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

搜索文档
被Nature亮点报道,登Science子刊!机器人插管急救新技术!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7 12:07
在急诊室里,一位车祸重伤患者急需气管插管。传统情况下,医生需要用喉镜撬开患者口腔,在血液和分泌物中寻找气管入口,整个过程 既需要精 湛技 术,又需要清晰视野。 但现在, 一种新的软体机器人设备或将改变这个过程 。 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 软体机器人插管系统( SRIS ) , 它能够 自主导航进入气管 ,无需直视声门开口, 甚至 急救新手经过 5 分钟培训就能熟练使用 。 在最新的尸体模型实验中,这项技术展现出惊人的效果: 首次插管成功率达 87% , 总体成功率高达 96% , 平均插管时间仅需 21 秒 。相比之下, 使用传统视频喉镜的成功率分别为 63% 和 92% ,平均耗时 44 秒。 更关键的是,在最具挑战性的困难气道案例中,软体机器人的首次成功率飙升至 93% ,而视频喉镜仅为 36% 。 首次成功率( first-pass success ) 是衡量插管技术的关键指标 , 因为多次尝试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相关研究成果以: A soft robotic device for rapid and self-guided intubation 为题,发表在 《 S ...
第七届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医疗应用场景)决赛在京举行
央视网· 2025-09-15 10:44
行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强调医疗机器人是国家医学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要求医疗系统积极参与研发应用 重点包括拥抱创新 坚守科技向善价值 加强医工协作 完善融资定价医保支付政策 勇担首都医疗机构四个率先责任[1] - 大赛呼应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推动机器人技术在手术诊断康复护理及医院管理等核心环节的深度融合[2] 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 - 大赛突破性实现机器人全流程参与 包括智能签到迎宾机器人 机器人联动倒计时开场 真人加AI机器人双主持组合 机器人礼仪员颁奖等创新应用场景[2] - 一等奖项目安贞医院MIRACQ手术协同机器人深度融合机器人技术5G通信医疗影像与信息化 具备多模态术中信息实时采集与监测能力[3] - 世纪坛医院单孔微创腹腔镜机器人可弯超声刀刀头设计解决传统直柄刀头手术范围受限问题 能更好保护组织降低热损伤准确切除病灶[3] 产业发展与落地进展 -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正推动高精尖临床手术机器人与通用型机器人在市属医院落地应用 目前已累计对接85款机器人产品 在多个科室试点应用临床类及通用类机器人[4] - 复赛阶段吸引92个在京央属市属医院高水平项目 最终10个优质场景项目晋级决赛 涵盖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等创新方向[2][3] 赛事体系与行业生态 - 本届大赛以机器人医疗应用场景为核心 基于前六届赛事积累的创新生态 成为国内医疗类科技赛事中首创机器人全流程参与模式[2] - 评审团汇聚临床医学机器人技术产业代表媒体代表等多领域权威专家 从创新性成熟度应用价值等多维度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3]
可远程急救!浙大Science子刊发表AI支气管镜机器人,基层福音!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3 04:05
核心观点 - 浙江大学团队研发出AI支气管镜机器人系统,能够自主搜索并远程取出支气管异物,无需依赖术前CT扫描 [1] - 该系统重量不超过2公斤,材料成本低于5000美元(约3.6万人民币),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2] - AI在异物搜索阶段表现优于人类专家,医生仅需在20%的时间内操作 [4] - 通过5G网络实现1500公里远程手术,延迟仅40毫秒 [5] - 系统将支气管镜机器人自主能力从L2提升至L3级别,AI可独立完成大部分任务 [8][9] 技术细节 - AI模块利用实时图像构建肺部拓扑图(TLMB),采用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确保全肺覆盖 [3] - AI探索第10代支气管时观察到77.5±10.2个分支,优于人类的61.0±9.8个分支,操作误差仅17.67±0.54像素 [4] - 导管直径仅3.3毫米(带1.2毫米工作通道),可进入第九代及以上支气管 [10] - 活体实验中AI手术平均耗时4.72±2.00分钟,传统CT引导手术需42分钟 [9] 应用场景 - 适用于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解决专家和设备短缺问题 [10] - 85%异物位于支气管(≥1代),儿童患者63%异物在主支气管(1代),成人57.7%在深部支气管 [9] - 网络中断超过5秒时,系统自动启动安全保障机制,引导支气管镜安全撤回 [8] 行业意义 - 填补欠发达地区急诊异物吸入治疗空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0] - 展示AI在微创诊疗领域的潜力,推动医疗机器人从“助手”向“协作者”转型 [10] - 5G基础设施完善后,“AI-医生协作”模式有望扩展至更多疾病场景 [12]
全球首台国产蛇形臂单孔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完成, 首程控股“机器人落地加速器”角色持续凸显
