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

搜索文档
搭建跨行业深度对话平台,服贸会展联走入北京中德产业园
北京商报· 2025-07-04 07:55
服贸会展联活动概况 - 服贸会展联举办北京中德产业园参观活动 吸引50余家电子通信 智能制造 能源环境 教育服务 人力资源 法律服务领域企业参与[1] - 参与企业包括华为 北京银行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高拓石油 国电高科等各行业龙头企业[1] - 重点考察莱茵科斯特中国区运营总部与博世工业4 0创新中心两家标杆企业[1][3] 北京中德产业园发展 - 产业园领导介绍发展规划及2025年服贸会招商引资政策[3] - 莱茵科斯特展示自动化工业生产场景 重点介绍智能制造双跨创新中心 中德产教融合基地 人才资本银行三大发展理念[3] - 博世工业4 0创新中心展示汽车 工业技术 消费品 能源建筑四大领域智能制造成果 分享德国工业4 0本土化实践经验[3] 服贸会展联平台价值 - 活动促成展联成员与德国数字科技企业跨行业深度对话 推动跨界合作[4] - 展联成员包含电信 医疗 工程 环保等领域500强及龙头企业 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行业号召力[4] - 平台以商业资源高效转化为核心 帮助成员突破资源壁垒与发展瓶颈[4]
从抓薯片到玩手机,这款传感器凭什么让灵巧手通吃全场景抓取?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4 02:26
工业4.0与人工智能融合下的机器人技术演进 - 机器人正从"程式化执行"向"环境自适应"演进,灵巧手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操作的关键设备 [1] - 触觉感知能力不足限制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 [1] - 苏州航凯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先进的触觉传感器解决方案,其多模态触觉传感器为机器人灵巧手提供精准感知能力 [1] 航凯微电多模态触觉传感器的五大优势 - 传统触觉传感器存在单一模态、迟滞、非线性差、低动态响应速度、批量一致性差、耐久性不足等问题 [2] - 航凯微电传感器采用三维力感知矢量重构算法、切向分量瞬时检测滤波算法、触觉融合算法,能精准解耦力矢量、感知瞬时切向力及运动方向 [2] - 高精度测量:20N量程范围内最小可分辨力达0.01N,能敏锐捕捉细微外力变化 [3] - 多模态感知:具备正压力、切向力、滑觉、接近觉感知功能,配合温度传感器实现全面触觉反馈 [4] - 快速响应:采用IIC通讯协议,最高输出频率300Hz,精度优于2% [5] - 小型化设计:体积小巧便于集成到各种设备 [6] - 性能稳定:承受10N、100万次以上按压后仍保持高性能 [7] 专利技术与应用场景 - 航凯微电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多维力触觉自适应抓取的灵巧手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9] - 结合自研自适应抓取算法后,灵巧手能自动调整抓取力度和姿态,完成全场景自适应操作 [8] - 在工业抓取、精密操作等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与广泛适配性 [9] 机器人行业相关企业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等13家企业 [14] - 医疗机器人企业包括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等12家企业 [16]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等21家企业 [17] - 具身智能企业包括跨维智能、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等18家企业 [18]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等25家企业 [19]
研判2025!中国工业铝型材行业政策汇总、产业链图谱、生产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光伏型材占工业铝型材总产量的33.7%[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1 01:16
工业铝型材市场概况 - 2024年中国工业铝型材产量达1170.5万吨,同比增长23.21%,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光伏型材(33.7%)、新能源汽车型材(12.0%)、3C型材(9.0%)、建筑模板型材(2.6%)和轨道交通车体型材(0.9%)[1][9] - 汽车轻量化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推动铝型材在车身结构、电池托盘等部位的应用深化,同时光伏组件生产需求旺盛带动铝边框及支架需求增长[1][9] - 行业企业加速产能扩张,产品质量和产量均取得重大突破[1][9] 政策支持 - 