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

搜索文档
《为自然融资》全球报告重磅更新: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扩大至9420亿美元
搜狐财经· 2025-09-25 10:34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保尔森基金会) 今日,保尔森基金会在美国发布《为自然融资》(Financing Nature)中期报告(以下简称"中期报告")。该报告是继2020年保尔森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 护协会及康奈尔大学联合发布《为自然融资》(Financing Nature)全球报告之后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指出,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已从2020年的每年 7110亿美元扩大至9420亿美元。尽管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认识有所提升,但自然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地球上多达一 半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风险。 亨利 · 保尔森 保尔森基金会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 报告指出,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尽管资金缺口巨大,但通过制定实施得当的政策和创新的融资机制,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的繁荣和福祉构成深远的风险。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正在不断发掘有效的应对之道。过去五年,我们在开发创新性的融资机制和 推动自然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当前的症结并非认识不足,而在于如何激发更强的领导力与更切实的政府行动。" 该报告在"彭博慈善基金会全球论坛"上发布,恰逢第80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也正值将在亚马逊 ...
国家公园依法建 不是简单“圈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日报· 2025-09-25 02:16
图①: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境内的海潮坝段风光。 王 将摄 图②: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大熊猫"辉辉"正在进食。 新华社记者 牟仕杰摄 图③: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普达措国家公园风景如画。 樊瑞林摄(人民视觉) 图④:游人乘坐竹筏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九曲溪漂流。 新华社记者 邱汝泉摄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最具国 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空间,是代表国家形象和生态价值的"最美国土"。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法治 化、规范化新阶段,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公园怎么建、怎么管? 科学布局 规范设立 从探索到实践,国家公园体制发展已走过10个年头。"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 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 断完善,特点鲜明的国家公园理念和国家公园文化广泛传播。 ...
国务院 批复同意!
证券时报· 2025-09-10 14:13
国务院最新批复。 据中国政府网9月10日消息,国务院近日发布了两份批复:关于《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 和关于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国务院表示,原则同意《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 案》提出,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设施设备条件和数智化水平显著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 等化和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水平明显提升,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持续提高,中西医协调 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就近就便享有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国务院还称,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维护黄岩岛自然生 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和地方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 条例》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等规定,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健全管 理机构,强化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各类违法违 ...
国务院,批复同意!
证券时报· 2025-09-10 10:56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批复 - 国务院原则同意《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3] -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 三中全会精神 [3][6] -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 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目标 - 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理 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 [1][7] - 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 设施设备条件和数智化水平显著改善 [7] - 203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水平明显提升 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持续提高 中西医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7]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 - 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 乡镇卫生院为枢纽 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8] - 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 [8] - 建立国家 省 市 县 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 实现巡回医疗在医疗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8] - 到2030年实现每个县区组建并强化1支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 [8] 医联体建设与资源下沉 - 推动以人员为核心的资源下沉基层 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职称医师派驻 [10] - 到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县和县级市全覆盖 到2030年县域医共体紧密性 协同性进一步提升 [10] -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胸痛 卒中 创伤 危重孕产妇救治 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等中心建设 [10] -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推广"分布式检查 集中式诊断"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10]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 - 加强基层多病共防 多病共管和医防融合 到2030年高血压 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以上 [11] - 强化孕产妇 0—6岁儿童 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系统连续服务 [11] - 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肺结核患者随访管理 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1] 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 到2030年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县区普遍具备开展白内障手术 血液透析能力 [12] - 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到2030年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比例保持在95%以上 [12]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般人群覆盖率每年提升1至3个百分点 [12] - 推动二 三级公立医院预留部分号源优先向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 [12] 重点人群服务保障 - 2025—2027年持续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 [13] - 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 近视 心理行为异常 脊柱弯曲异常 龋齿等防治 [13] - 强化老年健康促进 增加上门护理服务供给 促进医养结合 [13] - 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推广配置 [13] 中医药基层推广 - 推动每个县级中医医院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15] - 到2030年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设立中医馆并提升能力 [15] - 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供给规模 鼓励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15] 设施设备与数智化建设 - "十五五"期间支持1000个左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9][15] - 加强县区医学影像 心电诊断 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 改善县级公立医院薄弱科室和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条件 [15][17] - 统筹配置"巡诊车+移动手术室"等移动设备 提高面向边远地区巡回医疗服务能力 [15] -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 三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 电子健康档案等互通共享 [17] 人才队伍建设 - 到2030年培养1万名左右医防管交叉复合型人才 [16] - 保持每年7000人左右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规模 [16] - 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 加强全科医生 薄弱学科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16] 激励机制与医保政策 - 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支付比例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 [18] - 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18] - 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疾控机构绩效工资政策 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 [18]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复 - 国务院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0] - 建立保护区是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 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2][20] - 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强化监管执法力度 [2][20] - 保护区面积 范围和功能分区等由国家林草局另行公布 [21]
国务院,批复同意!