搜狐网· 2025-07-15 03:14
医疗机器人技术突破 -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完成全球首例国产SHURUI蛇形臂单孔机器人系统主导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该手术是腹部外科领域难度天花板级别 [1] - SHURUI系统实现三大突破:全球首例单孔机器人完成该术式 器械精度、稳定性与空间协调重大突破 国产医疗设备可比肩国际顶尖水平 [2] - 标志中国手术机器人迈入高精度+高风险+高价值场景兑现期 医疗机器人成为工业机器人后最具落地潜力的前沿技术 [1][2] 机器人产业落地趋势 - 产业竞争核心从"能做得出来"转向"真正落地" 资本市场评估企业价值的核心逻辑是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入真实世界 [1][3] - 中国本土机器人厂商从清洁、配送等通用场景快速切入深度专科、高决策权、高议价空间的真实医疗场域 [2] - 2025年是国产机器人从接单到交付、从估值到变现的关键年 技术高峰攀登只是开始 价值释放依赖持续落地能力 [4] 首程控股落地战略布局 - 构建从资产场景到技术投资再到渠道通路的完整布局路径 定位为机器人产业落地组织者与场景加速器 [1][3] - 组织产业生态:2025年6月在首钢园举办机器人产业大会 汇聚50余家核心企业包括星海图、云深处、宇树科技、松延动力等 [3] - 推动实地部署:联合生态企业在北京、成都部署自动充电机器人停车场和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服务试点 [3] - 打通消费端入口:通过兴业生活App构建机器人即服务标准化销售通路 实现从部署到转化的闭环 [3] 公司协同生态优势 - 从空间掌控切入智能服务 拥有写字楼、公寓、园区、停车场等稳定可运营城市资产 兼具落地场景和高频服务入口功能 [4] - 形成REITs资产提供现金流与场景资源+基金体系关注机器人产业投资+落地能力的三位一体协同闭环 [4] - 资本吸引力体现在三方面:稳定性(类REITs分红+运营资产) 成长性(机器人接单+产业链整合) 组织力(整合技术方、渠道方与场景方) [4]
最新!2款创新器械获批上市!
思宇MedTech· 2025-06-23 08:23
医疗器械创新产品获批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5年6月20日批准两款创新医疗器械注册,分别为深圳市罗伯医疗的"一次性使用消化道内窥镜组织钳"(国械注准20253011149)和苏州思纳福医疗的"数字PCR分析仪"(国械注准20253221148)[1][2] - 截至2025年6月,我国累计上市创新医疗器械达356项[1] 一次性使用消化道内窥镜组织钳 - 产品由罗伯医疗研发,适用于食管、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通过自然腔道进入人体实现病变组织钳夹与提拉,配合公司此前获批的国内首个消化内镜整合型机器人使用[3] - 配套的消化内镜手术辅助操作系统采用微型连续体柔性机械臂设计,直径仅3mm,实现4自由度精准控制,具有不改变传统内镜结构、兼容多品牌设备、成本优势等特点[4][6]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技术源自瑞士洛桑理工和哈工大,在柔性机械臂、并联机器人设计等领域有技术积累,产品覆盖心血管、消化等多临床领域[7] 数字PCR分析仪 - 思纳福医疗研发的产品由温控、液滴生成、光学等六大模块组成,基于数字PCR技术通过液滴分割实现白血病融合基因绝对定量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优于传统qPCR技术[8][9][13] - 数字PCR技术采用泊松分布模型计算核酸拷贝数,在肿瘤筛查、精准治疗等领域加速应用,公司2020年推出首款系统Sniper DQ24,2025年新一代产品获三类证[9][11][14] - 公司成立于2018年,核心团队来自分子诊断领域,通过振动注射、模块化设计等技术构建国产平台型路线,形成仪器-试剂-耗材闭环[12][14] 行业会议动态 - 2025年将举办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7月17日)和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9月3-5日)[1][15]
2025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在苏州举行
苏州日报· 2025-06-21 23:37
行业动态 - 2025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在苏州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 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 程和平 顾宁及苏州市领导出席开幕式 [1] - 苏州被定位为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枢纽 是创新产业集聚高地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功样板和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前沿阵地 [1] - 大会鼓励青年学者展示才能和成果 致力于成为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舞台 [1]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与苏州市计划在人才培养 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方面打造合作典范 [1] 会议内容 - 大会秉承"医工融合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主题 