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技术

搜索文档
亿纬锂能H1实现营收281.7亿元,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58.58%
巨潮资讯· 2025-08-22 08:58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81.7亿元 同比增长30.06% 主要受益于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 [1][3] - 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 同比下降24.90% 扣非净利润11.57亿元 同比下降22.82% [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3.73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660.72% 显示现金流状况显著改善 [1] - 基本每股收益0.78元/股 同比下降25%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20% 同比下降1.77个百分点 [1] 业务运营数据 - 动力电池出货量21.48GWh 同比增长58.58% 储能电池出货量28.71GWh 同比增长37.02% [1] - 大圆柱电池工厂实现量产 成为国际头部车企下一代电动车型首发电池供应商 [2] - 第30万颗储能专用大方形Mr.Big电池下线 标志储能产业进入超大容量电芯规模化应用阶段 [2] 技术研发进展 - 开发Ah级硫化物基固态电池原型 百MWh中试线预计2025年投入运行 [2] - 计划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态电池1.0 2028年推出1000Wh/L以上的全固态电池2.0 [2] - 锂金属电池系统适配低空无人飞行器 圆柱电池能量密度通过纳米硅基材料技术显著提升 [2] 全球化战略布局 - 马来西亚电池生产基地实现海外量产交付 覆盖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全系列产品 [4] - 马来西亚工厂2025年2月完成产线调试 首颗小圆柱电池产品成功下线 [4] - 马来西亚储能项目按规划推进 预计2026年初部分产能实现量产 支持全球海外交付 [4] - 海外产能布局提升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国际市场影响力 在贸易摩擦背景下显现先发优势 [4]
北交所高端制造产业研究系列(一):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冲刺量产目标,北交所固态电池产业重点标的梳理-20250822
华源证券· 2025-08-22 01:32
行业投资评级 - 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冲刺量产目标,北交所固态电池产业重点标的梳理 [1] 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升级的方向,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体电解质可提升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1] - 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72亿元 [1] - 2023年全球固态电池渗透率约为0.1%,2024年约为0.2%,预测2030年渗透率或将达10% [1] - 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预计2027年或将达到18GWh,2028年或将达到30GWh [1] 产业逻辑 - 液态锂电池存在能量密度上限、安全风险、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不足等缺陷 [5] -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个类别 [17] - 中国将全固态电池研发上升至国家战略规划层面,2024年6月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新增固态电池相关要求 [19] 产业进展 - 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布局中,中国参与企业最多,包括传统电池企业、初创企业和整车企业等 [29] - QuantumScape、Solid Power和Toyota等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方面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31] - 各大整车厂加速拥抱固态电池,推进装车验证与产线建设 [32] -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多家车企及电池厂确定固态电池硫化物路线 [35] 技术看点 - 目前半固态电芯单位总成本为0.85元/Wh,中期降至0.50元/Wh,远期全固态电芯或将达到0.78元/Wh [42] - 铁镍集流体能有效"抑制硫化物的形成反应",具备耐腐蚀性,日本东洋钢板公司已开发相关产品 [54] - 复合集流体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快充兼容性和安全性,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接近300亿元 [45] 北交所相关公司 - 纳科诺尔:固态电池关键设备交付头部客户,联营企业清研纳科交付国内首台高速宽幅干法电极设备 [64] - 远航精密:深耕精密镍基导体材料,或将受益于铁镍集流体技术路径 [70] - 贝特瑞:发布贝安FLEX半固态及GUARD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材料 [75] - 灵鸽科技:提供硫化物电解质固相混料系统和氧化物电解质全自动计量配料系统 [80] - 武汉蓝电:研发高精度测试设备,可实现固态电池微小电流下的稳定测试 [88]
