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体系

搜索文档
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打造新型能源体系正当时
中国化工报· 2025-07-01 01:57
能源体系转型 -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成为时代命题 能源化工行业需以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打造新型能源体系 [1] - "十五五"时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攻坚期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加速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 [1] - 到2060年中国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从20%以下提升至80%以上 需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燃料路径利用 拓展原料路径利用 研发碳捕集新技术 [1] 传统能源转型路径 - 传统化石能源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发挥主体能源作用 推动洁净能源规模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 [2] - 氢能发展为钢铁石化等难脱碳领域提供碳减排解决方案 生产过程低碳化是行业绿色发展必由之路 [2] - 中国石化已投产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CCUS示范项目)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百万吨 [2] 能源安全保障 - 能源规划需将保供放在首位 化石能源要发挥煤炭供能主体能力 提升油气特别是天然气供应能力 [3] - 非化石能源需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 [3] - 行业需以需求为导向攻关关键技术 提升数字化水平 建设零碳园区和工厂 提高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3] 行业活动 - 论坛发布《2025能源产业生态报告》 为80余家企业颁发"双碳"目标优秀案例证书 [3] - 会议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 《中国石油石化》和《国企》杂志社承办 [3]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非化石能源占比跃升彰显绿色转型决心
搜狐财经· 2025-06-30 07:23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 - 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高达6250亿美元 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1] - 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榜首 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贡献率超过45% [1] 能源结构转型 - 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10年9.4%跃升至2024年18.3% [3] - 煤电装机比例首次下降至40%以下 标志着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 [3] 技术创新与市场地位 - 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技术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3] - 中国风电企业关键零部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 [3]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2022年增长五倍 [3] - 氢能加注站数量突破300座 加速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3]
“十四五”减碳改写能源转型逻辑,下一个五年怎样全面转型?|“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 2025-06-30 04:00
能源转型与政策变化 - 中国"十四五"期间能源转型核心逻辑是深度嵌入二氧化碳减排,重塑产业链结构,体现应对气候变化与抢抓产业变革机遇的双重需求 [1] - "十四五"规划设定单位GDP能耗降低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前四年能耗强度累计降低11.6%,煤炭消费占比下降3.7个百分点 [3][4] - 政策转向从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总量)向碳排放双控(碳排放强度/总量)全面转型,突出非化石能源豁免权,2022年后进入全国落地阶段 [5][6] 新能源发展现状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24年达19.7%(同比+1.8ppt),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40%,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 [7] - 风电光伏装机2024年7月达12.06亿千瓦,超煤电规模并提前6年实现2030年目标,预计2025年新增2.8亿千瓦装机 [7][8] - 新能源消纳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关键,需统筹外送与就近消纳、电网与调节能力建设,推动市场化交易机制 [9][10] 系统安全与技术挑战 - 新能源波动性导致电网需预留火电/储能调节资源,推高系统成本,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如电力市场化和虚拟电厂等新业态 [8][9] -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高热无风、极寒冰冻)影响风光出力预测,需将气候适应性纳入电力规划体系,调整传统确定性优化方法 [12][13] - 煤电短期仍是重要调峰补充,但建议转向电网侧储能配置以提高效率,类比高铁建设的社会效益逻辑 [11][12] "十五五"发展展望 - 2030年碳达峰目标要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但每提升1%的难度随基数扩大而增加,需突破电网冗余度限制 [11][12] -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电力需求攀升,暴露供给缺口,需平衡新兴需求与减排目标 [11] - "碳冲锋"风险可控,因"两高"项目受严格管控,清洁能源扩大趋势不可逆 [14][15]
创新引领、试点先行—— 氢能产业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6-27 22:05
