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分局推动生态修复让矿山换新颜
新华日报· 2025-07-02 21:48
生态修复成果 -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分局成功修复9处废弃矿山宕口,总面积达1072亩,实现从无序开采到科学修复的转变 [1] - 修复后的矿山从"生态伤疤"变为"绿色氧吧",成为休闲胜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1] - 修复区域累计栽种苗木5万株,选用凌霄、侧柏、构树等乡土树种,提升固土保水能力 [2] 修复技术与方法 - 采用"一矿一策"修复方案,制定灾害消除、坡面复绿、树木选种等工作标准 [1] - 针对高陡岩质边坡使用加筋麦克垫工艺,具有自透水性强、可植被性高、抗冲刷性能好等优势 [2] - 实施基材配制、理化性质测试、植生试验等技术措施,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 [2] 管理机制 - 建立"专业设计+部门联审+国企实施+属地护航"工作机制,构建监督监管体系 [1] - 实施三级管护体系:施工单位负责两年养护期、属地街道组建专业管护队、村民通过"生态积分"参与日常巡护 [2] - 实现从方案设计到后期管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 产业价值 - 修复后的宕口为"矿山+文旅"、"矿山+康养"等绿色产业规划落地创造了条件 [2] - 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去处 [2]
大宝山矿:从“生态疮疤”到“绿色明珠”的涅槃重生
经济网· 2025-06-30 09:48
历史背景与生态问题 - 大宝山矿自1958年建设以来是华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支撑华南重工业发展 [2]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序民采活动猖獗,民窿达119条以上,选矿厂8个,洗矿点20多处 [3] - 无序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酸化(pH<3)、地表水重金属污染,横石水流域生态严重破坏 [3] 生态修复措施 - 2018-2021年累计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修复新山片区90公顷矿山 [4] - 投入超10亿元实施11项环境整治项目,包括清污分流、外排水处理工程 [4] - 开发"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通过中和剂、抑酸菌剂和乡土植物修复土壤 [5] - 建成华南最大酸性重金属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9.6万立方米,重金属去除率99% [5] 修复成效 - 修复面积达160公顷,植被覆盖率95%以上,土壤pH从2.6升至6以上 [9] - 横石水从"赤水河"恢复清澈,两岸生态显著改善 [9] - 形成免维护植被生态系统,实现从"碳源"向"碳汇"转变 [9] 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 - 推进智能化采矿系统和选矿流程全自动化控制 [11] - 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排放 [12] - 与中山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技术 [13] 社会责任与未来规划 - 帮扶周边村镇改善农田水利,开展电商助农,增加农民收入 [13] - 未来计划投入数亿元加强生态修复,引入AI/5G技术建设智能矿山 [14] - "十五五"期间规划建设铜硫二期项目,推动数智化绿色化转型 [14]
红树林,“金”树林
广西日报· 2025-06-29 03:02
红树林生态保护 - 广西红树林湿地面积达1.06万公顷 在全国排名第二 [1] -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 被海边人视为"保护神" [2] - 1980年到2000年全球35%红树林消失 平均每年损失近15万公顷 [3] - 我国红树林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约5万公顷锐减至2000年2.2万公顷 [3] 法规与制度建设 - 201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施行 2025年3月修订 [1] - 广西成为全国第二个专门为红树林资源保护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省区 [3] - 实施网格化智慧监管 设立红树林林长 实施生态修复 [6] 生态修复与科研 - 北海投入约24.8亿元开展冯家江流域综合治理 [7] -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种植红树林300多亩 修复红树林3000多亩 [7] - 利用青蟹清除固着动物 在1.09亩试验区收获55只高经济价值青蟹 [8] - "虾塘红树林蓝碳生态农场"入选《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履约成功案例 [8] 经济效益与旅游发展 - 钦州孔雀湾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培育约400万株红树苗 创造直接经济价值超1000万元 [9] - 2024年北海接待游客6120.6万人次 同比增长16.6% 旅游收入783.9亿元 同比增长18.1% [11] - 北海海鸭蛋在全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并出口澳洲 [11] 生态旅游与品牌价值 - 防城港开展旅游年活动 实施"引客游边海"计划 [11] - 北海推出红树林赶海耙螺比赛等特色活动 [11] - 红树林生态效应持续释放 区域海鲜、养殖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11]
生态画卷展新“颜” 增“绿”生“金”点亮多样消费新场景
央视网· 2025-06-28 07:57
厦门五缘湾生态修复与旅游发展 - 五缘湾海域面积17 05平方公里 占地面积10 76平方公里 建有厦门最大湿地公园 被称为城市"新客厅" [1] - 20年前为生态遭破坏的滩涂泥地 因海堤阻断导致海水交换差 过度养殖和垃圾倾倒造成海岸侵蚀严重 [7] - 2002年起启动生态修复 拆除内湾海堤 设置纳潮口 累计退塘还海约100公顷 清淤70多万立方米 [9] - 建设10处截流阀门等污水处理设施 确保污水不入湾 [11] - 内湾海域面积从1 12平方公里增至2 42平方公里 纳潮量增加500万立方米 生态用地增加2 3倍 绿化率从5 4%提升至13 8% [12] - 湿地公园保留野生植被 设立无人生态小岛 记录鸟类135种 包括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4][18] - 中华白海豚数量回升至80多头 建成8公里环湾步道和1公里黄金海岸 [18] - 2024年游艇帆船出海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聚集上百家游艇企业 形成海洋文旅和生态康养业态 [7] - 湖里区新增12座口袋公园 总数达62个 [20] 青岛莱西市矿坑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 - 南墅镇废弃矿坑积水最深超40米 水量600多万立方米 废水pH值仅1-2 远低于国家标准6-9 [22] - 2019年启动治理 采用"复配药剂+原位水体交换"创新方案 解决深层水体污染难题 [24][26] - 2023年开发民宿项目 打造越野 游艇 餐饮等特色旅游 2024年10月试运营 [29] - 从污染区转变为水清岸绿的打卡地 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 [31]
