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虹公司(01347)

搜索文档
港股午间收盘,恒生指数跌0.97%,恒生科技指数跌2.2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04:15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下跌0.97% [1] -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2.20% [1] 大型科技股表现 - 百度下跌7.59% [1] - 京东下跌4.77% [1] - 美团下跌2.5% [1] 芯片行业表现 - 华虹半导体下跌逾4% [1] - 中芯国际下跌2.59% [1]
华虹公司(688347):拟并购华力微五厂,特色工艺协同发展
中邮证券· 2025-09-23 03:36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8][14] 核心观点 - 公司拟并购华力微五厂 通过整合3 8万片/月产能实现特色工艺协同发展 提升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和技术竞争力 [5][14] - 25Q2毛利率环比改善至10 9% 模拟与电源管理平台增长强劲 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平台55nm eFlash MCU进入规模量产 [4]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69亿元/198亿元/229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 69亿元/11 09亿元/15 24亿元 [8]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Q2销售收入达5 66亿美元 毛利率10 9% 产能利用率创近几个季度新高 [4]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169 15亿元(同比增长17 56%) 归母净利润6 69亿元(同比增长75 82%) [8][9]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 39元/0 64元/0 88元 2025年PB为3 25x [9][10] 业务发展 - 模拟与电源管理平台上半年营收同比环比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受益于国产供应链趋势和AI服务器需求 [4] - 功率器件平台深沟槽式超级结MOSFET营收同比环比呈两位数增长 12英寸扩铂工艺开发完成 [4] - 累计获授权国内外专利4,735项 华虹制造项目完成首批产能建设 第二阶段扩产至83K产能预计提前完成 [14] 并购整合 - 拟收购华力微97 4988%股权 间接持有华力微100%股权 华力微五厂拥有3 8万片/月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 [5][14] - 通过交易可实现65/55nm、40nm制程工艺互补 构建更广泛应用场景的技术解决方案 [5] - 预计通过研发资源整合和核心技术共享产生协同效应 提升工艺优化和良率提升能力 [5]
港股芯片股普跌,华虹半导体跌超4%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02:41
行业表现 - 港股芯片行业出现普遍下跌 [1] - 华虹半导体股价下跌超过4% [1] - 中芯国际股价下跌超过3% [1]
智通港股通资金流向统计(T+2)|9月23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22 23:33
南向资金净流入排名 - 盈富基金净流入14.87亿港元位列第一 净流入比7.88% 收盘价27.18港元下跌1.24% [1][2] - 美团-W净流入14.13亿港元位列第二 净流入比10.59% 收盘价105.5港元上涨0.29% [1][2] - 泡泡玛特净流入12.08亿港元位列第三 净流入比19.89% 收盘价267.2港元上涨4.62% [1][2] - 阿里巴巴-W净流入11.85亿港元位列第四 净流入比3.52% 收盘价158.4港元下跌1.98% [2] - 小米集团净流入6.64亿港元位列第五 净流入比6.37% 收盘价56.85港元下跌1.73% [2] 南向资金净流出排名 - 华虹半导体净流出11.73亿港元位列第一 净流出比16.67% 收盘价57.95港元上涨8.62% [1][2] - 腾讯控股净流出4.09亿港元位列第二 净流出比2.11% 收盘价642港元下跌2.95% [1][2] - 晶泰控股净流出3.15亿港元位列第三 净流出比10.99% 收盘价10.62港元上涨7.49% [1][2] - 中芯国际净流出3.01亿港元位列第四 净流出比1.74% 收盘价69.5港元上涨2.66% [2] - 中国太保净流出2.77亿港元位列第五 净流出比30.75% 收盘价30.9港元下跌2.59% [2] 净流入比排名 - 华夏恒ESG以92.52%净流入比位列第一 净流入7.76万港元 收盘价56.86港元下跌1.76% [1][2] - 深圳高速公路股份以55.45%净流入比位列第二 净流入1244.35万港元 收盘价7.23港元下跌1.36% [1][2] - 昆仑能源以47.40%净流入比位列第三 净流入4539.12万港元 收盘价7.4港元上涨0.14% [1][3] - 中国通号以46.72%净流入比位列第四 净流入1071.28万港元 收盘价3.43港元下跌0.58% [3] - 建发国际集团以46.52%净流入比位列第五 净流入2729.24万港元 收盘价17.76港元下跌1.88% [3] 净流出比排名 - 