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圈(02517)

搜索文档
锅圈苗苗食品 一锅酸汤走出贵州大山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15:11
核心观点 - 贵州酸汤产业通过政企研三方合作实现现代化升级 传统工艺与科技结合推动产业化发展 带动当地农业种植和就业增收 形成乡村振兴与食品工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1][2][11][14] 产业发展与规模 - 酸汤餐饮门店增长迅速 全国店名包含酸汤的门店超过8700家 2023-2024年门店增长率超40% 菜品增长率超60% [6] - 酸汤展现出百亿级单品潜力 2024年酸汤产品总体销量较2023年增长约40% 成为仅次于牛油锅底的锅底品类 [13][14] - 2025年初台江县集中签约16个酸汤产业链相关项目 总金额达24.18亿元 涵盖研发生产物流市场拓展等环节 [13] 科技赋能与生产创新 - 中国农科院团队分离463株菌株 最终锁定4株核心发酵菌 开发二代复合菌剂 将酸汤发酵周期从3-24个月缩短至7天 [9][10] - 苗苗食品智能化工厂具备1.2万吨年产能 二期建设完成后年产能将超4万吨 [11] - 工厂采用现代化无菌生产线 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11][16] 供应链与农业带动 - 原材料种植面积从0.8万亩扩大到5万亩 当地85%低收入家庭参与 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股金三笔收入 [7] - 工厂以2.2元/斤价格采购当地辣椒 高于市场均价 因品质优异且要求去蒂处理提升产线效率 [4] - 革一镇辣椒种植总面积达500多亩 由30多个村委会牵头落实核心原材料供应地 [11] 就业与经济效益 - 工厂一期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 其中六成为当地女性 农忙时人均日劳动费120元 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4800元 [11] - 通过大户带小户模式带动周边种植 经济作物有稳定销售渠道后村民愿意改种辣椒 [7] 渠道与市场拓展 - 产品销售结构中线上渠道占比约30% 线下渠道占比70% 其中锅圈全国超1万家门店是核心承载渠道 [13][14] - 不仅覆盖锅圈自有渠道 还与多家知名餐饮企业达成底料定制意向 [13] - 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全链条覆盖 从种植养殖到加工生产再到市场拓展 [14] 战略意义与可复制性 - 项目是科研力量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三方合作的共赢案例 为传统食品产业现代化改造提供可复制经验 [14] - 成功经验可推广至酸菜泡菜糟粕醋豆浆等多种传统发酵食品的升级转型 [14] - 完整打通从贵州深山到智能工厂再到全国餐桌的全链路闭环 [15]
锅圈苗苗食品 一锅酸汤走出贵州大山
经济观察网· 2025-09-24 11:50
行业背景与发展 - 酸汤作为云贵地区传统风味 其制作技艺与苗族文化相关 红汤酸汤以本地西红柿"毛辣果"、二荆条辣椒和木姜子为原料腌制[1] - 酸汤鱼制作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正经历现代化蜕变[1] - 全国店名包含"酸汤"的餐饮门店超过8700家 2023至2024年相关门店增长率超40% 菜品增长率超60%[3] - 酸汤展现出百亿级单品潜力 2025年初台江县集中签约16个产业链项目 总金额达24.18亿元[7] 公司运营与产能 - 苗苗酸汤食品智能化工厂于2024年6月落地台江县 厂房面积约两万平方米 采用现代化生产车间及生产线[1] - 工厂由锅圈食品旗下子公司控股 拥有发明授权专利3条和商标信息23条[2] - 产线具备1.2万吨年产能 二期建设完成后年产能将超4万吨[6] - 2024年酸汤产品总体销量较2023年增长40% 成为仅次于牛油锅底的锅底品类[7] 供应链与原材料 - 台江县酸汤原材料种植面积从0.8万亩扩大到5万亩 85%低收入家庭参与种植[3] - 工厂以2.2元/斤价格采购本地辣椒 要求去蒂处理以提升生产线效率[2] - 革一镇辣椒种植总面积达500多亩 