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督察数字化

搜索文档
以技术融合激活自然资源督察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9 06:19
无人机技术在自然资源督察中的应用 - 无人机技术成为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效能的关键技术 与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深度融合 大幅拓宽信息获取 证据采集与分析决策方式 [3] - 无人机搭载多元传感器矩阵 包括光学相机 激光雷达 热红外成像仪 高光谱相机等 实现从视觉可见到多维可感的信息获取 [3] - 多光谱相机通过分析植被反射率差异精准识别被伪装成耕地的非农用地 热红外成像能捕捉非法采矿点夜间作业的热源信号 即使在茂密植被遮挡下也能锁定目标 [5] 无人机作业的时空适配性 - 无人机展现出极强的时空适配性 可实现无死角巡查 应对高陡山地 湿地沼泽 丛林密盖 广袤荒漠等多样化地形以及人员无法到达的情形 [5] - 在时间维度上 小型无人机能在任务下达10分钟内完成升空并实时回传现场画面 实现即时响应 [5] - 对生态保护区 矿山开采区等的长期监测中 无人机可按周 月制定巡航计划 形成周期监测 微型无人机能穿越狭窄山谷 大型无人机则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开展作业 [3][5] 无人机数据精度与测绘能力 - 搭载RTK/PPK差分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平面精度可达厘米级 高程精度优于0.1米 完全满足自然资源督察中违法建筑面积和开采量核算等高精度要求 [4] - 在河北省 无人机生成的三维模型能精确计算出非法开采的矿石量 将上报数据的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 [4] - 唐山市引入103台大疆无人机对5300平方公里矿区进行有效监测 无人机凭借高精度测绘能力 通过对比多期实景模型 自动识别地表变化 计算盗采区域的位置 范围和方量 [4][5] 无人机与激光雷达 AI的复合技术系统 - 以无人机为平台基础 融合激光雷达高精度感知能力和人工智能建模算法的新型复合技术体系日趋成熟 正从理论加速走向实际应用 [7][11] - 该系统融合低空飞行平台 高精度三维地形高程模型 建构筑物形态智能分析等关键能力 具备实时性 高效率 自动化等特征 [7][11][13] - 激光雷达产生的三维点云密度可达数百点/平方米 空间定位精度可低于10厘米 不受光照 云层 树木的影响 满足高精度测量需求 [14] 复合技术系统的应用领域 - 在耕地保护督察中 激光雷达获取的三维地形高程数据克服传统二维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易受地表植被和人工伪装干扰的不足 快速识别违法建设 采石取土 堆放建筑渣土和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15] - 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中 激光雷达与AI算法可对林草植被高度 覆盖度 蓄积量进行全量分析 自动识别树种与年龄结构 在红树林 河口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 自动识别岸线变化 滩涂淤积与非法建构筑物 [16] - 在露天矿山监管中 AI算法可自动识别露天矿山采掘面 排土场 堆场 尾矿库 加工配套设施等特征形态 对非法采矿活动进行快速甄别 多时相三维地形及地表植被数据还可支撑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阶段性评估与成效分析 [17] 技术融合带来的督察模式变革 - 无人机 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带来了督察模式理念的变革 虽不能包打天下 但对违法建构筑物形态 性质等自然数据能迅捷采集分析 [20] - 该复合技术体系使督察机构可真正建立独立 可控的数据源 拥有自主感知能力 为督察从任务执行 外部依赖向主动发现 自主自持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21] - 因该复合技术系统的动态感知-实时分析机制 督察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督察方式 不依赖部级层面的技术支撑而常态化地进行督察并形成成果 [21]
多旋翼无人机为海洋督察打开广阔空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4 10:31
无人机技术在自然资源督察中的应用优势 - 多维信息捕获突破单一感知局限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热红外成像仪、高光谱相机等设备 实现从视觉可见到多维可感的延伸 多光谱相机通过分析植被反射率差异精准识别伪装成耕地的非农用地 热红外成像能捕捉非法采矿点夜间作业的热源信号 即使在茂密植被遮挡下也能锁定目标 [3][5] - 时空弹性适配应对复杂场景挑战 无人机在高陡山地、湿地沼泽、丛林密盖、广袤荒漠等多样化地形实现无死角巡查 小型无人机能在任务下达10分钟内完成升空并实时回传画面 可按周、月制定巡航计划形成周期性监测 微型无人机能穿越狭窄山谷 大型无人机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开展作业 [3][5] - 数据精度跃升推动精准决策 搭载RTK/PPK差分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平面精度达厘米级 高程精度优于0.1米 在河北省某铁矿区无人机生成的三维模型精确计算开采量 将数据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 为执法提供刚性依据 唐山市引入103台大疆无人机实现5300平方公里矿区有效监测 [4][5] 无人机与智能技术融合的督察新模式 - 构建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辅助决策机制 融合低空飞行平台、高精度三维地形高程模型和建构筑物形态智能分析等关键能力 具备实时性、高效率和自动化特征 在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矿产监管等领域提升疑似问题发现效率与精准度 [7][8] - AI算法实现智能识别与预警 通过对地形数据的AI模型训练 可自动识别特定行业建构筑物如火电厂的冷却塔、采矿业的坝体等 发现违反《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工业项目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动识别毁林开垦等禁止性人类活动 实时三维地形叠加红线矢量数据实现精准管控 [8][9] - 实现多期数据自动比对分析 通过对比多期实景模型自动计算盗采区域的位置、范围与方量 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在"一张图"系统融合 使矿区变化趋势一目了然 为打击盗采提供证据支撑 [5] 无人机技术在海洋督察中的创新应用 - 突破海洋督察物理维度限制 多旋翼无人机可前往广袤、艰险或隐蔽的海洋领域 覆盖陡峭崖岸、无居民海岛等传统手段难以到达区域 携带高清传感器赋予海洋督察千里眼和透视镜能力 [11][12] - 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取证 可从不同天空视角进行航测航拍 拍摄正射影像、全景照片和录制视频 通过地理坐标信息明确违法主体在生态红线管控区的具体行为 精准确定养殖用海违法违规面积 单张全景图直观展现无居民海岛灭失问题 [13] - 显著提升督察效率与安全性 在违法用海用岛督察中迅速拍照摄像固定证据 在临时用海到期拆除督察中快速确认海域现状 在自然岸线督察中解决淤泥质岸线不便行走、基岩岸线陡峭险峻带来的安全问题 [12][13] 无人机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 技术集成度持续提升 形成飞行平台、传感器、定位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的完整技术链条 与5G/6G网络、大数据分析、AI赋能深度交融 推动督察工作向全域感知、精准督察、高效协同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15] - 应用成本效益优势显著 一套中小型无人机系统采购成本远低于传统人工巡查、有人机航测和卫星遥感技术 结构可靠且部件易于更换维修 价格相对低廉 可短时间内培养大量无人机驾驶员 [14] - 逐步克服现有技术局限 虽然当前锂电池续航时间有限 对恶劣海况适应性不足 但通过技术改进已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提升督察工作效率并助力常态化督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