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南开大学陈军:引领全球储能新范式: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路径
核心观点 - 新型储能已成为能源革命与双碳战略的重要支点 装机规模全球首位且技术多元化发展 但面临成本经济性和标准执行等挑战 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优化实现全球引领 [2][4][7][10][13] 顶层设计与产业实践 - 政策体系全面构建 国家层面将新型储能写入《能源法》并列为政府重点任务 地方层面17省装机破百万千瓦 形成省级统筹到项目示范的实施体系 [3] - 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居全球首位 占全球40%以上 年均增速超130% 十四五以来增长20倍 技术路线以锂电池主导(占比96.4%) 多技术并行发展 [4] - 单站规模向10万千瓦以上集中 华北西北地区装机占比超55% 华东地区新增装机占比提升8.6个百分点 [5] - 技术创新突破显著 锂电池实现500安时大电芯量产和1.5万次循环寿命 压缩空气储能攻克30万千瓦级技术 液流电池电堆功率密度提升两倍 [6] - 2024年储能锂电池产量2.6亿千瓦时 总产值超1.2万亿元 关键材料产量同比增长超20% 电芯价格下降带动系统造价降低25%-44% [6] 发展瓶颈与挑战 - 长时储能(4小时以上)初始投资仍高 全钒液流电池成本为锂电池1.6-2.5倍 电价波动和补偿机制缺失导致部分项目收益率低 [7] - 标准执行存在差距 国际标准互认不足制约技术装备出海 欧美并网规范差异影响市场拓展 [8] - 产业链部分高端材料(如耐高温隔膜)依赖进口 产学研协同存在重研发轻工程现象 [9] 未来战略路径 - 推动锂电池向宽温域(-40℃至60℃)和长寿命(2万次循环)升级 加快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产业化 突破10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和10小时以上液流电池技术 [11] - 建设全链条创新平台 在青海新疆布局百兆瓦级构网型储能示范项目 验证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支撑能力 [11] - 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市场三位一体收益模式 探索储能租赁和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 [12] - 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 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在沙特澳大利亚等市场布局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实现从产品输出向技术品牌服务输出转变 [13]
公用环保202508第4期: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8.6%,1-7月新增电力装机32505万千瓦
国信证券· 2025-08-24 13:24
行业投资评级 - 公用事业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市" [2][6] 核心观点 - 煤价电价同步下行,火电盈利有望维持合理水平,推荐全国大型火电企业华电国际以及区域电价较为坚挺的上海电力 [5][26] - 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发电盈利有望逐步趋于稳健,推荐全国性新能源发电龙头企业龙源电力、三峡能源,区域优质海上风电企业广西能源、福能股份、中闽能源,以及开展新能源与智算中心一体化深化算电协同标的金开新能 [5][26] - 装机和发电量增长对冲电价下行压力,预计核电公司盈利仍将维持稳定,推荐核电运营标的中国核电、中国广核;国家电投整合核电资产,打造 A 股第三家核电运营商,推荐重组标的电投产融 [5][26] - 全球降息背景下高分红的水电股防御属性凸显,推荐业绩稳健性和成长性兼具的水电龙头长江电力 [5][26] - 燃气推荐具有区位优势,量价张力较强的城市燃气龙头华润燃气,以及具有海气贸易能力,特气业务锚定商业航天的九丰能源 [5][26] - 水务&垃圾焚烧行业进入成熟期,自由现金流改善明显,再叠加无风险收益率的持续走低,投资者的预期回报率和风险偏好均有所下降,建议关注环保板块中的"类公用事业投资机会",推荐光大环境,中山公用 [5][27] - 中国科学仪器市场份额超过 90 亿美元,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推荐聚光科技 [5][27] - 欧盟 SAF 强制掺混政策生效在即,对原材料需求增加,国内废弃油脂资源化行业有望充分受益,推荐山高环能 [5][27] - 煤价下行背景下,秸秆价格同步下降,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成本端改善明显,推荐长青集团 [5][27] 市场回顾 - 本周沪深 300 指数上涨 4.18%,公用事业指数上涨 1.89%,环保指数上涨 1.33%,周相对收益率分别为-2.29%和-2.85% [2][15] - 申万 31 个一级行业分类板块中,公用事业及环保涨幅处于第 23 和第 27 名 [2][15] - 电力板块子板块中,火电上涨 3.38%;水电上涨 1.05%,新能源发电上涨 1.91%;水务板块上涨 1.32%;燃气板块下跌 0.30% [2][15] 重要事件 - 2025 年 7 月份全社会用电量 1022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8.6% [3][16] - 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 17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0.2%;第二产业用电量 593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7%;第三产业用电量 208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203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8.0% [3][16] - 