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消费

搜索文档
从"猫狗rapper"到降温经济:宠物清凉市场火爆背后的情感消费密码
36氪· 2025-08-01 03:49
行业趋势分析 - "拟人化"养宠趋势显著,宠物成为情感寄托载体,推动"它经济"产业链延伸[1][3] - 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达3002亿元,同比增长7.5%[4] - 70%宠物主人在夏季会为宠物采取额外降温措施,形成稳定消费需求[4] - 社交平台内容传播强化消费认同感,刺激宠物清凉产品需求[7] - 预计未来三年宠物降温细分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13] 消费行为特征 - 宠物主愿意缩减自身开支为宠物购买降温产品,形成"清凉焦虑"驱动型消费[4][8] - 情感投入促使宠物地位升级为家庭成员,催生品质化消费需求[7] - 社交展示行为(抖音/小红书)形成消费示范效应,加速市场扩张[7] - 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部分产品价格远超实用价值[8][13] 产品服务创新 实体产品 - 基础降温用品(冰丝凉席/凝胶冰垫)销量同比增长230%[10] - 高端智能产品受追捧:2000元智能恒温宠物床供不应求[10] - 科技型户外装备(降温服/凉鞋)加入防水透气功能,溢价明显[10] - 智能温控设备(宠物空调/风扇)主打环境自动调节功能[10] 服务项目 - 宠物冰浴/清凉SPA服务定价198元/次,预约排期达两周[11] - 高端服务涌现:宠物水上乐园配备泳池滑梯等设施[13] - 寄养机构推出含空调房/消暑饮食的"清凉套餐"[13] 企业财务表现 | 公司 | 关键指标 | |------|----------| | MWI | 2014年收入183.41亿元,利润4.43亿元,毛利率12.46%[14] | | CENT.O | 收入224.36亿元,宠物业务占比39%,毛利率29.49%[14] | | SPB.N | 收入207.69亿元,毛利率37.43%,拥有多个宠物品牌[14] | | 天元宠物 | 收入27.64亿元,宠物用品占比55.4%[14] | | CHEWY | 收入850亿元(美元),美国最大宠物电商,毛利率29.3%[14] | 市场发展建议 - 需推动消费逻辑从情感驱动转向科学养宠的理性认知[16][18] - 智能温控/环保产品比"宠物潮品"更具长期价值[18] - 行业应关注真实健康需求而非拟人化消费泡沫[16][18]
突破8114亿元!科技重塑“它经济” “毛孩子”情感消费撬动经济新支点
央视网· 2025-07-31 03:52
宠物出行服务升级 - 2025年暑运期间8家航司升级宠物进客舱服务 实现旅客与宠物全程同舱相伴 [5] - 南航爱宠进客舱服务覆盖超200条直达航线 宠物需放置经济舱最后一排靠窗座位 [7] - 高铁宠物托运试点扩大至8条高铁线路 覆盖25座车站及38趟动车组列车 深圳北站一个月内承运及到达宠物共62只 [8] 宠物友好住宿创新 - 宠物陪睡特色酒店迅速走红 提供陪同共眠遛弯看电影等沉浸式陪伴服务 [10] - 酒店30多只猫咪作为明星员工 2025年暑假周末客房基本订满 [10] 智能养宠设备需求激增 - 61.5%用户愿为宠物情绪健康付费 智能设备成为养宠刚需 [20] - 宠物可视智能猫砂盆搜索量同比增长202% 可视喂食器增长128% [20] - 智能产品涵盖自动猫砂盆(带体重识别功能) 伴宠机器人 摄像头及定位设备 [14][18] 宠物智能设备出口表现 - 广东佛山产宠物智能吹水机海外供不应求 仅阿根廷订单达3000箱 [22] - 该产品在南美及加拿大地区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超40% [24] - 全自动猫砂盆 自动喂食器和饮水机构成国外消费者争相购买的宠物智能三大件 [26] 宠物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 2024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达7013亿元 同比增长18.3% [26]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8114亿元 增长动力从功能需求转向情感消费 [26] - 情绪价值成为商家核心卖点 企业凭借产品创新与数字化运营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27]