粤海投资以-59.10%净流出比位列第一 净流出5604.59万港元 收盘价7.26港元下跌0.55% [1][3] - 中国建筑国际以-54.66%净流出比位列第二 净流出4790.49万港元 收盘价9.9港元下跌1% [1][3] - 青岛港以-53.49%净流出比位列第三 净流出2092.43万港元 收盘价7.29港元下跌1.35% [1][3] - 第一拖拉机股份以-47.66%净流出比位列第四 净流出2871.26万港元 收盘价7.13港元下跌3.26% [3] - 中国黄金国际以-44.84%净流出比位列第五 净流出1.65亿港元 收盘价128.3港元下跌1.91% [3] 其他显著资金流动 - 香港宽频净流入5.38亿港元 净流入比16.54% 收盘价8.63港元大幅上涨68.55% [2] -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同时出现在净流出额前十和净流出比前十 净流出2.14亿港元 净流出比33.61% 收盘价6.44港元下跌5.01% [2][3] - 龙源电力在净流入比前十中净流入额最高 达1.74亿港元 净流入比45% 收盘价7.92港元上涨2.59% [3] - 美的集团净流出2.04亿港元 净流出比36.69% 收盘价83.55港元下跌2.57% [3]
安踏体育近一个月首次上榜港股通成交活跃榜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13:48
港股通成交活跃度分析 - 9月22日港股通成交活跃股合计成交金额446.44亿港元 占当日港股通总成交金额32.80% [2] - 净买入金额77.54亿港元 [2] - 安踏体育为近一个月首次上榜 当日成交额8.08亿港元 净买入1.23亿港元 收盘下跌2.22% [2][3] 个股成交金额排名 - 阿里巴巴-W成交额90.45亿港元居首 净买入26.14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成交额89.67亿港元位列第二 净买入3.18亿港元 [2] - 山高控股成交额55.25亿港元位列第三 净买入4.29亿港元 [2] 高频上榜个股 - 阿里巴巴-W 美团-W 腾讯控股 中芯国际 小米集团-W近一个月均上榜21次 [2] - 华虹半导体近一个月上榜16次 当日成交额7.91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近一个月上榜12次 当日成交额15.23亿港元 [2] 其他活跃个股表现 - 盈富基金成交额30.01亿港元 净买入28.64亿港元 [2] - 晶泰控股成交额15.82亿港元 单日涨幅8.06% [2] - FIT HON TENG成交额24.04亿港元 单日涨幅17.83% [3]

港股通净买入127.36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13:41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下跌0.76%至26344.14点 [2] - 南向资金净买入127.36亿港元 全天港股通成交额1360.93亿港元 [2] 资金流向 - 沪市港股通成交860.20亿港元 净买入81.54亿港元 [2] - 深市港股通成交500.73亿港元 净买入45.83亿港元 [2] 个股成交活跃度(沪市) - 中芯国际成交58.39亿港元居首 股价上涨5.16% [2][3] - 阿里巴巴-W成交53.49亿港元 净买入15.51亿港元 [2][3] - 山高控股成交41.54亿港元 股价大涨29.76% [2][3] - 盈富基金获净买入28.64亿港元 股价下跌0.88% [2] - 美团-W遭净卖出2.05亿港元 股价下跌2.26% [2] 个股成交活跃度(深市) - 阿里巴巴-W成交36.96亿港元居首 获净买入10.63亿港元 [3] - 中芯国际成交31.28亿港元 获净买入4.09亿港元 [3] - 腾讯控股成交18.23亿港元 获净买入1.98亿港元 [3] - 美团-W遭净卖出1.80亿港元 股价下跌2.26% [3] 其他活跃个股表现 - FIT HON TENG股价大涨17.83% 深市净买入2.93亿港元 [4] - 华虹半导体上涨3.57% 深市净买入1.06亿港元 [4] - 恒生中国企业获深市净买入8.61亿港元 股价下跌1.48% [4] - 安踏体育下跌2.22% 深市净买入1.23亿港元 [4] - 小米集团-W下跌1.06% 沪市净买入1.63亿港元 [4]
芯片股上涨,科创芯片设计ETF涨超5%,科创芯片ETF、科创芯片ETF指数、科创芯片50ETF涨超4%
格隆汇APP· 2025-09-22 08:28
芯片股及ETF市场表现 - 中科蓝讯、芯原股份、聚辰股份、海光信息、帝奥微等芯片股单日涨幅超过10% [1] - 科创芯片设计ETF单日涨幅达5.49% [1][2] - 11只科创及芯片相关ETF单日涨幅超过4%,包括科创芯片ETF国泰(4.50%)、科创芯片ETF南方(4.50%)、芯片ETF易方达(4.08%)等 [1][2] - 半导体设备及材料ETF涨幅相对较低,芯片设备ETF涨1.72%,半导体材料ETF涨1.44% [3] 半导体产业催化因素 - 华为发布昇腾芯片迭代时间线,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对订单及景气度给出乐观展望 [5] - 国产GPU龙头摩尔线程将于9月26日科创板IPO上会,填补国内GPU领域多项空白 [5] - 华为、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公司算力芯片加速迭代,国产供应链配套实现自主可控 [5] - 华为预测到2035年全社会算力总量将实现10万倍增长 [5]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数据 - 2Q25全球半导体设备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24%至340亿美元 [6] - 海外AI相关投资主导市场,同比增长40%,测试机等后道设备增速显著 [6] - 中国市场1H25设备规模微降1%,国产化率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至21% [6] - 中微公司2Q25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51.3%和46.8%,北方华创收入增22.5%但净利润降1.6% [6] 海外设备市场趋势 - 2Q25海外设备市场同比增长40%,但AMAT指出客户下单决策时间延长降低短期可见度 [7] - Advantest提高2025财年指引,但预计下半年出现暂时消化期,增长将在2026财年重新加速 [7] - 下半年海外设备需求或面临"空窗期",受232关税及下一代AI芯片推出时点未定影响 [8] 2026年半导体设备展望 - 预计2026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收入同比增长8%至1530亿美元 [8]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490亿美元,同比接近持平 [8] - 台积电、三星、海力士2026E资本开支增速预测分别达8%、6%、9% [8] - 中国设备国产化率预计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至29%,中芯国际、华虹募资及长鑫上市助推投资 [8]
多重催化剂刺激!独家品种·信息科技ETF(512330)上涨2.66%
格隆汇APP· 2025-09-22 06:28
板块表现 - 消费电子与半导体板块联袂走强 芯原股份逼近20%涨停 东华软件涨停 [1] - 信息科技ETF上涨2.66% 9月5日至今累计上涨16.94% 跑赢创业板指5% 年内涨幅扩大至48.85% [1] 行业催化因素 - 阿里、百度等本土科技巨头入局芯片研发 华为公布昇腾芯片迭代时间线 [1] - 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对未来订单及景气度给出乐观展望 芯原股份订单量有望继续增长 [1] - 国产GPU龙头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将于9月26日上会 [1] - OpenAI已与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接触生产智能设备 [1] 产品结构 - 信息科技ETF独家跟踪中证500信息指数 覆盖半导体(38.5%)、元件(14.6%)、软件开发(10.3%)、消费电子(9.4%)等细分领域 [1] -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胜宏科技(PCB龙头)、华工科技(光模块)、芯原股份(国产IP)等细分行业龙头 [1] - 场外联接基金代码为A类002900与C类004347 [1]
半导体股逆势上涨 中芯国际涨超3% 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
格隆汇· 2025-09-22 03:36
港股半导体板块表现 - 中芯国际股价上涨3.3%至72.05港元 [1][2] - 宏光半导体股价上涨1.75%至0.58港元 [1][2] - 华虹半导体股价上涨1.49%至61.2港元 [1][2] - 贝克微股价上涨1.27%至55.85港元 [1][2] - 先思行股价上涨1.27%至0.4港元 [1][2] 行业催化因素 - 华为发布昇腾芯片迭代时间线推动国产芯片研发进程 [1] - 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对未来订单及行业景气度持乐观态度 [1] - 摩尔线程将于9月26日在科创板IPO上会 该公司为国产GPU龙头企业 [1] 技术发展动向 - 先进封装成为国产算力芯片突破性能瓶颈的重要方向 [1] - 华为/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公司算力芯片加速迭代 [1] - 国产供应链积极配套以实现算力芯片自主可控 [1]
港股异动丨半导体股逆势上涨 中芯国际涨超3% 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
格隆汇· 2025-09-22 03:33
港股半导体板块表现 - 港股半导体股逆势上涨 中芯国际涨3.3% 宏光半导体涨近2% 华虹半导体涨1.5% 贝克微和先思行均涨1.3% [1] - 板块内多只个股普涨 FORTIOR涨1.8% 脑洞科技涨0.97% 海复日涨0.85% [1] 行业催化因素 - 本土科技巨头入局芯片研发 华为发布昇腾芯片迭代时间线 [1] - 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对未来订单及行业景气度给出乐观展望 [1] - 国产GPU龙头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将于9月26日上会 [1] 技术发展动向 - 摩尔线程以自主研发全功能GPU为核心 为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等领域提供计算加速平台 [1] - 公司填补国内GPU领域多项空白 在国内GPU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 - 先进封装成为国产算力芯片突破性能瓶颈的重要方向 [1] 产业链进展 - 华为、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公司的算力芯片正加速迭代 [1] - 国产供应链积极配套以实现算力芯片自主可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