氢能产业政策推动 - 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推动氢能管理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路径探索 [1] - 试点工作分为项目试点和区域试点两种形式,涵盖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和共性支撑四大环节共11个方向 [2] - 政策要求以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为目标,引导技术装备落地应用和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 [2]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去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50% [1] - 中国去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达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1] - 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可带动产业创新、内需扩大和国际合作 [1] 氢能技术应用进展 - 国网江苏电科院研制百千瓦级电氢耦合直流系统,实现建筑24小时离网独立运行 [3] - 该技术验证了电氢耦合在用户侧灵活供能的潜力,未来可拓展至工业园区和微电网等场景 [3] - 建议探索氢储能在电力系统调峰、长时储能领域的商业化路径 [3] 产业发展挑战 - 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经济性仍与传统技术路线存在差距 [2] - 部分氢能技术和场景离商业化推广还有距离 [2] - 行业标准在配套政策协同和国际化等方面有待提升 [2] 政策支持方向 - 研究推动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峰谷分时等机制改革,降低制氢成本 [3] - 鼓励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和用电低谷期进行制氢生产 [3] - 研究健全氢储能、氢发电等项目市场机制 [3] - 加快推进氢能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 [3]
国家发改委: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快讯· 2025-06-26 22:59
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1] -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1] - 有序实施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1] - 持续增强煤炭生产供应能力 [1] -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1] - 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灵活互济工程建设 [1] 粮食安全 -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1] -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1] -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1] -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 - 加快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 [1]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1] - 统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1] - 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
必须将煤电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丨能源思考
第一财经· 2025-06-24 13:52
煤电系统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定位 - 煤电系统应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新技术和体制改革探索适合中国的转型路径 [1] - 煤电在保障电力供给安全稳定和维护能源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的情况下 [4] - 煤电系统庞大、年轻、效率高、布局优且沉淀成本高,需在低碳转型中充分利用 [3] 煤电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要性 - 风电光伏装机量以两位数增速上升,但出力波动大,煤电系统对冲了其不稳定风险 [2] - 中国煤电机组平均寿命仅12年(设计寿命40年),发电小时数从5500小时降至2024年4200小时,定位转向支持新能源稳定性 [2] - 煤电在电力需求高峰及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提供稳定电力,避免类似四川"拉闸限电"现象 [4] 煤电转型的技术路径 - 灵活性改造可低成本获得大量灵活电源,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入网 [5][7] - CCS技术能降低煤电碳排放,"煤电+CCS"长期成本低于"风光+储能"组合 [5][8] - 需推动CCS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完善碳交易机制以支持其商业化 [8] 煤电与新能源融合的政策建议 - 保留先进煤电机组,"关而不拆",以运行小时数下降实现渐进退出 [7] - 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容量电价等机制体现煤电作为灵活电源的价值 [9] - 确立"煤电护航新能源"的渐进式转型范式,未来10~20年煤电角色转向辅助调节性电源 [10] 煤电系统的独特优势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煤电系统,依托优质煤炭资源保障能源安全 [2][4] - 现存煤电机组固定成本"归零",改造和CCS应用具备成本优势 [5][8] - 煤电转型需结合中国国情,避免照搬国际经验 [6][10]
山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22 22:09
煤电一体化与清洁能源转化 - 塔山发电公司与塔山煤矿通过1500米封闭式输煤皮带实现煤炭就地清洁转化 煤电联营模式降低成本和污染 [1] - 山西通过煤电一体化开发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 落实"双碳"目标 [1] 新能源装机与调峰能力建设 - 山西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0% 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深度调峰能力 确保用电低谷"让得出"、高峰"顶得上" [1] - 华电朔州热电采用20兆瓦时新型储热系统辅助调峰 提升燃煤机组调峰速率 [2] - 截至5月底山西完成3561万千瓦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增加深度调峰能力611万千瓦 年增新能源消纳90亿千瓦时 [2] 电网稳定性与电力外送体系 - 山西推动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 平鲁区50万千瓦风电场通过500千伏变电站与火电、储能"打捆"外送 [3] - ±800千伏雁淮特高压线路以800万千瓦满功率输送山西清洁电力至江苏 [3] - 山西建成"三交一直"特高压+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 晋北新能源基地投产后年外送京津冀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 外送能力达3600万千瓦 [3] 电力现货市场机制 - 山西电力现货市场通过15分钟更新的价格信号调节火电与新能源发电比例 白天低电价促新能源消纳 夜间高电价激励火电顶峰 [4] - 2.1万余户经营主体参与现货市场 实时价格信号成为核心调度手段 [4]
四川强化多能互补、水火互济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四川日报· 2025-06-20 00:31