她花几十万“购买”爱情:重氪、梦稿,乙游背后的情绪产业链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03:08
乙女游戏市场概况 - 乙女游戏专为女性玩家设计,核心玩法围绕女性与男性角色剧情互动,源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恋爱模拟游戏[2] - 2024年中国女性向游戏市场规模达80亿元,同比激增124.1%,增速显著高于整体市场[6] - 截至2025年,中国女性游戏玩家数量突破3亿,占整体用户48%-50%,在乙女恋爱、换装养成等细分领域占比超70%[6] 头部产品表现 - 《恋与深空》2024年总流水58.7亿元,数度登顶iOS畅销总榜,表现远超《第五人格》《原神》等知名游戏[5] - 《世界之外》2024年总流水12.8亿,《光与夜之恋》10.2亿,《如鸢》6.55亿[5] - 2025年上半年,《恋与深空》IOS端收入约6.4亿元,《光与夜之恋》《世界之外》IOS收入分别约1.2亿和1.1亿元[6] 玩家消费行为 - 重氪玩家单月充值金额可达万元以上,小型活动期保持三五千元额度,部分玩家年消费超16万元[1][3] - 玩家偏好为角色外观定制、深度剧情解锁及虚拟社交道具付费,消费逻辑倒逼厂商强化内容迭代[6] - 典型玩家会集齐所有卡牌并将卡片叠满至最高等级,高牵绊度可解锁朋友圈互动、短信或视频电话等专属内容[3] 产业链延伸 - 玩家热情延伸至线下周边消费,包括IP联名服饰、BJD玩偶、Cosplay装备等,形成"谷子"经济[8] - 2025年618购物节淘宝天猫潮玩成交榜TOP20中,女性向游戏品牌占据5席[9] - 国内现存潮玩相关企业2.36万家,2024年新注册企业9129家同比增长30.23%,2025年上半年新注册5491家同比增长41.08%[9] 新兴服务赛道 - Cos委托服务客单价500-700元,从业者需精准还原角色并满足单主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服务链条[10][12] - 梦稿画师帮助玩家实现与角色互动的二维创作,知名画师档期排至数月后,部分需求达万元级[13][14] - 商场通过角色生日应援、主题布展打造"痛楼"场景,游戏主题IP快闪占部分商场整体IP活动超30%[15][18] 行业特征与趋势 - 乙游具备高沉浸情感投射、主权掌控感和社群化身份认同三大核心特征[5] - 行业从早期"纸片人老公"恋爱风发展为融合科幻、职场、历史等多元类型的成熟赛道[4] - 形成"内容-衍生品-线下活动"完整生态,技术模糊虚实界限,叙事赋予女性主权,社群放大情感价值[19][20]
潮玩市场“一超多强”:商家蓄力,寻找下一个Labubu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3:08
行业概况 - 中国潮玩产业市场总价值从2015年的6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00亿元,翻了近十倍,预计2026年达到1101亿元 [2] - 国内现存潮玩相关企业2.36万家,2024年注册9129家同比增长30.23%,2024年前6月注册5491家同比增长41.08% [9] - 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竞争分散"格局,前五大IP玩具公司市场份额合计仅占20.8% [4] 市场变化 - 潮玩核心价值从"玩具"转向"情感陪伴"和"社交货币",满足年轻人身份认同和IP价值观肯定需求 [1] - 线下渠道从专卖店扩展到文具店、杂货店等多场景,头部商场将潮玩店作为引流标配 [1][2] - 线上渠道天猫、抖音将潮玩设为一级类目,社交媒体开箱视频和"改娃"话题推动破圈 [2][3] 企业动态 - 泡泡玛特Labubu成为现象级IP,带动行业流量但抬高了竞争门槛 [1][2][4] - 量子之歌并购Letsvan 61%股权,万达电影投资52TOYS 1.44亿元,阅文投资"超级元气工厂" [3] - TOPTOY计划将自研产品占比从40%提升至70%,布鲁可2024年研发投入达1.93亿元 [5] - TOYCITY推出AI陪伴玩偶"小耙AI",探索潮玩智能化 [5] IP开发策略 - 成功IP需具备3秒内抓住眼球的辨识度,以及情感故事和世界观设定 [4] - Letsvan新IP SIINONO强调情绪共鸣,52TOYS推出多款原创IP [1][5] - 明星效应成为重要推广手段,如WAKUKU通过虞书欣等明星曝光快速建立认知 [5][6] - 联名合作模式盛行,包括与商业品牌、热门赛事、文化IP等跨界 [6] 行业趋势 - 社交媒体、明星场景植入、粉丝共创成为IP运营标配 [6] - 潮玩快闪店、沉浸式体验活动、非遗跨界合作等新形式涌现 [8] - 行业正经历转型阵痛期,产品力和故事性要求提高,消费者决策更理性 [9]