2024-2025年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支持工业铝型材行业绿色转型,包括《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要求到2027年再生铝产量达1500万吨以上,国内铝土矿资源单增长3%-5%[4][6] -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再生金属供应占比目标24%以上,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6] - 政策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推广短流程工艺技术,支持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4][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铝土矿、再生铝及生产设备,中游为工业铝型材加工,下游覆盖光伏、新能源汽车、3C、建筑模板、轨道交通等领域[7] - 再生铝通过回收废旧铝制品熔炼再生产,成为重要原料补充方式,有助于降低成本和减少能耗[7] 竞争格局 - 行业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2024年SMM发布工业铝型材企业二十强榜单,包括丛林铝业、鼎镁科技、和胜股份等企业[11][13] - 代表企业丛林铝业拥有15条大型铝挤压生产线,产品应用于轨道交通、轻量化商用车等领域,客户包括中国中车、阿尔斯通等[14] - 鼎镁科技2024年工业铝材业务收入6.56亿元,占总营收44.01%,具备全流程生产工艺体系[16] 发展趋势 - 工业4.0推动智能化生产线引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18] - 再生铝在原料中占比将持续提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并减少对原生铝依赖[18] - "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拓展东南亚、中东、欧洲等海外市场[18]
伊之密(300415):公司动态研究报告:技术双引擎驱动装备升级,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华鑫证券· 2025-06-28 08:4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伊之密依托技术创新,高端注塑机和超大型压铸机技术取得突破,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有望受益于工业4.0升级与下游高端需求扩容,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4][5][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高端注塑机技术进阶 - 下游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需求扩张驱动行业增长,中国塑料机械出口额占全球近20%,本土企业推动行业向精密化等方向升级 [4] - 伊之密2024年推出第六代A6系列高端智能注塑机,全电动注塑机持续增长,产品系列完善,进口替代空间大 [4] - 公司2024年蝉联中国塑机制造综合实力40强第2名及塑料注射成型机行业18强第2名,A6系列获海外客户高度认可 [4] 超大型压铸机技术突破 - 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大型复杂压铸件需求激增,超大型压铸机成为核心装备 [5] - 伊之密推出LEAP系列大型压铸机,成功研制7000T、9000T超重型机型,提升了压铸件质量和稳定性 [5] - 公司与头部企业合作,在全国压铸机行业排名靠前,技术与客户网络驱动其卡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机遇 [5] 全球化战略推进 - 伊之密业务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超40家海外经销商,2024年外销收入13.95亿元,同比增长27.45% [6] - 公司进行海外产能建设,美国、印度、墨西哥工厂有不同功能,预计墨西哥工厂2025年投入使用 [6] - 以双品牌协同和本土化深耕为驱动,推进注塑机、压铸机等业务发展 [7] 盈利预测 - 预测公司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为62.33、73.91、86.09亿元,EPS分别为1.56、1.86、2.19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2.8、10.7、9.1倍 [8] 财务数据 |预测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主营收入(百万元)|5,063|6,233|7,391|8,609| |增长率(%)|23.6%|23.1%|18.6%|16.5%|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608|729|872|1,026| |增长率(%)|27.4%|20.0%|19.6%|17.6%| |摊薄每股收益(元)|1.30|1.56|1.86|2.19| |ROE(%)|20.2%|20.9%|21.6%|21.8%|[10]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展示了公司2024 - 2027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包括流动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 [11]
