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601658)

搜索文档
吉林通化 “金融药方”破解养老难题
金融时报· 2025-09-02 05:34
区域养老金融发展现状 - 通化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 面临养老供给不足问题[1] - 中国人民银行通化市分行通过支持医养企业 创新信贷产品 优化金融服务等方式破解养老产业困局[1] - 截至2025年6月末 通化辖区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1.83亿元 同比增速达73.97%[1] 医药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 通化市素有"中国医药城"之称 获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试点[2] - 建立"医药+养老"专项信贷机制 创新推出"医养贷""康养通"等特色金融产品[2] - 建行通化分行"康养通"贷款提供最长5年期限 利率最高优惠100个基点 7天放款绿色通道[2] - 通化华夏药业获得建行通化分行7500万元"康养通"贷款支持企业转型[2] - 农行通化分行提供1.93亿元"种植贷"扶持2000亩中药材基地[2] - 邮储银行通化分行向通化东宝药业提供45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研发[2] - 截至今年6月末 辖区银行机构已向医药产业投放贷款86.9亿元[2] 养老机构金融创新 - 中行通化分行试点"养老机构建设贷"以养老床位为质押物 采用床位收费权质押模式[3] - 贷款额度提升至机构现有床位年收费总额的80% 贷款期限最长延至10年[3] 个人养老金融服务 - 中行推出个人养老金账户整合基金 保险 理财 储蓄四大类产品 嵌入税收优惠测算 收益对比等功能[3] - 目前已覆盖辖区1.75万人 缴费金额达121.78万元[3] 适老化服务设施建设 - 通化辖区229家银行网点配备37项助老设施 包括急救箱 放大镜等[4] - LED屏滚动播放防诈提示 宣传册采用大号字体印刷[4] - 2024年初至今 辖区金融机构走进社区130余次 向老年人分送宣传手册2.3万余份[4] - 2.5万余名老年人学会识别诈骗电话 查询养老金[4] 未来发展规划 - 中国人民银行通化市分行计划推动辖区金融机构推出更多养老金融产品和普惠型养老理财[4]
四川巴中 适老支付“好巴适”
金融时报· 2025-09-02 05:34
支付服务适老化改革背景 - 四川巴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4%且农村老龄化率超27% [1] 基础网络构建 - 构建一干多支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域覆盖 [2] - 完成适老化标准网点建设和无障碍设施升级 标配助听器等助老九件套 [2] - 保留现金窗口与存折服务 升级360余台存折存取款机覆盖偏远乡镇 [2] - 升级869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金融服务嵌入18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 [2] - 组建21支流动银行服务队深入农家院坝和养老社区 [2] - 2025年以来累计上门办理支付业务1346笔 远程视频服务924笔 [2] 服务品质升级 - 设立银发服务专员提供专人全程陪同服务 [3] - 开展一线人员适老化技能培训提升沟通和应急能力 [3] - 优化手机银行界面推出大字体等智慧助老设计 [3] - 改造后老年客户业务办理时长缩短40% 满意度达98.6% [3] 品牌化体系建设 - 以巴适支付为核心品牌制定适老化支付工作方案 [4] - 构建四维一体服务体系涵盖银发专线等四大板块 [4] - 银行机构推出特色服务:老年大学金融课堂/8家医院刷脸就医/金融消暑驿站 [4] - 2025年以来开展1955场金融知识宣讲覆盖2.9万名老年人 [4]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上新 满足投资者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
金融时报· 2025-09-02 05:33
产品扩容与结构 -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新增2只产品 总数达37只 [1] - 新增产品最短持有期分别为2年和18个月 风险等级均为二级中低 投资性质为固定收益类 [1] - 新增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采用指数组合方式 替代传统单一固定区间 [1] 资产配置特点 - 产品主要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 同时配置少量权益类资产及衍生品资产 [1] - 权益类资产配置可提升长期收益空间 与固收资产搭配实现多元化配置 [1] - 指数组合方式能更清晰传递风险收益特征 反映投资策略与底层资产关系 [1] 市场参与情况 - 6家理财公司成功发行37只产品 21家商业银行参与代销 [2] - 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达1135款 其中储蓄类466款 基金类303款 保险类329款 理财类37款 [2] - 理财产品主要为中低风险的固收+产品 风险特征分布较为集中 [2] 产品绩效表现 - 25只产品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风险 12只为三级中风险 [3] - 截至2025年6月末 为投资者实现收益超3.9亿元含浮盈 平均年化收益率超3.4% [3] - 产品通过配置长期资产支持实体经济 分享市场发展红利 [3] 行业发展趋势 - 权益投资与长期养老产品相匹配 能有效平抑波动 [3] - 当前产品供给仍相对不足 同质化程度较高 [2] - 需要丰富产品货架 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养老金融需求 [2]
六大国有行日赚38亿!最新披露
南方都市报· 2025-09-02 04:53
