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东方空间研制“引力二号”液体火箭,预计今年底具备首飞条件
齐鲁晚报网· 2025-09-11 14:01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是一家制造运载火箭并借此把各种航天器送到外太空的民营企业 将自己比作承揽业务的快递公司 区别在于往天上送件 目前承揽的快件是各类人造卫星 [1] 产品与技术突破 - 首型火箭引力一号经过3年高效研制 于2024年1月11日从东方航天港登船 在烟台海阳海上首飞成功 首飞后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和国内民商最大火箭 [1] - 火箭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尝试和创新 包括箭体结构模块化设计 统一了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的直径 将固体助推器与芯级发动机接口标准化 支持生产环节中集中备料和快速批量化制造 可根据未来任务需求灵活调节配置 大大提升引力系列火箭生产效率 [2] - 研发充气式防护罩(又称气膜火箭防护罩)是火箭发射保障体系中的创新技术 类似于充气城堡 相当于给火箭穿上羽绒服 替换传统火箭金属防护服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2] - 引力一号在东方航天港5公里内完成总装 测试 发射全流程 通过地理集中化与流程集约化 前店后厂的发射模式彻底重塑传统火箭发射流程 是一项重大模式创新 相比传统陆上发射场效率提升显著 最高可实现一周一箭的发射频率 [2] 产品管线进展 - 第二型引力二号大型可回收液氧煤油火箭正在进行方案设计 预计2025年底具备首飞条件 [3] - 引力二号以极致性价比 高轨发射 可回收为主要特点 运载能力提高至15吨 成本降低至SpaceX水平 能够满足大型卫星组网及中高轨发射需求 实现国际一流商业航天发射能力 [3]
崇达技术:目前公司产品已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12:47
公司业务与技术认证 - 公司拥有NADCAP(国家航空航天和国防合同方授信项目)认证 [1] - PCB产品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包括卫星等设备的机翼起落控制装置 [1] 商业航天应用进展 - 公司产品已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 [1]
航天智装(300455):核工业务阶段性承压 重研发深耕智能装备
新浪财经· 2025-09-11 12:42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4.94亿元 同比增长3.77% [1]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54亿元 同比下降856.66% [1] - 扣非净利润-1.56亿元 同比下降904.94% [1] 分业务表现 - 铁路车辆安全检测业务营收1.12亿元 同比增长17.02% 毛利率32.27% 同比下降3.90个百分点 [2] - 智能测试仿真系统营收1.34亿元 同比下降17.80% 毛利率22.37% 同比上升3.77个百分点 [2] - 核工业智能装备业务营收2.55亿元 同比增长26.47% 毛利率-44.69% 同比下降63.89个百分点 [2] 费用控制与研发投入 - 三项费用率11.83% 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 [3] - 研发费用3939.50万元 同比上升39.93% [3] - 销售费用1430.47万元 同比下降19.90% [3] - 管理费用4121.84万元 同比上升7.83% [3] - 财务费用288.70万元 同比上升3.42% [3] 研发成果 - 铁路业务THDS小型机完成样机研制 [3] - 国内首套铁路货车机器人组整备作业系统完成样机研制 [3] - RV32空天高可靠微处理器完成阶段性技术攻关 [3] - 核工业新一代智能货叉研发进展顺利 [3] 行业背景 - 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 同比增长5.5% [4]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4] - 核电总装机容量3365万千瓦 在建规模全球第一 [4] 盈利预测 - 2025-2027年预计营业收入15.13/17.63/20.64亿元 [5] - 预计归母净利润0.76/1.00/1.15亿元 [5] - 对应PE倍数156.7X/118.4X/103.4X [5]
振华科技:公司主营产品电子元器件、开关、连接器、继电器等产品已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12:36
公司产品应用 - 主营产品包括电子元器件、开关、连接器、继电器等 已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 [2] 产能与订单情况 - 公司产能可满足商业航天领域需求 [2] - 未披露具体在手订单数据 [2]
中科星图(688568):中报点评: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商业航空,带来十五五发展新动能
中原证券· 2025-09-11 11:49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6][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一体两翼"战略转型 地理信息业务(一体)增速放缓至6.6% 其中民营业务增长0.58% 特种领域增长20.65% 而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两翼)成为新增长极 [7] - 低空经济业务自2025年1月启动后快速贡献收入6381万元 占比达5% 毛利率50.34% 商业航天业务收入1.93亿元 同比增长137.51% 毛利率60.40% 占比提升至14% [7] - 研发投入3.17亿元 同比增长38% 研发强度提升至23.52% 支撑战略转型和技术储备 [7] - 十五五规划目标从"三三三"(30亿收入/300亿市值/3000员工)向"百千万"跨越 通过低空云+试验场+区域示范+应用场景布局实现空天地全覆盖 [7][8] 财务表现 - 2025H1收入13.48亿元(+22.03% YoY) 净利润7810万元(+22.82% YoY) 但扣非净利润-2262万元(同比减少2731万元) [5] - 