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能源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海油发展(600968):三大产业多元发展,受益海洋油气景气上行
长江证券· 2025-07-16 06:1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1][13][13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业务包括能源技术服务、能源物流服务、低碳环保与数字化三个板块,上市后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期间费用呈下降趋势,业绩稳步增长 [2][7] -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大,超深水是未来趋势,海上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势在必行,公司与中海油油气生产相关性高,抗油价波动能力强,分红稳健,具备高股息潜力 [2][8][10] -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上油服企业,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和国内增储上产推进,随着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提速及低碳数字化业务规模化落地,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11][13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中枢向上的海上油服龙头 - 油服行业指与油气勘探和生产或上游能源行业相关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按用途分为陆上油服和海上油服,按应用流程可分为勘查、物探、钻井等环节,不同油服公司业务侧重不同 [21]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中海油控股的上市公司,聚焦油气生产领域,致力于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能源技术服务公司,业务包括能源技术服务、能源物流服务、低碳环保与数字化三个板块,具备综合性强、风险抵御能力强的业务竞争优势 [30][36] - 2018年国家出台七年行动计划,油服市场景气度提高,公司营收和业绩高速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5.17亿元,同比增加6.51%,实现归母净利润36.56亿元,同比增加18.66%,且近年来公司注重费用率压降,期间费用呈下降趋势 [46][48] 保障能源安全增储上产,海上油服未来可期 - 市场化背景下石油公司增大资本开支主要基于油价提升,但国内三桶油受国家方针政策影响大,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54] - 我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国家要求加大油气勘探力度,国内油气稳产增产将稳步推进,包括加强重点含油气盆地勘探、保证老油田稳产、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 [55][58] - 中海油成本管控卓有成效,桶油主要成本下降,2023年后相比油价高位回落,其资本支出稳定增加,2017年开始油气已探明储量稳定增长,2025年仍有多个新项目投产,将有力支撑产量增长 [61][65][71] -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超深水是未来趋势,海上油气资源探明程度较低,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势在必行,随着油价回升和我国加大海上油田勘探开发力度,油服行业进入复苏周期,以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等为首的油服公司将显著受益 [73][79][82] FPSO领衔能源技术,物流与环保构建下游基底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业务覆盖海洋石油各主要环节,在多个海洋石油相关领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还将业务延伸至能源开发中下游领域,FPSO是主流的海洋油气生产系统,公司在中国近海FPSO生产技术服务市场居主导地位,上市以来能源技术服务业务收入高速增长 [85][88][95] - 安全环保与节能板块持续拓展,成为长期发展支柱,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把握低碳节能和数字化发展新趋势,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溢油应急海洋环保服务提供商,且在能源开采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显著 [99][101][107]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能源物流服务业务由物流服务、销售服务、配餐服务三部分构成,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海上油气产量提升叠加保供需求,能源物流服务经营趋势向上,LNG运输船项目陆续投运,预计贡献长足投资收益,但该业务收入易受油价影响,利润显著优于油价变化 [112][113][118] 投资建议 -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上油服企业,受益于油价中高位带来的行业景气度提升以及国内增储上产的推进,随着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提速及低碳数字化业务规模化落地,公司有望持续受益,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0.42元、0.47元和0.53元,对应2025年7月15日收盘价的PE分别为9.88X、8.69X和7.78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1][133]