由30多个村委会牵头落实供应地[6] - 通过"大户带小户"模式带动农户将红薯地改种辣椒[3] 技术研发与创新 - 中国农科院团队分离463株菌株 锁定4株核心发酵菌 开发二代复合菌剂[5] - 将酸汤发酵周期从3-24个月缩短至7天 风味高度还原古法制作[5] - 解决传统陶罐自然发酵导致的品质不稳定和变质问题[5] - 技术成果从实验室成功转化到工厂标准化生产[6] 销售渠道与市场 - 产品销售结构中线上渠道占比约30% 线下渠道占比70%[7] - 锅圈全国超1万家门店为核心承载渠道 其余通过合作渠道完成[7] - 与多家知名餐饮企业达成底料定制意向[7] - 实现"一产种植养殖 二产加工生产 三产市场拓展"全链条覆盖[7] 社会效益与就业 - 工厂一期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 其中六成为当地女性[6] - 农忙时人均日劳动费120元 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4800元[6] - 为当地农产品找到稳定销路 解决辣椒滞销问题[2][3] - 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科技帮扶成果 实现联农带农目标[7]
从“苗苗酸汤”看锅圈“三产融合”的助农新范式
钛媒体APP· 2025-09-23 09:24
核心观点 - 苗苗酸汤食品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链整合 成功突破传统酸汤工业化瓶颈 实现标准化生产与三产融合 带动农户增收并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2][3][6] 产业助农成效 - 采用订单种植模式与农户签订西红柿 辣椒等原料采购协议 覆盖全县9个乡镇21000余亩种植面积 带动亩均增收超4000元 [4][6] - 在革一镇集中采购6吨新鲜辣椒 通过基地用工带动季节性就业超2000人次 日人均劳动费120元 [4][6] - 项目争取衔接资金建设酸汤原料种植2600余亩 其中示范种植基地900余亩 覆盖农户5000余户 [6] 产能与市场拓展 - 工厂一期工程于2024年1月建成 5月投产试销 7-8月产品铺货至19个中央仓 具备年1.2万吨酸汤基底生产能力 [3] - 依托锅圈全国物流与门店网络快速推向全国市场 通过销售数据反向推动精准生产 [6] - 黔东南州酸汤产业2024年总产值突破25亿元 年产能达16万吨 [7] 科技创新突破 - 中国农科院研发复合菌剂将传统3-24个月发酵周期缩短至7天 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风味一致性提升 [8][10] - 从26份传统样品中筛选驯化优势发酵菌 剔除致癌菌株 建立安全性评价体系 [10] - 采用85℃热灌装工艺与高温瞬时杀菌技术 实现9个月保质期的同时保留自然发酵风味 [10][12] 行业市场前景 - 全国店名含酸汤的餐饮门店超8700家 近一年门店增长率超40% 菜品增长率达60% [7][8] - 酸汤成为仅次于麻辣口味后最受欢迎的火锅底料新品 品类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 [8]
锅圈20250919
2025-09-22 01:00
锅圈 20250919 摘要 锅圈食饮 2025 年上半年通过门店精细化运营、组织结构调整和新店快 速爬坡策略,有效提升了门店管理水平和销售额,并沉淀了第一波会员 资产。 2025 年第三季度,锅圈食饮同店表现延续良好势头,四季度计划通过 丰富火锅套餐和 SKU 上新,提升会员活跃度,预计整体趋势保持稳定。 锅圈食饮全年计划净新增 1,000 家门店,一半以上集中于乡镇市场,目 前新门店开设节奏符合预期,签约情况与全年目标匹配。 公司侧重夫妻老婆创业型加盟商,在地县级及以上层级鼓励现有加盟商 开设多家门店,乡镇层级则主要鼓励单店加盟。 锅圈食饮通过标准化口味还原和高性价比满足消费者一日三餐需求,小 炒店定位社区食堂,农贸市场店侧重杂货类商品。 公司通过供应链复用实现"好吃不贵"的优势,价格平均低于传统餐厅 1/3 至 1/2,并通过属地化产品开发满足不同区域市场需求。 公司短期内重点探索供应链出海及产品出海模式,试水香港、东南亚等 市场,长期计划推动商业模式出海,并关注海外渠道网络建设,考虑通 过并购实现快速布局。 Q&A 锅圈食饮在 2025 年 8 月和 9 月的销售趋势如何?是否有加速迹象? 2025 ...