2025Q2单季度收入8.44亿元(+22.98% YoY) 净利润5733万元(-7.02% YoY) 扣非净利润135万元(-92.28% YoY) [5] - 预测2025-2027年EPS分别为0.65元/0.92元/1.55元 对应PE为63.81倍/44.87倍/26.69倍(按41.32元股价) [8] 业务进展 - 低空经济领域构建"1朵低空云+2个试验场+N区域示范+M应用场景"体系 已发布星图低空云v1.0及五大产品体系 覆盖规划/安全/监管/飞行/应用全链条 与140个城市推进合作并规划150个场景应用 [7][8] - 商业航天完成全产业链布局:1)星座建设规划四大星座 2)通过收购星图天辰切入卫星火箭制造 3)星图测控(北交所上市)主导测运控 4)星图地球提供应用服务 子公司星图测控/星图天辰上半年分别实现收入9918万/8255万 净利润3176万/3369万 [8] - 推进星图洛书防务与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项目 投入3.69亿元建设智能分析平台 助力数字地球产品升级 [8] 行业与战略 - 地理信息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但公司通过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开辟新赛道 契合国家低空经济试点(合肥/杭州/深圳等6城市)及商业航天政策支持 [7][8] - 公司通过"空天信息一朵云"整合算力与空天基础设施 未来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强化数据积累与应用生态 [7][8]
上交所王泊:科创板改革不停步,服务不止步,生态不松劲
中国经营报· 2025-09-11 11:25
科创板改革进展 - 科创板以改革不停步、服务不止步、生态不松劲为担当,进一步打通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的堵点痛点,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注入资本市场动能 [1] -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提升支持科技创新能级,充分发挥交易所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1] 包容性上市制度 - 科创板将包容性作为制度设计核心底色,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打开资本入口,首次允许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架构企业登陆A股 [3] - 2025年新改革"1+6"政策精准发力,专门搭建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包容范畴 [3] - 自"1+6"政策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受理15家企业IPO申请,其中4家系未盈利企业、1家适用第五套标准 [3] - 32家科创成长层存量企业展现良好发展动能,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7.79%,净利润大幅减亏71.23亿元 [3] 适应性支持举措 - 围绕科技企业轻资产、高研发、重整合发展规律,优化完善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制度供给 [4] - 2024年推出"科八条"改革35项举措,包括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并购重组简易程序等制度创新 [4] - 板块新披露并购交易达134单,披露金额超400亿元,数量超过以往五年之和 [4] - 改革围绕科技企业研发攻坚—资源整合—规模扩张全周期需求,打造精准适配资本工具包 [4] 全链条服务体系 - 上交所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企业发展各环节,形成现场办监管、按需做培训、主动解疑惑的全链条服务三板斧 [5] - 科创板企业厚积薄发,创新药领域三生国健自研新药海外授权创国产纪录,半导体领域中微公司打破国外设备垄断,高端制造领域联影医疗推出全球首创产品 [5] 市场生态建设 - 科创板聚焦投融资两端协同,让资金流向实处、投到硬处,让投资者分享红利、获得回报 [6] - 2025年有408家沪市公司公布分红方案,合计金额超5500亿元,14家公司分红超百亿元,中期分红再创新高 [6] - 着力培育耐心资本、长期资本,32条科创板指数覆盖全领域,跟踪产品规模超2800亿元,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板块 [6] - 科创50ETF跻身A股第四大指数产品 [6]
中原证券给予中科星图买入评级: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商业航空,带来十五五发展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9-11 11:20
公司评级与业务战略 - 中原证券给予中科星图买入评级 [1] - 公司公布2025年半年报 [1] - 公司采用"一体两翼"新业务划分方式 地理信息为"一体" 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为"两翼" [1] 低空经济业务布局 - 公司构建"1朵低空云+2个低空试验场+N个区域示范+M个行业应用场景"产品布局 [1] - 低空试验场包括全数字化低空仿真试验场和物理低空飞行试验场 [1] 商业航天战略进展 - 公司自2024年7月8日提出向商业航天全产业链跃迁战略 [1] - 商业航天各业务方向均取得良好推进效果 [1]
上海港湾涨1.01%,成交额7978.96万元,近5日主力净流入694.87万
新浪财经· 2025-09-11 10:54