核心业绩表现 - 六大国有行2025年上半年总资产达214万亿元 净利润合计6933.92亿元 日均净赚38亿元 [1][3][4] - 营收同比全部实现增长 中国银行以3.76%增速领跑 建设银行2.15%紧随其后 [2][3] - 净利润呈现分化格局 农业银行增速2.53%最高 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分别增长1.37%和1.08% 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出现1.46%、1.45%和0.31%的下滑 [1][2][3] 净息差与收入结构 - 净息差普遍承压 邮储银行1.7%保持最高但同比降0.21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降幅最小为0.08个百分点 [5][6] - 利息净收入仅交通银行实现1.2%正增长至852.47亿元 中国银行降幅最大达5.27% [5][6] -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呈现四升两降 邮储银行增速11.59%居首 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增长10.07%和9.17% [6][7] - 代理业务表现亮眼 农业银行代理手续费收入158.07亿元同比增62.3% 邮储银行理财手续费收入27.39亿元增47.89% [7] 资产质量与风险抵补 - 总资产规模突破200万亿元 工商银行52.3万亿元保持首位 建设银行总资产增幅9.52%最高 [8][9] - 不良率五降一升 邮储银行0.92%仍为最低但较去年末升0.02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1.33%最高 [9][10] - 拨备覆盖率三升三降 中国银行197.39%跌破200% 农业银行295%维持最高 邮储银行降幅最大达25.8个百分点 [10][11] 资本充足与分红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超10% 建设银行14.34%最高 邮储银行10.52%最低 [12][13] - 资本充足率呈现分化 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分别上升1.18、0.37和0.96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降0.31个百分点幅度最大 [12][13] - 中期分红总额2046.6亿元 六大行分红比例统一为净利润的30% 工商银行503.96亿元分红额最高 [1][13][14]
六大行推出超2046亿元大手笔分红计划 有助于强化投资者信心
金融时报· 2025-09-02 04:04
核心财务数据 - 六家国有大行2025年中期现金分红总额达2046.57亿元 [1] - 工商银行分红总额503.96亿元居首 每股派发1.414元 [1] - 六大行上半年合计营收1.8万亿元 均实现正增长 [1] 各行分红明细 - 农业银行中期派息418.23亿元 [1] - 中国银行中期派息352.5亿元 [1] - 建设银行中期派息486.05亿元 [1] - 交通银行中期派息138.11亿元 [1] - 邮储银行中期派息147.72亿元 [1] 分红政策与历史 - 工商银行2024年度现金分红1098亿元 保持A股分红总额首位 [1] - 邮储银行2018年以来分红比例稳定在30% H股上市累计分红超1700亿元 [2] - 中国银行股改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9400亿元 2015年后分红比例持续30% [2] - 邮储银行2024年首次实施中期分红 由年度分红调整为半年度分红 [2] 市场表现与股价 - 8月沪指累计上涨7.97% 深证成指涨15.32% 创业板指涨24.13% [3] - 年初至8月29日工商银行股价累计上涨11.18% 农业银行涨37.37% [3] - 中国银行股价累计上涨4.65% 建设银行涨7.20% 邮储银行涨11.56% [3] - 交通银行股价同期下跌1.55% [3] 行业分析与专家观点 - 六大行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13% 为分红提供安全垫 [4] - 银行股股息率超5% 成低利率环境下稀缺避险资产 [4] - 中期分红体现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信心 [4] - 监管层鼓励银行提升分红稳定性以吸引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 [4] - 中期分红有助强化投资者信心并对股价形成正面影响 [4]
六大行推出超2046亿元大手笔分红计划
金融时报· 2025-09-02 03:06
核心观点 - 六家国有大行2025年中期现金分红总额达2046.57亿元 工商银行分红503.96亿元居首 [1] - 六大行上半年营收合计1.8万亿元且均实现正增长 分红比例普遍维持在30%左右 [1][4] - 银行高分红策略体现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信心 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13% [4] - 中期分红政策强化投资者信心 对股价形成正面影响 部分银行股年内涨幅显著 [2][3][4] 财务数据 - 工商银行每10股派发1.414元 总额503.96亿元 [1] - 农业银行分红418.23亿元 中国银行352.5亿元 建设银行486.05亿元 [1] - 交通银行分红138.11亿元 邮储银行147.72亿元 [1] - 工商银行2024年度现金分红1098亿元 保持A股上市公司分红总额首位 [1] - 邮储银行H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1700亿元 [2] - 中国银行股改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9400亿元 [2] 市场表现 - 沪指8月累涨7.97% 深证成指累涨15.32% 创业板指累涨24.13% [3] - 工商银行股价年内累涨11.18% 农业银行累涨37.37% 中国银行累涨4.65% [3] - 建设银行累涨7.20% 邮储银行累涨11.56% 交通银行跌1.55% [3] - 银行股息率超5% 成为低利率环境下稀缺避险资产 [4] 管理层表态 - 工商银行行长表示分红比例稳定在30%以上 [1] - 邮储银行行长强调2018年以来分红比例保持30% 去年起实施一年两次分红 [2] - 中国银行行长表示2015年以来分红比例持续保持30% [2] 专家观点 - 银行经营压力改善 资本充足率高于13%为分红提供安全垫 [4] - 监管层鼓励银行提升分红稳定性 吸引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 [4] - 市场情绪提升推动资金转向成长板块 银行股投资性价比凸显 [3]
六大行上半年经营业绩稳健
金融时报· 2025-09-02 03:06