整个社会都在喊没钱了,但市场上依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消费冠军
创业家· 2025-09-21 09:59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消费行业在"失落的三十年"期间涌现出多个成功案例 表明经济下行周期中仍存在结构性投资机会 核心在于极致性价比、业态创新和平替需求 [7][9][10] - 中国消费市场存在两大结构性机会:新一代国民品牌和新一代全国连锁 重点关注下沉市场的万店规模潜力 [14][15][28] - 京东案例验证零售核心三要素(成本效率与体验)的可复制性 其上市后收入增长16倍 利润从2亿增至350亿 [16][18] - 基础设施升级(物流仓储等)催生新一代电商创业者 能以更快速度达到更大规模 [21] - 启承资本专注消费赛道投资 20家被投企业中15家营收超10亿 5家超50亿 3家零售企业2023年营收破100亿 社区门店超25000家 购物中心门店超4000家 [24] 日本消费行业启示 - 刚需持续升级:食品性价比显著(便利店餐食仅10-20元人民币) 业态从百货转向便利店和折扣店 [9] - 平替需求崛起:奢侈品消费转向实用主义 优衣库和宜得利分别成为服装和家居领域典型代表 [10][11] - 三大可借鉴要素:商品极致性价比 线下零售运营能力 执行效率带来的成本优势 [12][13] 投资案例与成果 - 京东案例:2006年营收仅1亿 2014年上市后成为国内首个万亿零售企业 [15][18] - 2023年上市企业:德尔玛(A股) 十月稻田(港股 年营收约60亿) 锅圈食汇(港股 年营收超60亿) [25][46] - 代表性被投企业:零食很忙(门店超15000家) 源氏木语(线上实木家具类目TOP1 门店超1200家) 植护(年销售额超50亿) [35][46][47] 消费行业发展趋势 - 下沉市场将成为未来二三十年核心战场 重点挖掘国民品牌和万店连锁机会 [14][15] - 疫情催生食品行业增长契机 多家企业在2020年投资后2-3年内实现快速扩张 [25][26] - 基础设施迭代为创业者提供新机遇 可依托物流等基建实现更高效规模扩张 [21] 战略方法论 - 零售核心三要素:成本控制 运营效率 用户体验 [16][19] - 投资聚焦领域:食品饮料 家居 生活方式 主要投向国民品牌和连锁企业 [24] - 本土化实践:结合日本经验与本土需求 通过增长战略屋、产品开发等工具实现价值创造 [30][50]
锅圈贵州酸汤项目:政企研协同书写乡村振兴 “酸辣新篇”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14:05
产业模式创新 - 政企研合作模式通过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实现高效协同 推动酸汤产业工业化升级 [2][4]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二代复合菌剂 将发酵周期从3-24个月压缩至7天 风味稳定性提升12倍并消除安全隐患 [3] - 锅圈食品作为龙头企业 7个月建成2万平方米智能化工厂 引入6套22吨级智能发酵罐实现无菌生产 [3] 产业链发展 -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原材料种植面积从0.8万亩扩至5万亩 覆盖番茄辣椒木姜子等作物 [3] - 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引进24.18亿元资金 带动85%低收入家庭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股金三笔收入 [2][3] - 人均年增收4800元 前端销售数据通过全国门店网络反向传导至种植端 [3] 市场潜力与拓展 - 酸汤产业展现百亿级单品潜力 依托非遗文化背书和健康特性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4] - 苗苗食品深度对接锅圈渠道 吸引多家知名餐饮企业洽谈底料定制 [4] - 产业链上下游的研发生产物流环节均存在扩容空间 [4] 技术突破与标准化 - 从463株菌株中筛选4株核心发酵菌 解决传统自然发酵周期长风味不稳定问题 [3] - 实现从土坛子到无菌生产线的跨越 彻底剔除潜在致病菌风险 [2][3] - 现代化无菌生产线推动产业向集群化标准化发展 [4][7] 行业示范价值 - 为酸菜泡菜糟粕醋等传统发酵食品提供可复制升级路径 [4] - 打破传统农产品小散弱困境 形成科研突破+企业转化+政府保障的闭环 [4] - 科技赋能乡村与市场反哺农业的实践案例 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6]
消费者吃锅圈食汇火锅底料次日发现蛆虫,当地监管部门已受理
齐鲁晚报· 2025-09-12 10:33
公司事件概述 - 消费者在锅圈食汇门店购买火锅底料后称发现蛆虫并出现腹泻症状 投诉至公司及监管部门[1][4][6] - 公司客服提出全额退款60.7元并额外补偿100元 消费者拒绝该解决方案[4][6] - 市场监管部门已受理投诉 将在60天内调查并出具结果[1][16] 公司运营模式 - 锅圈食汇采用加盟模式运营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共有9660家加盟门店[15] - 公司实行统一供应链管理 除蔬菜外所有食材均由总部统一配送 加盟店不得销售非统一供应产品[15] - 公司通过自建供应链控制生产环节 旨在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标准[15] 法律合规视角 -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 消费者可向经营者或生产者主张损失赔偿及惩罚性赔偿[17] - 惩罚性赔偿标准为产品价款的十倍或损失的三倍 最低赔偿金额为1000元[17] - 未开封产品成为调查关键证据 开封产品存在举证困难[18] 公司处理进展 - 公司客服部门提出160元(含60.7元退款)补偿方案 但未对虫害问题作出实质性回应[6][15] - 涉事门店未收到总部投诉通知 表示可提供未拆封产品证明[16] - 消费者已封存所有涉事食材等待监管部门取证调查[16]