证券时报· 2025-09-10 10:11
国务院最新批复。 据中国政府网9月10日消息,国务院近日发布了两份批复:关于《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和关于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国务院表示, 原则同意《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 理,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设施设备条件和数智化水平显著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水平明显提升,县级及以下 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持续提高,中西医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就近就便享有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国务院还称, 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保障。有关部 门和地方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等规定,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健全管理 机构,强化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各类违法违规 ...
哈萨克斯坦在其境内天山西麓设立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 2025-08-21 06:42
公园设立背景与目的 - 哈萨克斯坦政府于8月20日在江布尔州设立国家梅尔克区域自然公园 旨在保护天山西麓山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1] - 公园总面积86632公顷 覆盖山地和丘陵地貌 重点保护雪豹 盘羊 豪猪和猞猁等珍稀物种 [1] - 该项目由哈政府 科研机构 当地居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多年共同推动完成 [1] 功能与任务规划 - 除生态系统保护外 公园将承担科研 科普 环保教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等综合性任务 [1] - 公园被授予国家级特别保护区地位 将系统性实施自然保护措施 [1]
虎豹翻倍 猿声重现!卫星俯瞰中国“最美国土”生灵复苏
央视新闻· 2025-08-19 17:35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进展 - 国家公园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批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1] - 生态系统实现大尺度、全要素整体提升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1] - 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推进 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3] 三江源国家公园 - 全球海拔最高世界自然遗产 被誉为"中华水塔"[5] - 有力维系"中华水塔"及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1] - 作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发挥重要生态功能[5] 大熊猫国家公园 - 实现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完整统一与相互贯通[2] - 成为全球野生大熊猫主要核心分布区[8] - 被认定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8]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 我国境内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豹种群[11] - 野生虎豹数量显著增长 虎从27只增至70只 豹从42只增至80只左右[3]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作为岛屿型热带雨林典型代表[15] - 海南长臂猿全球唯一分布地 成为全球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种群[3][15] 武夷山国家公园 - 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3][18] - 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3] - 著名的物种基因库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18] 生态保护成效 - 国家公园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沃土[4] - 卫星视角显示绿色区域为中国留给万千生灵的生息之地[4] - 通过立体地理画卷展现国家公园生态价值[5]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央视新闻· 2025-08-04 01:01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自2021年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 - 国家公园体系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7] 三江源国家公园 - 整体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 [2] - 与2015年试点前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2] - 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2.1万元 [2] 大熊猫国家公园 - 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3]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 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4] - 东北虎数量从试点之初的27只增长到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长到80只 [4]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 [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5]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 [5] - 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5] 武夷山国家公园 - 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 - 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6] - 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6] 国家公园论坛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8日—19日在四川举行 [7] - 主论坛将发布国家公园建设最新成果,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见解 [7]
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都取得哪些成效?国家林草局回应
新京报· 2025-07-31 05:07
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保护范围,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 [1] - 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聘用原有居民2.3万人参与管护巡护 [1] - 与2015年试点前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1] - 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元至2.1万元 [1] 大熊猫国家公园进展 - 整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73个自然保护地,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1] - 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1] - 整合组建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成立大熊猫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投入1.1亿元设立大熊猫保护研究基金 [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果 - 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 [2] - 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2]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栖息地向外扩展200多公里 [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恢复情况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2] - 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2] - 依托黎族特色文化优势,发展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产业 [2]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措施 - 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 - 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2] - 建设生态茶园,园区内每亩林地补偿金额比园区外高9元至13.5元 [2] 国家公园创新探索 - 批复实施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3] - 在野生动物危害防控体系建设、致害保险补偿、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3]
广东高水准推进绿美保护地建设 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呈扩大态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6 14:20
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效 - 广东现有1361个自然保护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呈扩大态势 [1] - 1956年鼎湖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 [2] - 广东提出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陆域部分占省陆域国土面积15%以上、海域部分占省管辖海域面积8%以上的目标 [2] 政策与规划推进 - 广东省林业局制定全省自然保护地规划,构建统一、高效、规范并兼具广东特色的自然保护体系 [2] - 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解决划定不科学、交叉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 [2] - 2023年以来陆续印发《广东省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广东省郊野公园、山地公园建设工作方案》 [3] 监管与科技应用 - 全省207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建立巡护管理制度,各地发布相关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共计48部 [4] - 启用网格化巡护监测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提示系统,建立790个植被永久固定样地,布设数千台红外相机 [5] -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大中型动物红外相机全境监测网络,开展20公顷森林监测样地和19个卫星样地的综合监测 [4] 生态效益与品牌活动 - 广东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有效保护全省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 [6] - 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全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累计举办6363场主题活动,参与人次达395.68万 [6] - 上线"广东自然保护地公共服务系统",累计发布558个自然教育课程活动,预约到访人数达25万人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