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并购退出
icon
搜索文档
陈文辉:IPO退出承载能力有限,并购退出是今后主要培育方向
搜狐财经· 2025-09-26 08:01
9月26日,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开幕,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会上称,当前IPO退出承载能 力有限,并购退出是今后的主要培育方向。此外,有大量的存量资产需要通过并购解决,发展并购投资 对盘活存量资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陈文辉提出,推动股权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推动退出渠道的优化。"退出渠道事实上是股权投 资过程中募投管退全链条的核心,我们经常说募资难、投资难,其实最难的是退出,如果退不出,即便 拿到了钱也不敢投,所以在这方面要下很大的功夫。" "我们过去一直考虑是通过IPO退出,当然这是一个最好的方式,但是也要看到市场容量有限,很难满 足现在的需求。"陈文辉认为,即便港股IPO今年展现出一个非常积极的结果,但整体空间仍然非常有 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已发生很大变化,有大量的存量资产需要进行并购来解决,包括 民企二代的接班、政策的倒逼与松绑等等,今年其实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相信今后的变化会 越来越快。"陈文辉说。 政策层面,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目前央企设立的创投基金总规模已接近 千亿元,这些基金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积极投早 ...
又一家VC机构,入股上市公司!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12:40
交易概述 - 必得科技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向鼎龙启顺转让29.90%股份,交易金额8.97亿元,鼎龙启顺成为第二大股东 [1] - 鼎龙启顺为成长型基金,注册资本9.5亿元,由西安禾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龙鼎投资全资持股)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 [1] 公司背景 - 必得科技主营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包括通风系统、智能撒砂系统和电缆保护系统,2021年3月于上交所主板上市 [2] - 龙鼎投资专注半导体、新能源、信息科技等硬科技领域,直接投资93家公司,覆盖电子信息、生产制造及高端装备赛道 [2] 市场表现 - 自8月11日发布公告后,必得科技股价累计上涨超180%,远超行业及上证指数涨幅 [2] - 公司澄清无资产注入计划,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 [2] 行业动态 - 创投机构收购上市公司案例增加,包括启明创投收购天迈科技、梅花创投2.31亿元入股梦洁股份 [1][3] - 政策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2023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 [3] 战略动机 - 龙鼎投资计划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对已投项目进行并购整合 [2] - VC机构通过控股上市公司获得证券化平台,推动被投企业并购退出,缓解IPO放缓带来的退出压力 [3][4] 股价驱动因素 - 必得科技高涨幅因市场对龙鼎投资半导体领域资产注入预期 [5] - 启明创投收购天迈科技涨幅不足30%,因投资赛道分散且市场热度较低 [5] 操作挑战 - 资产注入是长期股价支撑关键,但"买壳易、装资产难"为普遍现状 [6] - 具备操作能力的机构需符合三大特征:投资领域受资本市场偏好、明星机构身份、联合财团参与模式 [6] 监管关注 - 需披露收购资金来源合规性,明确产业整合目的而非短期炒作,防范股价异动相关的内幕交易风险 [7]
国资LP怎么看“柔性退出”?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9-22 09:27