聚焦生物医学工程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2] - 推进国产医疗器械自主创新为使命 已成功举行6届 [2] - 本届大会聚焦人工智能 智能医疗 智慧健康等前沿领域 [2] - 特别关注纳米医学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 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治疗 医学影像 医疗机器人 医学生物制造 生命支持等关键方向 [2] - 设置院士主旨演讲 年度主题论坛 21个分会场 15个分论坛 [2] - 包含青年论文竞赛 创新项目路演 创新创业大赛等多元板块 [2] 活动亮点 - 开幕式举行2024-2025年度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颁奖仪式 [2]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士证书颁发仪式同期举行 [2]
元化智能李艾俐:在手术机器人新赛道“智造”中国精度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1 04:21
科技对医疗的变革 - 科技正在深刻改变医疗行业,例如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使用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第100例手术,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别 [1] - 手术机器人通过高精度CT三维骨骼模型和机械臂精准执行,17分钟内完成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置杯角度与术前规划完全吻合 [1] - 元化智能科技凭借亚毫米级误差控制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成为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中国代表企业 [1] 公司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李艾俐从IT行业转型医疗机器人领域,放弃原有公司支持丈夫的医疗机器人研究 [2] - 创业动机源于对国外高价设备的质疑,决心打造国产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市场 [2][4] - 2018年12月在深圳成立元化智能,定位高端专科智能医疗装备研发,受益于深圳的创业环境和支持政策 [4] 产品技术突破 - 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通过智能算法和335Hz高刷新率导航仪,将误差从手工截骨的1-3毫米降至亚毫米级 [6][9] - 产品覆盖髋、膝、单髁三大关节置换,实现多术式一体化设计,2022年4月获NMPA上市批准 [7][9] - 2023年3月新增髋关节适应症,2024年7月新增单髁膝关节适应症,成为国内首个髋膝单髁三位一体手术机器人 [9] 临床价值与市场表现 - 已完成超4000例手术,覆盖高原和偏远山区,手术时间缩短30%,并发症发生率降至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10][11] - 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7%,国际品牌占据80%份额 [11] - 元化智能实现100%国产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部分技术指标超越国际水平 [12] 国际化战略 - 公司加速推进海外认证,与多家海外医疗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计划通过技术出海和本地化服务拓展市场 [15] - 中国医疗装备出海正从低附加值耗材转向高技术设备,元化智能有望成为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跑者 [15]
天智航收盘下跌3.93%,最新市净率4.41,总市值52.06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4-16 12:27
公司基本面 - 4月16日收盘价11.5元,单日下跌3 93%,市净率4 41,总市值52 06亿元 [1] - 股东户数16018户,较上期增加406户,户均持股市值35 28万元,户均持股数量2 76万股 [1] - 2024年三季报营业收入9212 10万元,同比下滑31 08%,净利润亏损7617 29万元,同比扩大5 68%,销售毛利率67 45% [1] 行业地位 - 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产品涵盖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配套设备耗材及技术服务 [1] - 中国机器人TOP10成员企业,医疗机器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 [1] 同业估值比较 - 公司PE(TTM)为-42 28倍,静态PE-42 28倍,低于行业平均PE45 94倍但高于行业中值29 64倍 [2] - 市净率4 41倍接近行业平均4 71倍,显著高于行业中值2 35倍 [2] - 总市值52 06亿元低于行业平均101 41亿元,但高于行业中值45 52亿元 [2] 同业公司数据 - 同业可比公司中,华大智造总市值315 97亿元最高,热景生物108 69亿元次之,天智航市值处于中游水平 [2] - 华大基因PE(TTM)-197 28倍,静态PE215 79倍,市净率2 04倍 [2] - 康泰医学静态PE30 81倍为同业少数正值,市净率2 68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