鸥鹭翩跹处 碧水映新颜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1:43
异龙湖生态治理成效 - 异龙湖通过"三治一改善"策略实现水质向好不向坏 核心治理目标包括天天有行动 周周有变化 月月有进展 [1] - 2024年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分别提升至96 4%和98 5% 流域244个村庄污水治理率从60 8%提升至100% [2] - 实施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工程 形成流域治理"一张图"和责任落实"一张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累计调整种植结构11 79万亩 采用"三个零"方式种植1680亩 落实减药降肥措施18 27万亩 [3] - 推广"三新"技术 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等绿色种植方式 [3] - 2024年开展人工增雨312点次 生态补水3020 03万立方米 清理河库沟渠173条总计688公里 [3] 生态修复工程 - 采用"贝 鱼 草"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构建"沉睡植物-水下森林"生态群落 总投资2 7亿元修复8370亩 [4] - 项目区藻密度下降 水体透明度提升 沉水植物长势良好 水质持续改善 [4] - 海菜花种群恢复 村民利用水田种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4] 社会参与机制 - 2024年开展学习宣讲946场次覆盖6万余人 志愿服务活动215场次覆盖5 7万余人 [5] - 239名段长对244个村庄常态化巡查 县级机关开展支部共建375次 [6] - 劝离非法钓鱼8670余人次 清除简易船只66条 打渔人转型为湖域守护人 [6] 治理成果转化 - 2024年4-6月国控断面实现水质脱劣目标 河畅 水清 景美的生态格局形成 [6] - 异龙湖获评"中国最美高原湖泊专用赛道" 成为马拉松和骑行赛事热门举办地 [6]
扎哈淖尔露天煤矿:“乌金滚滚”遇见“绿色变革”
中国能源网· 2025-06-25 14:41
电能替代与绿色转型 - 扎哈淖尔露天煤矿采用120吨级纯电动矿用卡车,充电1小时可连续工作5小时以上,单日土岩剥离量达2.1万立方米,较同吨位燃油矿卡运行成本降低62.7%,年碳减排量达7351吨[4] - 10台电动矿卡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2360吨,降低运营成本1179余万元,研发团队攻克高寒地区电池技术难题,获得5项国家专利[5] - 2024年投入33台增程式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累计运行里程超77万公里,剥离产量超525万立方米,综合效率达人工效率90%,节油率20-30%,日有效作业时长提升至21小时[9] 智能化与技术创新 - 135台无人驾驶宽体车组成"绿色运输军团",依托矿山4G/5G专网实现数据传送[6] - 国内首台"钢铁螳螂"步履式挖掘机、钢丝绳自动巡检润滑机器人、"北斗+5G"全自动无人机巡检项目等科技成果推动矿山向无人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9]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 累计投入6.7亿元实施六大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面积达2.53万亩,到界排土场植被覆盖度达90%,较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高34%[10] - 采用"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为主"技术路线,选用本地物种实现"自维持、免维护"生态,2.3万亩排土场变草原新牧场,野兔、沙狐等野生动物重返[10] - 建立"用地—采矿—复垦—还地"绿色循环模式,完成"还地于民"目标,成为高寒地区矿山修复标杆[10]
科海观澜/用科技打通更多“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02:05
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突破、机制重构和平台赋能系统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 [1] - 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和量化 [1] - 新技术将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碳减排量,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确权与价值转化 [1] - 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显著提升生态价值识别效率 [1] -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重塑生态产品交易模式,"两山云交易""林业碳超市"等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并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1] 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 - 关键技术攻关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 - 新技术应用助力传统绿色产业升级,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 [2] - 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开辟新增收路径 [2]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 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应用,开发更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 [2] -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实验室成果规模化转化 [2] - 加速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 市场化机制创新 - 推动网络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建设高效便捷数字化交易环境 [2] - 打通跨区域数据壁垒,实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2] 地质矿产研究突破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在川东北普光气田预测锂资源量55.5万吨 [8] - 在云南、湖南等矿集区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贵州、新疆等地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8] - 四川会理矿集区深部铜矿调查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阳山等矿区新增黄金资源量近10吨 [8] 找矿技术方法创新 - 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等设备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新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 [9] - 发展"天-地"矿产资源遥感勘查技术,创新高寒深切割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技术方法 [10] - 开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支撑河北丰宁窟窿山地区铂族金属矿找矿工作 [10] 华南古生物发现 - 中国地质大学课题组在广东肇庆怀集县首次发现华南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 [16] - 哺乳形类足迹呈扇形排列,形态与巴西切利足迹相似,显示该类动物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 [16] - 兽脚类恐龙足迹长度95厘米,暂归类为兽脚龙足迹形态型 [17]
