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达峰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中国碳市场迈新阶,坚定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1:50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重大政策落地 明确中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1]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 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扩围 可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1][7][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配额累计成交量6.69亿吨 成交额459.3亿元 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历史新高 [2][7] 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法规制度体系 制定碳排放核算核查、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等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2][6] - 国务院颁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持续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 [6] - 发布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等6项技术规范 建立三个行业核算报告核查政策体系 [8]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登记项目23个 减排量948万吨 [2][7] - CCER方法学拓展至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 新版方法学增至十个 [1] - CCER累计成交量219.38万吨 成交额1.85亿元 成交均价屡次超过100元/吨 [7]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 发布《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 作为产品碳足迹核算重要依据 [3] - 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 明显小于国外数据库的中国默认数值 [4] - 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组织开展基础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通用因子研制 [4] 碳金融市场发展 - 碳金融产品类型不断丰富 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提升 [2] - 取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的金融机构至少已有18家 涌现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 [11] - 试点地区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 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 [13] 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 - 全国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累计出台超200项配套政策文件 [12] - 试点项目库入库和储备项目超5400个 总投资突破3万亿元 累计授信总额逾5000亿元 [13] - 覆盖低碳能源、工业减排、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 [13] 国际碳市场参与 - 全球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15] -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宣传分享碳市场建设经验 多个国家主动开展交流合作 [15] - 开展跨境碳交易相关研究 建立跨境碳交易管理制度 探索实施跨境碳交易路径 [16]
聚焦前沿领域 强化科技支撑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新华日报· 2025-08-27 07:29
南京环科所科研优势与方向 - 南京环科所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 积淀深厚 人才济济 成果丰硕[1] - 生态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是南京环科所的优势研究方向 涵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地下水生态保护等[1] - 南京环科所牵头制定各类标准规范 并针对湖泊淤泥处置利用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问题开展研究[1] 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 - 南京环科所研发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涵盖多个生物类群 包括蝴蝶智能监测仪 鸟类鸣声记录仪 集成红外相机 雷达相机等设备[2] - 新污染物暴露评估与生态效应实验室聚焦前沿技术攻关 探究新污染物的生成机制 监测手段 溯源路径 治理措施[1] - 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覆盖陆海 统筹地空的智慧监测网络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2] 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南京环科所聚焦前沿领域 强化科技支撑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1] - 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攻关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3] - 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 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3] 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 - 江苏省为南京环科所发展搭建更好平台 提供更好条件 携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3] - 南京环科所创新人才引进 培养 评价 激励等机制 造就更多环保领域高素质人才[3] - 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代表性 因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 人口密度大 经济总量大 城镇化率高[3]
北京推进用户侧储电 储热/智能微电网/绿电直供等示范!数据中心2030年绿电占比100%
核心观点 - 北京市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 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重点包括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储能管理 氢能应用 绿电消费机制等 目标是在2025年及以后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实现绿色电力占比超过80% 2030年达到100% 并建立覆盖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 [8][9][18][19] 可再生能源目标规划体系 - 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10] - 编制《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指引》 科学识别资源潜力 合理划定开发利用规划引导分区 [11] -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 研究分解各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 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考核工作方案》 建立目标引导机制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机制 [11] - 编制印发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分类制定发展目标 布局 重点任务 重大工程等 [11] -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其他领域协同融合 将相关内容纳入电力规划 供热规划 水务规划等专项规划 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12] 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 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 印发《北京市加快推动第五立面光伏应用的若干措施》 加快建筑 交通 水务等基础设施第五立面光伏规模化应用 规范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全流程管理 [13] - 强化区域能源合作 发挥京津冀能源专题工作组作用 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年度计划 协同推进三地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编制绿电交易实施方案 深化与内蒙古 山西 宁夏等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政府间能源合作 [13] - 深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制定《北京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 建立配电网可开放容量按季度发布机制 [14][15] - 建立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 以房山新型储能电站应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 建立健全储能电站项目审批 建设 运行 监管体系 制定运行规范 监督管理相关制度 推进用户侧储电 储热等多领域示范应用 [15] - 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 印发《完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加强新能源项目储备 推进城市副中心地热能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 空气能 太阳能等 [16] - 统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和梯级利用 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效率 探索焚烧设施协同处置园林废弃物 农林废弃物路径 [17] - 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 推动建成覆盖全市 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多元化布局本地制氢试点 做好制加氢一体站建设 积极谋划绿氢输送管道 推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绿电制氢项目输送通道建设 [18] - 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消费促进机制 稳定绿证市场供给 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推动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参与绿色电力交易 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机制 [19] - 推动2025年及以后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实现绿色电力占比超过80% 鼓励到2030年实现100%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打造绿电工厂 绿电园区等 [19] - 加强宣传引导 编制《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指南》 明确相关政策 标准 审批建设流程等 [20] 配套支持政策 - 支持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 支持企业 高等学校 科研机构参与建设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相关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1] - 印发实施《北京市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支持光伏 风电 地热 新型储能 氢能等符合区域产业布局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21] - 推动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 支持企业 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制定 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完善光伏发电 地热等重点领域地方标准 [21] -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 中央预算等国家资金 用好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 落实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意见 加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在京实施力度 [22] - 创新绿色服务模式 鼓励金融机构深化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 绿色保险等业务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绿色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 [22] - 健全可再生能源统计制度 优化各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统计方法 完善可再生能源供热统计规则 [23] - 严格监督考核 制定《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督办法(暂行)》 对建设项目各环节落实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要求 [23] 组织实施 - 加强统筹协调 市发展改革委 市城市管理委负责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 各区 各部门 各能源企业加强协同配合 [24] - 强化责任落实 各区 各部门 各能源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 各区落实主体责任 [24]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8-27 02:51
