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文化(000802)
icon
搜索文档
传统业态升级、工业遗产再生 创新文化赋能北京区域转型
北京商报· 2025-09-18 12:54
东升镇科技园区发展 - 累计改造升级产业空间260万平方米 [1][8] - 园区入驻企业约4000家 其中科技类企业1979家 上市公司总部18家 独角兽企业7家 [1][9] - 构建"海淀AI原点社区引领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至三期主体 十余个专业产业园协同"立体化发展格局 [8] - 配套2000余套集体土地租赁住房 联合十一学校建设海淀未来学校 提供医疗康养服务 [5] - 完成31个公共空间及内部楼宇改造 实现约1万平方米环境提升 推动20余个智能场景落地 [8] - 2025年大学生AI艺术季吸引全球160余所高校 2000余名大学生投稿 选出60余部优秀作品 [9] 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 - RE睿 国际创忆馆依托首钢园4号炼铁筒仓28米高空间 结合720°沉浸式漫游 裸眼3D VR/AR技术 [10] - 《重返 圆明园》光影感映展吸引超千万流量关注 [10] - 鼓楼"时间的故事"数字展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 入选2023北京十大优秀策展案例 [14] - RE睿 三高炉数字博物馆将工业遗址转变为数字文化综合体 推出《致敬钢铁》光影活动 [14] - 提供XR大空间 遗产地风物市集 高炉特色咖啡 文化沙龙等跨界体验 [17] 区域发展规划 - 东升镇将持续巩固"科技—文化—生态"创新文化体系 建设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开源创新生态社区 [1][9] - 海淀区将围绕"人工智能+文化"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 [9] - 石景山区瞄准"工业遗存+文化科技"路径 以首钢园为核心联动全域 [17] - 目标2026年底建成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中心 构建"一核引领 多链协同"模式 [17] - 目标2027年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60% [17]
2025北京文化论坛|北京三千年 琉璃河开篇
新华社· 2025-09-18 10:40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北京文化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 北京市委 市政府共同主办 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2] - 活动包括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常态化会客厅活动 [2] 论坛议题内容 - 邀请国内外嘉宾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等六大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2] - 具体议题涵盖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及尊重文明多样性 [2] - 论坛旨在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智慧力量 [2] 文化地标与考古发现 - 通过预热视频游览北京文化地标并倾听名家文化畅谈 [4] - 琉璃河遗址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西周燕国都城遗址出土太保墉燕铭文青铜器 [6] - 考古发现实证北京3000年建城史 青铜卣与克盉等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完成跨半个世纪的重逢 [6]
2025北京文化论坛|灵动雨燕带你登上正阳门
新华社· 2025-09-18 08:46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北京文化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2] 论坛活动安排 - 本届论坛包括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2] - 论坛邀请国内外嘉宾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2] 预热活动 - 论坛通过一系列预热视频游览北京文化地标 倾听名家文化畅谈 [4] - 600岁正阳门箭楼30年来首度开放 变身前门大街最佳拍照打卡点 预热视频展示正阳门箭楼景观 [6]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评剧《目连之母》三场演出收官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7:53
演出概况 -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评剧《目连之母》完成顺义影剧院、人民剧场和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三场演出 [1] - 三场演出场场爆满 观众群体呈现多元化特征 包括银发老戏迷、年轻白领、青少年及家庭观众 实现全龄段覆盖 [2] - 项目方设置惠民票价 让更多观众能够走进剧场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2] 创作与制作 - 评剧《目连之母》创作历程长达五年 由中国评剧院倾力打造 [2] - 该剧取材自被誉为"戏祖"的目连戏 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 [2] - 编剧徐棻对传统故事重新解构 将刘四娘角色重塑为勇敢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我救赎的独立女性 [2] - 创作团队大胆融入现代戏剧元素 包括象征封建礼教的悬挂装置 配合现代化灯光音响 营造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 [5] - 水袖、踢枪等传统戏曲技巧与现代舞美设计相得益彰 既保留戏曲韵味又增添现代表演艺术观赏性 [5] 艺术表现 - 主演郑岚唱作俱佳 用高亢清亮唱腔演绎刘四娘十月怀胎的柔情 [5] - 以青衣的端庄、花旦的灵动、武旦的飒爽 层层递进展现人物觉醒轨迹 [5] - 面对勾魂鬼卒时长达二十分钟的独角戏 悲怆控诉与荒诞嬉笑交织 [5] - 赵岩、张国强、郭力银、于海泉、闫博蒂、王婧、毛宗名、涂振龙等优秀演员共同构建生动的人间浮世绘 [5] 市场反响 - 演出引发观剧热潮 