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

搜索文档
《大西洋月刊》再爆料“打脸”白宫:防长在群聊中提前公开作战细节
界面新闻· 2025-03-26 15:11
文章核心观点 《大西洋月刊》爆料白宫高级军事和情报官员群聊中提前公开针对也门胡塞武装袭击的作战细节,引发对信息泄露及官员违规的争议,白宫虽调查但坚称无机密信息,此事遭民主党人强烈反应 [1][2][3] 事件爆料 - 《大西洋月刊》3月26日回应白宫否认,公布记者截取Signal群聊进一步信息,群聊围绕针对也门胡塞武装袭击,含武器包、目标、时间及现役中情局特工姓名等敏感信息 [1] - 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群里分享袭击操作细节,列出精确行动时间和使用武器,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确认目标命中,赫格塞斯证实后续还有袭击行动 [1] - 戈德伯格称战机起飞确切时间提前落入敌人之手,美国作战人员会面临巨大生命危险 [1] 各方回应 - 华尔兹称新细节信息无具体目标地点、出处和方法,不是战争计划;多名防务分析师认为作战前公开信息属严重泄密 [2] - 白宫3月25日承认高级官员无意拉记者入群,国家安全委员会宣布调查,但坚称群聊无机密信息,特朗普称是小瑕疵 [3] - 赫格塞斯称没人发送作战计划,对戈德伯格人身攻击,指责《大西洋月刊》发特朗普负面报道 [5] 民主党反应 - 民主党人强烈要求全面调查,国会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杰克·里德谴责是安全严重失败,要求政府说明 [5] - 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民主党首席议员马克·沃纳称机密信息不应在非机密系统讨论,此类行为涉事人员会被解雇,要求赫格塞思和华尔兹辞职 [5]
净亏损超79亿元,天齐锂业交出上市以来最差成绩单
界面新闻· 2025-03-26 14:56
文章核心观点 天齐锂业发布业绩报告,去年营业总收入下降、净亏损严重,为上市以来最差成绩,主要受锂产品价格下滑、联营公司税务问题和项目终止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 [3] 公司业绩情况 - 去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0.63亿元,同比下降67.75%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79.05亿元,同比下降208.32%,为上市以来亏损最严重一年 [3] 公司业务情况 - 2010年8月31日上市,主营业务是锂精矿及锂化工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3] - 主要产品为锂矿、锂化合物及衍生品,应用于电动汽车、三类电子产品和新型储能等终端市场 [3] 行业价格情况 - 自2023年以来,受供给过剩影响,锂化工产品价格持续下行,锂精矿价格大幅回落,2024年9月起企稳在700 - 800美元/吨之间,2023年底曾达1800美元/吨左右 [3] - 2024年上半年碳酸锂期货交易价位基本在9 - 12万元/吨之间运行,8月受高库存压力影响,主力合约价格最低跌至约7万元/吨,与最高位60万元/吨相差甚远 [4] 业绩亏损原因 - 报告期内锂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滑,销售价格及毛利下降,且控股子公司定价机制存在时间周期错配 [3] - 联营公司SQM税务问题拖累业绩,2024年4月裁决使其确认约11亿美元所得税费用,净利润相应减少约11亿美元 [4][5] - 澳大利亚二期氢氧化锂项目不具备经济性,报告期内终止该项目导致资产减值 [5] 项目终止影响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二期氢氧化锂项目前期相关投入累计约14.12亿元,占上一年度经审计净资产比例约为2.74% [5] - 项目终止预计减少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01亿元,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6.86% [5] 公司投资情况 - 2018年斥资近41亿美元参股全球最大的碘和硝酸钾生产企业、头部碳酸锂及氢氧化锂生产商SQM [5]
中广核新能源净利七年来首降
界面新闻· 2025-03-26 13:2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广核新能源2024年业绩下滑,净利润七年来首降,主要因减值亏损及报废损失增加,且面临同业竞争、负债率高等问题 [1][2][3] 业绩情况 - 2024年全年收入19.51亿美元(约合141.6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1.02%;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净利2.48亿美元(约合18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7.35% [2] - 2024年及2023年物业、厂房及设备确认的减值亏损及报废损失为4560万美元(约合3.31亿元人民币)、770万美元(约合5595万元人民币) [4] - 2024年来自韩国的收入较上年度减少21%,约为9.1亿美元,但经营溢利表现基本持平;中国境内整体经营溢利润减少4.4% [4] - 中国风电项目平均利用小时减少约3.1%,经营溢利下降7.5%;太阳能项目平均利用小时数下滑16.8%,经营溢利下降近3.6% [5] - 中国风电项目加权平均电价为0.57元/千瓦时,较2023年基本持平;太阳能项目加权平均电价0.56元/千瓦时,同比大幅下降12.5% [5] 装机容量 - 截至2024年末,权益装机容量1045.24万千瓦,同比增加8.6%,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为443.64万千瓦,太阳能、燃气和燃煤装机容量分别为254.5万千瓦、174.5万千瓦和98.98万千瓦 [4] - 2024年中广核新能源风电装机容量较2023年略有下降,运营的新能源资产总量仅占集团新能源资产的12.3% [6] 行业动态 - 由于电价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一些发电企业正将新能源开发重心从光伏转向风电,如华润电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指标中,56.3%为风电项目,光伏占比为43.7% [5] 公司背景 - 中广核新能源是中广核集团旗下的非核清洁能源发电业务运营主体,于2014年10月在香港上市 [4] - 中广核集团是中国两大核电龙头之一,新能源“倍增计划”要求到2025年末新能源在运装机规模要达到7000万千瓦;2024年新能源业务新增装机1153万千瓦,在运装机容量达到5683万千瓦 [5][6] - 中广核集团近几年开发的风电资产大多归属于中广核风电,2021年中广核风电引入14家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305.3亿元 [6] - 中广核新能源对中广核风电拥有权益的电力项目提供经营和管理服务,并委派人员参与 [6] 财务状况 - 2019 - 2022年负债率均在80%以上,2023年为79.78%,2024年又上升至79.8%,相比其余央企新能源上市公司处于高位水平 [7] 公司计划 - 2020年中广核集团曾考虑将中广核新能源私有化,计划当年9月终止;2024年4月有报道称集团正考虑重新启动私有化 [7] 派息情况 - 2024年维持25%的派息,每股盈利5.78美仙(约合0.4195元人民币),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1.445美仙(约合0.1049元人民币) [8]
市场份额第一却连亏8亿 腾讯、阿里投资的这家公司要赴港IPO
界面新闻· 2025-03-26 13:22
公司概况 -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营业务包括机器人及功能套件以及AI数字化系统,其中机器人及功能套件贡献约八成营收 [1] - 公司已完成8轮融资,股东包括腾讯、阿里巴巴、联想等,最近一次为2021年12月完成的5.8亿元D轮融资,投后估值为40.8亿元 [2] - 公司机器人已落地全球3万多家酒店、医院、工厂、公寓、楼宇等场景,覆盖中东、美洲、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2] 市场地位 - 2023年以全球酒店场景收入计,公司是全球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最大参与者,市场份额为9% [2] - 以中国酒店场景收入计,公司市场份额为12.2%,位居榜首 [2] - 国内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前五大参与者合计市场份额仅为27.6%,市场集中度低,竞争激烈 [2][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公司分别亏损3.65亿元、2.65亿元和1.8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8亿元,但亏损额度逐年降低 [5] - 2022-2024年公司流动比率仅为0.4、0.2、0.2,远低于1.5-2的安全区间,显示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6] - 主力销售机型"格格"系列机器人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26.8万元降至2023年的24.9万元(降幅7.1%),2024年进一步降至20.9万元(降幅16%) [4] 上市计划 - 公司近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采用《第18C章》特殊上市标准 [1] - 《第18C章》针对特专科技企业豁免营业收入、净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要求,降低上市门槛 [1] - 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提高商业化能力及营运资金等一般公司用途 [7]
股价急涨急跌,揭秘康惠制药“迎新主”背后资本运作
界面新闻· 2025-03-26 13:13
文章核心观点 康惠制药公布控制权转让细节前后股价波动大,公司上市后业绩不佳、热衷溢价收购和理财,新实控人溢价收购引发借壳猜测,其主业盈利能力下滑、存货上升,收购标的多未达业绩承诺 [1][6][11][12][19] 公司经营情况 - 公司2017年上市后“增收不增利”,盈利未达上市当年水平,近年业绩一直亏损,累计募资10.26亿元,分红仅5423.48万元 [1] - 公司核心业务医药制造上市后营收占比和盈利能力下滑,2023年业务营收占比51.56%,毛利率降至36.42%,与同行相比走势异常 [12] - 2023年公司存货余额1.99亿元,同比增长62%,主要产品库存量达近几年峰值 [15][16] 控制权转让情况 - 控股股东康惠控股拟以5.4亿元转让22%股权给悦合智创,每股转让价24.7元,较停牌前收盘价溢价31.24% [2][3][6] - 悦合智创实控人是李红明夫妇,他们也是新三板公司亿安天下实控人,亿安天下拟赴北交所上市 [3] 股价表现 - 3月19日停牌前股价连续两天涨停,3月24日下跌6.76%登上龙虎榜,日振幅值达15%,知名游资参与买卖 [3][4] - 2024年9 - 12月成交量放大、换手率增长,股价从11元/股拉升至14元/股左右,有资金提前进入迹象 [4] 借壳猜测 - 市场有李红明夫妇借壳的声音,公司否认,律师和券商投行人士认为暂不构成借壳,但资深市场人士认为是买壳上市套路 [9][10][11] 收购与理财情况 - 公司自上市以来热衷高溢价收购,多桩收购未达业绩承诺,拖累公司业绩,如收购科莱维药业、山东友帮等 [19][21] - 公司热衷理财,IPO募资未按期投入项目,资金流向理财产品,2022年自有资金购买信托和银行理财超3亿元 [22]
中国首口海上CCUS井开钻,预计十年注入二氧化碳超百万吨