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电力装机容量 367367 万千瓦,较 2024 年底装机容量新增 32505 万千瓦 [3][17] - 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分别为 44161、148660、6094、57487、110960 万千瓦,2025 年分别新增 566、4215、11、5419、22294 万千瓦 [3][17] -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101.3GW,同比增长 110%,是"十三五"时期末的 32 倍 [16] - 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 23.03GW/56.12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加 68% [16] 专题研究 -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7376 万千瓦/1.68 亿千瓦时,较上年增幅超 130%,约达"十三五"末期的 20 倍,全年新增装机规模 4237 万千瓦/1.01 亿千瓦时 [4][18] - 新型储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宁夏等地区,装机规模分别达到 1023 万、857 万、717 万、562 万和 443 万千瓦 [4][21] - 新型储能的主要应用场景是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建储能,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分别为 3412、3097 万千瓦,占比分别为 46%、42% [4][22] - 2024 年新型储能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为 911 小时,较 2023 年增加 300 小时,新型储能调用情况较 2023 年大幅提升 [4][24] - 浙江、江苏、重庆、新疆、广东、西藏、湖北、宁夏 8 个省区的利用效率表现良好,年均等效利用时间均超过了 1000 小时 [24] 行业重点数据 电力行业 - 7 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 9267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1% [53] - 1—7 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 5470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3% [53] - 7 月份,规上工业火电同比增长 4.3%;规上工业水电下降 9.8%;规上工业核电增长 8.3%;规上工业风电增长 5.5%;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 28.7% [53] - 1-7 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 5863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5% [62] - 第一产业用电量 847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0.8%;第二产业用电量 3740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8%;第三产业用电量 1125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7.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913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7.6% [62] - 6 月,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 5020.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2% [71] - 1-6 月,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 29484.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8%,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 60.9% [71] - 截至 7 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 36.7 亿千瓦,同比增长 18.2% [80] -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11.1 亿千瓦,同比增长 50.8%;风电装机容量 5.7 亿千瓦,同比增长 22.1% [80] - 1-7 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 1806 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 188 小时 [80] - 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 3635 亿元,同比增长 5.9%;电网工程完成投资 2911 亿元,同比增长 14.6% [92] 碳交易市场 - 本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最高价 71.31 元/吨,最低价 69.93 元/吨,收盘价较上周五下跌 1.77% [99] - 本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 2,274,179 吨,总成交额 160,288,586.69 元 [100] -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8 月 22 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 59,360,410 吨,成交额 4,383,310,141.32 元 [100] - 截至 2025 