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

搜索文档
日本资深议员喊话:日央行必须逐步加息,最好尽早开始
华尔街见闻· 2025-08-19 07:39
呼吁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 河野太郎明确表示支持日本央行加快升息步伐。当被问及央行应多快恢复加息时,河野回应称"我认为 早点开始比较好"。他强调向市场传递日本将摆脱负实际利率局面的信息至关重要。 日本自民党资深议员、前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公开呼吁日本央行加快升息步伐,改善财政状况,以应对疲 软日元推高通胀、冲击家庭生活的挑战。他强调日本必须摆脱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并建立替代"安倍 经济学"的新经济框架。 当地时间本周二,河野太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日本央行加息步伐"已经来得太晚"。央行需要逐步 持续加息,向市场传递摆脱负实际利率的明确信号。 这位被视为未来首相候选人的政界老将指出,曾被视为日本出口经济福音的弱势日元,如今已成为侵蚀 企业利润率、伤害退休人员的致命通胀根源。对抗生活成本上涨的最佳策略是逆转日元弱势,寻求适度 走强。 河野太郎的表态为日本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增添了新的政治压力。 日本消费者通胀已连续三年多保持在2%上方,但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强调需要在进一步加息问题上谨慎 行事,主要考虑美国关税政策对经济的预期冲击。 建议告别安倍经济学框架 河野太郎同时呼吁政府和央行就替代"安倍经济学"的新经济框架达成一致。 ...
资深议员河野太郎:日本须“尽快”加息并整顿财政,扭转日元颓势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07:25
曾担任外相、且被视为未来首相候选人之一的河野太郎指出,通胀调整后的实际借贷成本长期处于负值 状态并非理想局面。 在被问及央行应何时重启加息时,他在采访中回应:"我认为宜早不宜迟。"他强调,"向市场传递日本 将摆脱实际利率为负的信号至关重要",并明确表示日本央行需持续逐步加息。 对于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将在年底前再次加息的观点,河野称:"我不会对具体举措置评,但我感觉(加 息)已经来得太迟了。" 智通财经APP获悉,日本资深执政党议员河野太郎(Taro Kono)周二表示,日本必须提高利率并整顿财政 秩序以扭转日元疲软态势,当前日元贬值已推高通胀,为家庭生活带来压力。 日本央行(BOJ)去年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并于今年1月将短期利率上调至0.5%,其判断 依据是日本已接近稳定实现2%的通胀目标。 "日本央行应逐步加息,同时政府需在取代'安倍经济学'的新共识下恢复财政健康,"河野说,"应对生活 成本上涨的最佳举措是扭转日元疲软态势,推动日元适度升值。" 河野太郎在去年的执政党自民党领袖选举中失利,现任首相石破茂胜出。自民党在上月参议院选举中惨 败后,党内要求石破茂下台、重新举行领袖选举的呼声日益高涨。当被 ...
