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平安(601318)
icon
搜索文档
21独家|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南迁深圳,员工随迁可获一定涨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6:45
公司战略调整 - 平安人寿要求部分上海总部员工回迁至深圳总部以加强管理并提升协作效率 旨在助力业务转型 [1] - 此次调整基于《保险法》《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 确保公司注册地址与实际主要办公场所保持一致 [2] - 平安集团自2002年起采用深圳-上海双总部模式 深圳为政治中心 上海为经济/利润中心 此次调整涉及银保、网格、投管、内审等业务部门未回迁 [2] 员工安置方案 - 选择离职员工可获得"N+1"补偿 选择迁往深圳员工将获得一定幅度涨薪 并享有探亲差旅补助及搬家补助 [3] - 对比平安银行2023年类似调整方案 上海员工离职赔偿为"N+1+2" 迁深员工可报销一年12次往返机票及2年住房补贴 [3] - 部分员工面临家庭分离及双重住房成本压力 上海房贷与深圳租金叠加导致生活成本上升 [6] 业绩与成本控制背景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77.32亿元 同比增长3.7% 但净利润680.47亿元 同比下降8.8% [5] - 行业整体推行降本增效 通过报行合一控制渠道费用 裁撤分支机构及AI赋能实现成本优化 [5] - 办公地点整合与组织架构优化是公司在市场环境及监管变化下的必然选择 [6] 市场反应与长期影响 - 公司股价未出现大幅波动 市场视此类调整为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战略优化 [7] - 调整平衡企业经营效率与员工权益 年轻员工更倾向于接受异地调动以寻求发展机会 [7]
27家深企入围中国500强,研发驱动和全球化成突围关键
南方都市报· 2025-09-16 06:41
深圳企业500强榜单表现 - 深圳共有27家企业入围2025中国企业500强,其中8家进入百强名单,包括中国平安(12)、华为(23)、比亚迪(26)、腾讯(31)、招商银行(48)、万科(79)、顺丰控股(92)、深投控(99) [1][2] - 深圳上榜企业覆盖金融、科技、制造、物流等多个领域,并与深圳"20+8"产业布局高度契合 [2] 研发投入与创新动能 - 2025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总投入达1.73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创1.95%历史新高 [1] - 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远超平均水平,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1797亿元占收入20.8%,近十年累计投入超12490亿元 [7] - 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占收入6.97%,超过特斯拉5.01%的研发强度 [7] - 腾讯2025年二季度研发投入202.5亿元同比增长17%,2018年至今累计投入超3795亿元 [8] 企业营收与市场地位 - 国家电网以39459亿元营收位列榜首,中国石油(29690亿元)和中国石化(29319亿元)分列二三位 [3] - 华为上半年营收4270.39亿元同比增长3.95%,净利润371.95亿元 [5] - 比亚迪上半年营收3712.81亿元同比增长23.30%,归母净利润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 [6] - 腾讯营收6602.57亿元位列第31位 [3] 全球化布局成效 - 华为业务覆盖170多个国家,2024年海外公有云收入增长超50%,昇腾AI云服务增长6倍 [9] - 比亚迪海外销量47万辆同比增长132%,境外收入1354亿元同比增长50.49%,占比36.46% [9] - 深企形成"研发在深圳、制造在全球、市场在世界"的发展格局,在泰国、巴西等地建设生产基地 [9] 行业细分表现 - 科技与先进制造企业表现突出,华为以1250万台出货量位居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榜首,份额18.1% [5] - 比亚迪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蝉联全球销冠 [6] - 金融业中国平安和招商银行、物流业顺丰控股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转型升级 [6] - 深投控通过投资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6] 专利与技术优势 - 华为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15万件,90%为发明专利,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5][7] - 腾讯累计专利申请超8.8万件 [8] - 技术突破带来市场定价权和份额优势,比亚迪毛利率提升至20% [7]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南迁深圳,员工随迁可获一定涨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6:41
公司战略调整 - 平安人寿要求部分上海总部员工回迁深圳总部集中办公 旨在加强管理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并助力业务转型 [1] - 此次调整是公司整体经营发展的一部分 要求主要办公场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 符合《保险法》《公司法》等法规要求 [2] - 平安集团自2002年起采用"深圳-上海"双总部模式 深圳为政治中心 上海为经济/利润中心 此次回迁涉及部分业务线但银保、网格、投管、内审等部门未调整 [2] 员工安置方案 - 选择离职员工可获得"N+1"补偿 选择迁往深圳员工将获得一定幅度涨薪 并享有探亲差旅补助和搬家补助 [3] - 平安银行去年类似调整中提供"N+1+2"离职补偿 迁深员工享受一年12次往返机票报销和2年住房补贴 [3] - 部分员工反映生活成本压力 在上海有房产房贷且家庭羁绊的员工面临两地住房成本叠加和家庭分离问题 [5] 业绩与成本控制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77.32亿元 同比增长3.7% 但净利润680.47亿元同比下降8.8% [5] - 行业面临市场与监管环境变化 "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 通过报行合一控制渠道费用 裁撤分支机构和AI赋能实现成本优化 [5] - 办公地点整合是成本控制与组织架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公司承诺保障流程合法合规并维护员工权益 [1][5] 市场反应 - 平安集团股价未出现大幅波动 市场正在评估调整对长期发展的影响 分析师认为这是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战略优化 [6]
