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工业用地前期开发项目获批
新京报· 2025-08-23 10:07
项目进展 - 怀柔新城0101街区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工业用地前期开发项目实施方案获得区政府正式批复 标志着项目迈入全面实质性推进阶段 [1] 项目定位与功能 - 项目重点承接怀柔科学城科研成果转化任务 打造集创新、中试、办公功能于一体的硬科技产业园区 [1] - 项目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优质空间载体 通过提供低租金产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1] 区域经济影响 - 项目将增加产业孵化空间 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助力高新技术人才储备 [1] - 项目推动怀柔老城区产业高效高质转型升级 提升怀柔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1]
50家新型研发机构会聚山东产研院,共探高质量发展路径
齐鲁晚报· 2025-08-22 10:44
会议概况 - 山东产研院于8月21日在济南组织召开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邀请省内外近50家新型研发机构的100余名代表参与研讨[1] 新型研发机构定位与挑战 - 新型研发机构是区别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全新组织形式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速科技与产业融合 致力于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并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3] - 机构面临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和赋能产业技术发展的共同命题 需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3] 专家政策与理论指导 - 专家从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财政政策导向及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角度分享研究成果 包括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等多位重量级专家[3] - 吴江提出产业创新需新型研发机构充当高校与产业转化桥梁 重点围绕中小企业提供科研、人才与资金服务 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服务生态[5] 实践经验分享 - 国内外机构管理者分享实战经验 涵盖国际化运作机制借鉴(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地方落地实践(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及省内机制创新探索(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5] 合作与发展方向 - 新型研发机构需通过区域间及机构间开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会议聚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生态构建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等议题[7] - 山东产研院将发挥平台优势推动机构健康发展 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方案[7]
党建聚合力  创新加速度(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8-18 22:31
测算数据、分析成分、检验性能……对广东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党委委员、研究员,非晶材料课题组 负责人柯海波来说,通宵达旦的连轴转已成常态。 "团队负责的研究正进展到关键阶段,党员理应挑起重担。早一天攻克难点堵点,就能早一天见到成 果,推动产学研转化。"柯海波说。他带领的团队,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实验室署名论文50余篇,申 请发明专利8项。 在先进材料领域,实验室轻元素材料团队科研骨干、党员付莹带领团队广泛调研,找到技术入股的新 路,团队孵化的产业化公司通过"技术+资金"方式,并购了尼轩电子等当地企业,帮助企业走出了长期 依赖国外技术和原材料的困局。"该企业过去因产能体量、技术等因素,一直难以同优质客户达成合 作。并购重组后,企业获得了技术、资金、平台等支持,营收实现翻倍增长。"付莹说。 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室党委与松山湖直属机关党委、松山湖"两新"党委合作,共同开展"党建引 领、科技助企"产学研专项行动,对接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先后引进27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 化38家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超12亿元。 "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实验室建设和科研攻坚的助推器,努力 推出更 ...
中国抗体-B(03681)与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订立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智通财经网· 2025-08-12 10:28