核心观点 - 公司股价于9月11日上涨1.01% 成交额7978.96万元 换手率1.27% 总市值63.47亿元 [1] - 公司业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海外营收占比达83.01% 受益人民币贬值 [2][4][5] - 公司在钙钛矿电池领域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认证效率达18.06% 已应用于多颗在轨卫星 [3][5]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16亿元 同比增长29.34% 但归母净利润6690.88万元 同比减少9.35% [9] 业务布局 - 地基处理业务占比64.93% 桩基工程占比19.49% 其他业务占比15.58% [9] - 技术应用于浙江 江苏 广东 福建 辽宁等沿海省市及东南亚国家 累计完成超软土地基处理工程20余项 [2] - 通过高真空工艺技术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工程 提供绿色解决方案 [4] - 子公司伏曦炘空专注于商业航天能源系统 已保障15颗卫星成功发射 [5] 技术优势 - 钙钛矿组件认证效率18.06% 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3] - 钙钛矿电池理论设计寿命达20年 可覆盖卫星3-7年生命周期需求 [3] - 在多颗卫星开展在轨试验 积累太空环境运行数据 [3] - 技术团队拥有15年以上航天工程经验 来自航天院所和中科院 [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16亿元 同比增长29.34% [9] - 归母净利润6690.88万元 同比减少9.35% [9]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02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9591.98万元 [10] - 股东户数1.03万户 较上期减少10.13% 人均流通股增加11.28%至23541股 [9] 资金情况 - 9月11日主力净流出298.08万元 占比0.04% [6] - 行业主力连续3日净流出4537.60万元 [6] - 主力持仓占比6.08% 筹码分布分散 无控盘现象 [7] - 筹码平均成本26.21元 股价接近压力位26.36元 [8] 机构持仓 - 广发中小盘精选混合A持股478.29万股 较上期增加45.97万股 [10] - 易方达新兴成长混合持股151.63万股 较上期增加27.37万股 [10]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新进持股139.84万股 [10]
航天电子(600879):业绩短期承压,无人系统业务扩张
招商证券· 2025-09-11 09:34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估值未提供 当前股价10.28元 [3][6]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业绩承压 营业收入58.22亿元同比下降24.51% 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30.37% [1][6] - 毛利率微升1.07个百分点至20.51% 费用管控成效显著 销售费用同比大幅减少41.17% [6] - 无人系统业务持续扩张 子公司航天飞鸿投资建设延庆无人机装备产业基地二期项目 [6]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9.59/194.21/227.88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2/8.23/9.78亿元 [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下降18.90% [1][6]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6.16%至5693.40万元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6.70%至5.44亿元 [6] - 预计2025年每股收益0.19元 2027年提升至0.30元 [2][9] - 预测PE倍数从2025年52.4倍下降至2027年34.4倍 [2][6] 业务发展 - 圆满完成神舟二十号、长征八号改首飞、天问二号、天舟九号等重大航天工程配套任务 [6] - 积极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和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战略领域 [6] - 海外业务模式从"单一合作"向"长期共建"转型升级 [6] - 巩固无人系统产业链链长单位地位 持续优化产品谱系 [6] 估值指标 - 当前总市值33.9十亿元 每股净资产6.3元 [3] - PB倍数维持在1.5-1.7倍区间 [2][9] - ROE预计从2025年3.1%提升至2027年4.4% [9] - 资产负债率预计从2025年47.0%上升至2027年58.0% [9]
追觅「上天」,官宣成立天文BU|最前线
36氪· 2025-09-11 00:33
公司战略布局 - 追觅科技于9月10日成立天文BU 正式切入天文光学和太空经济赛道 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研发与应用[1] - 新业务部门致力于推动天文观测大众化 并参与商业航天产业链制造生产[1] - 通过"追觅宇宙"平台构建硬件+软件+社区闭环生态 提供设备控制 影像分享 AI星空图谱生成及深空数据库访问功能[5] - 开展《一起看星星》系列公益直播课 与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项目[5] 技术突破方向 - 集中解决大口径高精度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局面[2] -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内置AI算法可自动补偿大气抖动并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2] - 通过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实现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共线生产 体现技术迁移与制造适应性[3] - 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拓展空间在轨光学载荷服务[3] 行业市场背景 - 2022年全球航天经济体量达3840亿美元 商业人造卫星相关四大产业(火箭发射 卫星制造 地面装备 应用服务)占比73% 规模2810亿美元[3] - 业余天文望远镜市场长期存在设备调校复杂 易受大气干扰 难以拍摄科研级影像等痛点[2] - 全球航天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进程加速 商业航天已成为航天领域重要组成部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