年 8 月 22 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 689,629,074 吨,累计成交额 47,416,037,244.83 元 [100] 煤炭价格 - 环渤海动力煤 8 月 20 日的价格为 671.00 元/吨,与上周持平 [108] - 郑州商品交易所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价 8 月 22 日报价 801.40 元/吨,与上周持平 [108] 天然气行业 - 本周国内 LNG 价格下降,8 月 8 日价格为 4099 元/吨,较上周下降 73 元/吨 [112] 投资策略 - 公用事业板块推荐华电国际、金开新能、上海电力、龙源电力、三峡能源、广西能源、福能股份、中闽能源、长江电力、中国核电、中国广核、电投产融、华润燃气、九丰能源 [5][9][26] - 环保板块推荐光大环境、中山公用、聚光科技、山高环能、长青集团 [5][9][27]
专家解读丨坚持规划引领与创新驱动 积极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08-23 01:20
行业发展成就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从"十三五"末约300万千瓦跨越式增长至2024年底7376万千瓦,行业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3] - 构建新型储能发展政策"四梁八柱",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并针对项目管理、调度运用等领域制定专门政策[4] -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持续提升,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建成30万千瓦、10万千瓦和单体兆瓦级示范项目[5] - 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接近1000小时,较2023年提升约300小时,迎峰度夏期间发挥重要电力保供作用[6] - 建立央地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绿色新引擎[7] 行业面临挑战 - 电力现货市场价差有限且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单一,无法充分体现新型储能调节资源价值,需加快完善价格机制与容量补偿机制[9][10] - 产业链条长且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大量跨行业企业进入需加强产业布局和产能规划引导[11] - 国际竞争加剧且各国加强自主产品研发,需持续鼓励技术创新以保持产业竞争力[12] 未来发展举措 - 编制《"十五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科学谋划发展路径并统筹源网荷融合[14] -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跟踪宣传试点项目和典型案例,推动各类技术研发应用[15] - 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拓展辅助服务市场品种,建立适应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16] - 推动新能源基地科学配置储能,探索光伏直流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及绿电直连等新模式应用[17]
专家解读丨安全高效布局新型储能 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08-22 02:31
国家电网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成效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4] - 国家电网经营区截至2025年6月装机规模达7624.25万千瓦,当年新增1748.25万千瓦,同比增长100.34% [4] - 西北地区装机2648.96万千瓦、华北2024.53万千瓦、华东1355.72万千瓦,区域分布集中 [4] - 新疆(1211.78万千瓦)、山东(939.02万千瓦)、江苏(732.47万千瓦)三省装机规模领先全国 [4] - 2024年新型储能利用小时数达991小时,同比增长267小时 [4] - 迎峰度夏期间短时顶峰能力超3000万千瓦,占并网规模92% [4] 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 - 锂离子电池突破吉瓦时级储能系统集成难题,在山东东营示范应用 [5] - 钠离子电池实现百兆瓦时级商业化应用,为湖北电网提供调节手段 [5] - 新疆公司参与200兆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并网技术攻关,装机容量和时长均为全国之最 [5] - 湖北公司参与全球最大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已并网投运 [5] - 新发布或实施新型储能领域国行团标40余项,推动标准体系完善 [5] 市场化机制建设 - 支撑22省(区)出台市场规则,在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探索容量补偿机制 [6] - 江苏建立"电能量市场价差+顶峰补贴+辅助服务"综合收益模式 [6] - 甘肃推行独立储能竞价补偿机制,湖北实施现货市场优先出清机制 [6] - 2024年经营区新型储能交易电量达7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倍 [6] 新型储能发展挑战与方向 - 2024年新能源装机首超火电,其配建储能年均等效充放电仅177次,显著低于火电配套储能(897次)、电网侧储能(248次)及用户侧储能(368次) [8] - 锂离子电池装机占比96.4%,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占比仅1.0% [10] - 需强化规划引领,科学配置储能规模,统筹源网荷储协同发展 [9] - 需突破长时储能技术能量转化效率与经济性瓶颈 [10] - 需完善现货价格形成机制,拓展辅助服务品种,探索容量电价机制 [11] 国网工研院发展举措 - 开展多元化物理储能技术研究,包括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热储能等 [12][14] - 强化顶层设计,根据区域新能源规模和消纳需求系统分析不同技术路线适用场景 [13] - 以国家科技项目为抓手,建设新型物理储能示范工程,研制自主可控装备 [14] - 推动新型储能广泛参与电力市场,优化现货市场价格机制,拓展盈利路径 [15] - 探索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推动实现调节资源"同工同酬" [15]