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冲刺量产目标,北交所固态电池产业重点标的梳理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22 01:29
固态电池产业概述 - 固态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升级方向,解决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上限、安全风险、循环寿命及低温性能等缺陷[2] - 技术路线分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类,硫化物路线被多家车企及电池厂确定为发展方向[2][3] - 中国工信部2024年6月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新增固态电池性能标准以推动行业发展[2] 市场规模与预测 - 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614.1GWh,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或达172亿元[2] - 2023年全球渗透率0.1%,2024年提升至0.2%,2030年或达10%[2] - 中国2024年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预计2027年达18GWh,2028年或突破30GWh[2] 技术进展与产业化 - QuantumScape、SolidPower和Toyota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充电速度研发中领先[1][3] - 中创新航、鹏辉能源等企业已宣布量产计划,产业化取得实质进展[3] - 半固态电芯当前成本0.85元/Wh(良率80%),中期或降至0.50元/Wh,远期全固态成本或达0.78元/Wh[3] 材料创新与案例 - 铁镍集流体通过抑制硫化物腐蚀提升安全性,日本东洋钢板电解铁箔及铁镍合金箔获METI认证[4] - 复合集流体可增强能量密度、快充兼容性,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汽车及电子[3][4] 北交所相关公司动态 - **纳科诺尔**:固态电池关键设备交付头部客户,联营企业清研纳科完成国内首台高速宽幅干法电极设备交付[5] - **远航精密**:精密结构件应用于电池模组制造,具备固态电池领域拓展潜力[5] - **贝特瑞**:推出半固态及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材料解决方案[5] - **灵鸽科技**:与固态电解质企业合作提供全自动计量配料系统[5] - **武汉蓝电**:高精度测试设备支持固态电池微小电流稳定测试[5]
对话产业链大佬 - 固态电池头部设备厂专家详解等静压设备
2025-08-21 15:05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固态电池制造设备 特别是等静压设备领域 以及多层陶瓷电容(MLCC)和超级电感等被动电子元件制造装备领域[1][2] * 公司为国内固态电池头部设备制造商 其国产MLCC设备已全面采用自有技术 等静压设备也已应用于超级电感领域并对外供货[1][2] 国内主要客户包括风华高科 深圳宇阳和广东威龙等MLCC生产厂家[4] 华为等企业也采购了其固态电池设备[16]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等静压技术是解决固态电池固固界面结合问题的关键技术 通过提高固态电解质接触面结合度 可使95%接触面达到良好接触 有效降低电阻率 提高导电率[5] 其性能优于滚压和热压等替代技术[6]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已确定温等静压机是未来固态电池制造中的关键设备[6] * 温等静压机通过控制介质温度(水介质最高90摄氏度 导热油介质最高150摄氏度)提高材料流动性和粘合力 从而提高成型密度 更适用于温度敏感的固态电池材料 其性能优于冷等静压机和热等静压机[3][8][9] 热等静压机因最高压力仅200兆帕且操作复杂成本高(至少5000万人民币/台)不适用于固态电池生产[12] * 市场上常见固态电池用等静压设备压力范围为100-600兆帕(600兆帕为常用标准) 直径400-450毫米 工作介质包括水 导热油和气体[10][11] 公司正在研发1500兆帕设备用于特殊用途[11] 固态电池生产需至少600兆帕以上高压力[12] 温度控制需保持在150摄氏度以下以确保分子界面结合效果最佳[14] * 国产温等静压机价格约为进口同类设备三分之一 例如进口设备(170毫米钢径 400毫米高度 600兆帕压力 150摄氏度温度)售价约800万人民币 国产同类设备仅需其三分之一价格 且质量不逊于进口产品 已获华为等企业采购并稳定运行一年以上[15][16] * 瓦森纳协定限制中国进口特定尺寸和参数的固态电池生产设备 但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已能提供满足需求的替代品[17] 国产设备在性价比和自主可控能力上具有优势[1][17] 其他重要内容 * 等静压设备制造关键技术难点在于材料强度 压力控制和密封件质量 600兆帕高压下任何微小瑕疵都会被放大导致设备损坏 高压系统不允许有焊接点 操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以确保安全运行[20][22][23] * 使用液体介质(水或导热油)优于气体介质 因液体泊松比高 弹性模量大 增压到600兆帕时扩展量较小 安全性更高[18] 为避免硫化锂与水接触产生有毒硫化氢气体 一般建议使用导热油作为工作介质[19] * 公司固态电池设备业务占比不足20% 更多业务集中在温冷机压机 用于HTCC LPCC MLCC及芯片封装等领域[25] 目前固态电池设备出货量较少 金额约3000万元 单台售价约800万元 推算出货十台以内 主要供应头部企业[26][27] 产能数据属客户高度机密无法提供[28] * 军工类设备公司(如海德利森 钢研)在固态电池领域可能比传统锂电设备公司(如先导 纳克诺尔 立元亨)更具优势 因拥有更丰富高精尖技术经验和严格质量控制标准[24] 但部分公司存在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方案的浮躁现象[21][24]