总体要求与目标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 [2] - 到2027年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 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 [3]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3]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3]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针对可持续发展效益显著 社会期待高的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 [5] -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 社会团体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 [5] - 完善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 提高国际认可度 服务有关行业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5] 碳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6]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6]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 操纵市场等行为 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 [6] 碳市场能力建设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7] -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7] - 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 明确准入条件 行为规范和退出机制 [8] 数据质量监管与信息披露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 [8] - 综合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8] - 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等及时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相关信息 接受社会监督 [8] 组织实施与国际合作 - 生态环境部加强碳市场建设统筹协调 系统推进任务落地落实 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和监管指导 [9]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加大对碳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10]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 [10]
产经观察|零碳园区,降碳“三部曲”
人民日报· 2025-08-27 02:08
零碳园区定义与政策背景 - 零碳园区通过规划、技术和管理使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条件 是国家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并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改造 [1] - 建设零碳园区可为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和打造样板 [1] 绿电直供与能源结构转型 - 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通过13.76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实现绿电直供 物理可溯源绿电专线保障企业使用 [3] - 绿电直供解决企业无法证明使用绿电的问题 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物理溯源 [3]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预计到2030年企业可溯源绿电消费占比达85%以上 [4] -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新建独立配电网和220千伏变电站 配套38.5万千瓦风光储项目 年直供绿电9亿千瓦时 [4]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部署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 毫秒级预测发电量并实时匹配用电需求 [4] - 系统打通源、网、荷、储数据环节 平抑新能源波动性 [4]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建设能碳智慧管理平台 提供碳排放核查、绿电绿证获取和碳核销等一站式服务 [10] 单位能耗碳排放标准 - 国家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零碳园区核心指标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0.2吨/吨标准煤 年消费量≥100万吨的需≤0.3吨/吨标准煤 [5][6] - 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约为2.1吨/吨标准煤 零碳园区需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 [6] - 重点任务包括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 [6] 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制造 - 盐城联鑫钢铁将70吨电弧炉升级为100吨绿色节能电炉 年消纳6万千瓦时绿电并减少碳排放超26万吨 [7]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发展光伏、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 远景动力电池工厂一期投产、华景4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首期10万吨投产 [7] - 绿色能源吸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消纳绿色能源的良性循环形成 [8] 资源循环与智慧管理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现污水近零排放 95%污水重复利用 年节约淡水资源3400万立方米 微量元素资源化回收生成氯化钠和硫化钠 [10] - 《通知》设置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 [10] - 提升能碳管理能力、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和加强技术应用被列为重点任务 [10] 系统化建设与政策支持 - 零碳园区建设需系统谋划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管理智慧化和设施低碳化 [11] - 国家将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 [11] - 鼓励园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谋划建设路径 确保技术方案可操作和工程项目可落地 [11]
信长星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调研
新华日报· 2025-08-27 00:18
公司研究方向与优势 - 生态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是公司的优势研究方向 涵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地下水生态保护等[2] - 公司研发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涵盖多个生物类群 包括蝴蝶智能监测仪 鸟类鸣声记录仪 集成红外相机 雷达相机等设备[3] - 公司聚焦前沿领域 包括新污染物暴露评估与生态效应 探究新污染物的生成机制 监测手段 溯源路径 治理措施[2] 技术成果与应用 - 公司牵头制定各类标准规范 在湖泊淤泥处置利用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领域提供技术方案[2] - 公司构建覆盖陆海 统筹地空的智慧监测网络 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3] - 公司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 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4]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公司致力于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贡献[1] - 公司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攻关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 - 公司创新人才引进 培养 评价 激励等机制 造就更多环保领域高素质人才[4] 社会影响与代表性 - 公司研究的江豚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成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力印证[3] - 公司在江苏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代表性 因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 人口密度大 经济总量大 城镇化率高[4] - 公司积极支持美丽江苏建设 并携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4]
信长星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调研时指出聚焦前沿领域 强化科技支撑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新华日报· 2025-08-26 23:21
生态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是南京环科所的优势研究方向。信长星首先来到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 重点实验室,听取发展历程介绍,详细了解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地下水生态保护等研究成 果及应用情况,翻阅环科所牵头制定的各类标准规范,并就湖泊淤泥处置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问 题与大家探讨。他指出,打好净土保卫战,关键要加强源头防控。希望环科所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针对 不同行业领域的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生态治理修复,拿出高水平的技术方案,推进精准治污、科 学治污。在新污染物暴露评估与生态效应实验室,信长星察看仪器设备,询问科研进展情况,勉励科研 人员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力度,进一步探究新污染物的生成机制、监测手段、溯源路径、治理措施,持续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8月26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到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调研。他指出,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环 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南京环科所积淀深厚、人才济济、成果丰硕。希望南京环科所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前沿领域,强化科技支撑,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环科所研发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涵盖了多个生物类群 ...