核心业绩表现 - 六大行2025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825亿元 资产规模合计超214万亿元[1] - 营业收入合计超1.8万亿元 农业银行 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保持营收与净利润双正增长 净利润增速均超1%[2] - 农业银行营收3698亿元同比增0.72% 净利润1399亿元同比增2.53% 交通银行营收1333.68亿元同比增0.77% 净利润460.16亿元同比增1.61% 邮储银行营收1794.46亿元同比增1.50% 净利润494.15亿元同比增1.08%[2] - 工商银行营收4090.82亿元同比增1.8% 净利润1688.03亿元 ROA为0.67% ROE为8.82%[2] - 中国银行营收3294亿元同比增3.61% 其中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9.17% 建设银行营收3859.05亿元同比增2.95% 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2.18亿元同比增4.02%[3] 资产规模与质量 - 工商银行资产规模52.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7.2% 农业银行46.9万亿元增8.4% 中国银行36.79万亿元增4.93% 建设银行44.43万亿元增9.52% 交通银行15.44万亿元增3.59% 邮储银行18.19万亿元增6.47%[1] - 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为1.33%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与交通银行均为1.28%同比分别降0.02和0.03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1.24%降0.01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0.92%[4] - 资本充足率:工商银行19.54% 农业银行17.45% 中国银行18.67% 建设银行19.51% 交通银行16.59% 邮储银行14.57%[4] - 拨备覆盖率:工商银行217.71% 农业银行295% 中国银行197.39% 建设银行239.40% 交通银行209.56% 邮储银行260.35%[6] 业务发展重点 - 工商银行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普惠 绿色 民营和涉农贷款较年初增速均超10% 中长期公司贷款比年初增超8000亿元占比超60%[7] - 农业银行乡村产业贷款余额2.70万亿元增速21.3% 乡村建设贷款余额2.44万亿元增速8.5% 分别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14.0和1.2个百分点[7] - 中国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22.92% 跨境电商结算业务规模同比增42%[7] - 建设银行科技贷款较上年末增16.81% 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18.92%[8] - 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44万亿元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2万亿元[8]
六大行非息收入贡献提升 带动营收回暖
金融时报· 2025-09-02 03:06
核心观点 - 六家国有大行上半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超1.8万亿元,归母净利润6825亿元,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正增长,业绩压力有所缓解 [1] - 非利息收入增长成为银行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多家大行非息收入增速显著,占比进一步提升 [1][2][3][4] - 财富管理、投行资管、交易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等非利息收入来源表现突出,支撑营收结构优化 [2][3][4] 营收与利润表现 - 六家国有大行上半年合计营业收入超1.8万亿元,归母净利润6825亿元 [1] - 中国银行营收3290.03亿元,同比增长3.76% [1] - 工商银行营收4091亿元,同比增长1.8%,为近3年同期最好表现 [4][5] - 工商银行过去4个季度中有3个季度单季营收同比正增长,显示营收企稳转向 [5] 非利息收入表现 - 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6.43%,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核心因素 [1] - 建设银行非利息净收入992亿元,同比增长25.93%,占经营收入比例达25.70%,同比提升4.68个百分点 [3] - 农业银行非息收入873.27亿元,同比增长12.1%,占营收比重提升至23.6% [4] - 邮储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59%,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24.72%,营收占比提升2.45个百分点 [4] - 工商银行非利息收入955亿元,其中其他非息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38% [4][5]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 建设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4.02%,财富管理、投行资管、交易银行等领域收入稳健增长 [3] - 建设银行手续费净收入占经营收入比重为16.90%,同比上升0.17个百分点 [3] - 农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0.1% [4] - 工商银行手佣净收入670亿元,同比下降0.6% [4] 业务驱动因素 - 中国银行非息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收入增长,基金代销手续费增长4.0%,代销理财手续费增长3.3%,贵金属收入增长37%,港澳地区机构代理类手续费实现翻番 [2] - 中国银行对公国内结算手续费增长5.8%,对私国际结算手续费增长13.0%,债券承销手续费增长25.3% [2] - 建设银行通过客户基础扩大、薄利多销实现手续费增长,第三方支付和对公结算等重点领域收入贡献增加 [3] - 邮储银行票据业务非息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34%,位居行业第一 [4] - 工商银行通过服务客户资金保值需求和代客资金交易业务拓展,带动净交易收入稳步增长 [2] 营收结构变化 - 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成为国有大行营收结构优化的重要特征 [1][3][4] - 利息净收入对国有大行营收形成稳定支撑,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微降0.1%,基本持平 [4] - 财富管理、投行资管、交易银行等重点领域收入在建设银行手续费收入中贡献六成以上 [3]
