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胜宏科技66岁新西兰籍Victor J.Taveras升任副总裁,增资泰国基地2.5亿美元
新浪证券· 2025-07-08 09:59
人事任命与技术升级 - 66岁新西兰籍技术专家Victor J Taveras升任公司副总裁 全面执掌技术研发体系 [1] - Victor拥有康奈尔大学学术背景及40年跨国工厂管理经验 是突破高端PCB制造瓶颈的关键人才 [4][10] - 其晋升路径与公司"技术出海"战略深度绑定 从CTO到副总裁仅用约一年时间 [3][4] 高管团队迭代 - 高管团队呈现"年轻化"与"国际化"双轨并行 形成"老中青"梯队结构 [5][6] - 49岁赵启祥接任总经理 31岁朱溪瑶跃升副总经理兼董秘 43岁周定忠补强生产梯队 [5][6] - 66岁Victor作为技术中枢 与年轻管理层形成创新与经验的平衡 [6][10] 全球化产能布局 - 泰国基地获2 5亿美元增资 越南基地5 2亿美元投资瞄准高端HDI板 预计产值10亿美元 [7][9] - 2024年成功并购泰国APCB Electronics公司 强化服务器与光通信领域布局 [9] - Victor的跨国建厂经验(美/马/中/越)直接服务于东南亚产能落地 [4][9] 财务表现与行业趋势 - 2024年公司营收107 31亿元(+35 31%) 净利润增长71 96% 高端产品占比达40% [9] - 全球PCB市场2029年规模预计946 61亿美元 18层以上超多层板增速超行业5 2%均值 [10] - 行业呈现区域化供应趋势 东南亚成为高端PCB产能争夺焦点 [7][10] 战略定位 - 从"制造出海"转向"技术标准出海" 以技术大将为国际产能护航 [9][10] - AI算力与数据中心板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高端化转型成效显著 [9][11] - 人事布局映射"硬科技"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全球化的突围路径 [11]
海信 RGB 技术闪耀世俱杯舞台,中国企业锚定全球体育科技新坐标
环球网· 2025-07-04 07:08
技术突破 - 海信RGB-Mini LED技术实现从传统黑白背光到RGB多基色背光、从单一控光到"光色同控"的跨越,提升画面层次感和真实感 [3] - 公司全球首台RGB-Mini LED电视发布,领先索尼等竞争对手2年时间 [5] - 自主研发的RGB光色同控信芯AI画质芯片H7与乾照光电发光芯片实现3×26bits光色精控和15680点高精色彩控制,解决三原色LED产业化难题 [5] 产品与市场表现 - 2024年海信100吋及以上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58.8%排名首位,2025Q1同比增长180%份额56.7% [10] - 618期间RGB-Mini LED电视带动5万元以上超高端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至74%销量占有率 [10] - 百吋大屏结合AI画质调校技术构建"技术-赛事-用户"生态闭环,重塑家庭观赛场景 [6] 行业影响 - 显示技术成为体育赛事观赛体验核心驱动力,海信为2025世俱杯提供VAR系统支持及国际转播中心技术支持 [8] - 百吋大屏推动观赛场景从个人向群体社交迁移,如曼彻斯特"虚拟看台"和东京"第二现场"案例 [10] - 中国企业从性价比输出转向技术标准输出,海信完成从LED小灯密排到RGB-Mini LED等十余项全球首发技术突破 [13] 全球化战略 - 海信体育营销从"品牌露出"升级为"技术驱动赛事运营",标志中国企业从规则参与者向标准制定者跃迁 [11] - 通过世俱杯等国际赛事展示底层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推动"技术出海"新范式 [11][13] - 显示产业技术路径创新使中国制造脱离"世界工厂"标签,构建全球产业链价值坐标 [13]
宇通客车销量回暖6月增25% 推百万级豪华客车拥102项专利
长江商报· 2025-07-03 23:31
销量表现 - 公司6月销售量达5919辆,同比增长24.79% [1][2] - 前6月销售量达2.13万辆,同比增长3.73% [1][2] - 6月生产量达5528辆,同比增长29.86% [2] - 前6月累计生产量达2.14万辆,同比增长0.72% [2] - 分产品看,前6月大型客车销量1.11万辆(同比下降7.38%),中型客车6315辆(同比增长0.08%),小型客车3868辆(同比增长74.23%)[2] 市场地位 - 2025年1-5月在国内大中型座位客车市场占有率提升7个百分点至55.43% [2] - 2024年销售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13795辆(同比增长93.26%),稳居行业第一 [6] - 连续22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1108.45亿元 [7] 新产品发布 - 推出百万级豪华客车天域S12,拥有102项专利技术(行业最多)[1][2][3] - 天域S12具备3.815米行业最高车身、18.4平方米最广车窗视野、12平方米收纳空间 [3] - 主结构寿命达20年或200万公里,强制通风换气量62.5立方米/小时 [3] - 上市即获近10家大型旅游客运公司战略签约 [3] 海外拓展 - 中亚五国总销量突破10000台,其中新能源车超1000台 [6][7] - 2024年出口客车14000辆(同比增长37.73%)[6] - 哈萨克斯坦新获1000台订单,半年内中亚销量突破2000台 [7] - 在哈萨克斯坦建有CKD工厂(QazTehna),年产能2000台客车 [7] - 全球十多个国家建立KD工厂,卡塔尔建设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 [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72.18亿元(同比增长37.63%),净利润41.16亿元(同比增长126.53%)[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64.18亿元(同比下降3%),净利润7.55亿元(同比增长14.91%)[4] 技术实力 - 新能源商用车累计推广超23万辆 [3] - 产品覆盖5米至18米不同长度,拥有100余个产品系列 [2] - 从"制造型+销售产品"向"制造服务型+解决方案"转型 [5]
民企出口含“新”量提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30 22:59
民营企业外贸表现 - 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0.25万亿元,增长7%,占比57.1%,出口6.97万亿元,增长8%,占出口总值65.4% [3] - 工业机器人出口货值同比增长55.4%,主要制造方为民营企业 [3] - 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高技术产品规模接近1万亿元,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67.4%,高端机床增长16.4% [5] - 民营企业连续6年稳居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占据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主力地位 [6] 高技术产品出口转型 - 民营企业从"代工贴牌"向"技术出海"转变,成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最大主体 [3] - 出口产品逐渐摆脱简单加工模式,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海新热点 [4] -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前5月进出口总值15.7亿元,同比增长15% [4] - 九号公司前5月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77.06%,江苏出口电动摩托车及脚踏车32亿元,增长21.6% [4]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2023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1.39万亿元,平均强度3.58% [7] - 民营企业贡献企业50%以上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 [7] - 绿的谐波传动科技通过持续创新突破谐波减速器技术垄断,海外订单增加 [8] - 前4个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22.1万套,同比增长34.1%,主要制造方为民企 [8]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 知识产权跨境维权协作机制和专利审查高速通道降低核心技术海外保护成本 [9] - 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专项融资工具,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研发 [9] - 海关联网监管模式提高加工贸易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11] - AEO企业享受"靶向"服务帮扶联络机制和多元化通关方案 [12] 全球化布局 - 民营企业从"贸易型"转向"本地化运营型",在海外建厂、建仓 [14] - 长城汽车、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在巴西布局生产基地 [14] - 华为云、腾讯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大数据、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 [5] - 洲明科技拥有多个海外分公司,享受海关优化监管模式 [11]
金龙指数“新贵”诞生,小马智行交出新的“中国方案”
美股研究社· 2025-06-30 12:54