慢牛真来了
虎嗅APP· 2025-08-18 00:00
市场趋势分析 - 上证指数于2025年8月13日突破2024年10月8日高点3688点,呈现温和上涨斜率、日均成交额稳定在1-2万亿元的"慢牛"特征 [5] - 2024年9月24日至10月8日为牛市启动第一浪(1浪),2025年4月7日第二浪回调至3040点(跌幅17%),当前处于第三浪上升期 [5][6] - 板块轮动以金融、科技和周期为主导,非无差别普涨 [5] 经济基本面支撑 - GDP增速回落幅度从每年1个百分点收窄至0.5个百分点,显示改善趋势;2025Q1全A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3.51%,较2024Q4回升 [7] - 投资、出口和消费数据底部震荡但缓慢回升,中美关税延期(保留10%基准关税)缓解出口压力,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达94.3% [9][10] - 经济"稳弱"状态符合慢牛特征,既非强刺激也非全面衰退 [10] 政策与市场互动 - 慢牛行情通过财富效应破解"有效需求不足",类比日本2013年后日经225指数300%涨幅刺激消费 [15][16] - 快牛(如2007/2015年)易引发剧烈回撤(跌幅50%-70%),慢牛(如2019-2021年)波动温和利于长期投资 [17] 投资策略建议 - 科技与非银金融(保险、券商)为牛市高弹性板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进入大规模应用前夜 [19][20] - 龙头公司可实现5-10倍涨幅(如2015年互联网、2020年新能源),平庸标的涨幅仅50%-100% [19] - 避免频繁调仓追涨杀跌,持有熟悉领域个股(如科技、红利、有色周期类优质公司)更易获超额收益 [21][23] 投资者行为警示 - 牛市调整剧烈("牛市多暴跌"),需控制情绪避免被洗出局,未进场者忌盲目追涨 [25][26] - 精选个股并深入研究财报,坚定价值投资理念,短期波动中保持定力 [25]
低利率下的日本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交易业务
搜狐财经· 2025-07-24 06:17
日本经济与利率环境演变 -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裂后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1993-2024年实际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仅0.57%,远低于1955-1970年的9.6%和1975-1990年的4.4% [1][2] - 1993年日本央行将官方贴现利率降至0.5%,2024年虽结束负利率政策但基准利率仍低于1% [2][16] - 低利率政策下,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6年跌破0%,成为首个十年期负收益率的G7国家 [4] 股市与货币政策影响 - 日经225指数在2013年后受量化宽松刺激回升,2024年才突破泡沫前高位,日元贬值推动出口企业利润增长 [5] - 安倍经济学短期刺激物价和就业,但薪资增长乏力导致实际收入长期负增长 [10][12] - 日本央行1999年首次实施零利率,2016年引入负利率,2024年政策转向但效果待观察 [16][18] 银行业资产结构调整 - 日本城市银行贷款占比从1990年的主要资产降至2024年的33%,证券投资占比提升至40% [20][23] - 区域银行通过增持地方政府债(2024年占比26%)和地方信贷维持收益,但久期风险上升 [25][28][31] - 三菱UFJ集团通过动态调整国债久期(如2016年减持长期债券)和增持外国债券(2022年后规模增长)应对利率波动 [32][34] 债券投资创新与风险管理 - 日本金融机构开发结构化产品,通过SPV打包外币债券与货币互换,为中小投资者提供高收益日元资产 [36] - 城市银行通过全球化布局和多币种对冲工具管理利率风险,区域银行因久期集中(接近8年)面临更高风险 [31][42] - 农林中央金库因未对冲美债利率风险导致2024年未实现亏损1.5万亿日元 [31][43] 对中国的启示 - 建议中国大型银行提高外国债券配置(如日本城市银行外资债占比达6.4%),优化流动性管理 [39][40] - 中小银行可专注地方债和特色化经营,避免与大型银行过度竞争 [41] - 需强化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借鉴日本套保会计和衍生品工具应用经验 [44][45]
三菱日联:若高市早苗成为石破茂的继任者,日元可能会下跌
快讯· 2025-07-23 11:12
金十数据7月23日讯,三菱日联的分析师Lee Hardman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如果日本首相石破茂辞职,高 市早苗成为自民党下任党魁,这对日元来说是最糟糕的结果。他说,如果石破茂在周日的参议院选举中 失去多数席位后辞职,高市可能是接替他的热门人选之一。"她在意识形态上与前首相安倍晋三高度一 致,支持安倍经济学下维持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他说,这将助长人们的猜测,即日本央行可能面 临更大的政府压力,要求其推迟加息,从而削弱日元。 三菱日联:若高市早苗成为石破茂的继任者,日元可能会下跌 ...