上海超20家银行调整房贷利率
36氪· 2025-09-02 02:06
房贷利率政策调整 - 超20家银行于2025年8月29日发布公告调整二套房房贷利率 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也可调整 [1] - 自9月1日起上海新增房贷利率不再区分首套和二套 具体利率水平根据银行经营状况和客户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 [1][2] - 政策调整前上海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3.05% 二套房核心区域利率为3.45% 六个外围区域利率为3.25% [5] 利率计算与调整机制 - 存量房贷利率加点值高于上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利率平均加点值加30BP的可申请调整 [8] - 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加权平均利率为3.09% LPR算术平均值约3.53% 平均加点值约-0.44% [10] - 以8月20日5年期以上LPR 3.5%计算 利率高于3.36%的存量房贷可申请调低 [10] 市场影响与预期 - 2025年8月上海新房供应面积19.12万平方米环比下降49% 成交面积28.54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8.32% 成交均价84193元/平方米环比上升6.7% [11] - 核心区域高端市场表现强劲 外围区域面临去化压力 改善型及高端房源成交占比持续提升 [11] - 政策为改善客户群体铺平道路 预计9月数据将明显起色 未来两个月新房和二手房交易规模将止跌回升 [12][13][14]
邮储银行(601658):息差有望企稳,拨备维持高位
天风证券· 2025-09-02 01:14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6][9] 核心观点 - 邮储银行2025上半年营收出现向上改善拐点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至1794.46亿元 环比一季度增速提升1.57个百分点 [2][14] - 净息差有望企稳 2025上半年净息差录得1.7% 较25Q1仅小幅下行1bp 计息负债成本率显著改善 较2024年末压降21bp至1.26% [2][16] - 资产规模扩张提速 生息资产总计17.95万亿元 同比增长10.83% 其中对公贷款同比增长18.62%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4][24] - 拨备维持高位 拨备覆盖率达260.4% 虽然环比下降5.7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5][29] 财务表现 - 营收结构持续优化 净利息收入1390.58亿元(YoY-2.67%)占总营收77.49% 非息净收入403.88亿元同比增长19.09% [2][14]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69.18亿元(YoY+11.59%) 投资净收益197.5亿元(YoY+64.64%)占总营收11.01% [3][23] - 拨备前利润25H1增速+14.62% 归母净利润同比+0.85% 在拨备计提规模较去年同期提升55.86亿元的同时实现利润增速改善 [2][14] 资产端分析 - 生息资产规模达17.95万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6.55% 贷款占比51.87%较2024年末提升0.32个百分点 [4] - 贷款收益率3.30% 较2024年末下行48bp 金融投资收益率2.82%较2024年末下行24bp 同业资产收益率2.11%较2024年末下滑45bp [3][16] - 对公贷款表现突出 基建类、制造业、房地产、采矿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4.7%、18.8%、17.8%、18.8% [25] 负债端分析 - 计息负债余额16.92万亿元 同比增长10.59% 存款占比95.21%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4] - 负债成本显著改善 存款成本率1.23%较2024年末改善21bp 同业负债成本率1.58%改善32bp 金融负债成本率2.65%改善46bp [3][16] - 存款结构变化 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至25.55% 定期存款同比增长10.07% 其中对公定期存款同比+32.09% [27]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0.92% 环比小幅抬升1bp 逾期率1.24%较2024年末抬升5bp [5][29] - 对公贷款不良率改善至0.49% 较2024年末下降5bp 房地产、水利环境、农林牧渔、信息技术等行业不良改善显著 [30] - 零售不良率抬升17bp至1.53%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8bp至0.61% 个人小额贷款不良率+37bp至2.55% [30] 业绩展望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74%、2.76%、3.77% [6][8] - 对应每股净资产7.28、7.64、7.97元 当前股价6.09元 [6][9][10]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3529亿元同比增长1.18% 2026年增长3.65%至3658亿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