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股份(000959)

搜索文档
首钢股份相关公司新增一项975.10万元的招标项目
新浪财经· 2025-09-25 15:28
公司动态 - 首钢股份持股70.18%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污水淡化浓水深度处理项目纳滤成套设备招标公告 预算金额975.10万元 [1] - 招标项目名称为京唐公司能源与环境部污水淡化浓水深度处理项目购置纳滤成套设备 招标公告时间为2025年9月25日 [1]
今日沪指跌1.23% 计算机行业跌幅最大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04:24
市场整体表现 - 沪指上午收盘下跌1.23% [1] - A股总成交量1083.14亿股 成交金额17135.39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增长26.47% [1] - 个股表现分化 上涨468只(其中涨停41只) 下跌4932只(其中跌停24只) [1] 行业涨跌表现 - 银行行业涨幅最大 达2.15% 成交额315.69亿元 较上日增长126.85% 领涨股南京银行涨4.30% [1] - 计算机行业跌幅居首 下跌3.74% 成交额1426.22亿元 较上日增长34.17% 领跌股ST创意跌19.97% [2] - 社会服务行业下跌3.73% 成交额151.27亿元 较上日微增0.36% 领跌股云南旅游跌10.01% [2] - 综合行业下跌3.57% 成交额38.87亿元 较上日大幅增长81.17% 领跌股粤桂股份跌6.02% [2] 行业成交额变化 - 非银金融行业成交额431.67亿元 较上日大幅增长55.06% [1] - 电力设备行业成交额1861.78亿元 较上日增长44.25% [1] - 环保行业成交额151.27亿元 较上日增长35.24% [1] - 钢铁行业成交额68.00亿元 较上日下降2.07% 是唯一出现成交额下滑的行业 [1] 个股极端表现 - 通信行业领跌股德科立跌幅达14.18% [1] - 国防军工行业领跌股ST思科瑞跌幅11.43% [1] - 医药生物行业领跌股康乐卫士跌幅12.10% [1] - 机械设备行业领跌股汇中股份跌幅10.29% [1]
稳增长工作方案发布,钢铁受益于反内卷加速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9-23 03:19
核心观点 - 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确立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与行业转型升级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1][3] - 供给侧反内卷持续推进背景下,钢铁行业产能持续向优质龙头集中,细分龙头及业绩改善是重点关注方向 [1][3][5] - 方案明确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4%左右,推动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供需平衡及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 [3] 历史政策效果 - 2021年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减产措施使粗钢产量降至10.35亿吨,同比减少2.8% [2] - 强需求与严控产共振驱动钢价处历史高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年利润总额达4240.9亿元,同比增长72.1% [2] 行业转型方向 - 方案提出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工艺设备更新改造、加快数字化转型及绿色低碳发展 [4] - 目标到2026年钢铁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 [4] 企业数字化进展 - 宝钢股份投入超2亿元建成国产化算力中心,2025年推动300余个AI场景落地 [4] - 首钢股份上线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并开展8个AI应用场景 [4] - 杭钢股份推进杭钢云IDC项目及浙江云项目建设 [4] 投资关注方向 - 建议关注首钢股份、河钢股份、中信特钢等细分龙头及业绩改善标的 [5]
首钢股份:未来公司将坚持“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
证券日报网· 2025-09-22 11:41
公司发展战略 - 坚持技术领先和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 [1] - 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服务优势 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 [1] - 重点推进电工钢 汽车板 镀锡板等高端产品开发 结合新兴产业需求 [1] 运营与可持续发展 - 持续提升钢铁材料制造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益 [1] - 践行低碳行动规划 促进公司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1]
普钢板块9月22日跌0.13%,首钢股份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6919.41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22 08:40