2 0 2 5年8月3 0至3 1日," 2 0 2 5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中国母基金行业内 高规格的盛会,今年已经是中国母基金峰会举办的第六届。本届峰会由母基金研究中心 (www. c h i n a -f o f. c om,下同)主办,北京市顺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人民政府、北京市顺义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工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来自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内主流母基金、保险资管及一流投资机构等单位代表共3 0 0余人齐聚 一堂,为中国母基金行业建言献策。 在圆桌论坛 "退出破局与价值重构:如何打造并购与多元退出新范式"中,盛景嘉成管理合伙人 王湘云作为主持人,深度对话亦庄产投总经理江鹏,粤科母基金副总经理生家岳,东莞科创投 资总经理王庆东,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苏郁松,宜春国投投资副总经理周文军。主持 人与嘉宾们就并购退出、柔性退出等新兴退出模式展开讨论,分享了成功案例与实践经验,并 探讨了在政策与市场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多元退出机制。 01 并购热潮下的退出新趋势 图为 圆桌论坛 " 退出破局与价值重构:如何打造并购与 多 元 退 出 新 ...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如何破局
第一财经· 2025-08-27 12:53
产业布局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形成"1+5+X"空间规划 包括张江核心区及临港 东方美谷 金海岸 北上海 南虹桥五个特色产业区 叠加G60科创走廊等新兴承载区[1][2] - 张江药谷聚集超过2300家企业和机构 承担硬科技输出功能 临港侧重国际化承接 G60推动长三角区域联动[1][2] 融资趋势 - 2019-2021年为行业融资黄金期 2021年单笔融资平均金额较2019年翻倍[3] - 2023年融资事件数同比下滑超30% 总额缩水近40% 2024年全年融资事件约217起 总额约180亿元[3] - 2025年上半年披露融资仅120起 总额不足100亿元 但A轮融资保持活跃 B轮及以上阶段集中度提高[3] 资本结构 - 政府基金发挥压舱石作用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2024年投资8次 启明创投以11次位列第一[4] - 公司创投基金(CVC)单笔投资额2024年较2023年显著上升 产业资本通过投资上下游带动产业链协同[4] - 外资基金在临港等开放区域保持投资热情 重点关注国际化潜力项目[5] 投资方向 - 创新药领域占据融资主导地位 集中在肿瘤免疫 代谢疾病和罕见病治疗方向[6] - 医疗器械和数字医疗领域崛起 AI辅助诊断 可穿戴设备 医疗机器人获得大量资本投入[6] - 细胞与基因治疗作为前沿方向获得资本青睐 形成创新药为主 多元赛道并存的格局[6] 退出机制 - 科创板审核趋严促使并购成为新退出路径 2025年上海设立百亿级生物医药并购基金 首期资金超50亿元[7] - 港股及跨境退出方式增加 部分企业通过License-out形式在Ⅰ/Ⅱ期临床阶段转让管线权利 获取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7] 政策支持 - 2021年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产业规模扩张[8][9] - 2023年发布合成生物 基因治疗 医疗机器人三大行动方案 目标三年培育10家以上细分龙头[9] - 2024年推出覆盖研发 临床 审批 投融资等八大领域的37条举措 明确优化创业投资环境[9]
7月并购之最:深圳国资一把回笼115亿
36氪· 2025-08-13 11:02
7月并购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7月完成并购交易291笔 同比增长9.81% [2][6] - 完成交易总额达117.29亿美元 同比增长23.93% [2][6] - 呈现"预案量缩价升 完成量增价稳"格局 披露并购预案405笔同比下降25.28% [6] 私募基金退出情况 - 45支基金通过并购实现退出 回笼资金总额143.6亿元人民币 创近一年新高 [2][13] - 基金退出数量较2024年同期22支实现翻倍增长 [13] - 深圳国资通过出售华星光电股权单笔回笼115.62亿元人民币 占本月基金退出总额近八成 [2][5] 重大交易案例 - TCL科技以115.62亿元收购华星光电21.53%股权 采用现金支付72.03亿元加发行股份43.59亿元方式 [2][4] - 兖矿能源收购西北矿业51%股权 交易金额19.62亿美元 [7][9] - 富乐德收购富乐华半导体100%股权 交易金额9.13亿美元 [7][9] - 京东方收购彩虹光电30%股权 交易金额6.76亿美元 [7][9] 行业分布特征 - 电子信息行业交易金额39.96亿美元 位居各行业首位 [9] - 能源及矿业交易金额22.71亿美元 位列第二 [9] - 金融行业交易金额9.95亿美元 排名第三 [9] 地域分布特点 - 陕西省以27.44亿美元并购规模位列全国第一 主要受大型能源矿业交易推动 [10] - 广东省在交易数量上领先 共完成25笔交易 [10] 深圳国资战略退出 - 深圳重大产业发展一期基金通过两次退出共计回笼157.7亿元 包括2024年退出42.08亿元和2025年退出115.62亿元 [3][5] - 交易完成后仍持有华星光电10.76%股权 按537亿元估值计算价值57.87亿元 [5] - 华星光电在深圳累计投资近900亿元建设两条第11代显示器件生产线 形成完整产业链 [5] 其他重要基金退出案例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出售广州兴科24%股权 退出约3.2亿元 [14][15] - 兴橙资本 申能诚毅 国投招商等机构通过出售富乐华半导体股权实现退出 金额在0.96-3.61亿元之间 [14][15]