国金证券:硫化物为全固态电池主力路线 产业化进程提速
智通财经网· 2025-08-20 23:21
固态电池发展趋势 - 固态电池因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传统锂电池使用有机液态电解质存在易燃易泄漏等问题 替换为无机固态电解质可提升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1] -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聚焦硫化物电解质 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 目标比能量400Wh/kg 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 计划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 2030年规模量产 [2] 硫化物电解质技术 - 硫化物电解质具有室温电导率高 机械性能优异的特点 锂硫银锗矿结构因低成本 高电导率成为主流 但存在空气稳定性差 界面性差等问题 需通过氧掺杂 包覆层改进 [3] - 合成工艺中固相法离子电导率高 批量生产有优势 液相法更易规模化但电导率偏低且污染环境 [3] 硫化锂材料竞争 - 硫化锂纯度是核心指标 主流制备工艺超5种 锂硫化合工艺产品指标突出 碳热还原 水合肼还原和液相法综合优势明显 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4] - 硫化锂当前未规模化生产 性能为核心竞争要素 具备独特工艺的企业更受关注 中期均相还原法 碳热还原法等路线具备大规模应用潜力 [1][4] 行业竞争格局 - 硫化物电解质领域电池厂积极自研 材料企业布局较多 未来竞争激烈 硫化锂因壁垒更高 电池厂自研少 当前成本高 未来路线或逐步收敛 [5] - 锂电龙头企业如赣锋锂业 天齐锂业等构建产业矩阵 初创企业快速涌现 半导体领域企业基于技术协同延伸至硫化锂供应链 [5]
龙蟠科技上半年实现营收36.22亿元,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
巨潮资讯· 2025-08-20 10:2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22亿元 同比增长1.49% [1][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515.34万元 较去年同期调整后-2.22亿元亏损大幅收窄 [1][3]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32亿元 [1][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06.81万元 同比下降90.32% [1] - 总资产178.45亿元 较上年度末增长11.14% [1] 业务运营 - 磷酸铁锂出货量位居行业前列 [1] - 与全球主流锂电池制造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国内客户包括宁德时代 瑞浦兰钧 欣旺达 武汉楚能等头部电池厂商 [1] - 国际战略布局成效显著 与LGES Blue Oval Eve Energy等国际顶级电池制造商锁定长期供应协议 [1] 产能扩张 - 海外印尼一期3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2025年开始批量生产 产品品质获客户认可 [2] - 印尼二期9万吨磷酸铁锂项目积极建设中 海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2] 研发创新 - 依托深圳 南京 常州三大研发中心及CNAS认证测试平台 [4] - 重点强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投入 [4] - 截至报告期末授权有效专利474项 其中发明专利138项 [4]
圣阳股份:公司密切关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研发
证券日报· 2025-08-20 09:12
固态电池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密切跟踪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并加快推进相关研发 [2] - 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采用复合氧化物技术路线 [2] - 已完成安全验证及循环稳定性测试 [2]
圣阳股份: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以复合氧化物技术路线为主,已顺利完成安全验证及循环稳定性测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06:15
公司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密切跟踪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并加快推进研发 [1] - 公司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采用复合氧化物技术路线 [1] - 固态电池已完成安全验证及循环稳定性测试 [1] 投资者关注焦点 - 投资者询问公司固态电池研究进度及高校合作情况 [2] - 投资者提及天津大学联合开发的锂电池包达到480Wh/kg能量密度 [2] - 投资者关注公司年末固态电池中试参与计划 [2]
行业超配比例持续下降,风电设备板块关注度提升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20 01:47