板块整体表现 - 普钢板块当日下跌0.13%,表现弱于大盘,上证指数上涨0.22%,深证成指上涨0.67% [1] - 板块内个股分化明显,首钢股份领跌8.73%,马钢股份领涨5.11% [1][2] - 板块成交活跃,包钢股份成交量达673.65万手,成交额15.91亿元 [1] 个股价格变动 - 涨幅前列个股:马钢股份涨5.11%至3.91元,友发集团涨3.10%至5.99元,鞍钢股份涨2.73%至2.63元 [1] - 跌幅显著个股:首钢股份跌8.73%至4.18元,八一钢铁跌3.96%至4.37元,新钢股份跌2.38%至4.10元 [2] - 平盘个股:本钢板材、包钢股份和重庆钢铁均无涨跌 [1] 资金流向分析 - 板块整体资金净流出:主力资金净流出6919.41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568.02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7487.44万元 [2] - 主力资金青睐个股:重庆钢铁主力净流入5577.82万元(占比11.61%),杭钢股份净流入4685.62万元(占比7.62%),鞍钢股份净流入1674.29万元(占比10.06%) [3] - 主力资金流出个股:马钢股份主力净流出7444.29万元(占比8.39%),本钢板材净流出140.23万元(占比2.98%),凌钢股份净流出265.99万元(占比5.79%) [3] 成交活跃度 - 高成交额个股:包钢股份成交15.91亿元,马钢股份成交8.88亿元,宝钢股份成交6.54亿元 [1] - 低成交额个股:酒钢宏兴成交1.18亿元,三钢闽光成交7419.62万元,安阳钢铁成交6683.20万元 [1][2] - 成交量最大个股:包钢股份成交673.65万手,重庆钢铁成交315.19万手,马钢股份成交230.94万手 [1]
钢铁板块盘初下挫,首钢股份一度触及跌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1:54
钢铁板块市场表现 - 钢铁板块盘初下挫 [1] - 首钢股份一度触及跌停 [1] - 八一钢铁跌超4% [1] - 西宁特钢 新钢股份 武进不锈等多股下挫 [1]
2025年1-5月中国冷轧薄板产量为2005.7万吨 累计增长6.9%
产业信息网· 2025-09-21 02:20
行业产量数据 - 2025年5月中国冷轧薄板单月产量为411万吨 同比增长5.2% [1] - 2025年1-5月中国冷轧薄板累计产量达2005.7万吨 累计同比增长6.9% [1] 相关企业 - 涉及冷轧薄板业务的上市企业包括宝钢股份、马钢股份、首钢股份、鞍钢股份、华菱钢铁、太钢不锈、柳钢股份、包钢股份、本钢板材及酒钢宏兴 [1] 数据来源 - 产量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 由智研咨询整理发布 [1] - 行业分析参考智研咨询《2025-2031年中国冷轧薄板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市场分析预测报告》 [1]
首钢股份:积极探索相关业务
搜狐财经· 2025-09-19 08:28
公司业务策略 - 首钢股份未开展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 因担忧风险[1] - 公司回应称密切关注相关政策 加强与优秀同行沟通 积极探索相关业务[1] 投资者关注点 - 投资者质疑公司高层缺乏进取精神 错失应对原料价格波动的有效手段[1] - 投资者询问公司后续是否有计划开展期货套期保值业务[1] 行业对比 - 国内多数上市钢企已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应对原料价格波动[1]
首钢股份(000959.SZ):并未持有“首程控股”股票,也不直接或间接持有“宇树科技”股份
格隆汇· 2025-09-19 07:28
公司持股情况澄清 - 公司未持有首程控股股票 [1] - 公司不直接或间接持有宇树科技股份 [1] - 公司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 [1]
首钢股份发布行业首个绿色低碳产品系列企标及低碳汽车板产品价格体系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19 06:20
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钢铁行业首个集成产品性能与降碳属性的绿色低碳产品标准和价格体系 旨在服务汽车产业链绿色采购并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1][2] 标准内容 - 标准首次定义绿色低碳产品、降碳评价方法、对比基准及牌号命名方式 涵盖降碳30%至70%多梯度等级产品 [1] - 产品覆盖软钢、烘烤硬化钢、低合金高强钢、双相钢及热冲压钢五大汽车板品种 强度级别覆盖300兆帕至2000兆帕 [1] - 标准针对高炉-转炉、废钢-电炉及电炉-转炉等不同工艺路径进行最优匹配 并对铜、砷等残余元素含量设置严于国标的上限规定 [1] - 标准提供国内外相似产品牌号对照 以支持汽车板用户从常规产品向低碳产品平稳过渡 [1] 价格体系 - 价格体系以2020年产品全生命碳足迹为基准 通过匹配最优工艺路径满足客户减碳比、碳足迹及废钢比等需求 [2] - 体系将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作为新赛道 为下游行业绿色材料应用提供标准化支撑 [2] 技术成果与产能 - 公司长流程下实现低碳汽车板综合降碳达50%(LCA口径) 并已在多个合资品牌车企实现商业化供货 [2] - 公司在国内首发10项汽车用钢产品 具备高强外板、高耐腐蚀镀层钢、轻量化超高强钢等系列化产品及15种车身底盘整体解决方案 [2] - 未来电炉短流程项目落地后 公司将具备最高70%以上(LCA口径)降碳产品的批量稳定供应能力 [2] 行业影响 - 标准与价格体系在推动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绿钢市场及应用过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2] - 公司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响应国家"双碳"战略 助力产业链实现协同降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