女博士把公司卖了,20余家VC顺利退出
投中网· 2025-07-23 06:15
并购交易概述 - 中国生物制药以不超过9.51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礼新医药,实际支付净额约5亿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2] - 礼新医药账上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42.18亿元,净利润16.85亿元[6] - 中国生物制药市值接近1300亿港元,收购后股价持续上涨[2] 收购方中国生物制药 - 公司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未来三年近20款创新产品有望获批,涵盖双抗、ADC等前沿疗法[4] - 收购礼新医药强化其在双抗和ADC领域的布局,看重其国际认证的研发实力[5] 被收购方礼新医药 - 创始人秦莹为85后女博士,拥有肿瘤免疫学背景及跨国药企高管经历[5] - 公司拥有4个研发平台,包括肿瘤微环境特异性抗体、难成药靶点抗体、ADC及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5] - 技术获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国际巨头认可,CCR8靶点管线LM108全球进度排名前三[12] 投资机构退出情况 - 20余家VC机构通过并购实现退出,启明创投为最大外部投资方,参与A轮、B轮及C轮融资[8] - 泰格医药天使轮投资1000万元,退出收益超20倍,获得对价约3411万美元[9] - 中国生物制药曾参与礼新医药C轮融资,后转为收购方[8] 行业趋势与案例 - 并购成为Biotech公司重要退出路径,2024年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12%股份,启明创投退出5%股权获15.75亿元[12] - 奥浦迈收购澎立生物100%股权,解决VC机构因IPO收紧的退出难题[12] - 行业偏好细分领域龙头,创新需具备全球技术优势以避免同质化竞争[13]
融资新用途:收上市公司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7-10 02:12
融资新用途 - 某机器人企业收购上市公司案例为一级市场融资提供新思路 融资用途可增加"资金用于收购上市公司"以吸引投资人并解决退出难题 [2] - 该模式减少对赌回购纠纷 降低社会资源消耗 为行业创造新范式 [2] 收购上市公司的现状 - 2024年地方政府成为收购上市公司主力军 目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非上市资源 为创始人提供流动性 [4] - 投资机构近两年也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收购 但交易复杂度远高于初创公司收购 涉及增资/协议转让/控制权等多项技术问题 [6][7] - 股权分散且股东关系不和的公司收购风险较高 需谨慎评估控制权获取难度 [7] 一二级市场发展阶段 - 成熟资本市场并购退出占比应达60-70% 但国内VC仍以IPO为主要退出目标 预期收益常达几十倍 IRR超50% [10][11] - 丹纳赫案例展示并购驱动的增长模式 通过标准化管理方法提升被收购企业经营效率 并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进行业务轮动 [13] - 国内已有机构引入丹纳赫模式人才 显示市场存在效仿国际先进实践的趋势 [14] 行业深层思考 - 机器人企业收购案例引发连锁质疑 包括标的独立上市可行性 行业稀缺性 以及AI/商业航天等领域复制可能性 [17] - 智yuan案例可能引发地方政府竞争压力 对VC募资策略产生影响 [17] - 大模型和机器人行业出现收敛迹象 迫使VC重新评估投资方向选择 [17]
知名机构,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6-26 07:55