核心观点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3.3%,小马智行股价飙升16.73%,领跑指数,因其被纳入指数成分股[1] - 小马智行从IPO到纳入指数仅用7个月,刷新中概股最快纪录,反映全球资本对中国硬科技路线的价值重估[1] - 随着特斯拉FSD遇阻、Waymo商业化迟滞,资本市场转向中国自动驾驶军团,指数基金被动配置预计带来数亿美元增量资金[1] 金龙指数"新贵"的含金量 - 小马智行入选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跻身中国科技出海核心阵营[3] - 小马智行是国内首个在四大一线城市获全无人Robotaxi运营许可的企业,全球自动驾驶路测里程累计超4500万公里,全无人驾驶路测里程突破800万公里[3] - 小马智行全栈自研能力突出,拥有数据闭环工具链"苍穹",整合车云协同大数据平台与云端大规模仿真平台[3] 商业化信心与成本突破 - 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通过100%车规级零部件设计,硬件成本较前代骤降70%,车载计算单元成本削减80%,激光雷达成本降低68%[4] - 单辆Robotaxi改造成本控制在3万美元以内,逼近传统网约车盈亏平衡线,远低于Waymo的15万至20万美元[4][5] - 2024年Robotaxi收入同比激增200%,注册用户增长超20%,车队规模突破千台时将实现动态平衡[5] 技术普惠化的"中国方案" - 小马智行与丰田、北汽深度绑定,联合开发第七代Robotaxi量产车型,2025年下半年投放千台车队,覆盖高频出行场景[7] - 第七代车型形成三大核心优势:100%车规级量产、自动驾驶套件成本大幅下降、多车型快速适配能力[7] - 硬件成本控制在20万元区间,较国际竞品明显更低,研发-量产全闭环体系设计寿命达10年/60万公里[7] 全球化征程与出海战略 - 中国Robotaxi企业在中东开辟第二战场,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等加速海外布局[11] - 中东政策空间广阔,地理条件理想,资本扶持力度大,如小马智行获沙特新未来城1亿美元投资[11][12] - 全球Robotaxi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64.1%,中东以83%增速领跑,中国企业出海节奏与区域增长极高度契合[12] 运营竞争力与市场表现 - 悉尼Robotaxi服务用户复购率达73%,夜间订单占比突破40%,显著超越Waymo One的55%日间复购率[8] - 小马智行逆势获得北上广深全无人驾驶许可,技术路线合规性优势明显[8] - 2026年澳新市场计划新增1000辆全无人Robotaxi,单车辆日均运营时长超16小时,日均营收约1800元人民币[13]
神开股份拟募不超2.2亿提升竞争力 科创与全球化并举首季净利增435%
长江商报· 2025-06-23 23:34
核心观点 - 神开股份拟通过定增募资2.2亿元用于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并购蓝海智信51%股权及补充流动资金,以把握海洋油气开发机遇并拓展AI应用领域[1][2] - 公司2025年一季度业绩实现"开门红",营收2.02亿元(同比+41.78%)、归母净利润1846.02万元(同比+434.81%),主要受益于海外销售增长[1][7] - 公司专注石油装备全产业链,产品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21.91%,研发投入占比达9.87%[6][7][8] 融资计划 - 拟以简易程序定增募资不超过2.2亿元,用于:1)1.1亿元建设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年产400套设备);2)6000万元收购蓝海智信51%股权;3)5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2][3][4] - 高端装备项目预计达产后年营收2.42亿元、净利润2048.39万元,毛利率30.88%,税后IRR 19.80%[3] - 收购蓝海智信评估增值率269.61%-303.13%,标的承诺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400万元[4] 经营业绩 - 2024年营收7.33亿元(同比-1.44%),归母净利润3016.58万元(同比+22.79%)[7] - 2025年Q1营收2.02亿元(同比+41.78%),归母净利润1846.02万元(同比+434.81%),海外销售贡献显著[1][7] - 2024年海外营收1.61亿元,占总营收21.91%,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7] 研发与产品 - 2024年研发投入7236万元(占营收9.87%),研发人员占比25.40%,2025年Q1研发费用1586万元(同比+9.78%)[8] - 产品矩阵实现"国产替代"与"技术出海"双轨并进,在深层钻采、智能炼化等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集群[8] - 核心产品覆盖油气全产业链,包括钻采设备、勘探仪器、分析仪器三大板块,并拓展氢能等新能源业务[6]