21专访|标普全球丹尼尔·耶金:能源转型的跌宕与星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14:06
能源安全与多样性 - 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于多样性,1912年英国海军从煤炭转向石油的决策体现了这一原则 [1] - 标普全球副董事长耶金强调能源多样化是获得系统韧性的根本方法,这一原则在2025年依然适用 [2] - 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国家能源安全,波斯地区的不稳定供应曾引发英国战略调整 [1] 能源转型历史规律 - 能源转型具有长期性:煤炭从发现到成为主导能源用了两个世纪,石油取代煤炭也经历了百年 [3] - 2024年全球煤炭消耗量是20世纪60年代的三倍,说明新能源补充而非替代传统能源的特点 [3] - 当前风能太阳能使用量创新高,但石油煤炭消耗量也达历史峰值,体现转型的"补充"特性 [3] 当代能源转型挑战 - 技术进步是能源演变核心,需在碳捕获、氢能等领域取得突破 [4] - 数字化和AI将对能源供应使用产生重大影响,需加大对新兴技术投资 [4] - 全球能源版图面临碎片化挑战,国家认同和政治因素影响供应链 [5][6] 转型成本与投资需求 - 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需在2030年前年投资6.5万亿美元,2035年达8万亿美元 [8] - 这相当于全球GDP的5%,发展中国家难以承担,发达国家也面临财政压力 [8] - 美国数据中心用电占比预计从4%升至10%,将大幅增加天然气和电力需求 [10] 发展中国家能源困境 - 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发展中国家被迫使用更多煤炭,工厂因电力短缺关闭 [7] - 全球30亿人年均用电量低于美国一台冰箱,需要增加油气供应促进增长 [9] - 非洲人口2050年将占全球1/4,能源投资不足将威胁地区稳定 [9] 天然气过渡作用 - 天然气可平衡风光发电波动,占加州发电量近50% [11] - 美国2010-2022年电力碳排放下降1/3,主因天然气替代煤炭 [11] - 天然气需求因AI数据中心建设显著增长,成为重要过渡能源 [10] 转型路径与供应链 - 需重构多元化供应链,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和监管流程 [6] - 必须协调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解决技术流动和融资问题 [6] - 电气化进程需确保铜等关键金属供应,支持数据中心革命 [10]
7300亿南下资金重构港股生态:2025上半年高股息与硬科技双主线深度解析
智通财经网· 2025-07-15 13:18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数大涨20%,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最佳 [1] - 港股通累计成交金额达4.8万亿港元,同比增长50%,占港股总成交额19% [2][3] - 南向资金净流入7300亿港元,同比激增414%,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1][3] 资金流动与市场结构 - 南向资金占港股总成交比例从2020年不足10%升至接近20%,部分交易日贡献超一半成交额 [4] - 外资通过ETF等渠道重返港股,iShares MSCI Hong Kong ETF年内净流入超7亿美元 [2] - 2月南向资金单月净买入1528亿港元,创4年来新高,仅次于2021年1月的3106亿港元 [3] 板块配置偏好 - 高股息板块(能源、电信、银行)获南向资金重点配置,净买入额分别为620亿、410亿、380亿港元 [6][7] - 创新药板块表现突出,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超60%,18A公司平均涨幅达146% [7][8] - 公用事业、生物科技、半导体板块持仓占比提升显著,分别增加3.8%、2.5%、1.9% [7][9] 个股表现与资金动向 - 老铺黄金以330.18%涨幅领跑港股通十大牛股,三生制药和荣昌生物分别上涨288.98%和278.12% [11][12] - 荣昌生物港股通持股比例突破50%,华虹半导体等新调入港股通标的持股比例快速攀升至31.57% [13][14] - 中国海油获240亿港元净买入,受益于油价回升及8%以上股息率 [6][7] 驱动因素与未来趋势 - 美联储降息预期推动全球资金涌入高股息资产,A股"虹吸效应"分流资金至港股 [5][16] - 硬科技赛道(半导体、创新药、能源安全)将持续受益政策红利和资金倾斜 [17] - 市场分化加剧,头部标的可能享受流动性溢价,中小盘股或面临边缘化风险 [18]
国家能源局发布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联合简报
快讯· 2025-07-15 11:45
金十数据7月15日讯,2025年7月14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与欧盟能源与住房委员丹·约根森在 京共同主持召开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双方重申,中欧能源合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全球清洁能源转 型,同时充分考虑确保能源安全,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基于对话讨论,双方同意在推进清洁能源转型 的多个领域延续合作。讨论广泛涵盖加速能源转型、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转型效益以及能源市场设计等 方面。欧中能源合作平台(ECECP)和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CEEI)参加了对话会议。 国家能源局发布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联合简报 ...