不同年龄段观众给予广泛赞誉 [1] - 年轻白领沉浸于唱腔婉转起伏 银发戏迷与年轻观众共同为刘四娘命运揪心 [7] - 有观众带孩子第三次观看剧目 品味台词中暗藏的人生况味 [7] - 观众表示传统评剧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贴近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 [7] - 年轻观众评价"这不是简单的戏曲演出 而是一场关于人性、自由与尊严的思辨之旅" [7] 文化意义 - 该剧为传统戏曲当代传承提供宝贵经验 证明传统艺术通过创新性改编和现代表达可与当代观众建立深刻连接 [7] - 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当代转型的深入思考 用跨越千年的对话叩击人性深处 唤醒现代人对自由、尊严与生命的思考 [8] -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让经典不老 让创新不止 让每一个灵魂都能在剧场中找到共鸣坐标 [8]
2025北京文化论坛|AI如何重塑影视创作——“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首场沙龙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7 11:13
行业观点 -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前所未有方式重塑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 提供文化创新全新可能[5] - AI技术正在革新影视工业全流程 传统制作链条开始全面应用AI技术[9] - 生成式AI普及实现对创作者平权 极大降低创作门槛[12] - AI技术将如手机和数码相机一样成为日常工具 实现技术平权时代进步[12] - 行业需依靠自身力量打造垂类模型 自主研发算法和构建训练数据体系 避免被科技发展碾压[16] - AI是拓宽行业产值 激发产业新活力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推动力[19] - 科技发展有效赋能文化传播 通过AI技术使中国文化底蕴更易传播[19] 技术应用 - AI生成影视作品在科幻构想 文化创新 国风动画等维度展现强大能力[5] - AIGC技术使传统需要小组工作一周的镜头仅需一人半天完成 实现降本增效和简化创作沟通流程[9] - AI在前期概念设计 特效场面预览以及通过预演工具辅助导演进行全片规划方面带来全新突破[14] -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将使AI在影视制作每个环节发挥更重要作用[12] 创作影响 - AI为电影人重拾创作本真与勇气 提供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11] - 创作者得以更低成本 更无畏心态追寻内心影像表达 拥抱艺术创作无限可能[11] - AI未改变内容为王根本逻辑 但提供重新定义创作流程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机遇[16] - AI在降低制作门槛同时抬高内容标准 使更质朴贴近生命与灵魂的表达更为珍贵[19] - 内容创作核心竞争力将更集中于深刻叙事与人性洞察[19] 活动背景 - 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首场专业沙龙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举行[1] - 沙龙由北京市文联和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承办 作为四季影像主题创作分享会[3] - 论坛将继续举办多场科技与文化融合主题专业交流活动[23]
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首场沙龙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7 10:11
行业技术应用 - AI技术已全面渗透影视工业全流程 传统制作链条开始广泛使用AI技术 [7] - AI在科幻题材创作中实现创新突破 主要应用于前期概念设计 特效场面预览和全片规划辅助 [10] - AIGC技术大幅提升制作效率 传统需小组工作一周的镜头现仅需一人半天完成 [7] 创作范式变革 - AI技术为创作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 显著降低创作成本并简化沟通流程 [8] - 技术实现"平权化"趋势 AI终将成为不被特意标注的日常创作工具 [10] - 行业核心竞争力将更集中于深刻叙事与人性洞察 AI在降低制作门槛的同时抬高了内容标准 [11] 作品与项目案例 - 多部顶尖AI影视作品集中展示 包括博纳影业《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快手可灵AI与星芒短剧《新世界加载中》 北京卫视春晚AIGC短片《生肖今晚要换班》等 [5] - 《三体》第二季创作过程中系统化应用AI技术 [10] - 通过AI技术使古画"动起来" 有效赋能文化传播与转化 [10] 产业发展影响 - AI不仅是高效辅助工具 更是拓宽行业产值 激发产业新活力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推动力 [10] -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科技"模式发展 助力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受众 [10] - 技术推动文明与审美共同进步 使更多美好作品被看见 [11]
青春北京文化漫游记·12355心理科普专区落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7 08:22
活动概述 - 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12355心理科普体验专区于9月16日在燕莎码头命运共同体广场结束为期五天的活动 作为青春北京文化漫游记·2025青年文化生活节的核心科普单元 [1] - 活动通过互动体验形式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可感可触可玩的内容 成为京城青年争相打卡的网红科普阵地 [1] 活动形式与内容 - 专区突破传统科普单一形式 融合潮流氛围 设置视觉错觉展板 决策陷阱互动区 心理模型和设备等多样化体验项目 [1] - 通过趣味游戏让参与者亲身体验认知偏差对判断的影响 使抽象心理学概念变得直观可见 [1] - 实现高度互动性和趣味性 将心理科学知识与文化潮流完美融合 [1] 人员配置与执行 - 活动由在京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提供专业支持 经过系统培训后负责讲解和引导 [4] - 志愿者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科学原理 获得参与者一致好评 有家长反馈孩子能在玩乐中学习知识 [4] 战略目标与定位 - 活动是北京12355热线创新性将心理服务向线下延伸的尝试 借助青年文化生活节平台打破公众对心理学的距离感 [7][8] - 旨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提升青年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8] 未来发展规划 - 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将围绕12355心理科普品牌建设 继续探索多元前沿的科普形式 [11] - 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 将公益心理科普活动送到青少年身边 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范围 [11]