大盘价值的底层支撑:龙头集群与行业比较优势
新浪财经· 2025-09-16 06:08
成份股质量 - 前十大成份股形成覆盖多核心赛道的龙头矩阵 是中国经济核心资产定价权与盈利韧性的集中代表[1] - 贵州茅台权重10.55% 总市值超1.8万亿元 凭借品牌稀缺性和供需结构优势形成深厚护城河 净利率长期高位运行[1] - 长江电力依托核心水电资产实现类债券般现金流稳定 紫金矿业通过全球化矿产布局兼具价格周期与产能释放弹性[2] - 成份股具备业绩可预测性强 行业壁垒深厚 现金流创造能力卓越的特点 成为机构投资者核心配置标的[2] 行业配置优势 - 金融板块合计权重达36.4% 其中银行板块20.6% 非银金融板块15.8% 大幅高于沪深300的26.2%和中证500的9.5%[7] - 银行板块头部机构在资产质量管控与息差管理能力行业领先 4-6%股息率具备类债券收益特征 构筑估值安全垫[7] - 非银金融领域中国平安实现与财富管理周期深度绑定 中信证券依托资本市场改革提升市场份额 形成防御与进攻双重属性[8] - 食品饮料板块权重13.6% 显著高于沪深300的8.1%和中证500的1.8% 聚焦高端消费龙头卡位价值高地[8] 估值与业绩表现 - 食品饮料板块市盈率TTM为21.76 处于7.25%历史分位点 远低于中位数31.65 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8] - 消费复苏趋势下社零数据回暖 高端消费场景加速修复 龙头企业凭借品牌力与渠道优势支撑业绩稳健增长[8] - 低估值与业绩增长预期形成共振 具备业绩稳健增长与估值合理修复的双击逻辑 释放可观估值修复动能[9] 指数产品信息 - 易方达上证50ETF产品代码510100 基金总规模45亿元 管理费率0.15% 托管费率0.05%[10] - 跟踪上证50指数 2019年9月6日成立 同年10月9日上市 联接基金代码007379和007380[10]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将南迁深圳?平安人寿回应
格隆汇APP· 2025-09-16 04:42
公司战略调整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员工将迁至深圳总部进行集中办公 [1] - 搬迁旨在加强管理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助力业务转型 [1] - 公司强调所有流程将确保合法合规 [1] 运营管理 - 主要办公场所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 符合保险法 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 [1] - 搬迁系顺应公司整体经营发展需要 [1] - 公司将提供人文关怀 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1]
险资万亿元“隐秘仓位”曝光
36氪· 2025-09-16 04:20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通过其他权益工具投资(OCI)科目大幅增仓A股和港股 年内OCI资产规模达1.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反映保险机构权益投资的结构性转向[1][3][14] OCI资产规模与增长 - 五大上市险企OCI资产总规模从2024年末8000余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1.1万亿元 半年增幅超35%[3] - 中国平安OCI规模从2024年末3565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5205亿元 半年增幅46% 增加1640亿元[6][7] - 中国人寿OCI规模从2024年末1718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2528亿元 半年增幅47.1% 增加810亿元[9][10] - 新华保险OCI规模从2024年末306.4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374.7亿元 半年增加68.26亿元[15] - 中国人保OCI规模从2024年末1157.8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1396.4亿元 半年增幅20% 增加238.6亿元[19] - 中国太保OCI规模从2024年末1420.1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1541.7亿元 半年增幅8.6% 增加121.6亿元[20] OCI账户的投资优势与运用 - OCI账户允许市价变动和累计买卖盈亏不进入利润表 平滑波动并突出长期收益[5][13] - 中国平安OCI账户含约600亿元股票投资浮盈未计入利润表 若计入则净利润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8] - 中国人寿通过OCI配置港股资产从2024年末363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611亿元 半年增幅68% 反超交易性金融资产成为港股投资主角[13] - 新华保险从OCI获得股息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3.14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10.48亿元 同比增长三倍以上[17] 投资策略与配置方向 - 中国人寿高度关注港股新经济与高股息资产 保持均衡稳健投资组合[14] - 新华保险将资金从交易性金融资产转向OCI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4859.3亿元降至4801.2亿元 减少58亿元[16] - 中国人保强化绝对收益导向 增加与长期投资理念契合的OCI规模[19] - 国寿重仓股集中在三大电信服务商、煤炭、公用事业、食品饮料和银行股 具有强红利倾向[21] - 平安重仓股集中在长江电力和港股金融股 具有高股息特征[21] - 新华保险重仓医药行业个股 包括华东医药、上海医药、羚锐制药等[22] - 太平洋保险配置中小盘成长股或高质量股[22]
济宁金融监管分局同意中国平安济宁市邹城支公司变更营业场所
金投网· 2025-09-16 03:47