孟晓苏:日本楼市崩盘与二十年低迷,政策失误与舆情失控的历史教训
凤凰网财经· 2025-07-11 12:50
日本房地产泡沫与政策应对分析 核心观点 - 日本1989-1991年通过激进加息和信贷紧缩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导致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房价持续下跌22年,东京地价最低跌至峰值50% [1][6] - 2013年安倍经济学通过量化宽松(央行资产负债表占GDP比重从30%升至130%)和结构性改革推动房价连续12年回升,日经指数创新高 [1][18] - 政策失误集中在时机选择(紧缩过早/救市过晚)、税制加重负担(1992年地价税0.3%)、法拍房处置失当(占交易量40%)三方面 [8][10][11] 01 舆论共识与政策转向 -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催生资产泡沫,媒体渲染"日本第一"情绪,银行接受土地抵押无限制放贷 [3] - 1990年美国地产衰退触发日本舆论反转,媒体将房地产污名化为"产业空心化元凶",推动"主动刺破泡沫"共识 [4][5] - 社会活动家发起"反不动产运动",要求对空置房征收惩罚性重税,形成政策压力 [4] 02 政策操作与市场反应 - 日本央行1989年5月-1990年8月连续5次加息(2.5%→6.0%),同步实施不动产融资总量规制 [6] - 政策引发连锁反应:日经225指数10个月暴跌50%,1991年东京商业地价单年跌15%,烂尾项目激增 [6][7] - 加息节奏失误:18个月加息350基点,未考虑经济对低利率的深度依赖 [7][8] 03 危机应对逆向操作 - **税制加重负担**:1992年推出地价税(0.3%)和特别土地保有税,短期交易所得税率提至10%,六大城市住宅地价5年跌65% [10] - **法拍房危机**:1991-1995年法拍房数量增300%,成交价低于市场价30-50%,形成价格螺旋 [11][16] - **金融救助偏差**:优先救助银行(2003年注资理索纳银行2万亿日元),忽视实体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拖延15年 [12] 05 安倍经济学破局 - 量化质化宽松(QQE)规模达700万亿日元,购买ETF打破通缩预期 [18] - 财政刺激:购房补贴从30万提至100万日元,2013-2019年新建公寓销售增37% [18] - 结构性改革:东京核心区容积率提升50%,双职工家庭收入10年增38%(740万→1019万日元) [18] 06 对中国的启示 - **政策平衡**:需建立房地产市场压力指数,避免"全力救市"与"坚决打压"极端切换 [20] - **舆情管理**:避免污名化合理需求,加强专业媒体建设性导向,设立房地产听证会制度 [22] - **风险防范**:设立房价涨跌幅阈值,隔离法拍房(设置最低折扣率),经济下行期减免房地产税费 [23] - **长效机制**:构建"市场+保障"双轨制,发展REITs替代土地财政,参考日本J-REITs吸引国际资本 [25]
日本楼市崩盘与二十年低迷:政策失误与舆情失控的历史教训
凤凰网财经· 2025-07-11 09:26
日本房地产泡沫与政策失误 泡沫形成与舆论环境 -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企业赴美收购不动产,国内房价猛涨,催生巨大资产泡沫 [2] - 媒体渲染"日本第一"情绪,银行接受土地作为唯一抵押品无限制放贷,社会形成对房地产投机的集体盲从 [2] - 1989年三菱地所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国内视为国家崛起标志,质疑泡沫风险的声音被边缘化 [2] 泡沫破裂与政策操作 - 1991年日本央行连续五次上调贴现率,从2.5%升至6.0%,并引入"不动产融资总量规制"限制房地产信贷 [5] - 日经225指数从1989年38,915点暴跌至1990年20,000点以下,10个月内跌幅近50% [5] - 1991年东京圈商业地价单年跌幅达15%,逆转持续36年的上涨趋势,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烂尾项目激增 [5] 危机应对失误 - 1992年日本政府推出地价税(0.3%持有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短期交易所得税率提高至10%,加速市场抛售 [7][9] - 1991-1995年全国法拍房数量激增300%,1993年东京超2万套住宅进入法拍,成交价较市场价低30%-50% [10][11] - 金融救助优先银行而非实体企业,1990-1996年银行不良率被低估,2001年达峰8.4%,2005年降至2.4%耗时15年 [12] 安倍经济学与市场复苏 政策转向与效果 - 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量化质化宽松(QQE),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从2012年140万亿日元膨胀至2020年700万亿日元 [18] - 2015年修订《城市再生特别措施法》,允许东京核心区容积率提升50%,激活城市更新 [18] - 东京双职工家庭平均收入从2008年740万日元增至2021年1019万日元,新建公寓销售套数2013-2019年增长37% [18] 长期影响 - 六大主要城市住宅地价直到2023年才恢复至1991年峰值的50%,实际GDP三十年间几乎零增长 [18] - 2013-2023年东京二手公寓价格回升62%,但错失的二十年造成永久性损失 [24] 对中国的启示 政策平衡与预期管理 - 需建立房地产市场压力指数,综合价格、成交量、库存等指标,把握政策转换时机 [20] - 避免"全力救市"与"坚决打压"极端切换,坚持"因城施策",允许不同线城市政策分化 [20] - 加强政策沟通机制,通过前瞻性指引稳定市场情绪,防止预期恶化引发踩踏 [20] 系统性风险防范 - 建立跨市场防火墙,防止房地产、股市、债市风险传染 [22] - 设立区域性房价涨跌幅阈值,触发后自动启动调控工具 [22] - 优化危机期税收政策,考虑减免交易契税、暂缓房地产税试点扩围 [22] 长效机制与转型 - 构建"市场+保障"双轨制,提供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多元选择 [23] - 探索房产税、REITs等新工具,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 [23] - 借鉴日本供给侧改革思路,如提高女性就业率激活购房需求 [24]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前瞻:政策路径转向防御性观望 将聚焦于缩表与债务风险
新华财经· 2025-06-17 00:48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会议 - 日本央行将维持当前利率水平不变 市场更关注政策声明中的前瞻指引调整 包括缩表节奏、债务风险及外部冲击应对策略 [1] - 日本央行政策路径已从"主动紧缩"转向"防御性观望" 试图在美日贸易摩擦升级、国债收益率飙升、薪资增长乏力等多重矛盾中寻找平衡 [1] 加息预期变化 - 60位受访经济学家中无一人预计日本央行将加息 52%认为年内不会有加息行为 而5月时市场还普遍预计年内将有一次加息 [3] - 超半数经济学家认为年内加息概率趋近于零 有机构将首次加息时点推迟至2026年第一季度 [2] - 加息前提条件包括美国经济软着陆迹象明确、日本核心通胀稳定于2%以上、实际工资增长率突破1.5% [8] 贸易摩擦影响 - 美日贸易谈判不确定性为政策定调埋下伏笔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日本汽车加征关税 市场对日本出口前景忧心忡忡 [2] - 美国关税的影响可能在2026年集中显现 届时日本经济将直面"出口崩塌-消费萎缩-通胀回落"的恶性循环 [2] -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承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极高 需密切关注食品价格对潜在通胀的影响 [5] 通胀与薪资数据 - 5月东京核心CPI超预期升至3.6% 连续三个月加速 但食品价格飙升和实际收入下降削弱了通胀的可持续性 [2] - 4月实际现金收入同比缩水1.8% 尽管基本薪资同比增长2.2%(连续20个月站稳2%关口) 但实际收入下滑暴露出"涨薪未转消费"的结构性问题 [5] - 日本央行当前更关注"薪资-消费"良性循环能否形成 而非单纯依赖CPI数据 [2] 债务风险与缩表调整 - 本财年政府偿债成本占比已升至24% 较去年提升3个百分点 创下十年新高 [4] - 日本央行持有46%的日本国债 自去年取消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并于去年8月开始每季度减少4000亿日元购债规模后 持债规模在第一季度骤降6.2万亿日元 [4] -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 从2024年4月起 央行可能将季度购债缩减幅度从当前的4000亿日元降至2000-3700亿日元 [4] - 市场普遍预计日本央行6月会议可能宣布将每季度购债削减额度下调至2000亿日元左右 甚至更低 [8] 经济增速预测 - 经合组织最新预测下调2025年日本GDP增速至0.7%(原1.1%) 虽上调2026年至0.4% 但强调央行进一步加息的前提是国内需求复苏与外部风险缓解 [6] 政策困境与调整 - 日本央行深陷"抑制债务风险""避免日元贬值""抵御外部冲击"的"不可能三角" 政策选项正在收窄 [7] - 政策重心将从"快速缩减资产负债表"转向"避免市场剧烈波动" 防止长期利率飙升冲击政府债务可持续性 [8] - 日本央行或将保留量化宽松工具作为"应急选项" 在必要时重启购债以稳定市场 [8]
债市暴雷惨过希腊,为什么最先“倒下”的是日本?