付费与“纸片人”约会,无合同不退费?16亿浏览量背后的“Cos委托”市场乱象调查
搜狐财经· 2025-07-11 08:42
Cos委托行业概述 - Cos委托是一种消费者付费聘请Coser装扮成指定二次元角色进行现实互动的陪伴服务,主要受众为热爱二次元文化的"00后"女生[2] - 服务内容包括街头漫步、咖啡馆闲聊、生日惊喜策划等,从二次元小众圈层逐渐走向大众视野[2] - 接受委托扮演男性角色的Coser多为女性,服务流程包括售前问卷、礼物准备等沉浸式体验设计[7][8] 市场规模与用户热度 - 小红书"Cos委托"相关话题总浏览量超16亿,讨论量超1200万条,其中cos委托话题浏览量达124亿,讨论量843万[4][5] - 地域热度分布: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等城市相关话题浏览量均超500万,北京地区讨论量达14.6万[5] - "Cos委托避雷"话题浏览量超6000万,讨论量超50万,反映市场纠纷频发[19] 商业模式与价格体系 - 收费模式包括基础服务费(按小时计费)和全额承担约会消费,北京上海地区单日委托费超千元,郑州西安等地数百元[8] - 价格涨幅显著:北京地区2023年700元/天不限时,2024年涨至900元/6-7小时,超时费150-180元/小时,单次委托总成本达两三千元[15] - 存在高价案例:15天赴日旅行委托总价9000元(含每日600元服务费及全包食宿交通)[19] 行业痛点与纠纷 - 服务质量不稳定:存在Coser外形还原度低、角色沉浸感差、临时变更安排等问题,学生群体易受高成本低质量服务损害[16][19] - 交易缺乏保障:主要通过微信沟通转账,无合同约束,定金规则不对等(单主取消不退定金,Coser可随意改期)[22] - 纠纷解决依赖网络曝光:原"全国委托避雷表"被封禁后,用户转向社交平台匿名吐槽,易引发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16][19] 监管与法律风险 - 行业处于监管空白:服务评价标准主观性强,微信约定不具法律效力,第三方难以判定服务质量[23] - 版权隐患:商业化使用动漫/游戏IP可能违反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存在侵权风险[24] - 平台化尝试遇阻:上海某中介平台因抽成过高未被市场接受,行业尚未形成有效监管机制[23] 用户画像与消费心理 - 核心用户为乙游(女性向游戏)爱好者,通过Cos委托实现虚拟情感具象化,对抗现实焦虑[7] - 典型消费场景包括角色纪念日、特殊节日等,用户愿为"精神支柱"式陪伴支付溢价[7][19] - 学生群体占比高,存在省吃俭用购买服务现象,对服务质量敏感度高[16]
北京“四合院商场”爆火 胡同成年轻人“溜达圣地” 老居民与新业态如何共生
华夏时报· 2025-07-08 09:56
商业地产发展趋势 - 商业消费逻辑从"功能消费"转向"场景消费",情感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成为年轻消费者的主要选择[1] - 北京上半年两大城市更新商业项目入市,包括24万平米的非核商圈项目和43万平米的昌平超级合生汇项目[2] - 中海大吉巷以四合院式古典商业设计为亮点,获得较高开业上铺率,成为北京商业顶流[2] 城市更新与商业改造 - "改旧为旧"成为城市更新主要逻辑,强调保护文化遗址,避免大拆大建[2] - 中海大吉巷采用"文保区+商业+商办+公园"复合形态,保留明清四合院砖瓦肌理[3] - 北京胡同采用微更新理念,保留胡同肌理和居住功能,同时引入新潮商业业态[4] 商业与社区共生发展 - 法源寺街区围绕"法源寺"IP引入书店、咖啡厅等业态,实现文化价值的商业传译[5] - 通过申请式退租平衡居住与商业发展,形成居民参与、业态共生的长效运维模式[5] - 