亚威股份: 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募集说明书(申报稿)
证券之星· 2025-06-27 16:12
发行方案核心内容 - 本次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128,235,074股,占发行前总股本的30% [2] - 发行价格为7.21元/股,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80% [2][3] - 扬州产发集团将以现金方式认购全部发行股份 [2] - 发行完成后扬州产发集团持股比例将达18.91%,成为控股股东,扬州市国资委成为实际控制人 [4][19] 募投项目规划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伺服压力机及自动化冲压线生产二期项目(投资额30,366万元)和补充流动资金 [4] - 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产3.17万吨大型精密结构件产能 [11] - 预计项目达产后每年新增折旧摊销1,427.27万元,占预计营业收入比重4.08% [10] 行业竞争格局 - 金属成形机床领域国际龙头包括德国通快、舒勒和日本天田,国内主要企业有扬力集团、济南二机床等 [35] - 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呈现分散格局,大族激光、华工科技等在通用市场领先,海目星等在细分领域差异化竞争 [35] - 行业存在技术(数控系统依赖进口)、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和资金(设备投入大)三大壁垒 [40][41][42] 行业发展趋势 - 金属成形机床向高自动化、成套化、柔性复合化方向发展,与数字孪生、AI等技术加速融合 [30][31] - 激光加工设备厂商积极布局出海,2024年中国激光设备全球市场份额达56.6% [32] - 智能制造行业规模2023年超3.2万亿元,预计2029年突破7.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6% [29] 财务数据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30亿元、19.28亿元和20.57亿元,金属成形机床收入占比64.77%-70.41% [48]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48.04万元、9,885.45万元和7,500.09万元,波动较大 [9] - 综合毛利率维持在22%-24%区间,存货规模从10.80亿元增至13.88亿元 [9][11]
破局大负载协作!行业最快30kg大负载协作机器人,来了!
机器人圈· 2025-06-27 10:05
行业动态 - 2024年协作机器人销量首次突破3万台,同比增长28%以上,20kg及以上大负载机型密集发布,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5] - 工业机器人领域长期存在大负载与高速度难以兼得的技术瓶颈,30kg级机器人关节速度大多在200°/s以下,300°/s以上速度的机型负载能力不足15kg [3] - 工业4.0时代柔性生产成为制造业发展趋势,传统大负载设备因体积庞大、结构笨重在柔性生产线中适应性差 [8] 产品创新 - 越疆CR 30H实现30kg负载与300°/s关节速度的突破,成为30kg负载级别中最快的协作机器人 [3][4][5] - CR 30H搭载HyperMove运动控制算法,单机效率较同类提升20%,搬运/码垛节拍达10箱/分钟,双吸模式可提升产能50% [5] - 产品采用96V中压伺服驱动技术,动力提升50%,发热降低20%,零部件数量减少30%,IP67高防护等级 [6] - CR 30HT是行业首款30kg负载级别内置扭矩传感器的机型,支持单手拖拽示教,编程效率提升90% [9] 技术优势 - CR 30H满载抖动幅值<0.3mm,配备先进振动抑制算法,有效降低全速满载振动 [5] - 关节刹车采用电磁抱闸,断电瞬间末端下落位移<1mm [6] - 本体自重较同类工业产品降低50%,更易于集成到不同产线布局 [9] - 关键部件通过10万次循环认证,历经160+道装配工序和200+项性能测试 [14] 应用场景 - 适用于食品整箱码垛、汽车轮毂、电池模组、重型金属工件转运等中大型工件处理 [11] - CR 30H-Food洁净版通过国际NSF认证,满足食品、医药等行业安全生产规范 [12] - CR 30HT触控版实现柔顺拖拽示教和灵敏碰撞检测,提升装配、检测等环节协作效率 [12] 市场表现 - 越疆全球部署超8万台机器人,服务覆盖20万+用户,包括比亚迪、奔驰、保时捷等世界500强企业 [13] - 产品获得全球40个经济体的50+项权威认证,市场准入覆盖180个国家和地区 [14] - 中国大陆市场首推全系列三年质保政策,关键零部件90%自研,国产化率达100% [14]
工业4.0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及案例
36氪· 2025-06-27 02:54
