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601857)

搜索文档
华安期货金融工程日报-20250905





新永安国际证券· 2025-09-05 03:45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经过全面梳理,未发现涉及量化模型或量化因子的构建思路、具体过程及测试结果。该文档主要内容为市场行情数据、宏观经济指标、公司财务公告、IPO信息及新闻事件汇总[1][3][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 因此,本次总结无相关量化模型与因子内容可提供。
中国石油与香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新浪财经· 2025-09-05 02:59
公司战略合作 - 中国石油集团与香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双方就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1] -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参与会见香港大学校长张翔 [1]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会见香港大学校长张翔

新浪财经· 2025-09-05 02:59
公司战略合作 - 中国石油集团与香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双方就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1] -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与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共同见证签约 [1]
渤海钻探一钻公司 钻井队年累进尺首上2万米
中国化工报· 2025-09-05 02:46
公司运营表现 - 渤海钻探第一钻井公司40616钻井队承钻的山西安平10井钻至井深2278米完井 年累计进尺突破20000米 成为公司首台年进尺达2万米的40型钻机队伍[1] - 该队今年开钻9口井 交井9口 井身质量与固井质量合格率达100% 电测一次成功率达100%[1] 生产管理优化 - 坚持每日召开地质工程一体化会议 提前制定详细施工方案 针对重难点工况进行部署 防止相关方配合不到位影响施工[2] - 科学制定每口井施工运行大表 加强搬安 开钻 钻进 完井各工序衔接 强化趟钻管理 减少开次转换损失 降低非生产时效[2] - 队干部24小时跟班作业 技术骨干包保关键岗位 坚持每日工作分析总结 每天与协作方碰头推进生产提速[2] 技术管理创新 - 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分析邻井资料 总结区块施工经验 分井段制定技术措施和风险防控措施[3] - 实行一井一策 一段一招提速方案 采用边执行 边对比 边评价 边调整的动态技术管理方式 摸索不同地层最优参数[3] - 技术员亲自清洁钻具丝扣严把入井关口 每日两次测量泥浆全套性能 大班司钻制定设备检修保养细则[3] 团队协作机制 - 突出团队引领与全员参与 充分发挥队部骨干带头作用[3] - 联合泥浆技术员实时分析井况优化泥浆方案 利用生产间隙开展设备诊断与维护[3] - 全面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安全科学高效生产提供保障[3]
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山东公司组织观看九三阅兵盛况
齐鲁晚报· 2025-09-05 01:57
公司员工观看活动与精神传达 - 公司组织干部员工集中收听收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共同回顾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1] - 员工通过观看直播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坚定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信念 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 [1] 安全生产与设施管理 - 公司加强燃气设施巡查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筑牢安全防线 为强国建设贡献燃气力量 [1] - 员工细化管道压力动态监控、核心设备精细化维护等关键流程 团队24小时坚守岗位 以零差错标准守牢城市能源供应心脏 [2] - 员工守护场站安全防线 保障居民使用安全稳定的放心气 [2] 企业运营与内部管理 - 员工将严细实贯穿办文办会办事全过程 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务保障与参谋服务 [3] - 综合管理工作追求有序、协同、万无一失 员工以严明纪律性和高度责任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做好公司后勤兵与传动轴 [4] - 财务报表编制需要各业务单元高效协同、数据流畅对接 员工以阅兵标准要求自己 恪守职业道德 坚守准则底线 [4] 技术创新与系统升级 - 场站从人工巡查到智能化监控系统全覆盖 从人工抄表到物联网数据实时传输 设备迭代与技术升级是国家繁荣昌盛的缩影 [6] -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 锻造核心竞争力 带领团队以阅兵标准向高端制造迈进 [6] 青年员工与基层贡献 - 青年员工扎根基层 发挥传帮带作用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8] - 青年员工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传承优良传统 发挥创新能力 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8] - 青年员工用法律武器筑牢管网安全防线 以青春热血守护万家烟火 为城市能源命脉保驾护航 [8]
