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601816)

搜索文档
京沪高铁(601816) -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2025-09-15 09:45
股东大会信息 - 2025年9月15日于北京海淀区召开,1761人出席[2] - 出席股东表决权股份占比76.4344%[2] - 11名董事、7名监事均出席[2][3] 议案表决情况 - 《关于修订〈公司章程〉暨取消监事会的议案》A股同意比例98.6330%[4] - 《关于修订〈公司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的议案》A股同意比例98.0412%[4] - 《关于修订〈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的议案》A股同意比例98.0353%[4] - 《关于制定〈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议案》A股同意比例99.9600%[4] - 《关于公司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的议案》同意比例99.8384%[6] 其他 - 会议由北京市科瀚律师事务所见证,决议合法有效[7]
京沪高铁(601816) - 京沪高铁公司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法律意见书
2025-09-15 09:45
股东会安排 - 2025年8月4日董事会决定9月召开股东会[4] - 8月30日公告股东会通知[4] - 9月15日15:00现场会议在315会议室举行[4] 参会情况 - 1761人出席,代表股份37,396,073,232股,占比76.4344%[7] 会议审议 - 审议5项议案,含修订章程等[8] 会议规则 - 采取现场与网络投票结合,非累积投票制[4][10] - 议案为普通决议,二分之一以上通过[10]
从“运输干线”到“消费引擎”:京沪高铁公司的价值重估
证券日报网· 2025-09-12 08:41
核心观点 - 京沪高铁公司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盈利能力以及消费属性特征,展现出超越传统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类企业的投资价值,有望实现估值重构 [1][6][9] 战略地位与客流基础 - 京沪高铁连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沿线七省市GDP占全国比重超过三成,是中国最具消费活力的区域之一 [2] - 高铁已成为中国公众中短途出行首选方式,2024年中国高铁发送旅客量超32亿人次,占铁路客运总量75%以上 [2] - 京沪高铁具备强大的客流基础与刚性需求,汇聚大量商务、旅游和通勤客流,形成稳定客源 [2] 商业模式与定价机制 - 公司采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将线路维护、车辆调度等环节委托给铁路局,自身专注于票务收入及路网服务收费 [4] - 京沪高铁率先实施票价市场化改革,推出多种浮动票价方案,根据季节、时段、客流量等因素动态调整 [2] - 2024年春运期间实现最高30%票价上浮,商务座常售罄,推动毛利率提升至46.92% [7] - 目前京沪高铁二等座票价较同程航空经济舱均价低20%以上,在舒适度、便捷性、行李携带等方面更具优势 [2] 盈利能力与股东回报 - 公司客运业务毛利率长期保持在45%以上,净利率稳定在25%左右,接近优质消费类企业盈利能力 [5] - 公司高度重视股东回报,分红比例持续提升,2023年和2024年分红总额分别达54.79亿元和57.83亿元 [5] - 外部冲击使经营现金流在2022年下降至68亿元后,2023年反弹至210.8亿元,2024年仍保持在200亿元以上 [3] 服务创新与增长潜力 - 公司提供高附加值服务与消费升级,如商务座、静音车厢、特色餐饮等,满足不同层次旅客消费需求 [3] - 探索高铁+文旅、高铁+商业等模式,在非票务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3][8] - 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如CR450)的研发应用将提升线路运行效率和旅客体验 [7] - 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化,沿线城市崛起将持续释放增量需求 [7] 运营效率提升空间 - 可通过加密班次、采用长编组列车或新型智能动车组提升单列运能 [7] - 采取更灵活、精细化的票价策略(如不同时段、席别、预售期的折扣与溢价)有助于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7] - 随着高铁网络不断完善,京沪高铁作为核心干线网络效应日益凸显,能够吸引更多跨线客流 [3][7]
京沪高铁:黄金运输大动脉的"消费级"价值重估
证券时报· 2025-09-12 05:27