2025北京文化论坛即将开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7 02:07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1] - 论坛永久主题为"传承·创新·互鉴"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 - 论坛包括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3] 论坛参与情况 - 约800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 [3] - 论坛邀请国内外嘉宾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议题 [3] 论坛讨论议题 - 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3] -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3] -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3] - 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3] -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3] - 尊重文明多样性 [3]
2025北京文化论坛特别策划中法影像对话,让-雅克·阿诺、朱丽叶·比诺什将参加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6 11:18
活动概况 - 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特别策划"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以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 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和中法建交61周年 [1] - 活动于9月22日至24日举行 包含三大核心板块:电影音乐会 五场专题交流活动以及影像沙龙 [3][4] 活动内容 - 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电影音乐会 通过经典影片重现与现场演奏打造视听盛宴 [3] - 五场专题交流活动涵盖大师对谈 影片展映与学术研讨 [4]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影像沙龙聚焦"从新浪潮到新表达" 探讨电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4] 参与阵容 - 法方代表团由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领衔 包括国际电影大师让-雅克·阿诺 著名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卓别林电影家族成员卡门·卓别林与乌玛·卓别林等 [4] - 中方代表汇聚导演乌尔善 薛晓路 演员刘烨 刘敏涛 秦海璐 冯绍峰 窦骁 电影音乐家蒙柯卓兰等电影 文化与学术领域代表 [4] 活动意义 - 此次活动是中法建交60周年后的重要文化盛事 为两国电影人共同回顾百年光影历程 展望未来合作的重要平台 [4] - 通过高端对话 艺术展映和学术交流深化中法电影文化互鉴 推动创作理念融合 [4]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首场专业沙龙 聚焦AI重塑内容生产
环球网· 2025-09-15 05:21
行业活动与政策背景 - 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文化智造: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专业沙龙 聚焦AI驱动内容生产变革与创意转化议题 [1][3] - 北京市海淀区成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备案总量突破105款的地市级区域 形成"百模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3]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包含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活动 [3] 技术发展与应用案例 - 可灵AI视频生成大模型累计完成超30次迭代 全球用户规模达4500万 生成超2亿视频及4亿图片 [7] - AI技术显著降低创作门槛并提升制作效率 已深度应用于影视制作 广告创意 电商营销及文旅体验领域 [7] - 音乐大模型推动创意平权 使更多人能随时随地创作音乐作品 [8] 产业变革与协同模式 - AI重塑内容生产流程 实现人类创意放大与效率革命 但人类在情感注入与审美把控方面不可替代 [5] - 形成"人机协同"新创作范式 机器模拟人类思考重构内容生产逻辑 带来产业效率提升与创新突破 [5][7] - AI提升内容交互性与个性化 为科技文旅等领域提供强助力 [8] 国际合作与投资动态 - 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在巴西快手设立首个海外成果转化中心 推动AI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应用 [7] - 新技术浪潮激发更多AI领域早期创业团队 华人团队在海内外快速涌现 [8] - 行业达成共识:AI非人类替代者 文化创造领域机遇大于挑战 保持人类特色是应对人机协同时代的关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