工业4.0的核心概念 - 工业4.0将物理机器与数字工具(人工智能、传感器、云设置)连接起来,实现无缝协作,颠覆传统制造业 [1][2] - 人工智能是工业4.0的核心大脑,能够处理海量数据、预测故障并快速创建定制产品,精度达99.9% [1][2] - 智能制造将老式工厂改造成互联互通、自我改进的系统,机器能够自我调整并优化生产流程 [1][2] 工业4.0的运作方式 - 实时调整:人工智能监控生产环节,快速介入并重新校准机器,确保持续运行和最佳效率 [2] - 预测性维护:传感器捕捉微弱信号,人工智能筛选信息并提前发现问题,避免故障 [2] - 协作机器人(Cobots):机器人与人类配对,在人工智能引导下感知环境并实时响应,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2] - 定制化生产:人工智能快速重定向机器人,无缝切换至定制订单,实现零差错生产 [2] - 自我调整:人工智能从小错误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减少浪费并适应新需求 [2] 工业4.0的实际应用案例 西门子(德国安贝格工厂) - 预测系统检测电机异常振动,提前更换部件,将质量检测时间缩短95% [4] - 机器人自主发现缺陷,速度远超人类,工厂精度达99.9% [1][4] 特斯拉(美国) - 机器学习预测性维护减少意外机器故障30%以上,降低停机时间 [5] - 人工智能质量检查利用计算机视觉发现微观缺陷,确保严格公差和一流车辆质量 [5] - 全自动驾驶(FSD)系统通过车身摄像头传输数据,实现车辆自主行驶 [5] - 电池优化技术迭代改进,最大化续航里程效率并降低能耗 [5] 海尔(中国合肥工厂) - 人工智能系统将缺陷率降低58%,人均效率提高49%,单位制造成本降低22% [8] - 机器人和摄像头处理高精度任务,每年减少447,600吨二氧化碳排放 [8] - 合肥工厂被评为2023年全球首个家用中央空调灯塔工厂 [8] - "智能家居大脑"整合140个产品类别和1.3亿台设备,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生态系统 [8] - HomeGPT获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四级评级,实现家电线下高精度决策 [8] 工业4.0的未来趋势 - 人工智能将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设计,例如丰田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试验实时草图绘制 [12] - 韩国计划2028年前投资22亿美元建设自动化工厂 [12] - 未来人类将专注于创造力和战略,机器实时处理执行 [12]
研判2025!中国热工装备行业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竞争梯队及未来前景展望:高端应用需求日益增长,国产热工装备发展迅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7 01:18
行业概况 - 热工装备是通过热加工技术改变材料性能的专业设备,涵盖机械、电气、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技术[1][2] - 行业应用领域从金属材料拓展到非金属材料,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下游行业高速发展[1][7] - 2024年市场规模达1275.1亿元,较2020年增长6.85%,预计2025年将超1300亿元[1][7]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包括耐热钢、耐火砖、碳纤维、真空泵、PLC等[3] - 中游为制造环节,代表企业包括楚江新材、力聚热能、顶立科技、晶升股份等[3] - 下游应用覆盖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九大领域[3] 产品与技术 - 主要产品包括锅炉、汽轮机、热交换器,2024年热交换器市场规模达929.3亿元(占总量72.9%)[9] - 高端装备如碳纤维热工装备国产化率突破50%,但2300℃以上超高温设备仍与国际存在差距[6][7] - 关键技术突破包括超大型智能化碳纤维装备,打破西方封锁[7]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企业超1000家,规上企业仅100余家,年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约10家[11] - 高端市场由外资主导,国内仅北方华创、顶立科技等少数企业具备竞争力[13] - 外资代表包括法国ECM(晶体生长炉)、德国易普森(真空炉)、日本岛津(烧结炉)[14] 重点企业表现 - 力聚热能2024年营收10.65亿元(同比-11.6%),主营真空相变锅炉[14] - 晶升股份2024年营收4.25亿元(同比+4.78%),专注半导体级单晶硅炉/碳化硅炉[16] 发展趋势 - 智能化:AI算法、物联网技术应用使能耗降低18-23%,数字孪生技术普及[18] - 绿色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业余热回收技术加速商业化[19] - 高端定制化:大尺寸/高真空设备需求增长,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商转型[20]
向“智”升级 中德加强智能制造领域合作
新华社· 2025-06-26 12:24