港股市场表现与定位 - 2024年1月至今香港恒生指数最高涨幅达65.43% [1] - 香港正成为中国企业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及基金退出的最重要国际市场 [1] 基金退出路径多元化趋势 - 受IPO监管趋严及估值下降影响,投资机构寻求多元化退出路径 [3] - 中国控制权并购市场趋于活跃,但整合过程将是长期的 [3] - 安永提出并购中财务风险防控要点包括尽职调查、交易结构设计及交割后事项 [3] 港股Pre-IPO与IPO退出关键问题 - 需关注回购权、否决权、董事提名权等特殊股东权利在上市前后的适用边界 [5] - 香港联交所对不同类型投资人设定差异化锁定期,投票权委托安排可能影响减持义务 [5] - 2025年港股IPO市场升温背景下,Pre-IPO投资人作为基石投资者需注意限制条件及豁免路径 [5] - Pre-IPO与IPO估值差异的监管关注点及应对策略被重点讨论 [5] 跨境并购法律与合规要点 - 跨境并购需着重关注贸易合规、经济制裁风险及供应链尽职调查 [7] - 地缘政治导致反垄断审查趋严,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频率上升 [7] - 责任限制条款存在地区差异,保证与赔偿条款成为交易新趋势 [7] 港股并购估值与披露要求 - 香港交易所2024年6月更新并购估值披露指引,细化代价基准及业务估值要求 [9] - 常见估值方法需结合原理、适用性及实操关注点进行分析 [10] - 明确需进行估值披露的触发条件及监管提问重点 [10] 基金退出与并购税务架构 - 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的典型税务处理存在差异 [11] - 合伙制人民币基金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与分配原则通过案例说明 [11] - 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的7号公告涉及税基认定、安全港条款适用等热点 [11]
PE/VC频频现身并购市场 并购退出交易活跃度持续上升
上海证券报· 2025-05-22 18:56
并购市场活跃度提升 - 创投机构参与并购的积极性明显提升,4月PE/VC机构支持并购案例17笔,涉及金额91.59亿元 [2] - 被并购方集中于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涉及金额18.23亿元,地域分布覆盖广东、湖北等11个地区 [2] - 一季度并购类交易退出数量同比上升7.8%,4月并购退出事件34笔,涉及金额12.09亿元 [2][5] 创投机构参与并购的模式 - 创投机构以买方或卖方角色参与并购,例如上海医药联合金浦健服收购上海和黄药业60%股权 [3] - 上市公司联合投资机构设立并购基金完成收购,后续通过定向增发或换股实现完全收购 [3] - 控股型收购案例增加,如大钲资本收购儒拉玛特、康桥资本收购卫材中国业务 [4] 政策与市场环境驱动 - 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引入分期支付机制和简易审核程序,提升并购积极性 [2] - "并购六条"政策优化及一级市场估值下降,推动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需求增长 [4] - 新规提出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缩短锁定期,缓解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压力 [6] 并购退出案例与回报 - 华海清科收购芯嵛半导体6.67%股权,中小海望基金退出回报4.08倍,IRR达100.16% [5] - 一季度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案例500笔,其中并购退出60笔 [5] - 慈星股份拟收购沈阳顺义,标的股东包括中兵顺景、嘉瑞融金等多家创投机构 [6] 行业整合趋势 - 产业进入整合阶段,创投机构在并购中发挥资金与智囊团作用 [4] - 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成为并购重点领域 [2] - IPO退出与并购退出呈现"此消彼长"关系,机构更主动寻求并购等替代退出方式 [5]
IPO早知道「2024年度榜单评选」申报正在进行中
IPO早知道· 2024-12-09 02:07
IPO早知道2024年度榜单评选启动 - IPO早知道「2024年度榜单」评选工作已启动 计划于2025年1月初发布榜单 [2] - 榜单预留申报时间 接受问卷填写、自荐/推荐等多种申报方式 [2] - 评选已连续举办四年 吸引LP咨询评判维度及GP主动提供IPO案例数据 [2] 2024年度榜单评选维度 - 主榜单为「2024年度IPO最佳投资机构TOP100」 基于IPO项目数量等维度评选 [3] - 设立细分领域榜单 包括消费、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10个赛道 [8] - 新增「2024年度最佳并购退出」榜单 关注代表性并购交易案例 [4][12] 主榜单评选标准 - 2024年IPO市场仍不理想 但IPO退出仍是核心渠道 中概赴美及港股18C带来新机会 [6] - TOP100评选不单纯看IPO数量 同时关注早期下注及行业影响力项目 [6] 细分榜单设置 - 设立「年度IPO最佳服务机构」榜单 涵盖投行、律所、审计等中介机构 [10] - 新增并购退出榜单 反映2024年IPO退出艰难背景下并购交易的价值 [12] 申报信息 - 榜单申报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25日 [14] - 提供邮箱和电话/微信两种申报咨询方式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