万里扬上半年净利增50.24% 首批机器人关节精密传动产品项目已启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11:5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12亿元 同比增长2.69% [1] - 归母净利润2.77亿元 同比增长50.24%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9亿元 同比增长220.35% [1] - 基本每股收益0.21元 [1] 主营业务表现 - 汽车变速器及配件业务收入25.2亿元 同比增长5.34% [1] - 储能及电力交易业务收入1.27亿元 同比增长96.27% [1] - 纯电动汽车EV减速器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17% [2] 产能与技术优势 - 具备年产110万台商用车变速器、130万台乘用车变速器和35万台新能源EV减速器的综合产能 [1] - CVT产品获评"中国十佳变速器"和"世界十佳变速器"称号 [1] - EV减速器采用先进齿轮加工工艺与集成化设计 轻量化和扭矩承载能力提升 [2] 新能源业务布局 - 重点发展EV减速器、电驱动系统、混动系统等新能源传动产品 [2] - 发电侧储能电站在广东、甘肃等省份投运 主要为发电厂提供调频服务 [2] - 浙江省布局8个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进入"十四五"规划储备项目 [2] - 在广东、江苏、广西等地积极布局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项目 [2] 新业务拓展 - 成立机器人科技公司开展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无刷电机等产品研发 [3] - 已完成产品平台标准化设计 涵盖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关节模组等品类 [3] - 启动首批6个机器人关节精密传动产品项目 采用汽车行业设计标准 [3] - 批产工业化能力建设采用车规级标准 覆盖生产工艺、专线设备及品控体系 [3]
派能科技: 关于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1 11:18
提升经营质量与业绩表现 -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14,934.17万元,同比增长33.75% [3] - 产品销售量达1,328MWh,同比增长132.57%,其中二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88.84% [3] -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海外库存周期修复、新兴市场需求释放及精准市场策略 [3] - 海外业务回暖,新兴市场发货量持续攀升,国内市场渗透率深化 [3] - 液冷储能产品实现规模化应用,电网侧场景取得突破 [3] - 轻型动力系统与钠离子电池产品完成规模化交付 [3]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支出15,948.1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13.88% [6] - 累计拥有发明专利115项、实用新型专利611项、外观设计专利81项、软件著作权66项 [5] - 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研发 [6] - 发布新款Pylontech Fidus系列及M8储能系统,支持微网、弱网等场景 [6] - 开发电池功率优化器,支持构建4.5MW/18MWh超大储能系统 [7] - 产品覆盖家储、工商储、轻型动力等多元场景 [6] 产能优化与供应链管理 - 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产能利用率,优化供应链协同效率 [4] - 实现产能弹性扩张与品质管控双重突破 [4] - 获评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4] 人才建设与激励机制 - 实施"引育并举"战略,引入高端人才并搭建培训体系 [4] - 通过股权激励、职业发展双通道提升团队凝聚力 [4] - 新增认定蔡雪峰为核心技术人员 [12] - 构建股权激励、绩效奖金与职级晋升三维一体激励体系 [15] 市场认可与行业地位 - 入选中国企业全球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TOP10、电池出货量TOP10、工商业储能系统出货量TOP10 [4] - 获中国新型储能百大品牌、最佳储能电池供应商奖、ESG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4] - 获CDP气候变化B评级、EcoVadis银牌认证、Wind ESG评级A级 [4][6] 公司治理与合规运作 - 严格遵循《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完善治理体系 [7][9] - 制定《市值管理制度》《舆情管理制度》 [9] - 召开股东会1次、董事会5次、监事会4次,各专业委员会会议共8次 [11] - 发布《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修订《风险与机遇应对管理程序》 [11] 股东支持与投资者回报 - 控股股东中兴新增持股份至61,339,813股,占总股本25% [14] - 2024年度派发现金红利107,712,328.05元,股利支付率262.03% [16] - 累计回购股份5,998,520股,支付总额319,990,080.81元 [16] - 通过业绩说明会与36家机构及个人投资者沟通 [17]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储能产业在"双碳"目标下深度重构 [13] - 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拓展技术应用场景 [14] - 公司产品适配电化学储能核心需求,具备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性高等优势 [2]