公司战略合作 - 公司与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订立为期三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合作聚焦生物医学领域联合研发 [1] - 合作协议旨在加速创新药物发展并推动全球范围内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并以资源共享及高效沟通为核心框架 [1] - 合作使公司可直接利用研究院的实验室设施 实验动物供应资源(尤其非灵长类动物)及数据资产 此乃推动创新药研及研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1] 合作方背景 -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为中山大学设立的研究机构 于2024年2月8日在香港成立 [1] - 研究院致力于高端学术研究 跨学科合作 并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在科技 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 战略意义 - 董事会认为此项合作构建互利共赢框架 有助于推动增长并确保长期可持续性 [1] - 合作与公司推进在研创新药组合发展战略相符 [1]
中国抗体-B(03681.HK)与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订立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于生物医学领域进行联合研发
格隆汇· 2025-08-12 10:08
合作框架 - 公司与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订立为期三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聚焦生物医学领域联合研发 [1] - 合作以项目驱动模式开展 以资源共享及高效沟通为核心框架 [3] 联合研发内容 - 开展联合研究工作 包括发现研究 靶点阐释及严重疾病动物模型开发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负责提供实验场地和动物 [2] - 公司可使用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位于深圳福田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被正式指定为联合实验室 [2] -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关键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包括与香港卫生署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法规咨询 确定临床试验地点及开展动物研究 [2] 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 - 公司负责挑选至少一个候选药物用于美国及中国的IND申请及临床研发 并承担试验设计 执行及资金筹措 [2] - 合作旨在加速创新药物发展 推动全球范围内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3] - 促进与牛津大学在生物医学研究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 通过培训计划和人员交流提升研发专业知识 [3] 资源协同与战略意义 - 集团可直接利用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的完备实验室设施 实验动物供应资源(尤其非灵长类动物)和宝贵数据资产 [3] - 合作构建互利共赢框架 有助于推动增长并确保长期可持续性 与公司推进在研创新药组合发展战略相符 [3] - 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双方资源和专业知识优势 产生协同效应 符合公司及其股东整体利益 [3]
1.33亿元!华中科技大学采购大批仪器设备
仪器信息网· 2025-08-11 04:00
采购计划概览 - 华中科技大学近期发布35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33亿元,涉及相位噪声分析仪、金相显微镜、功率器件分析仪等高端设备[2][3] - 采购计划预计执行时间为2025年6月至10月,涵盖材料科学、半导体、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3] - 采购清单中包含多项高精尖设备,如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大带宽高速时域信号调制分析仪等[3][12] 重点采购设备分析 - **金相显微镜**:用于金属及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支持晶粒大小、相分布等研究,预算180万元[4][13] - **功率器件分析仪**:专用于测试MOSFETs、IGBTs等功率半导体性能,支持1500A/3KV高压测试,预算198万元[5][13] -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可在低温下沉积高质量薄膜,适用于半导体材料,预算230万元[6][13] - **极端条件电输运测试系统**:支持低温(~50mK)和强磁场(16T)下的电输运、比热等物性测量,预算880万元[11] - **FIB扫描电子显微镜双束系统**:分辨率达0.7nm@15kV,配备液态Ga离子源和能谱仪,预算980万元[12] 科研设备技术亮点 - **化学机械平坦化系统**:支持8英寸晶圆加工,抛光头分区加压控制,预算900万元[12] - **原子层刻蚀系统**:8英寸兼容,配备快速切换阀(响应时间<30ms),预算550万元[12] - **电子束蒸镀机**:8英寸晶圆薄膜沉积均匀性σ<1.0%,预算450万元[12] - **存储器芯片测试系统**:支持8*8阵列芯片测试,16个SMU通道,最小脉宽400ps,预算300万元[12] 学校科研实力背景 - 华中科技大学为国内顶尖研究型大学,2025年ARWU全球排名第79位,U.S. News全球第100位[14] - 拥有9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全国领先[15] - 科研平台包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国家级基地[18] - 在肿瘤基因检测、电池材料、水污染控制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16][17]
汤臣倍健:2025年上半年营收35.32亿元 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回正