行业持仓概况 - 2025Q2公募基金重仓SW电力设备行业总市值1297.79亿元,环比下降11.62%,同比下降22.50% [1][2] - 行业占基金重仓A股市值规模9.91%,环比下降1.0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 [1][2] - 行业超配比例3.98%,环比下降0.8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 [1][2] 行业排名表现 - 持仓市值占比9.91%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电子(18.67%)和医药生物(10.92%) [3] - 超配比例3.98%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电子(9.77%)和医药生物(4.35%) [3] - 持有基金数186个,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四 [3] 持仓集中度变化 - 2025Q2持仓市值TOP5个股合计735.96亿元,占比56.71%,环比上升1.63个百分点 [3] - TOP10个股合计847.73亿元,占比65.32%,环比上升0.60个百分点 [3] - TOP20个股合计1004.05亿元,占比77.37%,环比上升0.84个百分点 [3] 细分板块持仓表现 - 电池板块持仓总市值792.74亿元,环比下降4.83% [4] - 光伏设备板块持仓总市值230.51亿元,环比下降26.00% [4] - 电网设备板块持仓总市值124.73亿元,环比下降21.57% [4] - 风电设备板块持仓总市值81.16亿元,环比大幅上升50.84% [4] - 其他电源设备板块持仓总市值54.20亿元,环比下降28.63% [4] - 电机板块持仓总市值14.44亿元,环比大幅下降58.93% [4] 个股持仓变动情况 - 电池板块:璞泰来增持689.95万股、新宙邦增持1320.41万股、震裕科技/珠海冠宇/湖南裕能获增持 [4][5] - 电池板块:宁德时代减持1182.40万股、亿纬锂能减持487.78万股、科达利减持301.78万股、欣旺达减持2599.63万股 [4][5] - 光伏设备板块:爱旭股份/锦浪科技获明显增持,晶澳科技/隆基绿能/德业股份遭明显减持 [5] - 电网设备板块:思源电气/三星医疗/明阳电气/华通线缆遭减持,特锐德/宏发股份/神马电力获增持 [5] - 风电设备板块:明阳智能/禾望电气/新强联获明显增持 [5] - 其他板块:科泰电源/中电电机获增持,其余个股均遭减持 [5] 行业发展趋势 - 锂电行业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驱动,新能源电动车产销量稳定增长带动产业链需求回升 [6] - 风电设备受益于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光伏风电大基地建设,海风项目加速落地 [6] - 新兴技术方向:AI技术迭代推动智算中心AIDC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升 [6] - 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有望带动锂电材料体系升级 [6] -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加速,带动电机相关细分环节技术及需求提升 [6]
谁在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宁德、比亚迪、丰田等巨头纷纷押注
材料汇· 2025-08-19 14:57
固态电池发展趋势 - 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将易燃有机电解液替换为无机固态电解质可提升安全性并提高能量密度 [2][8] -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聚焦硫化物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目标比能量400Wh/kg、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 [2][10] - 预计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硫化物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17GWh,对应市场空间1170-1755亿元 [20][22] 硫化物电解质技术 - 硫化物电解质室温电导率最高(10-3~10-2 S/cm),兼具优异机械性能和延展性,被视为最理想固态电解质材料 [10][23] - 存在空气稳定性差、电化学窗口窄、界面性差等问题,通过氧掺杂、包覆层等方案改进 [26][27] - 制备工艺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固相法性能更优(离子电导率>10-3 S/cm),液相法更易于规模化生产 [37][38] - 成膜工艺包括湿法和干法,湿法普遍但溶剂影响性能,干法新兴且成本更低、粘结剂用量少 [40][43] 硫化锂核心材料 - 硫化锂纯度是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电解质性能,主流制备工艺超5种 [3][56] - 锂硫化合工艺产品指标最突出(纯度99.9%以上),但成本高且安全风险大 [58][62] - 碳热还原、水合肼还原和液相复分解法综合优势明显,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65][68][71] - 1G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约消耗400-450吨电解质,对应160-180吨硫化锂,2030年需求约2万吨 [21][22] 行业竞争格局 - 参与企业包括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容百科技、恩捷股份等锂电龙头,以及深圳固研、广州博粤等初创公司 [4] - 日韩主攻硫化物路线,日本在全固态电池专利占比达68%,丰田拥有最多专利 [14][15] - 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布局硫化物体系,目标能量密度400Wh/kg,预计2027年产业化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