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氢耦合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新工绿氢:以电氢装备与场景落地推动氢能实践
势银能链· 2025-09-26 03:1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氢能产业处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 面临制氢效率低、成本高 储运环节安全管控与经济性平衡难 应用场景设备兼容性差及标准不统一等难题 工业重载和分布式能源供应领域亟需落地解决方案[2] 公司战略与核心技术 - 公司以电氢耦合为核心逻辑 通过装备研发、标准构建和场景落地全链条发力 解决技术分散与需求集成不匹配的矛盾[3] - 业务布局以一平台、两装备、三应用为支柱 打通风光氢-储充换-梯次利用-回收循环产业链闭环 形成源网荷储协同模式[3] - 产品定义聚焦移动、智能、柔性、离网、应急特性 技术路径采用PEM+、复合、热碳协同[3] 产品矩阵与解决方案 - 制氢与储氢端:天制一号PEM电解槽提供5-500标方灵活选择 天站一号撬装式制加氢一体站模块化集成制氢、纯化、压缩、存储和加注系统 解决传统加氢站建设周期长和投资高问题[4] - 能源应用端:天氢一号氢能发电站与天醇一号甲醇发电站构建电-氢-醇-电闭环 通过绿电制绿氢、绿氢制绿色甲醇实现能源灵活调配 解决氢能储运成本高难题[6] - 跨界融合端:全球首款矿山版人形机器人氢能背包提升高危场景续航 氢能机器狗采用PEM燃料电池 续航时间较锂电版本提升3倍以上 适应-30~55℃极端环境[6]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展 - 2025年1月发布自研氢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平台(5KW-200KW) 同月落地天醇一号甲醇发电站[7] - 2025年3月为全球首台30MW级纯氢燃气轮机木星一号试验提供总体方案编制咨询、电气测试与电子控制、高纯氢气存储与柔性输送技术支持[7] - 2025年3月与俊瑞绿氢签署超亿元采购协议 2025-2026年将提供20台制氢设备(单台≥1000Nm³/h)和8台氢能发电站[7] - 2025年7-8月发布全球首款10吨级电氢耦合自动驾驶底盘、无人驾驶运载车及光储氢充一体机 后者转换效率超98% 集成光伏、储能、制氢和充电功能[8] 行业趋势与公司定位 - 氢能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公司通过电氢耦合连接风光发电、储能、交通和工业领域 以场景创新推动氢能应用[10] - 公司探索为行业提供可借鉴路径 通过技术、产品和标准多维度协同实现企业价值与产业价值共赢[10]
创新引领、试点先行—— 氢能产业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6-27 22:05
氢能产业政策推动 - 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推动氢能管理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路径探索 [1] - 试点工作分为项目试点和区域试点两种形式,涵盖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和共性支撑四大环节共11个方向 [2] - 政策要求以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为目标,引导技术装备落地应用和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 [2]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去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50% [1] - 中国去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达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1] - 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可带动产业创新、内需扩大和国际合作 [1] 氢能技术应用进展 - 国网江苏电科院研制百千瓦级电氢耦合直流系统,实现建筑24小时离网独立运行 [3] - 该技术验证了电氢耦合在用户侧灵活供能的潜力,未来可拓展至工业园区和微电网等场景 [3] - 建议探索氢储能在电力系统调峰、长时储能领域的商业化路径 [3] 产业发展挑战 - 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经济性仍与传统技术路线存在差距 [2] - 部分氢能技术和场景离商业化推广还有距离 [2] - 行业标准在配套政策协同和国际化等方面有待提升 [2] 政策支持方向 - 研究推动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峰谷分时等机制改革,降低制氢成本 [3] - 鼓励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和用电低谷期进行制氢生产 [3] - 研究健全氢储能、氢发电等项目市场机制 [3] - 加快推进氢能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 [3]
专家报告:中国氢能发展之路(附39页PPT)
材料汇· 2025-05-13 15:35
氢能产业政策发展 - 氢能政策从2016年聚焦燃料电池汽车逐步扩展到工业、交通、建筑等多领域应用[6] - 2001年国家"863"计划首次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研发路线[6] - 2009年燃料电池车补贴达60万元/辆 2020年改为城市群"以奖代补"模式[6] - 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氢能是碳中和关键载体 要求加强绿色供应[6] - 2023年建立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2024年《能源法》正式将氢能定义为能源[6][24] 氢能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涵盖制备(煤制氢、电解水等)、储运(气氢、液氢等)、应用(工业、交通等)三大环节[8] - 当前发展路径自下而上 从下游燃料电池向上游制氢延伸 但终端用户尚未打通[7] - 交通领域以商用车为主 2023年中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18487辆 韩国34258辆领先[9] - 加氢站建设加速 中国示范城市群已建成56座 日加氢能力130吨 氢气价格20-80元/kg[18][19][49] 绿氢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氢能项目从2020年228个激增至2024年1572个 中国在建可再生氢项目80个[14] - 电解槽产能快速扩张 2030年全球电解水制氢装机预测从130GW调高至720GW[12][14] - 2024年上半年中国绿氢项目571个 内蒙古(57个)、新疆(36个)、辽宁(20个)进展最快[21][23] - 绿色甲醇项目集中内蒙古(1036万吨/年)、东北(533万吨/年) 占全国规划产能78%[25][26] 行业发展瓶颈 - 氢气供需错位 燃料电池车推广不足 2021-2024年示范城市群仅推广9798辆[45][53] - 绿氢项目筹备多建成少 90个项目中仅15个在建或建成 超60%处于筹备阶段[54] - 燃料电池汽车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 2023年产销比仅47% 终端应用场景有限[47][53] - 储运成本高企 加氢站标准苛刻 政策主导导致市场化程度不足[45][50] 未来发展建议 - 建立电氢耦合机制 将氢能纳入新型电力系统算大账[61] - 在资源富集区开展全产业链示范 优先发展管道/液态储运[59][69] - 设立国家氢能创新中心 给予电价/路权支持 降低制度成本[60] - 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全球甲醇动力船已达328艘 绿氢需求激增[76][77] - 按应用场景分层发展 商用车可接受25元/kg氢气 化工领域需降至10元/kg[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