元化智能李艾俐:在手术机器人新赛道“智造”中国精度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1 04:21
科技对医疗的变革 - 科技正在深刻改变医疗行业,例如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使用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第100例手术,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别 [1] - 手术机器人通过高精度CT三维骨骼模型和机械臂精准执行,17分钟内完成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置杯角度与术前规划完全吻合 [1] - 元化智能科技凭借亚毫米级误差控制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成为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中国代表企业 [1] 公司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李艾俐从IT行业转型医疗机器人领域,放弃原有公司支持丈夫的医疗机器人研究 [2] - 创业动机源于对国外高价设备的质疑,决心打造国产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市场 [2][4] - 2018年12月在深圳成立元化智能,定位高端专科智能医疗装备研发,受益于深圳的创业环境和支持政策 [4] 产品技术突破 - 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通过智能算法和335Hz高刷新率导航仪,将误差从手工截骨的1-3毫米降至亚毫米级 [6][9] - 产品覆盖髋、膝、单髁三大关节置换,实现多术式一体化设计,2022年4月获NMPA上市批准 [7][9] - 2023年3月新增髋关节适应症,2024年7月新增单髁膝关节适应症,成为国内首个髋膝单髁三位一体手术机器人 [9] 临床价值与市场表现 - 已完成超4000例手术,覆盖高原和偏远山区,手术时间缩短30%,并发症发生率降至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10][11] - 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7%,国际品牌占据80%份额 [11] - 元化智能实现100%国产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部分技术指标超越国际水平 [12] 国际化战略 - 公司加速推进海外认证,与多家海外医疗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计划通过技术出海和本地化服务拓展市场 [15] - 中国医疗装备出海正从低附加值耗材转向高技术设备,元化智能有望成为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跑者 [15]
蓝伟光,香港再造一个“三达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12:34
公司背景与资本历程 - 三达膜创始人蓝伟光以新加坡学者身份在香港推广膜技术应用经验,为后续H股上市埋下伏笔[2] - 公司资本路径独特:2003年新加坡主板上市,2011年退市回归,2019年登陆科创板,2024年启动H股上市计划[3] - 科创板上市首年营收7.42亿元,净利润2.77亿元,2022年营收增至12.59亿元但净利润降至2.18亿元,2023年营收14.51亿元(+15.2%),净利润2.54亿元(+16.5%)[3] - 2024年营收13.91亿元(-4.1%),净利润3.15亿元(+23.97%),扣非净利润2.31亿元[3] 业务结构与经营挑战 - 膜技术主业增长乏力,利润依赖水务及非经常性损益(政府补贴占净利润18%-36.8%)[5] - 四大募投项目全部变更或延期:无机陶瓷纳滤芯项目取消,纳米过滤膜材料产能缩水70%(12条产线仅建成4条)[5] - 应收账款问题突出:2024年水务运营应收账款9亿元,占营收超60%,增速高于营收增速[7] - 转型新能源领域:2022年盐湖提锂订单3.66亿元占营收29%,"吸附+膜"工艺中纳滤膜技术为核心装备[5] 国际化战略布局 - 2023年与卓越新能合资设立新加坡研究院(投资1200万美元),开发膜技术在生物质能源应用[6] - 明确"以新加坡团队为核心拓展东南亚市场"战略,与H股上市形成协同[6] - 创始人蓝伟光通过新中科促会频繁对接香港资源,强调"新港互学互鉴"技术出海理念[8] H股上市战略动因 - 破解A股募资使用效率问题:15.24亿元IPO募资近半项目停滞,H股可缓解新项目及海外扩张资金压力[7] - 优化财务结构:虽有13.6亿元账面现金(2022年),但需应对应收账款激增和研发投入(陶瓷纳滤膜、黑金膜等)[7] - 重塑市场定位:港股有助于纠正市场将其误认为环保工程公司的认知偏差,突显全产业链技术能力[10] - 国际化估值管理:H股可引入国际长线资金,平滑A股散户主导的估值波动,目标东南亚/中东水处理市场[9][10] 双平台发展前景 - 若成功将成为罕见"科创板+H股"膜技术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0%有望提升[9] - 可对冲A股治理波动:2025年董事及财务总监计划减持41.5万股,H股引入国际投资者稳定治理结构[9] - 技术输出潜力:陶瓷纳滤芯可替代进口反渗透膜,石墨烯黑金膜产能达120万平方米/年[10]