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联合简报
国家能源局· 2025-07-15 11:37
中欧能源对话核心内容 -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与欧盟能源与住房委员丹·约根森于2025年7月14日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 [1][5] - 双方重申中欧能源合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以应对气候变化 [1][6] 合作领域与参与方 - 双方同意在清洁能源转型的多个领域延续合作,包括加速转型、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转型效益及能源市场设计 [1][7] - 欧中能源合作平台(ECECP)和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CEEI)参与了对话会议 [2][7]
中国首桶自采铀出炉,能源安全再添重码
搜狐财经· 2025-07-14 14:55
项目突破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产出第一桶天然铀,重量不足百公斤,标志着中国核工业重大突破 [1] - 项目从开工到产出首桶铀仅用一年,创下我国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最快速度 [4] - 采用CO₂+O₂地浸采铀技术,颠覆传统矿山开采模式,实现"微创手术"式开采 [5] 技术优势 - 地浸技术无需开挖地表,污染物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90%以上 [7][10] - 开采边界品位从万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盘活数十万吨"呆矿" [7] - 智能化远程管控系统提升效率40%,人力成本降低50% [7] - 单个矿山每年可消耗3万吨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目标 [10] 产能与自给率 - 项目全面投产后,我国天然铀产能三年内将实现翻倍 [9] - 到2028年铀资源自给率有望突破70%,扭转83%对外依存度的被动局面 [4][9] 行业影响 - 中国核电发展摆脱"无米下锅"困境,支撑"核能强国梦" [9] - 医用同位素产量增加预计降价70%,降低癌症靶向治疗成本 [12] - 家庭电费支出有望因核电成本下降变得更亲民 [12] 国际竞争格局 - 打破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国家对全球70%铀矿的垄断 [9] - 中国从"资源进口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吸引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国寻求合作 [9][12] - 欧美集团定价权被削弱,中国参与制定全球铀资源竞争规则 [9][14] 战略价值 - 铀原料自主保障或加速004核动力航母及新一代核动力舰艇研发 [14] - 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制定能力提升,重构世界核能格局 [14]
Shell Is Cleared to Drill Deepwater Wells Off South African West Coast
ZACKS· 2025-07-14 13:25
Key Takeaways Shell plc (SHEL) , in a move that could reshape South Africa's energy landscape, has secured environmental approval to drill up to five deepwater wells off the country's west coast. The project targets the Northern Cape Ultra Deep Block in the Orange Basin, an area of high interest for oil explorers due to its geological continuity and proximity to Namibia, where major discoveries have already been made. The planned wells will range from 2,500 meters to 3,200 meters deep, marking a significant ...