又签1.86亿合同!智光电气、科陆电子重要公告
行家说储能· 2025-08-21 01:50
智光电气储能业务进展 - 孙公司内蒙古智光储能签订1.86亿元高压级联构网型储能系统采购合同[2][3] - 控股子公司广州智光储能10天内连签2单储能系统设备销售合同 总价值达3.9亿元[4] - 发布第三代级联型高压大容量储能系统ZGEner-Plus 3.0 单机容量100MW/200MWh 转换效率≥92% 节省20%占地面积[4] - 智光储能已签约大型储能电站项目规模超4.4GWh 其中级联型高压直挂储能项目超2.7GWh[4] 科陆电子储能业务动态 - 先后中标中广核新能源 中船风帆 绵阳港青等储能项目 总规模超550MWh[3][5] - 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12.82亿元 占比49.83% 毛利率32.95%[6] - 宜春储能基地年产能约10GWh 正在印尼建设初期规划3GWh的储能生产基地[6] 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 国内新型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企业需加强技术研发与成本控制[7] - 中东 拉美 非洲等新兴市场大型光储项目需求增长 沙特 阿联酋 智利等国加大投资力度[7] - 工商业储能部署推动储能装机规模增长 肯尼亚 南非等国建设大型项目提升电力稳定性[7]
新型储能从“拼规模”加速走向“价值深耕”
产业规模与增长 - 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29% [1][2] - 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 [2] -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出台《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 [2] 技术创新与研发 - 固态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在商业应用规模上不断突破 [2] - 宁德时代587Ah储能电芯、阳光电源684Ah储能电芯量产交付 [3] - 远景动力500Ah+储能电芯下线,海辰储能量产全球首款千安时储能电池 [3] 盈利能力与市场表现 - 8家储能上市公司中5家业绩预喜,杉杉股份净利润预计增长810.41%-1265.61% [4] - 上半年储能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高,部分企业订单供不应求 [4] - 1-6月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163GWh,同比增长246% [4] 资本市场与融资 - 上半年20家相关企业加速资本化进程,募资总额突破1089.3亿元 [5] - 5家储能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5] 市场驱动与转型 - 储能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不再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前置条件 [6][7] - 行业从"拼规模"走向"价值深耕",技术创新向系统级解决方案拓展 [7] 国际化发展 - 储能企业"出海"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企业超50家 [4][8] - 需推动业务从单一产品输出向"技术-品牌-全周期服务"升级 [8]
破局后强制配储时代!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在内蒙古成功举办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主题为"市场驱动 生态赋能:储能推动西部绿色能源体系建设",汇聚政府、电网、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企业500余位代表[1] - 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机构主办,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科华数能联合主办[1] 政策与市场方向 - 西部地区拥有80%以上风光资源和广阔土地,为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提供场景,但面临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技术瓶颈等挑战[6] - 国家能源局将重点强化三方面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十五五"实施方案、完善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推动从"比价格"向"比价值"转变[9] - "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储能市场将迎来新能源全面入市带来的调节需求增长,以及上网电价市场化带来的运营管理机遇[28] 技术发展路线 - 电池储能方面,锂离子电池仍为主流,需突破安全性瓶颈,目标将储能度电成本降至0.1元/Wh[12] - V2G储能方面,电动汽车快速增长将推动车网互动发展,实现"谷充峰放"[12] - 绿氢储能方面,通过风光制氢实现长周期储能,结合热回收将综合能效提升至80%[12] - 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发布国内首部专著《压缩空气储能理论与应用》,凝聚20年科研成果[22] 行业发展数据 -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01.3GW,首次突破100GW,是"十三五"时期末的32倍[20]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23.03GW/56.12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长68%[20] - 