中石油联手宁德,“国家队”密集布局储能产业
36氪· 2025-09-05 00:06
中石油进军储能市场 - 中石油通过合资公司中石油济柴时代(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储能市场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7700万元 中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控股60% 宁德时代参股40% 经营范围涵盖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及销售等[1] - 济柴动力作为中石油旗下百年能源装备制造企业 总资产70亿元 员工3100人 业务聚焦发动机和压缩机 现转型为储能系统集成商[2] 油气生产储能应用 - 储能设备在油田领域替代传统柴油机电源 市场前景广阔 中石油拥有全球领先的油田资源 为储能提供重要应用场景[3] - 国内首个移动储能动力钻井平台在辽宁盘锦投用 核心设备由济柴动力提供 包括3.34MW移动储能舱 日均发电超4000度 累计放电23万度 单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吨[3] 技术研发与产能建设 - 济柴动力自主研制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新疆油田完成调试 建成中国石油首条年产能4GWh的PACK生产线 掌握从电池预制舱设计(单舱容量5MWh)到EMS能量管理系统的全链条核心技术[4] - 2024年2月以来济柴动力累计招标规模达4.3GWh[4] - 中石油勘探院突破钛酸锂、磷酸铁锂、钠离子及水系锌离子电池技术 开发出耐-40~60℃宽温储能电池模组[5] 战略布局与生态构建 - 中石油将新能源作为五大核心战略之一 推行"双碳三新"战略 风光基地化开发多个油田绿电突破1亿千瓦时[5] - 通过昆仑资本(注册资本100亿元)投资储能产业链 入股液流电池企业星辰新能、PCS龙头恩玖科技、材料企业锂源新能源等 覆盖电池材料、BMS、充电桩领域[6] - 以"自研+合作+投资"模式构建覆盖材料、电芯、系统应用的完整储能生态链[7] 央国企储能布局趋势 - 中石化成立储能技术服务公司 中海油布局储能 中国大唐出资25.5万元成立储能开发公司 并与河南省政府合作新型储能项目[8] -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成立储能科技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 中铁投实业投资50亿元建设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化项目[9] - 宁德时代与中国电建合作新型储能应用及装备制造 电建装备建成首条储能电池PACK生产线[9] - 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央国企均下场布局储能制造环节 与民营企业达成战略合作[9] 央国企布局储能动因 - 储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有稳定增长预期 对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起关键作用[10] - 央国企作为新能源大基地投资主体 对储能需求巨大 涉足储能有助于深化新能源领域投资[10] -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推动能源结构优化 构建以风光大基地为主体、新型储能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体系[10] 央民企合作模式 - 央国企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有优势 民营企业在市场敏感度、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突出 双方可联合投资研发新技术 加速储能技术转化和应用[11] - 央国企与民营企业携手开拓国内外市场 共同推广储能技术和产品[11]
中国石油间接参股公司3245.11万元项目环评获同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6:13
核心观点 - 公司间接参股公司湖南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邵阳市—邵阳县输气管道与邵永铁路交叉段管线迁改工程环评审批获同意 项目总投资额达3245.11万元[1] - 公司主营业务由销售、炼油与化工、勘探与生产、天然气与管道、其他业务构成 分别占营收比例79.76%、38.05%、28.49%、21.24%、2.03%[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500.99亿元 归母净利润839.93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5.47% 毛利率20.89%[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500.99亿元 归母净利润839.93亿元[4] - 2025年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5.47% 毛利率20.89%[4]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2270.63亿元 应收账款1197.15亿元[4] - 2024年营业收入29379.81亿元 归母净利润1646.76亿元[4] - 2023年营业收入30110.12亿元 归母净利润1611.44亿元[4] 业务结构 - 销售业务占营收比例79.76%[3] - 炼油与化工业务占营收比例38.05%[3] - 勘探与生产业务占营收比例28.49%[3] - 天然气与管道业务占营收比例21.24%[3] - 其他业务占营收比例2.03%[3] 公司治理 - 公司品牌价值1405.75亿元 在石油行业排名第2位[4] - 北向资金持股比例7.79%[4] - 最新市值16023.14亿元[4]