中证网· 2025-08-11 02:2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5.32亿元 净利润7.37亿元 [1] - 第二季度营收同比降幅收窄 净利润同比增速回正 [1] 行业市场状况 - 2025年1-5月药店膳食营养补充剂销售额同比下滑约25% [1] 公司产品战略 - 聚焦基础营养素品类 打造高质价比产品 同步发力重功能强功能产品 [1] - 蛋白粉 钙DK 健力多氨糖 Lifespace益生菌等品类凭借新品驱动份额环比增长 [1] - 臻钻蛋白粉 金标液体钙 多维双层片 金装鱼油四大新品登上天猫618全周期新品榜单TOP10 [1] - 1-6月京东平台钙品类成交额增速及市场份额实现逆势增长 [1] 科研创新成果 - 深入抗衰老 精准营养 生物合成技术等前瞻性基础研究 [2] - 抗衰天然成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ging Cell》 [2] - 《Nature》增刊专题报道公司科研成果 [2] - 成为中国南极科考生命探索合作伙伴 为考察队提供严选系列营养产品 [2] 未来发展展望 - 第二季度起基数压力逐步走低 业绩有望逐季转好 [2] - 需求修复 新品上市 渠道改革成效兑现及经营提效推动业绩改善 [2] - 加速海外市场布局 积极探索海外增量 [2] - 新品增量持续释放 业绩有望企稳回暖 [2]
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缺什么?怎么补?产、学、研、资专家共研讨
南方都市报· 2025-08-09 10:57
政策环境 - 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政策环境特点为"全链条赋能"和"制度型开放",二类医疗器械审评时限压缩50% [3] - 企业仍面临公立医院临床研究床位不足、中试基地稀缺、银行授信保守等落地痛点,导致临床转化效率低 [3] - 广东省药监局在审评、前置服务中主动沟通、共担风险,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销售额3年内从1亿增至近10亿 [5] - 盛元医药创新产品进医院困难,半年仅一家广州公立医院采购,呼吁政策全链条帮扶 [7] 资金支持 - 创新药研发需"十年十亿"周期,但基金存续期普遍为"3+2"或"5+2",难以匹配实际需求 [9][11] - 呼吁政府成立全周期母基金体系,引入"7+2"或"9+2"长期资本模式,与社会资本同频共振 [9][11] - 投资机构需系统性赋能,当前市场需更多理解行业长周期特性的"创建型资本"入场 [13] 科研成果转化 - 科研成果转化痛点在于高质量成果稀缺,现有成果多为文章专利,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15] - 建议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立项源头考虑转化问题,建立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15] - 高端医疗器械从研发到标准化生产面临市场压力,需解决"从1到99"的产业化难题 [17] - 需构建"医教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利益共享、产权保护等机制 [19] 产业转型与国际化 - 中国创新药BD交易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案例中,中国企业占比从4年前4%-5%升至40% [21] - BD交易成为IPO外新退出路径,需抓住跨国药企风口、夯实药品质量、打造平台型企业 [21] - AI提升医疗效率但面临数据孤岛挑战,AI医疗企业需突破协同生态瓶颈 [23] - 一品红药业研发投入占营收22.4%,传统药企转型需将创新研发作为必选项 [26]
汤臣倍健2025年上半年营收35.32亿元 新品连发带动品类曲线回调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11:5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5.3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7亿元 [2] - 二季度营收同比降幅收窄,净利润同比增速回正 [2] - 2025年1-5月药店VDS销售额同比下滑约25% [2] 产品策略 - 聚焦基础营养素品类,升级高质价比产品,发力重功能、强功能产品以强化竞争力 [2] - 线下新品钙DK(120粒)拉新效果显著,带动品类增量突破 [3] - 5月推出钙维生素E蛋白粉丰富线下价格带,6月上市首款健力多OTC硫酸氨糖拓展骨关节健康产品矩阵 [3] - lifespace益倍适畅护益生菌(10袋装)上市3个月发货量超百万盒 [3] - 线上四大新品(臻钻蛋白粉、金标液体钙、多维双层片、金装鱼油)登上天猫618新品TOP10 [4] - 京东平台1-6月钙品类成交额增速及市场份额逆势增长,金标液体钙带动明显 [4] - 多维双层片上市45天电商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4] - lifespace跨境新品超燃B420益生菌上市半年成为亿元级爆品 [4] 研发创新 - 推动抗衰老、精准营养、生物合成技术等前瞻性研究 [4] - 抗衰天然成分研究成果发表于《Aging Cell》,《Nature》增刊专题报道公司科研 [4] - 成为中国南极科考生命探索合作伙伴,提供"严选系列"营养产品 [4] 市场展望 - 2025年Q2起基数压力降低,需求修复、新品上市及渠道改革成效将推动业绩逐季转好 [5] - 加速海外市场布局探索增量 [5] - 新品增量持续释放有望带动业绩企稳回暖 [5]
政府引导企业选聘高校“科技副总”:一场人才选拔的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08:1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凌晨西安报道 当"科技副总"再次成为制度性安排的核心抓手,一场以技术要素市场化流通为目标的深层次改革正在中 西部腹地展开。 近日,陕西省科技厅印发《支持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副总"的工作指引》。 其中提到,为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陕西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科 技项目中将设立"科技副总"计划,支持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副总"。 "科技副职"的本质是打开技术要素市场化流通的体制性闸门。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体人才流动,确立技术 人才的经济价值实现路径,同时直击产学研割裂"顽疾"。通过解除高校科研人员赴企任职的身份限制, 将技术骨干直接嵌入企业决策层,使科研判断深度参与战略制定,从根本上重构创新资源配置逻辑。 政府则通过以契约框架消除流动障碍,催化企业、高校、科研人员三方的长效共生机制。 "科技副总"激活资源流动 上述文件少见的将企业选聘科技副总纳入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框架,以系统性制度创新破解技 术要素流通梗阻。 政策核心剑指三大壁垒破除。文件中提到,通过三方协议约定"科研人员保留高校编制兼企业高管"的双 重身份,终结人才流动的体制性困境;建立横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