业绩回暖之际遭遇食安考验,锅圈万店狂奔遇波折
华夏时报· 2025-09-09 10:36
食品安全事件 - 公司因火锅底料中发现白色蛆虫的消费者投诉登上微博热搜第二位 引发广泛关注[2] - 公司回应称经鉴定同批次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 红酸汤原料经过胶体研磨和高温杀菌 不存在虫卵长期存活的客观条件[2][3] - 生产工厂台江县苗苗酸汤食品有限公司发布说明表示生产环节和成品包装完整状态下不可能生蛆虫[4]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8月26日另有消费者投诉食品中存在异物虫子和头发[4] - 行业分析师指出公司对调查检查和整顿整改行动不足 可能影响品牌形象和口碑[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2.4亿元 同比增长21.6% 净利润1.9亿元 同比大增122.5%[5]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71.73亿元 60.94亿元 64.7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2.41亿元 2.63亿元 2.41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毛利同比增加1.08亿元 是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5] - 上市初期业绩表现一般 公司解释因重点强化加盟商经营能力和供应链建设[5] 门店扩张与下沉战略 - 2025年上半年净增250家门店 其中乡镇门店净增长270家 乡镇店成为门店增长主力[2][6]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共有10400家门店 其中加盟门店10386家 自营门店仅14家[5] - 当前拥有近2000家乡镇门店 乡镇店因房租成本较低而面积更大 具备供应链和成本优势[6] - 公司计划通过新乡镇店重点拓展乡镇市场 高层目标5年再造一个锅圈[6] - 2024年在整体门店净减少157家的情况下 乡镇门店净新增287家[6] 产品与市场特征 - 主要提供火锅 烧烤产品 饮品和生鲜等餐食产品 门店主要分布于二三线市场[5] - 2025年上半年整体客单价约70元 乡镇客单价需具体了解[6] - 乡镇门店在产品结构和门店陈列方面区别于标准门店 更符合乡镇市场需求[5] - 行业分析指出低线城市客单价不高 中老年群体对冷冻预制菜有所保留 需优化供应链和产品[6]
锅圈食汇底料吃出蛆虫?公司回应:同批次产品送检,不存在质量问题
新浪财经· 2025-09-08 13:32
食品安全事件概述 - 消费者于8月23日在锅圈食汇门店购买火锅底料及食材 食用后次日出现连续腹泻症状 并在未处理的火锅汤底中发现白色蛆虫若干 [1] - 消费者已向郑州锅圈食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1] 公司回应及处理措施 - 公司发布官方说明 表示已向主管部门提供同批次产品检验 经鉴定同批次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 [1] - 红酸汤产品生产工艺包含胶体研磨和高温杀菌 生产全程原材料处于密闭管道及罐体 最终产品PH值介于3.8-4.1之间 不具备虫卵长期存活条件 [1] - 强调食用时需加热至100℃ 高温可杀死虫卵 不存在孵化成活虫的可能性 [1] - 客服曾提出退单和现金补偿方案 但因未能与消费者达成一致而未解决 [2] 公司食品安全立场 - 公司宣称长期恪守食品安全第一底线 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 [2] - 承诺对该事件持续跟进 并表示将第一时间同步进展 [2]
监管部门回应锅圈食汇火锅底料吃出蛆虫:双方正在协商中
中国新闻网· 2025-09-08 11:02
食品安全投诉事件 - 消费者投诉在锅圈食汇门店购买的火锅底料和食材食用后出现连续腹泻 并在火锅汤底中发现白色蛆虫若干 [1] - 公司客服提出全额退款并补偿100元解决方案 消费者未接受并已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1] - 公司回应称食材均为供应商统一供应 截至发稿未对投诉进展提供具体回复 [1] 投诉处理进展 - 市场监管部门确认消费者与商家正在协商中 商家提出赔偿500元方案但消费者未同意 [1] - 消费者目前仅能提供一张照片作为证据 监管部门认为证据不够充分 [1] - 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提交检测报告和产品样本 监管部门初步认定商家提供材料显示产品无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