公司运营动态 -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宁市邹城支公司获准变更营业场所至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凤凰山路670号嘉园小区6号楼(恒泰大厦)12楼 [1] - 公司需依据相关规定办理变更及许可证换领事宜 [1] 监管审批进展 - 济宁金融监管分局于2025年9月12日正式批复同意公司营业场所变更申请 [1] - 批复依据为平保寿鲁分发〔2025〕93号请示文件及相关补充材料 [1]
中国企业五百强榜单发布 八家深圳企业跻身百强
新浪财经· 2025-09-16 03:34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深圳企业表现 榜单概况 - 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企业家协会于9月15日发布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1] - 榜单以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作为入围标准[1] 深圳企业整体表现 - 深圳共有27家企业入围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1] - 深圳有8家企业进入榜单前100名[1] 深圳头部企业名单 - 前100名深圳企业包括中国平安 华为 比亚迪 腾讯 招商银行 万科 顺丰和深投控[1] - 8家深圳企业均位列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前100名[1]
探访平安臻颐年:解锁“国际标准享老”的中国样本
第一财经· 2025-09-16 02:38
全球老龄化趋势与中国养老挑战 - 2025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突破8.5亿,占总人口约10.7%,2050年逼近16亿 [3] - 中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未备先老、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叠加的复杂局面 [3] 养老社区选址战略创新 - 平安臻颐年打破郊区养老传统,将6个高品质康养社区全部布局在城市核心区域 [4][6] - 选址策略基于老年人对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实现从生存保障向生活享受的升级 [6] - 以上海静安8号为例,周边覆盖华山医院等三甲医院网络、静安嘉里中心等商业地标及文化场馆 [7] 本土化CCaH模式与服务整合 - 将国际CCaH模式本土化,构建居家+社区无缝衔接服务体系,白天社区活动与照护,晚上提供上门护理 [9] - 创新推出CCaH与旅居模式,获得国际专家认可 [9] - 社区内提供全年上千场定制化活动与课程,长者可通过智能系统自主预约 [13] 科技赋能与物联网应用 - 通过毫米波雷达、紧急呼叫系统等物联网设备实现风险干预,异常行为触发3-5分钟医护应急响应 [12] - 实现人体、环境、设备三维物联网互联,智能床垫、心脏贴等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全屋智能控制温湿度及灯光 [12] - 智能交互系统整合穿戴设备数据,支持用药提醒、餐饮预订及健康指标查看 [13] 七维健康理念与医疗资源整合 - 首创身体、精神、情绪、职业、经济、社交、认知七维健康体系 [13] - 与上海90余家三级医院合作,构建到家+来社区的家院联盟模式,直通三甲专家门诊及上门诊疗 [14] - 会员中42%使用大咖点诊服务,合作医生含436名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及94名院士 [16] - 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急救响应等六大医疗整合服务,通过多学科照护降低疾病发生率 [16] 保险系企业战略与行业引领 - 保险企业凭借长周期资本与稳定客户群优势,通过保险+养老模式解决支付痛点 [19] - 中国平安推行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战略,整合金融、医疗、康养资源构建闭环生态 [19] - 采用城芯选址+国际标准+本土服务模式,一城一策定制运营,如深圳项目融入湾区美食文化 [20]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银发经济市场潜力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土壤 [21]
太保平安接连发行境外可转债 险企“发H债、赎A股”新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23:40
融资规模与发行条件 - 中国太保发行155.56亿港元H股可转债 实现零票息和溢价21.24%发行[1][2] - 中国平安6月发行零息H股可转债 初始转换价55.02港元较收盘价溢价18.45%[1][2] - 太保可转债全额转股可转换为3.98亿股H股 占现有H股14.36%及总股本4.14%[2] - 平安可转债全额转股可转换为2.14亿股H股 占现有H股2.87%及总股本1.17%[2] 战略意义与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保险主业及"大康养、人工智能+、国际化"三大战略发展[3] - 平安募资用于补充资本需求、医疗养老新战略及金融核心业务拓展[3] - 零票息设计实现近乎免费长期融资 长线投资者认购比例超过七成[3][4] - 港元融资有助于汇率风险管理 且符合国际化战略需求[1][4] 资本结构优化效果 - 可转债转股前不摊薄现有股东权益 转股后提升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7] - 融资成本极低甚至负收益率 可节省财务支出间接增厚利润[6][7] - 满足偿二代二期监管要求 转股后直接补充核心资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7] - 与回购操作结合可对冲转股潜在稀释效应 平安同步注销1.03亿股A股[4][5] 市场环境与投资者动机 - 港股市场情绪回暖且H股较A股折价收窄 有利于溢价发行[4][8] - 投资者看好转股收益潜力 因险企H股长期低估且股息率较高[4][6] - 可转债兼具债底保护和股性弹性 适合长线布局保险市场复苏[4][8] - 当前内地利率处于低位 债券发行优化资本与债务结构[1][6] 行业趋势与前景 - 全球低利率环境使险企利差收益收窄 低成本融资成理性选择[6][7] - 险资需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可转债符合需求[7][8] - 大康养和人工智能+业务盈利周期需5-8年 但前景广阔[8] - H股可转债可能成为上市金融企业趋势 需关注市场窗口和汇率风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