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广西玉林通报15起土地违法典型案例及查处整改情况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02:14
违法占地建设各类产业项目及耕地"非农化"问题 - 容县林原木业厂未经批准擅自占用0.61亩土地建设生产厂房,被没收非法财物并处罚款4.0762万元 [1] - 兴业红狮水泥有限公司违法占用5.39亩土地(含2.62亩耕地和2.33亩基本农田)建设工业炸药仓库,已自行拆除并复耕 [2] - 北流镇河泉村村民委员会违法占用14.6830亩土地(含14.0192亩基本农田)建设文化广场,被处罚款4.8938万元并退还土地 [2] - 北流镇松花村15组违法占用66.876亩土地(含45.195亩耕地)作为停车场等用途,被处罚款4458.4万元并复耕 [3] - 陈某某违法占用1.28亩耕地建设临时砂石场,被强制清除堆放物并复耕 [3]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 - 郑某违法占用0.69亩耕地建设住宅,被依法拆除并复耕 [4] - 党某广、党某深违法占用0.6亩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住宅,被依法拆除并复耕 [4] - 李某等3人违法占用0.55亩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住宅,被依法拆除并复耕 [5] - 陈某违法占用0.27亩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住宅,被依法拆除并复耕 [5] - 黄某违法占用0.38亩耕地建设住宅地基,被依法拆除并复耕 [6] - 张某违法占用0.15亩耕地建设住宅,被依法拆除并复耕 [6] - 卢某某违法占用0.42亩耕地建设住宅,被依法拆除并复耕 [6] - 李某违法占用0.47亩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住宅,被依法拆除并复耕 [7][8] 耕地"非粮化"问题 - 陆川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违法占用6.79亩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养殖鱼塘,已复耕种植蔬菜 [8] - 王某某、曾某某违法占用34.64亩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番石榴,正在整改中 [9] 政策背景与执法要求 - 案例涉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多项法规 [10] - 相关部门要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11]
浙江湖州局公开通报10起典型自然资源违法案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02:14
自然资源违法案件查处 - 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资源部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强化查处与整改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并公开曝光10起典型案件以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1] 非法占地案件 - 湖州某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非法占地5056平方米建游客中心停车场,被责令退还土地并处罚款50560元 [2] - 吴兴高新区某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非法占地450平方米建舞台及周边设施,被责令退还土地、没收新建设施并处罚款139500元 [3] - 浙江湖州某某城镇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非法占地2190平方米建公园,被责令退还土地、没收新建设施并处罚款1642500元 [4] - 湖州某某建材有限公司非法占地2269平方米建办公楼,被责令退还土地并处罚款453800元,部分处罚事项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5] - 浙江湖州某某集团有限公司非法占地3964平方米建漫步道,被责令退还土地并没收其他设施,处罚款84950元 [6] - 德清县某某矿业有限公司非法占地1692平方米建钢棚,被责令退还土地、限期拆除设施并处罚款28760元 [7] - 长兴某某家庭农场有限公司非法占地149.11平方米建游乐设施,被责令退还土地、没收新建设施并处罚款46224.1元 [11] - 戴某某非法占用560平方米永久基本农田建厂房,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自行拆除恢复土地原状 [14][15] 非法采矿案件 - 吴某某无证开采萤石矿4610.54吨,矿产品价值873362.66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万元 [8][9][10] - 徐某和匡某无证开采矿产资源166.17吨,被没收违法所得7280元并处罚款728元 [12][13]
浙江宁波公开通报12起自然资源领域违法典型案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02:14
自然资源领域违法典型案例通报 核心观点 - 浙江省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开通报12起自然资源领域违法典型案例,旨在打击违法行为并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1] 非法占地案件 - 浙江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非法占用4.56亩集体土地(含3.87亩耕地)建设临时工棚,后自行拆除并恢复土地 [3] - 鄞州区某基础工程有限公司非法占用567平方米建设用地建造配电房等设施,被没收建筑物并罚款5670元 [4][5] - 宁波某建设管理发展有限公司非法占用3016平方米土地(含1450平方米坑塘水面)搭设工棚,被罚款69.8048万元 [7] - 北仑区某村经济合作社非法占用2415.2平方米土地建设文化礼堂,被没收建筑物并罚款67625.6元 [8] - 慈溪市洪某某非法占用55.15亩耕地作窑土堆场,导致耕地重度毁损,被判刑并处罚金1万元 [13] 非法采矿案件 - 鄞州区吴某某非法开采黄泥1660吨及宕渣741吨,获利46632.4元,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3989.7元 [6] - 北仑区郑某某非法开采黄泥1200立方米,获利24000元,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7200元 [9][10] - 奉化区王某某超范围采挖砂石5257.46立方米(价值27.1313万元),被判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11] - 余姚市黄某某等非法开采塘渣5000余吨(价值28万元),分别被判刑7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5000元 [12] - 象山县潘某某以清淤名义非法开采石料13030.1吨(价值26.0602万元),被判刑8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2万元 [17] 其他违法行为 - 宁海县徐某某非法占用36.7亩永久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导致36.04亩农田毁坏,被判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14][15] - 宁波某建材有限公司超挖矿量761立方米(损失价值90298元),被罚款36119.2元 [16]