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成果 - 对接会促成28个贸易投资项目 总金额超68亿元 涉及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 生命健康 节能环保 人工智能等产业 [2] - 近100家德国企业及机构参与 包括宝马 西门子等龙头企业 [2] - 伍尔特电子已为江淮汽车等中国企业提供电池管理系统 智能控制器等产品 并与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合作研发智能产品 [2] 中德企业合作模式升级 - 合作模式从"技术引进"转向"联合创新"和"双向赋能" 形成全球智能制造协同范本 [2] - 55%在华德企预计中国竞争对手将在5年内成为行业创新领导者 半数德企计划通过中国伙伴提升竞争力 [3] - 通快集团与中国合作伙伴突破铜铝合金材料技术瓶颈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超2000种激光工艺 [3] 中德产业互补优势 - 德国企业强项:流程创新性 系统性 长期技术积累 [4] - 中国企业优势:供应链 发展速度 灵活性 思维开放性 [4] - 飞沃科技与德国Heggemann合作 融合中国低成本高效率与德国高质量精益生产 专注航空核心部件制造 [5] 中德合作生态建设 - 宝马中国接入DeepSeek 深化AI生态布局 此前已与阿里巴巴达成AI大语言模型合作 [5] - 法兰克福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投用 推动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成果 [5] - 安徽建成4个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 吸引大众汽车等100多家德企入驻 [5] - 湖南出台政策 对德资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 专项扶持对德合作园区建设 [5]
研判2025!中国电磁制动器行业发展历程、市场规模及进出口分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6 01:32
行业概述 - 电磁制动器是一种利用电磁力实现制动、停止或保持轴或回转体运动的装置,核心原理是通过电磁效应工作,通电时产生磁场实现制动,断电时解除制动 [2] - 电磁制动器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响应灵敏(0.3秒)、寿命长久(500万次启停)、使用可靠、易于远距离控制等优点 [2] - 按制动方式可分为通电制动型和断电制动型电磁制动器 [2]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电磁制动器行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21世纪初规模化阶段、21世纪初-2010年国产化替代阶段、2010年至今智能化与绿色化阶段 [4] - 1998年北京地铁1号线首次引入电磁制动技术,推动行业规模化发展 [4] - 2010年后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成电子控制单元(ECU),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故障预测和自适应调节 [5] - 节能环保政策推动下,研发出永磁同步电磁制动器(能量回收效率90%以上)和复合电磁制动器等节能产品 [6]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铁、铜、铝等金属材料,橡胶、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以及电磁铁、摩擦片、制动盘等零部件 [8] - 中游为电磁制动器生产制造环节 [8] - 下游应用于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电梯、矿山、冶金、船舶等领域 [8]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电磁制动器行业市场规模为216.95亿元,同比增长9.08% [10] - 2025年1-4月,中国电磁联轴节、离合器及制动器进口数量1148.50吨(+14.65%),进口金额2.40亿元(+9.36%);出口数量4220.02吨(+6.44%),出口金额3.55亿元(+4.97%) [12]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亚太股份(002284):国内汽车制动系统行业龙头企业,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2.58亿元(+23.15%),归母净利润1.00亿元(+65.35%) [15] - 华伍股份(300095):国内工业制动系统领域领军企业,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78亿元(+15.08%),归母净利润0.10亿元(-40.99%) [17] - 瑞迪智驱(301596):自主研发的电磁制动器是中国主流制动器品牌之一,IPO拟募集资金3.57亿元用于电磁制动器扩能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 [15]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与产品高端化:聚焦永磁同步技术、复合材料应用及智能化控制,开发高效率、低能耗的电磁制动系统 [19] - 应用场景多元化: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风电、矿山机械、智能家居等新兴场景成为新的增长点 [20][21] - 产业链整合与国际化竞争:龙头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形成闭环生态,加速国际化布局拓展全球市场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