搜狐财经· 2025-06-04 06:23
日本债务危机现状 - 日本债务与GDP之比高达260% 在所有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10] - 日本4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创下20年来新高[5] - 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约为1.55% 自4月初以来上涨44个基点 偏离日本央行0.5%的政策利率[7] 政策困境与市场反应 - 日本央行持有52%的日本国债市场份额 减少购买导致收益率飙升[5] - 日本央行面临两难选择:放弃量化紧缩会加剧通胀和汇率问题 维持现状则需解决国债爆雷危机[5] - 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将继续加息并减持日本国债[7] 国际比较与影响 - 印度2025财年GDP预计达3.9万亿美元 日本预计4.02万亿美元 2026年可能被印度超越[1] - 德国是七国集团中唯一债务与GDP之比低于100%的经济体[12] - 日本国债危机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对中国金融和汇率造成冲击[15] 中国风险敞口与防御能力 - 中国持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较1.3万亿高峰时期依赖度降低[15] - 中国外汇管制能力较强 日本黑天鹅事件对人民币冲击较小[15] - 日元大幅贬值将增强日本企业出口竞争力 对中国部分海外市场形成冲击[15] 危机根源与本质 - 危机是安倍经济学长期量化宽松政策与财政扩张弊端的集中爆发[16] - 叠加全球通胀和地缘政治冲击等灰犀牛事件 导致国债和汇率市场动荡[16] - 联动美国国债市场 影响已超越单一国家范畴 成为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缩影[16]
全球陷入债务反思,债市暴雷惨过希腊,为什么最先“倒下”的是日本?
搜狐财经· 2025-05-30 10:33
日本债务危机 - 日本债务与GDP之比高达260% 在所有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 [9] - 日本央行持有52%的日本国债市场份额 减少购买导致收益率飙升 [5] - 4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创20年来新高 10年期收益率达1.55% 较4月初上涨44个基点 [5][8] 经济数据对比 - IMF预测印度2025财年GDP达3.9万亿美元 日本为4.02万亿美元 2026年可能被印度反超 [1] - 美国联邦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36.2万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持有9万亿美元 [6] - 德国是G7中唯一债务/GDP低于100%的经济体 保持AAA评级 [13][14] 政策困境 - 安倍经济学通过负利率和无限购债维持低利率 现面临通胀与加息压力 [5] - 日本央行面临两难选择:继续紧缩将加剧国债危机 恢复宽松则恶化通胀和汇率 [5] - 参议院选举前拟推财政刺激措施 可能增加政府借款 与央行缩表政策冲突 [8] 国际市场联动 - 日本和英国是美国前两大海外债主 近期均经历债市风暴 [6] - 外国投资者在30年期美债拍卖中获配比例降至58.88% 为2019年以来最低 [6] - 日本国债危机可能通过金融一体化冲击中国 但中国外汇管制能力较强 [15] 行业影响 - 日元大幅贬值将增强日本企业出口竞争力 对中国部分行业形成冲击 [15] - 中国持有美债从1.3万亿美元峰值降至7000亿美元 降低外部风险敞口 [15] - 全球债务问题凸显财政政策局限性 德国因低债务比例成为避险选择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