400亿大单没问题!全球最强海工船厂再出手
搜狐财经· 2025-07-12 12:32
三星重工FLNG订单与市场地位 - 公司近期与非洲船东签订一艘FLNG前期作业合同,金额8694亿韩元(约6.35亿美元),占去年营收8.8% [2] - 合同包含生产设计等前期作业,预计后续正式建造合同总价值25亿美元(约179.38亿元人民币) [2] - 今年以来累计承接新船订单19艘、33亿美元(约236.8亿元人民币),完成全年接单目标34% [3] FLNG技术能力与项目经验 - 公司已交付全球首艘深水FLNG(Coral Sul项目),水深2000米,年产能340万吨,船体规模世界第二 [3] - 目前全球新建FLNG订单仅10艘,其中5艘由公司承接并已交付3艘,包括壳牌"Prelude"号(36亿美元)等 [5] - 在建FLNG包括马来西亚"PFLNG TIGA"号(15.38亿美元)和加拿大Cedar LNG项目(15亿美元) [6] FLNG市场前景与行业优势 - FLNG是海洋工程中技术门槛最高、附加值最大的产品,利润率通常达两位数 [5] - 公司在全球FLNG市场份额达55%,被公认为"全球FLNG最强者" [5] - 预计今年将获至少4艘FLNG订单(总金额55亿美元),潜在客户包括美国Delfin Midstream等 [3][5] FLNG产品特性与行业趋势 - FLNG无需陆地液化设备或海底管道,可保护海底生态系统,单位成本降低推动市场加速发展 [5] - 公司建造的"Prelude"号是全球最大FLNG,年产能360万吨LNG,排水量60万吨 [6] - 俄乌冲突后能源安全关注度提升,海工设备投资持续增加 [3]
就在今天,7月10日!失去乌又得罪美,俄要的燃机只有中国能产
搜狐财经· 2025-07-11 03:22
俄罗斯能源困境 - 俄罗斯海军11356型护卫舰依赖乌克兰曙光设计局生产的M7N1燃气轮机,克里米亚事件后断供导致两艘在建舰船改用柴油机,航速下降近10节[3] - 北溪管道43个加压站中有27个依赖德国西门子燃机,西方制裁导致维护配件供应困难,天然气输送效率大幅下降[3] - 俄罗斯因资源投入航天和核能领域,逐渐丧失大型燃气轮机研发能力,技术差距与乌克兰拉大[5] 中国燃气轮机技术突破 - 中国通过乌克兰技术转让获得UGT-25000全套技术,哈尔滨汽轮机厂实现单晶涡轮叶片国产化,热端部件寿命从3万小时提升至5万小时[8] - GT-25000热效率从36.5%提升至39.2%,燃料消耗率下降4.7%,成功装备052D型驱逐舰[8] - 上海电气AE94.3K型燃机实现51%联合循环效率,挑战西门子和通用电气的H级燃机市场[10] - 东方电气自主研发50兆瓦F级燃机进入中亚市场,突破54项核心技术[10] 中俄能源合作 - 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采购20台中国GT-25000燃机,部署在北极格达半岛LNG项目,单台驱动功率36兆瓦[9] - GT-25000热效率33.8%,相比俄罗斯国产GTE-25燃机的26%,每年为1980万吨LNG工厂节省超2亿立方米天然气[9] - 中国燃气轮机在零下50摄氏度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每天保障6700万立方米天然气液化处理[9] 全球燃气轮机市场格局 - 俄罗斯因技术依赖和地缘政治转向中国寻求燃气轮机解决方案[6][12] - 中国建立完整工业链和自主技术标准体系,填补俄罗斯技术空白[10][12] - 全球燃气轮机市场从西方垄断转向多极化竞争格局[10][12]
新华社丨“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 2025-07-11 03:03
能源大通道建设成就 -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安全运行超2000天 [1] - 管道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可满足1.3亿户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3] - 管道途经9个省区市 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保障东三省 京津冀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供气稳定 [3] 技术创新与国产化突破 - 实现关键设备100%国产化 包括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和核心控制系统 [3] - 突破零下40度高寒施工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3] - 首创0.3mm环焊缝裂纹检测和3mm针孔缺陷检测技术 [3] - 开发光纤预警 视频识别 无人机巡检等智能巡护技术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管理模式 [3] 管网互联与供应格局 - 与东北管网 西气东输系统互联 形成"全国一张网"供气格局 [5] - 2025年上半年向长三角输送157亿立方米天然气 占区域用气量33% [5] - 迎峰度夏期间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 同比增长4% [5] 生态效益与区域协同 - 1000亿立方米输气量等效种植8.2亿棵冷杉 净化空气4200亿立方米 [5] - 建立"补植复绿"机制 强化黑土耕地和河流穿越段环境保护 [5] - 推动沿线钢铁 化工等产业绿色升级 助力双碳目标 [5] - 串联东北振兴 京津冀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区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