的身份——中国淡水蛏。原来,这里 是杭州市滨江区的钱塘江畔,我竟在这样一座现代城市的脉搏边,安了家。 我虽渺小,却是水域健康的"活指标"。能在此安家,正说明这片江水与沙泥,刚好构成了我们理想 的"宜居小区"——水质需达Ⅲ类以上,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pH值最好稳定在6.8—7.5之间。同时, 水流相对平缓,底质须是柔软的泥沙,这样我才能斜斜掘穴,筑一个比身体更深的安居之所。平日里, 我就竖藏其中,伸出"水管"滤食水中的硅藻与单细胞藻类,享受美味大餐。 我的存在,也向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传递着一个无声的喜讯:看,人与自然,可以如此和谐地比邻 而居。愿未来的钱塘江滨江段,不仅有高楼广厦,也有我们家族在清水沙泥中悠然生长的痕迹。 中华淡水蛏 我是一只中国淡水蛏。是的,您没看错,是"淡水"蛏。我和你们餐 ...
以湿地为纸 合作为笔,《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盐城倡议》正式发布
扬子晚报网· 2025-09-25 02:32
9月24日下午,在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上,《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盐城倡议》正 式发布,将会议的共识转化为可落地、可推进的行动纲领,为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盐城倡议》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倡议。一是坚定践行全球可持续发展 使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滨海湿地保护为支点,深度融 入气候行动、海洋生态治理等全球倡议,推动国际规则与地方实践的有机衔接,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 生态治理体系注入城市力量。二是大力激活绿色经济动能,共绘产城共生新图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机制,培育滨海绿色产业生态圈,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与新兴产业生态化布局双向发力,让湿地保 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样板。三是持续深化城市协同创新,共拓 生态治理新范式。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全球实践,定期开展高层对话,发布最新成果和实 践案例,加强生态修复、蓝碳增汇等领域的知识共享与联合攻关,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工具 箱。四是全面厚植全民生态根基,共享绿色发展新红利。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深化自然教 育普及 ...
由“四感”品菌香(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9-24 23:22
体验感,同样能成为一隅特产。 在树根草窝的褶皱里,在氤氲升腾的雾气里,在连接山野的屏幕里,小小菌子诉说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故 事、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雨后山林,裹着清冽水汽,被唤作"野生菌猎人"的村民挎着竹篮,拨开带露的枝叶,在腐殖土与落叶的 间隙细细搜寻。指尖轻捏菌柄,拔出土壤,惊讶声传来:"是松茸!"网络相联的远方,屏幕中弹幕也相 和着:"云采菌啦!" 如今,"上山采菌"成为云南递出的新名片。菌子虽小,满含幸福味道。为何这样说?可从"四感"中品 到。 无论进山林还是在"云端",采蘑菇都成为一种特色体验。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山民带领人们 在落叶堆里破译松茸生长的"自然暗号";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村民将鸡枞菌与白蚁共生的生态奥 秘娓娓道来。网友们通过直播间的镜头观察干巴菌的菌褶,游客则在享用长桌上的菌子宴,感受着山间 风味。一份份独特的生态文化体验,沉淀为有回甘的情感记忆,让菌产业贯通农文旅,牵起实物消费与 服务消费。 氛围感,让网络流量成为发展增量。 山脚下的农家乐里,用刚采下来的菌子和土鸡熬制的鲜汤正咕嘟咕嘟冒泡,清晨的山间弥漫鲜美之味; 采菌旺季,"菌向导"带领拾菌团队辨 ...
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开幕杨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信长星关志鸥诺里斯·卡尔米特李金华致辞许昆林主持
新华日报· 2025-09-24 23:1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作 主题演讲。 会上发布了《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第二 批),举行了全球滨海论坛新伙伴加入仪式,并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 23日晚,许昆林会见了出席论坛的部分外宾,表示将不断完善论坛机制、提升论坛品质,打造传播 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绿色发展实践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全球滨海地区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9月24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出席开幕 式并致辞。省委书记信长星、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瓦努阿图渔业海洋事务部部长诺里斯·卡尔米 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金华致辞。省长许昆林主持。 杨震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 径,深刻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在"两山"理念科学指引下,中国积极推进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 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发展面临重要关口, 滨海生态治理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应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立陆海一体的生态治 ...
【新华社】和谐共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新华社· 2025-09-23 02:56
9 月 22 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9 月 22 日,代表在参观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设置的儿童画国际巡展。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4 月 2 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横塘村,油菜花田与村庄、公路、群山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无 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剑欢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表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日益体现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同时在应用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 在国际社会分享推广。 九月的杭州,世界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见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20世纪中叶,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峻。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 划"(MAB),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跨部门合作,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善人类生计的平衡之道。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其全球网络,正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理念落地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是自然保 护地,更是探索人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