分红井喷,制造业追随高股息阵营
和讯· 2025-09-04 11:32
核心观点 - A股中期分红阵营持续扩容 2024年有677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 较2023年170家猛增 派现总额达6497亿元 较2023年5312亿元提升超22% 创历史新高[2] - 政策引导、企业财务优化和市场偏好转变形成三重共振 推动中期分红常态化发展[2][11] - 金融、电信、能源等传统高股息行业继续主导分红 央企贡献71%分红金额 13家公司分红超百亿[5] - 制造业和新兴行业公司加入中期分红行列 分红行业分布更广泛 反映市场整体分红意识提升[6] 分红规模与结构 - 818家上市公司公布中期现金分红方案 较去年同期增加141家 整体股利支付率31.97%[2] - 国有六大银行中期分红规模合计近2047亿元 占总分红金额近三分之一[5] - 中国移动以540.82亿元派现总额居首 工商银行504亿元 建设银行486.1亿元 农业银行418.2亿元 中国石油402.7亿元[5] -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15家分红金额超10亿元 79家公司连续3年中期分红[5] 行业特征与变化 - 7家上市银行首次公布中期分红 包括招商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等[5] - 制造业企业如中国中车、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首次宣布中期分红[6] - 现金流稳定、负债低、治理成熟的公司逐步将一年两次分红写入章程[7] 驱动因素分析 - 监管政策推动:2024年4月"新国九条"强化现金分红监管 对低分红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10] - 2024年11月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 鼓励增加分红频次和提高分红率[10] - 超六成披露中期分红方案的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 - 保险、社保等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 对稳定现金流的诉求强烈[10] 市场影响与趋势 - 投资者从追求股价上涨转向注重现金分红能力 价值投资理念深化[12] - 高分红公司获得估值溢价 市场从"重融资"向"投融资并重"生态转变[12] -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 A股分红频率仍有提升空间 一年四次分红可能成为部分公司常态化操作[13][14]
中期分红井喷:央企压舱,制造业扩围
搜狐财经· 2025-09-04 11:11
核心观点 - A股上市公司中期分红规模创历史新高 分红公司数量增至818家 现金分红总额达6497亿元 较去年增加141家 分红总额比去年5312亿元提升超22% [2] - 中期分红是政策引导、企业财务优化和市场偏好转变的三重共振 短期稳定市场 长期需建立盈利能力到自由现金流再到可持续分红的正向循环机制 [2][9] - 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风向 金融、电信、能源等传统高股息行业继续扮演现金奶牛角色 央企贡献71%分红金额 13家公司分红超百亿 [3] - 分红频次提升趋势明显 但A股仍与海外成熟市场存在差距 未来一年四次分红可能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常态化操作 [2][11] 分红规模与结构 - 2024年中期分红公司数量达677家 较2022年102家和2023年170家大幅增长 [2] -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6497亿元 整体股利支付率31.97% [2] - 央企发挥压舱石作用 贡献71%分红金额 13家公司分红超百亿 [3] -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分红意愿提升 15家分红金额超10亿元 79家公司连续3年中期分红 [3] - 中国移动以540.82亿元派现总额居首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以504亿元和486.1亿元紧随其后 [3] 行业分布特征 - 银行业表现突出 国有六大银行中期分红规模合计近2047亿元 占总分红金额近三分之一 [3] - 招商银行、常熟银行等7家上市银行首次公布中期分红 [3] - 制造业企业加入中期分红行列 中国中车、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首次宣布中期分红 [5] - 分红行业分布更加广泛 不再局限于传统高分红行业 新兴行业公司加入反映市场整体分红意识提升 [5] 驱动因素分析 - 监管政策推动:2024年4月"新国九条"强化现金分红监管 对多年未分红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 2024年11月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鼓励增加分红频次 [8] - 业绩支撑:超六成披露中期分红方案的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9] - 市场偏好转变:保险、社保等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 对稳定现金流诉求强烈 [9] 市场影响与趋势 - 投资理念转变:投资者从追求股价上涨转向注重现金分红能力 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 [10] - 估值体系变化:高分红、稳定分红公司获得更高估值溢价 低分红公司估值可能受抑制 [10] - 市场生态转变:从重融资向投融资并重转变 促进市场可持续发展 [10] - 分红频次待提升:相比美股按季度分红 A股分红频率仍有差距 未来一年四次分红可能常态化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