文章核心观点 - 京沪高铁具备超越传统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特质 其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更接近消费类企业 当前市场估值未能充分反映其真正价值 采用消费类行业估值标准有望实现价值重估 [1][4][5] 战略地位与客流基础 - 连接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安徽 江苏 上海七省市 沿线GDP占全国比重超过三成 是中国最具消费活力的区域之一 [2] - 2024年中国高铁发送旅客量超32亿人次 占铁路客运总量75%以上 京沪高铁是其中佼佼者 [2] - 具备强大的客流基础与刚性需求 汇聚大量商务 旅游和通勤客流 形成稳定客源基础 [2] 商业模式与定价机制 - 采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 专注于票务收入及路网服务收费 收入依赖高密度商务客流及跨线列车使用费 [4] - 率先实施票价市场化改革 推出多种浮动票价方案 根据季节 时段 客流量等因素动态调整 [2] - 二等座票价较同程航空经济舱均价低20%以上 在舒适度 便捷性 行李携带方面更具价格竞争力 [2]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经营现金流2022年下降至68亿元 2023年反弹至210.8亿元 2024年保持在200亿元以上 [3] - 客运业务毛利率长期保持在45%以上 净利率稳定在25%左右 [4] - 2023年和2024年分红总额分别达54.79亿元和57.83亿元 分红比例持续提升 [4] 服务创新与非票务收入 - 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如商务座 静音车厢 特色餐饮等 满足不同层次旅客消费需求 [3] - 探索高铁+文旅 高铁+商业等模式 在非票务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3] - 持续深化服务创新 在提升服务品质 拓展非票务收入方面潜力巨大 [7] 估值水平与重估逻辑 - 市净率(PB)估值显著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未能体现盈利能力 品牌价值和成长潜力 [5] - 采用市盈率(PE)或市净率(PB)结合成长性(PEG)等消费类估值指标更能体现其价值 [5] - 稳定的客流增长 票价市场化带来的盈利弹性以及服务升级空间支持更高估值水平 [5] 未来增长驱动因素 - 2024年春运期间实现最高30%票价上浮 商务座车票时常售罄 推动毛利率提升至46.92% [6] - 长三角一体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化 将持续释放增量需求 [6] - CR450等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应用将提升线路运行效率和旅客体验 [6] - 通过加密班次 采用长编组列车 新型智能动车组等措施提升单列运能 [6] - 发展快运物流 文旅结合等新兴增长点 [7]
重仓白酒银行铁路!“泰信互联网+主题混合”现风格漂移,近三年跌20.67%,新任基金经理陈颖8月上任
新浪基金· 2025-09-10 09:51
基金持仓与主题偏离 - 泰信互联网+主题混合基金实际持仓与"互联网+"主题存在明显偏差 前十大重仓股覆盖白酒、铁路、银行、生物医药、农业等多个行业 包括贵州茅台、京沪高铁、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大盘价值型股票[1] - 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占股票市值57.50% 占基金净值45.16% 但行业分布分散 未呈现聚焦互联网或科技成长股特征[2] - 贵州茅台自2019年二季度进入前十大重仓 京沪高铁与农业银行于2024年二季度新进 邮储银行在2024年四季度成为重仓股[2] 业绩表现 - 2025年以来回报4.97% 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12.74%)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平均水平(19.82%) 未跑赢自身业绩比较基准(6.97%)[3] - 长期表现不佳 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回报率均显著低于同类平均和主流指数 同类排名持续靠后[5] - 自2016年成立以来总回报58.50% 年化回报5.10%[5] 基金经理与投研团队 - 现任基金经理陈颖任职不足两月 回报已跌4.35%[6] - 除首任基金经理钱鑫取得143.10%回报外 后续经理任职回报多为负值 超越基准回报能力普遍较弱[6] - 投研团队稳定性与策略有效性存在疑问[6] 基金规模与持有人结构 - 最新规模0.43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 属典型迷你基金[8] - 100%由个人投资者持有 机构投资者完全缺位[8] - 管理人员持有5.91%比例 但与业绩落差相比激励效果微不足道[8] 投资策略与信息披露 - 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侧重宏观研判和"现金流折现"、"概率分布"、"赔率与胜率"等广义价值投资框架 未深入阐述如何挖掘"互联网+"领域投资机会[10] - 投资思路更像全市场选股 而非主题投资 定期报告表述与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存在脱节[10] - 反映基金管理人在投资纪律和投资者沟通方面存在不足[10]
2025年1-7月中国动车组产量为1074辆 累计增长40.4%
产业信息网· 2025-09-07 00:33
动车组产量数据 - 2025年7月中国动车组产量为16辆 同比下降5.9% [1] - 2025年1-7月中国动车组累计产量达1074辆 累计同比增长40.4% [1] 行业研究机构 - 智研咨询发布《2025-2031年中国动车组列车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1] - 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与智研咨询整理 [1] 产业链相关企业 - 涉及上市企业包括中国中车(601766) 中国通号(688009) 思维列控(603508) 京沪高铁(601816) 晋西车轴(600495) [1] - 同时包含神州高铁(000008) 康尼机电(603111) 辉煌科技(002296) 天宜上佳(688033) 威奥股份(605001) [1]