南疆首座醇氢电综合加注站即将投运
央广网· 2025-06-06 02:16
新能源综合服务站创新模式 - 新疆醇氢巨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疆温宿县建设"甲醇+氢能+充电"三网合一的综合能源补给站,突破传统能源补给模式 [1] - 加注站以甲醇为基础原料,配套氢燃料电池供能系统及充电设施,满足不同类型车辆能源需求 [1] - 站内提供传统燃油车甲醇改造、会员制服务、智能洗车等配套业务,形成一站式能源服务生态 [1] 甲醇燃料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 - 公司自主研发甲醇车辆改造技术,通过升级燃油泵防腐处理、优化喷油脉宽控制等核心部件,实现传统燃油车向甲醇动力安全高效转换 [1] - 改造后甲醇汽车每公里行驶成本仅3-4毛钱,较传统汽油车节省70%以上 [2] - 经多路况、多气候条件测试,改造车辆性能稳定,能耗优势显著 [2] 数字化平台与区域战略布局 - 开发"车享醇链"软件平台,整合全国加注站网络数据,提供实时导航、能源补给预约等服务,形成线上平台+线下站点的闭环生态 [2] - 选择新疆阿克苏地区布局首座加注站,利用当地丰富甲醇原料产能,计划今年合作建设20家加注站点 [2] - 与吉利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将阿克苏打造成甲醇汽车推广示范基地,吉利计划将主力甲醇车型投放新疆市场 [2] 区域能源转型与产业链整合 - 南疆地区能源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化石燃料,甲醇可依托新疆丰富的煤炭、生物质资源就地生产,减少运输成本 [3] - 氢能可通过甲醇重整制氢实现"绿氢"供应,降低对传统制氢工艺的依赖 [3] - 公司通过建设加注站网络、改造存量车辆、引入甲醇新车销售等举措,构建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2] 技术输出与国际市场拓展 - 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窗口,未来可通过加注站网络延伸,将甲醇-氢能技术模式输出至中东、中亚等地区 [2] - 醇氢电综合加注站为边疆地区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3]
对话CIO:家办的底线是不能亏钱
36氪· 2025-06-04 12:42
家办创立与发展 - AL Capital成立于10年前 团队规模约30人 总部在澳大利亚 并在新加坡和香港设有办公室 [2] - 香港家办2019年从零开始组建 负责覆盖中国香港 内地及亚洲对外投资业务 [2] - 香港团队主要招募熟悉的前海外同事 目前业务涵盖VC/PE 并购及二级股票投资 [2][3] - 正在拓展财富管理新业务 利用积累的跨境税务处理能力服务家族owner的社交圈需求 [3] 资产配置策略 - 从单一澳大利亚股票投资扩展到全球股票 债券 私募股权 房地产等多元化配置 [10] - 面临全球投资的汇率对冲难题 需处理澳元与美元 人民币等货币换算问题 [10] - 投资方法从传统分析升级为算法交易 目前已迭代至第三代算法 结合基本面与量化指标 [12] - 收益目标随市场动态调整 从中概股热潮时的12-15%降至当前的6-8% 核心原则是"不能亏钱" [12][13] 直投体系构建 - 区别于国内家办以投GP为主 自主建立直投团队 聚焦高科技 新消费零售和金融服务领域 [4][5] - 优先选择与母公司业务协同的项目 如将中国智慧城市技术输出至澳大利亚地产项目 [5][7] - 通过"技术出海"策略帮助被投企业突破国内内卷 如环控技术在澳利润增长超一倍 [8] - 创始人筛选注重行业经验与市场熟悉度 有独角兽创业经历者优先 对优质项目会追加投资 [9] 投后管理机制 - 利用并购专长帮助被投企业海外扩张 如为重庆项目寻找境外并购标的 [9] - 投资决策由家族投委会民主表决 成员包括家族成员和专业投资人 [18] - 建立定期汇报机制:二级市场每周汇报 一级股权季度汇报 年度战略会动态调整 [20] 家办治理经验 - 职业经理人需通过团队多轮面试 并与家族成员当面确认价值观契合度 [16] - 信任建立需要时间积累 通过业绩表现逐步提升家族owner的认可度 [16] - 投资决策需兼顾家族产业协同 如围绕集团产业链寻找并购标的 [18][20] - 二代owner更开放包容 相比一代更倾向与专业团队讨论分析 [21] 行业建议 - 资产规模达1-2亿美元可考虑自营平台转型 避免依赖GP推荐的结构性产品风险 [22] - 创始团队首聘人选应侧重投资背景 而非私行出身的销售型人才 [23] - 运营成本需谨慎评估 香港5人团队加办公室年成本较高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