新老店铺共生,保留老店铺如裁缝店、早点摊,同时引入精品咖啡厅等新商业[4] IP与情感消费崛起 - IP消费成为商业主力,泡泡玛特等IP店铺入驻商场,动漫、文创类商铺遍地开花[6] - "Z世代"消费中"情感满足"占比增高,次文化、收藏品及周边产品受欢迎[6] - 商业趋势从"标准化"转向"游戏化",体验式经济刺激艺术、文化活动参与[6] 北京商业未来展望 - 下半年北京预计将有超过39万平米零售物业在次级商圈开业,包括中关村大融城等项目[8] - 政府推动时尚产业发展,以场景为载体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回暖[8] - 部分老牌项目因经营理念落后或品牌定位老旧考虑闭店调改[8]
城市更新项目成新增供应主力 北京零售物业逻辑重塑
中国经营报· 2025-07-04 16:13
城市更新与消费升级政策导向 - 中央层面将消费视作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二字出现32次 [1] - 城市更新成为区域商业复兴、激活存量价值的核心路径,在新增供应稀缺背景下存量项目精准定位与主动调改至关重要 [1] - 北京市政府推出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推进科技潮品、时尚名品、健康新品、创意精品四大领域 [6] 零售物业市场动态 - 二季度城市更新项目成为零售物业新增供应绝对主角,典型案例包括北京中海大吉巷(四合院式古典商业设计)和昌平超极合生汇西区(与东区形成43万平方米完整布局) [2] - 二季度餐饮业态占新开店48%,地方特色菜系品牌扩张强劲,而茶饮果汁类拓店步伐明显放缓 [2] - 珠宝首饰业态表现亮眼,泡泡玛特旗下POPOP珠宝产品线和周六福·吉文创形象店在国贸商城开出首店 [2] 租金与空置率表现 - 二季度购物中心首层平均租金同比下跌0.7%至每天每平方米30.8元,次级商圈租金下调更明显 [3] - 上半年北京全市净吸纳量16.2万平方米,但空置率仍微升0.2个百分点至7.5% [3] - 业主策略转向更具弹性的租金策略以优先保障出租率 [3] 商业逻辑创新趋势 - 商业从功能消费转向场景消费,呈现三大特征:文化基因当代活化(如白塔寺街区)、内容为王的次元革命(如王府井喜悦商场)、共生运维的生命体转变(如隆福寺二期) [5] - 沉浸式场景与情感连接成为破局利器,朝外大街等项目通过策展型商业、剧情动线设计提升参与度 [6] - 社区商业突破"低端"刻板印象,如中海大吉巷植入设计师集合店、文化茶馆等高端业态 [6] 未来市场展望 - 下半年北京次级商圈将有超过39万平方米零售物业开业,包括中关村大融城及隆福寺二期等项目 [6] - 老牌项目因经营理念落后或品牌定位老旧可能面临闭店调改 [6] - 场景营造、品牌组合、活动创新将成为项目竞争制胜关键 [7]
Labubu惊艳登场,丑萌小怪兽魅力爆发,掀起全球情绪消费潮
搜狐财经· 2025-06-30 02:57
拉布布的魅力揭秘 - 拉布布是由泡泡玛特推出的原创IP形象,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设计,具有独特的锯齿状尖牙、圆滚大眼睛和不协调身体比例,形象既"丑萌"又叛逆 [1] - 角色背景设定为居住在怪物森林的小精灵,灵感源自北欧神话 [1] - 产品以盲盒形式销售,结合搪胶和毛绒材质,限量款单价可达百万元,如薄荷色拉布布拍卖价达108万元 [1] 全球热潮背后的四大驱动因素 情感经济的精准把握 - 2025年数据显示40.1%年轻消费者购买动机为寻求情绪和兴趣满足,拉布布通过盲盒惊喜感、稀有款社交分享和反叛形象共鸣契合需求 [4] 全球化文化符号的构建 - 拉布布"怪物森林小精灵"设定打破地域限制,避免文化标签,推出本土化定制款如新加坡鱼尾狮、泰国金丝服饰和西班牙斗牛士造型 [5] 强大的中国制造与供应链支持 - 中国广东东莞生产基地承担全球潮玩85%产能,精细化生产工艺实现"每个部件单独开模",实时数据分析缩短新品上市周期 [6] 社群效应与明星效应的完美结合 - 全球抢购热潮显著:纽约消费者凌晨排队,巴黎游客卢浮宫合影,新加坡限定款瞬间售罄,二手市场价格暴涨,尽管关税上涨30%需求仍强劲 [7] 数据见证全球影响力 - 泡泡玛特2025年海外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2025年一季度海外收入跃增475%至480% [7] - 拉布布获泰国"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热曲打入西班牙街头,APP在美国购物榜稳居榜首 [8] 产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 拉布布成功象征中国原创IP进入"新航海时代",通过去标签化叙事和普世情感连接全球年轻人 [9] - 产品成为年轻人情感寄托,实用性被精神满足取代,展示设计(香港)、制造(东莞)和数据(跨境电商)全链条创新整合 [9]