高铁飞驰织密网 产业链公司驶入业绩收获期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5 16:09
高铁网络建设进展 - 沈阳至长白山高铁开始按图试运行 为开通运营做最后准备 该项目是"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区域连接线及东北高铁网重要组成部分[1] - 沈白高铁2021年7月开工建设 2025年5月完成全线铺轨施工 开通后北京朝阳站至长白山站最短旅行时间4小时33分 较现行压缩1小时23分[1] - 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至16.2万公里 高铁领域投资保持高位带动关联产业投资[1] 高铁技术发展与产业链 - 高铁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智能高铁技术实现自主化 形成大批科技创新成果[2] - 高铁产业链上游包括路基、桥隧、轨道、钢材、水泥等环节 中游包括站房、信号系统、动车整车、核心部件等环节[2] - 下游包括客运服务、货运物流、车站商业、高铁旅游等环节 产业链较长[2] - 国内高铁建设稳步推进同时 高铁企业积极走向世界 海外项目持续增加 国际市场空间不断拓展[2] 产业链企业业绩表现 - 中国中车上半年营业收入1197.58亿元 同比增长32.99% 归母净利润72.46亿元 同比增长72.48%[3] - 中国中车CR450动车组样车、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列化新能源机车等22款实车在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亮相 全力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3] - 广深铁路上半年营业收入139.69亿元 同比增长8.08% 归母净利润11.09亿元 同比增长21.55% 高铁班列进入收获期[3] - 京沪高铁本线列车上半年运送旅客2499.6万人次 同比增长1.2% 跨线列车走行里程完成4855.6万列公里 同比增长0.1%[4] - 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列车走行里程完成2040.7万列公里 同比增长7.5% 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4] 高铁网络发展影响 - 高铁网络加密成型对畅通经济循环、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给产业链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1] - "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叠加市场化改革提升运营效能、优化资源配置 产业链企业将持续受益[4]
京沪高铁上半年收入210亿元 创历史同期最好
中国经营报· 2025-09-05 15:2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0.13亿元 同比增长0.72% 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16亿元 同比减少0.64% [1] - 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净利润807.90万元 [1] 运营数据 - 本线列车运送旅客2499.6万人次 较去年同期增长1.2% [1] - 跨线列车走行里程完成4855.6万列公里 同比增长0.1% [1] - 京福安徽管辖线路列车走行里程2040.7万列公里 同比增长7.5% [1] 成本结构变化 - 电力成本明显增加 维护人工等固定成本因高铁网络扩张而上升 [1] - 智能化提升工程推进 北斗技术应用及智能化升级投入推高成本支出 [1] 票价机制与运营优化 - 已形成市场导向的票价机制 客流高峰期实行七档票价浮动方案 [2] - 2023年按时速350公里标尺统一铺画运行图 增加优质标杆车开行密度 [2] - 争取更多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运营 提升本线运输能力 [2] 服务创新与未来规划 - 2025年4月8日起推出高铁宠物托运服务 [2] - 计划推出沿线车站家庭休息室 行李寄送到家 影院娱乐等增值服务 [2] - 2025年经营计划包括优化运输产品供给 完善市场化票价浮动策略 [2]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22.4亿人次 同比增长6.7% 创历史新高 [3] - 线路全长1318公里 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 设计运营时速350公里 [3] - 作为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于2020年1月在A股上市 由国铁集团实际控制 [3]
京沪高铁(601816) -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总工程师退休离职的公告
2025-09-05 07:45
人事变动 - 公司总工程师侯日根因达法定退休年龄申请辞职[1] - 侯日根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及参控股公司任何职务[1] - 侯日根辞任申请自送达董事会生效,不影响公司经营[1] 其他信息 - 截至公告披露日,侯日根不持有公司股份[1] - 公告于2025年9月6日发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