预计2030年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36.1-291.2GW[20] - 南网储能公司在运1年以上的7座电网侧储能电站中,实际年运行小时数最高超3150小时[17] 企业实践与战略 - 内蒙古电力集团首创十年长效补偿机制,2024年启动建设60万千瓦新型储能,2025年持续发力新项目建设[15] - 中车株洲所指出储能价值创新方向集中于应用场景深挖和技术痛点突破,安全仍是根本前提[25] - 海博思创战略转型为"研发+制造+服务"模式,提供投资、开发、建设、运维、运营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28] 分论坛专题研讨 - 分论坛聚焦新型储能与电力市场、储能价值创新与解决方案、西部储能特色市场探索等核心议题[30] - 专题研讨会深入探讨零碳园区开发与实践、新型储能创新技术与应用、数据中心开发与实践等前沿场景[31] - 氢能主题沙龙围绕氢能在电力、交通、工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研讨[33]
PPT分享 |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型储能项目规模 - 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64.3GW,同比增长59% [8][12] -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01.3GW,同比增长110%,是“十三五”末的32倍 [11] - 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变化:抽水蓄能占比首次低于40%,锂离子电池占比59.9%,非锂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 [9][12] - 应用结构变化:独立储能占比55%成为主导,用户侧占比降至8%,新能源配储保持稳定 [13][14]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23.03GW/56.12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长68% [16][22] - 5月新增装机10.25GW/26.03GWh,占比45%,同比增长462%/527% [22] - 省份分布:Top10省份装机规模均超1GWh,合计占比超80%,云南位列能量和功率规模双第一 [24][25] - 业主分布: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集团分列能量和功率规模第一,Top9业主均为国央企 [27][31] 新型储能招中标市场 - 储能系统中标规模86.2GWh,同比增长264%,主要因集采/框采规模激增618% [34][44] - 集采/框采招标规模46.1GWh(同比+176%),中标规模59.3GWh(同比+606%) [41][44] - 招标主体:中能建以25GWh招标规模位列第一,EPC招标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4% [40][46] - 中标主体: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比亚迪位居储能系统集采中标前三 [45][47] - 价格趋势:2小时储能系统中标均价553.52元/kWh(同比-28%),4小时系统446.80元/kWh(同比-69%) [49][55] - EPC价格:2小时中标均价1005.63元/kWh(同比-15%),4小时871.11元/kWh(同比-12%) [55]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 储能电池产量:2025年1-4月达110GWh,预计上半年超210GWh,2021-2024年CAGR为69% [57][61] - 中国企业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233.6GWh,宁德时代稳居榜首 [58][61] - 技术突破:非锂和混合储能技术实现应用突破,包括吉瓦时级全钒液流电池、构网型混合储能等项目投运 [23] - 产品迭代:300+款新品发布,电芯向500Ah+大容量演进,系统向7MWh+大容量发展 [69][71] - 安全标准:首部强制性国标GB 44240-2024实施,多家企业开展燃烧测试提升安全可信度 [72][75][80] - 投融资热度:披露金额约474亿元人民币(同比+172.4%),覆盖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核心赛道 [63] - 企业上市: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资353亿港元,创上半年全球IPO纪录 [63][64] 新型储能政策及收益 - 政策发布:电力市场类政策为重点,管理规范类占比提升,广东、浙江、四川、内蒙古政策发布活跃 [85][86] - 136号文影响:取消储能作为新能源项目前置条件,独立储能容量收益下降约50%,短期影响投资积极性 [87][88] - 市场化转型:储能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需加快容量补偿机制和市场价机制建设 [88][91] - 政策趋势:未来将加速容量机制建设、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推动产业从“卷价格”向“卷价值”升级 [91][92] 新型储能市场展望 - 规模预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理想场景达291.2GW(CAGR 24.5%),保守场景236.1GW(CAGR 20.2%) [100] - 行业倡议:推动招投标机制优化、开展成本价格研究、发布行业自律公约,避免低价竞争 [96][97][98] - 全球化进展:中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163GWh(同比+246%),覆盖50余国家和地区,中东、澳大利亚、欧洲位列前三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