广西柳州局通报3起矿产资源违法问题典型案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02:14
矿产资源违法案例通报 - 柳州市通报3起矿产资源违法问题典型案例,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1] 柳州市白露砂石开采公司越界开采案 - 公司在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北部生态新区大田山采石场超深开采石灰岩14.24万吨[2] - 违法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2] - 2023年6月2日被没收违法所得1566400元并处罚款100000元[2] 鹿寨县刘某林无证开采案 - 违法当事人2023年12月在板坡采石场矿区外无证开采石灰岩约500立方米[3] - 违法行为违反多项矿产资源管理法规[3] - 2024年3月28日被没收非法开采矿石并处罚款30000元[3] 柳江区韦某益无证开采案 - 违法当事人2023年12月在土博镇琴怀村龙立屯无证开采石灰岩并出售[4] - 违法行为违反多项矿产资源管理法规[4] - 2024年5月20日被没收违法所得12970元并处罚款30000元[4] 监管要求 - 各县区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必须立案查处[4] - 涉嫌违法犯罪的必须移送司法机关[4] - 要求加强矿产资源监管执法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4]
筑牢全域全时地灾防御安全线 云南上半年成功避让15起地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01:4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多轮次强降雨天气,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5起,保障343名群众生命安全,避免直接经济损失623万元 [1] - 完善制度体系,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8个重点防范区和90个重点防范县(市、区),制定汛期防御包片驻守工作方案 [1] - 严格落实"综合值班员+地质灾害值班员"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隐患 [1] 监测预警系统 - 联合气象部门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199期,4.19万余台(套)监测设备实时监测8785处隐患点 [1] - 现阶段已发布近5万条预警信息并得到妥善处置 [1] 隐患排查与整改 - 组织3.4万余名群测群防员和9000余名风险区巡查员开展巡查排查工作,累计派出专家1.6万余组5.4万人次 [2] - 排查巡查重点隐患点7.6万处次,处置地质灾害隐患877处 [2] 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 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综合防御体系建设,实施42个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2] - 加速建设1593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台站,提升科学防治能力 [2] - 开展"七进"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20万余册,覆盖10.8万人次 [2] 未来工作计划 - 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排查整治,推进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 [2] - 宣传成功避让案例经验,强化全域全时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综合防御体系建设 [2]
北部湾沿海城市新增“玉林样本”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8 06:01
玉林市向海经济发展战略 - 玉林市通过"借地建港"创新举措,在北海市域内建设玉林海港码头,从内陆城市跃升为广西第4个沿海城市 [1][2][3] - 玉林海港码头建设2个10万吨级泊位和3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745万吨 [3] - 2023年12月28日玉林海港码头建成开港,标志着744万玉林人民向海梦想实现 [1][4] 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 玉林福绵机场开通国内主要城市航线、玉林海港码头建成开港、南玉高铁建成通车,形成通江连河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 [6] - 推动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核心城市,构建铁路港、公路港、海港、空港、河港五位一体港口物流体系 [6] - 加快建设联接两广、联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经济区的桂东南综合交通枢纽 [7] 临港产业发展 - 龙潭临港产业园区承载城市向海战略,2025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2.24亿元,同比增速53.73% [10][11] - 华友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300亿元,2024年工业产值超2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300亿元 [10] - 形成新能源电池材料、不锈钢新材料、铜基材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11] 外贸与开放发展 - 2025年一季度玉林外贸进出口增长285.3%,增速保持广西全区第一,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602.4% [16] - 对东盟贸易额增长539.1%,"一带一路"市场增长340.5%,RCEP成员国贸易增长528.8% [15] - 建立柬埔寨、缅甸等8个商贸联络中心及海外仓,推动"玉品出海"战略 [14][15] 产业招商与区域合作 - 总投资1300亿元的华友锂电项目规划用地1.7万亩,涵盖磷酸铁锂、铜箔等核心材料生产 [10] - 龙潭临港产业园区与印尼波马拉工业园打造"两国双园",促进跨境产业链协作 [15] - 中国-东盟中药材香料(老挝·万象)加工集散中心项目投资超10亿元 [14]
院士专家为浙江李家生物群化石保护利用支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7 07:14