今昔对比瞰变迁 卫星视角带你飞越四大沙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7 13:16
防沙治沙成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 65亿亩 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 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1] - 毛乌素沙地尔林兔林场栽植樟子松12万亩 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 [5] - 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完成12 65万亩沙地综合治理 草方格沙障覆盖率达95%以上 [7][9][11] - 科尔沁沙地彰武县形成54万亩生态治理区 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3][15] - 呼伦贝尔沙地修复8 3万亩退化草原 植被盖度提升至85%以上 流沙控制面积超95% [17][19] 生态修复技术 - 毛乌素沙地采用樟子松间隔四米栽植技术 形成绿色生态屏障 [5] - 浑善达克沙地运用草方格沙障固沙 配合人工栽植樟子松 [7][9] - 科尔沁沙地实施灌木固沙为主 人工沙障为辅 种植耐旱树种 [15] - 呼伦贝尔沙地采用平整风蚀坑 铺设芦苇沙障 补播乡土草种等综合修复手段 [19] 生态经济转型 - 科尔沁沙地德力格尔草原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实现生态旅游创收 [15]
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项目在达茂旗试点
央广网· 2025-06-16 09:27
项目概况 - "草光互补"试点项目是达茂旗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 [3][5] - 项目作为绿色园区替代项目,建成后将向达茂旗新型工业园区内的通威绿色基材项目提供绿色清洁的能源电力 [3][5] - 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55%,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实现并网发电 [3][5] - 项目投运后,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可达1700小时,年发电量约85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 [3][5] 项目创新与模式 - 项目核心创新在于利用光伏板下的宝贵空间进行种草养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5] - 规划两种主要融合模式:"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固碳增汇"模式和"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模式 [5] - 项目选址于查干哈达苏木巴音赛汗嘎查与巴音敖包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总面积1.14万余亩,荒漠草原占比高达99.99% [4] 建设进展与技术细节 - 基础灌注工作已基本完成,光伏支架安装正稳步推进,目前已安装616块 [3] - 光伏支架距地高度从常规的0.8米升至1.5米,以承载板下生态修复与未来畜牧发展的双重使命 [6] - 更高的支架设计带来更强的抗风荷载需求,钢材用量增加,施工精度提升 [6] 生态修复计划 - 光伏项目建成后,将在板下区域实施围栏封育、免耕补播、施肥及光伏补水等一系列退化荒漠草原修复作业 [6] - 修复效果将通过科学监测评估,选取14个土壤样方,监测植被盖度、物种组成、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质等关键指标 [6] - 目标使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草地产草量平均提高15% [6] 政策支持与社会效益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 [4] -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批复支持包头市达茂旗开展试点,并将其纳入自治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4] - 项目建立"企业+嘎查集体/牧民"合作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6]
一级保护植物广西火桐首现西大明山
广西日报· 2025-06-13 02:06
广西火桐新发现 - 广西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广西火桐 该植物通体橙红色 未见绿叶 花序密集如"鞭炮"挂满枝头 经无人机抵近拍摄和专家鉴定确认 [3] - 广西火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021年从二级调升为一级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物种 具有"先花后叶"的独特物候特征 6-7月开花无叶 为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关键样本 [3] - 此次发现使西大明山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种类增至5种 刷新了广西火桐在广西的分布纪录 野生个体曾一度仅存个位数 [3] 生态保护成效 - 崇左市通过生态修复工程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等措施 显著改善西大明山保护区生态环境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栖息地 [4] - 广西火桐的发现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有力见证 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活力 并为破解濒危机制和人工繁育提供新希望 [3][4] 物种特性 - 广西火桐(Firmiana kwangsiensisH H Hsue)为锦葵科梧桐属落叶乔木 中国南部特有 因自然繁殖力弱 生境破碎化和历史人为干扰导致濒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