爱马仕成了Labubu配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00:29
Labubu现象与市场表现 - Labubu隐藏款在拍卖会上拍出108万元人民币天价,引发全球热潮 [2] - 泡泡玛特股价在6月12日盘中达283.40港元/股的历史高点,但6月17日暴跌6%,市值蒸发223亿港元 [3] - 6月19日Labubu大量补货导致黄牛市场价格暴跌,热门系列价格普遍跌50%,隐藏款缩水近40%,整盒回收价狂泻超2000元 [3] Labubu与奢侈品行业的互动 - Labubu通过与LV、爱马仕等奢侈品牌同框,为奢侈品创造了新的社交价值和购买欲望 [6] - 奢侈品大牌利用Labubu包挂吸引年轻消费者,以"平替"情绪价值拓展潜在客户群 [6] - 爱马仕大秀上Labubu挂饰成为社交资本,象征"懂时尚、懂潮流"的信号 [6] 消费行为与注意力经济 - 2023年Labubu销量破亿,增长接近40%,成为泡泡玛特增速最快的头部IP [10] - Labubu成功利用盲盒机制、稀缺性追求和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刺激多巴胺分泌 [10] - 注意力经济依赖情绪价值和短期潮流,但产品缺乏长期价值沉淀,易受热度衰退影响 [11] 商业模式与市场风险 - 泡泡玛特创始人认为"无用"的产品更具永恒性,功能属性会缩短生命周期 [7] - 过度依赖情绪价值的商业模式难以穿越周期,如豆豆熊(Beanie Babies)因炒作崩盘 [11] - 市场终将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品牌需重视内容"保值"能力 [12]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报告:社交媒体成消费决策的核心因素,2029年宠物数量将达到5.7亿只
经济观察网· 2025-06-23 12:1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中国宠物数量在2024年达到4.3亿只 其中城镇犬猫数量为1.2亿只 [2] - 预计2029年宠物数量将增至5.7亿只 年复合增长率显著 [2] - 城镇犬猫饲养偏好中 犬类占比57% 猫类占比64.3% 猫主人数量达4088万人 [2] 消费群体特征 - 90后与00后在养宠人群中占比超六成 成为消费主力 [3] - 中高学历人群占比较多 个人可支配收入充裕 注重宠物情感价值与高品质生活消费 [3] - 老龄群体比例下降 但对易于照顾及情感慰藉型宠物产品存在需求 [3] 消费行为与渠道 - 线上渠道已成为宠物食品销售第一大渠道 80后90后更倾向线上购买 [3] - 亲友推荐 宠物店/医院推荐及网红推荐在决策中占比上升 [4] - 线下渠道因提供购物体验和附加服务仍占据重要地位 [3] 产品趋势与创新 - 宠物食品市场向精细化高品质升级 烘焙粮鲜粮等高端品类受青睐 [4] - "人宠同源"概念凸显 主粮品牌黏性与复购率高 [4] - 智能硬件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一线城市超七成宠物医院引入AI辅助诊断 [4] 产业链与市场拓展 - 供应链重构与国产替代加速 国产高端产品品质追赶甚至超越进口产品 [4] - 银发经济与下沉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催生食品健康智能设备等多层次需求 [5] - 跨界融合趋势显著 酒店文旅快消品商业地产等多行业拓展宠物友好空间 [4] 政策与区域发展 - 地方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宠物食品产业 如上海福建广州通过跨境电商试点探索进口新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