界面新闻· 2025-03-26 12:55
中国首口海上CCUS井开钻 - 中国首口海上CCUS井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预计10年累计注入二氧化碳超100万吨 [1] - 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水深约90米,开发的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会增加碳排放 [1] - CCUS项目可实现油田增储上产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避免二氧化碳对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的腐蚀 [1] - 项目研究于2023年底启动,选定距离平台2.4公里、地下1200至1600米的4个"黄金层位"回注二氧化碳,单井覆盖油藏储量750多万吨 [1] - 中国海油2023年6月在恩平15-1油田投用中国海上首个CCS示范工程,累计安全运行近13000小时,回注二氧化碳超18万吨 [1] 二氧化碳驱油项目及全球CCUS发展 - 此次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推动海上CCS向CCUS技术转变,实现增产和降碳双重目标 [2] - 丹麦2023年3月启动全球首个"岸碳入海"项目,挪威、美国、巴西、日本等国也开展类似示范项目 [2] - 中国海域具备二氧化碳封存良好地质条件,2023年自然资源部预测海上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2] - 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的CCUS示范项目超120个,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600万吨/年 [2] - 低成本、低能耗的新一代碳捕集技术快速发展,正由中试向工业示范过渡 [2]
超额完成2024年营收目标,科达制造(600499.SH)2024年实现营收126亿元
界面新闻· 2025-03-26 12:53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科达制造超额完成营收目标,实现营收126亿元,同比增长29.96%,展现强大经营韧性,海外市场增长势能不减,各核心业务板块表现良好,未来有望持续发展 [1][2] 行业背景 - 2024年宏观有增量政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总体平稳,但房地产行业承压,波及产业链上下游;锂电行业产销量提升,但面临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挑战,竞争格局向资源+技术双轮驱动转换 [2][8] 公司整体经营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26亿元,同比增长29.96%;归母净利润10.06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21亿元;海外市场营收超80亿元,占比超60% [2] - 拟每10股分红2元(含税),现金分红3.72亿元,2024年度分红比例达36.92%;报告期内累计耗资超2.52亿元用于股份回购,叠加现金分红合计占本年度净利润比例约62%;年内完成超3000万股回购库存股份注销 [3] - 发布新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考核2025 - 2027年业绩,目标2025 - 2027年营收或净利润以2024年业绩为基数累计同比增长340% [3] 建材机械业务 - 国内房地产筑底背景下逆势增长25.20%,实现营收56.05亿元 [4] - 海外接单规模攀升,深挖新兴市场,进军高端市场,陶机产品获认可,销售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5] - 配件耗材服务接单金额显著增长,占陶瓷机械业务接单比达20%,推进土耳其生产基地建设,国瓷康立泰产线投产和升级改造 [5] - 通用化产品拓展至铝轮毂锻造液压机等,2024年接单合计金额约5亿元 [5] 海外建材业务 - 2024年实现营收47.15亿元,同比增长28.99%,占总营收比重超37% [6] - 非洲新建产能释放,完成项目收购,多地开展产线技改,部分项目在建;截至目前在非洲6国拥有10个工厂,运营多条生产线,2024年建筑陶瓷产量约1.7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7.62% [6] - 上半年毛利率受内外部因素扰动承压,后续有望降低影响,提升盈利能力 [7] 战投业务 - 参股公司蓝科锂业2024年锂资源综合回收率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碳酸锂Ⅰ型产量同比大幅增长350%至2.2万吨,产量约4万吨,销量4.16万吨,为公司归母净利润贡献2.33亿元 [8] - 随着锂电行业周期性改善,蓝科锂业有望受益产业复苏红利 [8]
华之杰沪主板IPO:深耕智能控制领域,引领全球电动工具零部件创新
界面新闻· 2025-03-26 12:20