能源工程建设进展 - 眉山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优化四川500千伏电网结构 [8] - 金沙江叶巴滩水电站首台机组转子成功吊装,进入总装阶段,冲刺2025年底首批机组投产 [8] - 攀西电网优化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推动四川电网结构性升级 [9] 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 -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加速推进,包括两河口抽水蓄能电站、孟底沟水电站、扎拉山光伏电站等项目,未来装机规模将达8000万千瓦(相当于5座白鹤滩水电站) [11] - 四川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大渡河中上游等水风光一体化基地 [11] - 截至2024年底,四川清洁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85%(水电71%,风电+光伏14%) [11] - 2024年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风光预计建成风电110万千瓦、光伏1100万千瓦以上 [11] 火电与天然气产能提升 - 华电内江、华能彭州等气电项目加快建设,提升电力顶峰兜底能力 [12] - 中煤广元、国家电投达州等煤电项目开工建设,在建火电装机容量达1075万千瓦 [12] - 2024年四川天然气产量超560亿立方米(全国第一),2025年目标突破600亿立方米 [12] 电网基础设施升级 - 四川电网"十四五"规划投资调增超2000亿元,重点建设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如阿坝特高压交流工程) [13] - 推进陇电入川、疆电入川等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研究藏电入川方案 [13] - 提升锦屏、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下网能力,建成川南、攀西地区承接能力提升工程 [13]
凝聚创新力量,共筑绿色未来——能源电力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内蒙古成立
新华财经· 2025-06-19 09:53
联盟成立背景与意义 - 能源电力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由内蒙古电力集团牵头组建,70家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旨在推动能源科技协同攻坚 [1] - 联盟成立标志着内蒙古能源电力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1] - 内蒙古电力集团当选联盟理事长单位,将通过联合技术研发、示范验证与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生态 [1][2] 联盟运作机制与目标 - 联盟以凝聚发展合力为核心,打破行业壁垒,强化协同攻关,贯通产学研用 [1] - 联盟单位覆盖"源—网—荷—储—数据—创新"全链条要素,71家成员单位按6大产业链进行技术展示 [2] - 内蒙古电力集团将搭建高效平台,健全需求对接、成果转化、利益共享机制,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2] 内蒙古能源产业现状与联盟重点方向 - 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发电量、绿电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是地区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2] - 联盟将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系统性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 [2] - 内蒙古依托"风光+煤炭+电网"资源优势,通过联盟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与创新优势 [1][2]
新能源浪潮下,煤炭如何重塑定位
中国化工报· 2025-06-17 06:03
煤炭行业现状 -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2024年煤炭产量47.8亿吨,消费量48.1亿吨,分别占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的66.6%、53.2% [1] -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压舱石"地位依然稳固 [1] - 煤炭行业正面临转型加快、定位重塑等多重挑战 [1] - 我国煤炭产量连续8年实现快速增长,由2016年的34.1亿吨增加到2024年的47.8亿吨,增长40.18% [2] 可再生能源发展 - 截至2025年4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20亿千瓦,同比增长26% [2] -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15亿千瓦,一季度超过火电成为主体能源 [2] - 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1202亿千瓦时,发电量占比达38% [2] - 可再生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是我国能源领域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2] 能源结构转型趋势 - 煤炭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呈现此消彼长趋势 [3] - 当前到2030年,煤炭定位为基础能源,消费保持稳定但占比逐步下降 [3] - 2031—2050年,煤炭行业转向煤炭原料属性或多元化发展 [3] - 2051—2060年,煤炭定位转变为支撑能源,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 [3] - 2060年以后,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80%以上,煤炭作为应急战略储备能源 [3] 新型能源体系构想 - 能源结构由高碳为主向高碳低碳并举,再向低碳化、无碳化为主转变 [4] - 能源开发由集中式为主向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再向以分布式为主转变 [4] - 能源供需分离向供需一体化转变 [4] - 终端能源消费由一次能源为主向二次能源电(氢)为主转变 [4] - 能源系统由机械化、自动化向全过程智能化转变 [4] 煤炭行业未来定位 - 煤炭的战略定位正从'燃料'过渡向'原料+材料' [6] - 构建煤炭、新能源、储能、氢能的产业融合生态圈是大势所趋 [6] - 煤炭正从主体能源向基础性、调节性能源转变,承担兜底保障功能 [6] - 预计2025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占比为50%左右,2030年达峰时占比为45%左右 [6] - 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不可替代 [6] 煤炭产业政策方向 - 未来煤炭产业政策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 [6] - 聚焦能源安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社会公平四大核心任务 [6] - 健全完善煤炭与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战略合作与中长期合同制度 [6] - 发展高端煤基材料,推动煤电和新能源储能多能互补 [6] - 政策导向将是通过技术升级和社会成本内部化,实现煤炭产业的有序退出与高质量发展 [7] 煤炭企业战略重点 - 优化产能、低碳示范、新能源、碳交易盈利、绿氢规模化、煤化工高端化 [7] - 煤炭利用将由燃料属性为主,向燃料与原料属性并重、以原料属性为主转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