科学活动与古生物研究 - 浙江省建德市李家镇举办"科学咖啡馆"活动,主题为"解码二叠纪李家生物群与生态环境",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旭、沈树忠等专家学者参与 [1] - "科学咖啡馆"是浙江省科协打造的跨界交流科学传播平台,此次活动聚焦关键地质事件研究和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1] - 李家生物群以化石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保存完整为特征,尤其是黄铁矿化三维立体保存的宏体化石为世界同期罕见,完整展现华南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海洋生态环境 [1] 化石保护与研究进展 - 建德市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浙江省地质院合作,初步划定李家生物群化石产地保护范围,设置保护设施 [1] - 李家镇成功创建地质文化镇,培育地学科普产业,累计接待省内外科普研学团队4万余人次 [1] - 活动形成《李家生物群研究保护白皮书》,提出规范保护、科学研究、文旅发展、科创保障等措施 [2] 学术价值与行业合作 - 李家生物群是揭示二叠纪古气候、古地理演化的珍稀窗口 [1] - 活动由浙江省科协、省自然资源厅指导,浙江省地质学会、省地质院等主办,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代表参加 [2]
海上“企”明星|“天眼”测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7 02:49
技术演进 - 从传统六分仪和铅锤测量发展到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和无人船协同作业系统,测量效率从10人一周测3公里提升至3人一天完成半个月工作量 [2][4][5] - 自主研发"磁异常智能反演软件"实现海底电缆定位误差小于5厘米 [2] - 采用"无人机+无人船+多波束"协同作业将测绘精度从米级提升至厘米级 [5][6] 核心创新 - "海上可拆卸沉底式水文观测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解决湍流中设备固定问题 [8] - "多测船同向匀速环式准同步观测断面流速流向技术"支持沿海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 [9] - 磁异常智能反演技术将工程施工效率提升70%,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9] 应用场景 - 镇海港区高精度数据支撑万吨货轮通行,助力宁波港成为世界级海港 [6] - 柬埔寨西港吹填造地工程中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使工期提前3个月 [9] - 杭州西湖断桥监测系统实现水深安全动态预警,镇海园林系统支撑生态规划 [11] 数字化建设 -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温州龙港新城项目,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 [12] - 北仑区水库监测项目通过"数字大脑"实现超限预警与大数据预测 [12] - 航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融合物联网与AI技术,形成核心专利集群 [12] 国际化拓展 - 技术输出至阿根廷、乌拉圭、柬埔寨等"一带一路"国家 [6][9] - 柬埔寨项目中中国技术被当地称为"会飞的测量仪" [9] - 国际工程中厘米级定位技术成为海洋测绘领域的"中国名片" [9][14]
科研人员构建水色异常遥感识别模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7 02:43
研究背景与问题 -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及广域覆盖能力,成为入海排口监管的重要技术手段 [1] - 杭州湾南部沿岸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附近卫星影像间歇性捕捉到红棕色水体异常,但在线监测数据符合排放标准,实地采集水体呈浅黄色,形成管理困惑 [1] - 杭州湾为高浑浊、光学特性复杂的强潮河口,水体性质复杂,需厘清排放所致水色异常原因 [1] 研究方法与发现 - 研究人员综合现场实地调查、卫星遥感数据,阐明排水与受纳水体混合过程中的水色转变光学机制,并在多个排口验证 [1] - 处理后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特征:高浓度可溶性有机物(强烈吸收蓝光波段)和低浓度悬浮颗粒物(整体反射率低) [1] - 红棕色现象形成条件:可溶性有机物短波段吸收占主导时,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增强红光波段散射,低潮位、平潮期、水动力混合弱、背景悬浮物浓度低时更明显 [1] 应用价值 - 研究为遥感观测的水色异常现象提供科学解释,奠定基于光学机理的遥感监测算法开发基础 [2] - 支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在沿岸排口监视监测、水色异常早期预警等领域实现更高效、低成本的应用 [2]
守护“海上大熊猫”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7 02:43
广东珠江口海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域之一,然而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域,却常年活跃着1000多只中华白海豚,成为世界上重要 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区域。 在这里,14人组成的保护团队,围绕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鲸豚救护等领域不断攻关,默默守护着这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首创电子围栏系统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沿岸定居性的小型齿鲸类,属海洋哺乳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的称号,是珠江口海洋生态的指示物种,也是 粤港澳共同保护的旗舰物种。根据2020年~2021年调查结果,在伶仃洋北、伶仃洋中、伶仃洋南、横琴东和横琴东南等5个区域,中华白海豚的年平均分布 数量为1185头,主要分布在伶仃洋南和横琴东区域,其中伶仃洋南的年平均分布密度最高。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珠江口海域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总面积4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40平方公里,缓冲区192平方公 里,实验区128平方公里。1999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 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该保护区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