文章核心观点 上交所将于3月28日审议华之杰沪主板IPO申请,公司此次拟募资4.86亿元,其产品矩阵全场景覆盖、全球化布局业内领先,本次IPO值得关注 [2] 分组1: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江苏苏州,是高新技术企业,以“智能控制”为核心战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3] - 产品涵盖智能开关等四大核心品类,应用于电动工具等多个领域 [3] 分组2: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31.26%;归属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26.38%,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达23.6% [3] 分组3:全球化布局 - 与百得集团等全球知名品牌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全球各地 [4] - 截至2024年末,拥有专利280项,主导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获国际权威认证 [4] - 2024年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达64.40%,海外业务持续放量 [4] - 设立海外子公司覆盖外销市场,在越南、墨西哥设立工厂,建立本土化运营人才团队 [5] 分组4:国内市场情况 - 北美及欧洲是全球电动工具和零部件主要消费市场,我国电动工具普及率相对较低 [6] - 2023年度电动工具出口率达77.5%,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6][7] - 未来我国电动工具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7] - 全球电动工具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大型跨国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7] - 进入大型电动工具跨国公司合格供应商体系的制造商优势明显,客户合作关系稳定 [7] 分组5:创新与供应能力 -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形成32项底层技术组合,在多方向实现突破 [8] - 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4.77%,研发团队超160人,设有认证研究中心 [8] - 具备核心产品研发等能力,提供一体化供应服务,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和客户粘性 [9] - 形成产品集成生产能力,能为核心客户节约成本,利于占据行业存量市场份额 [9]
全球新“药王”买入国产创新药!港股创新药ETF(159567)今日涨0.44%,连续2个交易日获得资金净流入
界面新闻· 2025-03-26 11:58
跨国制药巨头与国内药企合作 - 诺和诺德与国内港股创新药企业达成最高达20亿美元的独家许可协议,用于买入减肥新药UBT251 [1] - 诺和诺德是全球减肥药市场霸主,其司美格鲁肽2024年卖出293亿美元,距离全球药王仅差2亿美元 [1] - 此次合作表明国产创新药企研发实力获全球认可 [1] 港股创新药市场表现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今日涨0.44%,连续2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 [1] - 过去一个月日均成交额1.89亿元,流动性排名同指数第一 [1] - 成份股中三生制药涨超10%,晶泰控股-P、药明合联、康方生物涨超4% [2] - 港股医药题材相关ETF产品走势积极 [3] 行业基本面改善 - 港股创新药企基本面持续向好,部分龙头药企业绩突破 [3] - 药明康德2024年四季度营收创单季新高,在手订单规模同比增长47%至493亿元 [3] - 翰森制药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33.4%,创新药收入占比攀升至77.3% [3] - 中国生物制药2024年度创新产品收入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21.9% [3] 国产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0年中国在价值5000万美元以上医药授权交易中占比不足5%,2024年跃升至约30% [3] - 2024年全球31%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 [3] - 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项目达16项,交易金额全球占比近50% [3] 港股创新药估值优势 - 港股创新药行业"含新量"更高,研发费用率和海外收入占比更高 [4] - 板块整体净利润增速自2023年上半年以来持续领先于A股 [4] - 对美债利率更敏感,更受益于海外流动性宽松 [4] - 估值层面更具性价比优势,潜在估值弹性更大 [4]
高盛、富达看好A股,外资做多中国热情创四年新高
界面新闻· 2025-03-26 11:13
外资机构对中国股市的乐观观点 -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发布报告《中国已经回归》,认为A股本轮涨势将比2023年9月更持久,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兴趣和参与度达到近四年新高 [1] - 高盛指出特朗普关税对A股冲击小于第一任期,同时中国AI等科技行业出现结构性增长机会,传统经济如房地产也显现复苏萌芽 [1] - 富达国际基金经理George Efstathopoulos认为2024年四季度中国刺激政策推动经济数据改善,货币财政政策更明确,企业盈利提升,房地产去杠杆最艰难阶段已过 [1] 中国科技行业与市场表现 - 富达国际强调中国AI发展(如DeepSeek)动摇了科技落后美国的观点,提振投资者信心并推动市场情绪转变 [1] - 中国科技股表现由基本面驱动,未来上涨动能可能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回流 [2] - 2024年迄今中国股市为全球表现最佳市场之一,离岸中资概念股突出,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瑞银等机构上调中国股票评级 [2] 贸易环境与供应链调整 - 富达国际亚洲经济学家刘培乾认为中国能承受更高关税压力,因2018-2019年贸易摩擦后中国已分散供应链至东盟、拉美、非洲等地,并降低对美出口依赖 [2] - 中国通过扩大内需抵消外部压力,近十年年均引进外资超1200亿美元,较之前十年翻番 [2]