夯实城市发展的绿色底色——深圳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观察
新华网· 2025-08-26 13:38
绿色电力消费与激励计划 - 深圳市启动"绿车充绿电"激励计划 向累计绿电充电量达1000千瓦时的车主颁发个人专属绿证并赠送50元充电卡[1] - 深圳供电局已在11座充电站100%供应云南 贵州 广西等地绿电 并通过定制积分增强车主参与感[1] - 绿电绿证服务中心累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超1200家重点企业 撮合绿电绿证交易总量达680亿千瓦时[1] 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 -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营10余年 累计成交量超1亿吨 成交额超23亿元[2] - 碳排放交易制度逐步完善 建立起完整的碳市场交易体系[2] 交通领域绿色转型 - 2017年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 2018-2020年相继完成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纯电动化[2] - 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7.1万辆[2] 工业与建筑节能措施 - 工业领域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超120家 持续实施能效诊断与节能技术改造[3] - 建筑领域实行节能"一票否决"制 对超2万栋重点建筑实施碳排放实时监测与分析[3] 城市绿色发展成效 - 2023年万元GDP能耗 水耗 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 1/8和1/5[3] - 2020年实现全市域黑臭水体消除 2024年底建成公园总数达1320个[3]
钒钛股份(000629) - 000629钒钛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6
2025-08-26 11:16
主要业务与产品 - 主营业务包括钒、钛和电,钒和钛是战略重点业务,涵盖钒产品、钛白粉、钛渣的生产、销售和研发 [2] - 主要产品包括氧化钒、钒铁、钒氮合金、钒铝合金、钒电解液、钛白粉和钛渣 [2] - 2025年上半年完成钒制品2.61万吨(以V₂O₅计)、钛白粉13.62万吨(其中氯化钛白粉3.82万吨)、钛渣9.49万吨 [2] 产品应用领域 - 钒产品主要用于钢铁工业(提升强度、韧性和耐磨性)和储能领域(全钒液流电池),并出口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 [2] - 钛白粉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油墨等领域,出口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国 [2][3] - 钛渣主要用于生产钛白粉和海绵钛 [3] 上半年业绩与应对措施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9亿元,主要因钒钛产品价格同比下降 [3] - 公司通过社会资源采购释放产能、推动钛白粉新产线达产,提高钒制品和钛白粉产量 [3] - 优化产品组合以提升效益,实施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制造成本 [3] - 拓展销售渠道,开发东南亚、中东、日韩等新市场,减弱欧盟反倾销影响,新开拓氯化法产品销售渠道20余家 [3] 大连融科合作 - 公司与大连融科合资建设2,000立方米/年钒电解液产线 [4] - 2024年向大连融科供应钒产品约1.5万吨,占公司钒产品营销总量28% [4] - 2025年签署框架协议,预计合作供应量2万吨,后续将继续扩大合作 [4] 钒储能市场 - 全钒液流电池在新型储能市场发展迅速,2025年上半年并网项目达1.12GWh,同比大幅上升 [5] - 预计2025年底新增落地项目约1.64GWh,公司将持续跟踪钒电池项目进展并扩大应用 [5]
“十四五”能源答卷: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8:35
能源供应保障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五分之一 [2]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 [2] -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2] 绿色低碳转型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预计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 去年已达到19.8% [2][3] - 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 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 [2]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2] 能源结构优化 - 过去4年新增发电装机的84%为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22.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60.8% [4] - 终端用能中电能比重达到30%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 - 过去4年新增发电量的近六成来自非化石能源 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2020年的1.5倍 [4] 新能源发展特点 - 风光合计装机由2020年5.3亿千瓦增至2024年7月底16.8亿千瓦 年均增速28%占新增电力装机的80% [7] - 风光发电量占比由2020年9.7%提高到2024年18.6% 年均提高超2个百分点 [7] - 2024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近四分之一 新增发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7] 空间布局与全球贡献 - "沙戈荒"新增装机超1.3亿千瓦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3500万千瓦 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4亿千瓦 [8] - 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世界第一 光伏装机连续10年世界第一 [8] - 2024年风光合计装机规模占全球47% 新增装机占全球63% [8] 传统能源转型 - 95%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超55% [5] - 2024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5] - 2024年实现二氧化碳注入量300万吨促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落地 [5] 国际减排贡献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